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血化瘀法对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余文珍 陈实 +2 位作者 张永亮 涂春香 陈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498-501,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高脂喂养1个月后,随机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其余大鼠均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成膜后再随...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高脂喂养1个月后,随机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其余大鼠均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成膜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n=8只)、活血化瘀中药方中剂量(临床等效量)组(n=8只)和高剂量(临床2倍量)组(n=8只)。从术后第4天开始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假手术组灌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取术侧颈总动脉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捡测wnt、Fz D1、AXIN1、GSK-3β、β-catenin、VEGF mRN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wnt、Fz D1、AXIN1、β-catenin、VEGF等mRN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活血化瘀中药方干预后,上述各基因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只有GSK-3βmRNA水平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活血化瘀法可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使损伤血管VEGFmRNA基因表达水平上升,提示该法可保护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损伤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红花素促进颈动脉损伤小鼠体内EPCs动员及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维华 张清芬 +1 位作者 王刚 周敬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74-1580,共7页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导丝损伤的方法构建C57BL/6小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处理模型组(model组)...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导丝损伤的方法构建C57BL/6小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处理模型组(model组)和藏红花素低、中、高剂量(10、50和100μmol·kg^(-1)·L^(-1))处理组。在3 d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体内外周血中EPCs动员情况;7 d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血清中促血管修复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1,SD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含量变化;14 d时,利用依文思蓝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和内膜增生情况;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损伤段血管中促修复因子相关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4,CXCR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bF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model组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EPCs动员量和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MMP-9的含量上升(P<0.05);损伤血管再内皮化面积下降而增生内膜面积和增生内膜与中层膜面积比显著升高(P<0.05);损伤段血管中促修复因子相关受体VEGFR-2、CXCR4、bFGFR和EGFR的表达水平亦上升(P<0.05)。而与model组相比,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处理组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EPCs动员量和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MMP-9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损伤血管再内皮化面积逐渐上升而增生内膜面积和增生内膜与中层膜面积比逐渐下降(P<0.05);损伤段血管中促修复因子相关受体基因VEGFR-2、CXCR4、bFGF-R和EGFR的表达水平随之逐渐上升(P<0.05)。结论:藏红花素能够促进颈动脉损伤小鼠体内EPCs细胞动员及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从而对损伤血管发挥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红花素 内皮祖细胞 血管损伤 细胞动员 再内皮化 血管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1/CD18介导PMN-EC粘附在烧伤早期PMN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志清 杨宗城 +1 位作者 罗向东 罗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将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观察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和检测培养液中LDH、ACE、6-keto-PGF1α含量,以反映细胞损伤程度。并计数PMN与HUVEC粘附... 将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观察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和检测培养液中LDH、ACE、6-keto-PGF1α含量,以反映细胞损伤程度。并计数PMN与HUVEC粘附百分率。发现烧伤早期PMN可使HUVEC变形、细胞收缩、细胞间裂隙形成、胞浆出现小空泡、核固缩、部分内皮细胞从培养皿上脱落。培养液中LDH、ACE、6-keto-PGF1α含量升高。预先用CD11a/CD18单抗(mAb)和CD11b/CD18mAb处理PMN后,降低了PMN与HUVEC粘附百分率,HUVEC损伤也明显减轻,尤其是二者联合应用时。结果提示:烧伤早期PMN可引起EC损伤,损伤与CD11/CD18介导的PMN-EC粘附相关,应用CD11a/CD18mAb和CD11b/CD18mAb可部分阻断PMN对EC的粘附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内皮细胞 烧伤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α在小鼠颈动脉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代文静 张军 +2 位作者 周敬群 向常清 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颈动脉损伤小鼠血管损伤修复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30只立特艾比拉特洛波(C57BL/6)/小鼠建立颈动脉损伤模型,从中选12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分别注射生理盐水、TGF-α、血管内皮...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颈动脉损伤小鼠血管损伤修复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30只立特艾比拉特洛波(C57BL/6)/小鼠建立颈动脉损伤模型,从中选12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分别注射生理盐水、TG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GF-α+VEGF进行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α对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动员的影响;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TGF-α对外周血中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分泌含量的影响;测定TGF-α处理颈动脉损伤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依文思蓝染色检测TGF-α对颈动脉损伤小鼠血管再内皮化的作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TGF-α对颈动脉损伤小鼠血管新生内联增生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TGF-α和VEGF可以显著促进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EPC的动员含量(P<0.05),且TGF-α能与VEGF发生协同作用;ELISA检测发现TGF-α能够显著刺激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EGF bFGF的分泌(P<0.05);随着TGF-α处理时间的延长,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ET-1含量逐渐下降(P<0.05),而NO分泌量逐渐上升(P<0.05);依文思蓝染色发现TGF-α能够显著促进颈动脉损伤小鼠血管再内皮化(P<0.05);HE染色同样发现TGF-α能够显著抑制颈动脉损伤小鼠血管新生内膜的增生(P<0.05)。结论:TGF-α能够通过促进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EPC动员,刺激血管修复因子的分泌和血管的再内皮化并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增生,从而在血管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Α 血管损伤 内皮祖细胞动员 再内皮化 内膜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对同型半胱氨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齐永芬 李淑莲 +4 位作者 王晓红 陈亚红 庞永政 陈清 唐朝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4-396,共3页
目的 观察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in ,MT)对同型半胱氨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拮抗作用。方法 人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自动生化分析仪测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量 ;10 9Cd 血红素饱和法测细胞MT含量 ;台盼蓝排除法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 目的 观察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in ,MT)对同型半胱氨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拮抗作用。方法 人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自动生化分析仪测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量 ;10 9Cd 血红素饱和法测细胞MT含量 ;台盼蓝排除法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 同型半胱氨酰 (Hcy) (0 1~ 1 0mmol·L-1)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细胞LDH漏出和降低细胞存活率。外源给予MT 5× 10 -8μmol·L-1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Hcy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5× 10 -8mol·L-1MT与1 0mmol·L-1Hcy共同孵育组较单纯Hcy孵育组血管内皮细胞LDH漏出降低 2 7 1% (P <0 0 5 ) ,细胞存活增加 6 %(P <0 0 5 )。凝血酶预孵育可诱导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MT生成 ,其含量较对照组增加 32 5 % (P <0 0 1)。凝血酶诱导内源性MT生成亦明显抑制Hcy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0 0 0U·L-1凝血酶与Hcy共同孵育组较单纯Hcy孵育组血管内皮细胞LDH漏出降低 46 % (P <0 0 1) ;细胞存活率升高 8%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伐他汀纳米微球促进损伤血管有效再内皮化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刘焕云 谢红梅 +2 位作者 黄志梅 邓梦杨 王玉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纳米微球修饰内皮祖细胞对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内吞匹伐他汀纳米微球的内皮祖细胞,移植至鼠颈动脉损伤模型,CCK-8检测损伤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1周后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再内皮化,2周后H...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纳米微球修饰内皮祖细胞对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内吞匹伐他汀纳米微球的内皮祖细胞,移植至鼠颈动脉损伤模型,CCK-8检测损伤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1周后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再内皮化,2周后HE染色观察损伤血管新内膜增生。结果:内吞匹伐他汀纳米微球的内皮祖细胞移植后3 d,荧光显微镜可见损伤处内皮祖细胞聚集,其中匹伐他汀纳米微球组内皮祖细胞归巢数高于匹伐他汀单药组(P=0.025)。与匹伐他汀单药组相比较,匹伐他汀纳米微球组可明显抑制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0.013),内皮祖细胞移植可抑制损伤内膜增生,促使局部血管再内皮化,匹伐他汀纳米微球组效果明显(P=0.043、0.024)。结论:匹伐他汀纳米微球可被内皮祖细胞吞噬,更有益于内皮祖细胞归巢至损伤部位,同时可抑制局部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效抑制内膜增生及促血管再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伐他汀纳米微球 内皮祖细胞 损伤血管 再内皮化 内膜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损伤的MRI研究
7
作者 安宁 马雪英 +2 位作者 马悦 倪沙 乔鹏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3-797,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炎症和损伤为特征。脑血管损伤是狼疮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血管炎、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多种形式,可能导致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癫痫等一系列神经精神性症状,严...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炎症和损伤为特征。脑血管损伤是狼疮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血管炎、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多种形式,可能导致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癫痫等一系列神经精神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磁共振成像在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准确评估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检测脑组织微循环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脑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管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炎症和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8
作者 张文娟 胡敏 +3 位作者 杨林 周志芳 陈若虹 刘朝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5,共7页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ntic protein-4,BMP4)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观察以AS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动脉阻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ntic protein-4,BMP4)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观察以AS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动脉阻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CD)患者血浆BMP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浆中BMP4与炎症因子和血管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招募38名诊断为ACD的患者(ACD组)和38名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抽取ACD组患者术前和对照组体检时的静脉血,比较2组血常规指标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中BMP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分析BMP4与以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D组患者血常规结果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1.63(1.26,1.91)vs 3.43(2.16,6.61)]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6.37(5.26,7.74)vs 15.79(7.97,20.53)]升高、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5.67(4.41,7.14)vs3.43(2.07,3.74)]下降(均P<0.05);ACD组患者血浆BMP4[581.26(389.85,735.64)pg/mL vs 653.97(510.95,890.43)pg/mL]、TNF-α[254.16(182.96,340.70)pg/mLvs293.29(238.90,383.44)pg/mL]及内皮标志物VE-cadherin[1.54(1.08,2.13)ng/mL vs 1.85(1.30,2.54)ng/mL]的水平均显著升高,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显著下降[175.89(118.39,219.25)pg/mLvs135.92(95.80,178.04)pg/mL](均P<0.05)。2组间促炎因子IL-1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39(205.39,403.56)pg/mL vs 378.46(243.20,448.69)pg/mL;P=0.0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浆BMP4水平与促炎因子IL-1β(r=0.35)、TNF-α(r=0.31)以及内皮标志物VE-cadherin(r=0.47)呈正相关,与抗炎因子IL-10呈负相关(r=-0.37;均P<0.01)。结论:ACD患者血浆BMP4的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的炎症水平和血管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阻塞性疾病 骨形态发生蛋白-4 炎症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感染GDF11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王玉琴 曹少清 +3 位作者 王张羽 李成思 叶江平 宗刚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33,共8页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感染上调体内生长和分化因子11(GDF11)表达水平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主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联合诱导,建立T2DM模型。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大鼠随...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感染上调体内生长和分化因子11(GDF11)表达水平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主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联合诱导,建立T2DM模型。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阴性病毒对照组(NC组)、GDF11腺相关病毒组(GDF11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GDF11腺相关病毒组(DM+GDF11组)。喂养8周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胰岛素(IN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重组生长转化因子11(GDF11)、总胆固醇(T-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丙二醛(MDA)浓度;采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观察糖原沉积部位,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血管损伤情况,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弹性纤维损伤情况,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血管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与Control组相比,生化指标提示:DM组大鼠血清中AGES、T-CHO、TG、LDL-C和MDA浓度升高(P<0.05),INS、GDF11、HDL-C、ADMA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DM+GDF11组AGES和HDL-C与DM组无明显差异,T-CHO、TG、LDL-C和MDA相比较DM组降低(P<0.05),INS、GDF11和ADMA相比较DM组升高(P<0.05)。病理染色提示:DM组PAS染色提示糖原颗粒在主动脉内皮及内皮下沉积,HE染色观察到主动脉中膜增厚,内皮细胞及弹性纤维断裂走形不规则,电镜观察到DM组血管内皮损伤,弹性纤维断裂,DM+GDF11组这些变化有所减轻。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表示内皮细胞相关蛋白在DM组中表达下降(P<0.05),间充质标志物在DM组中表达升高(P<0.05),DM+GDF11组中这些蛋白有所回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体内GDF11表达水平可以改善糖尿病导致的主动脉血管损伤,推断可能与其抑制内皮间充质转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改善血管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腺相关病毒 重组生长转化因子1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糖原沉积 链脲佐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榛蘑多糖对乙醇所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俊慧 陈然然 +1 位作者 丛贺 沈明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34,共8页
探究榛蘑多糖对乙醇所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榛蘑多糖低剂量组、榛蘑多糖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均按10 mL/kg mb灌胃体积分数40%乙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探究榛蘑多糖对乙醇所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榛蘑多糖低剂量组、榛蘑多糖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均按10 mL/kg mb灌胃体积分数40%乙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榛蘑多糖低、高剂量组分别以100、400 mg/kg mb灌胃榛蘑多糖,其余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实验共进行4周。使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颈动脉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此外,以600μmol/mL乙醇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析不同剂量(100、400μg/mL)榛蘑多糖对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跨膜电位、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 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榛蘑多糖减轻乙醇所致的血管内膜损伤,降低T-CHO、TG、LDL-C、iNOS、NO、ET-1和MDA水平,提高HDL-C和SOD活性;在体外条件下,榛蘑多糖降低细胞ROS水平,抑制乙醇所致的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和细胞凋亡,并提高Bcl-2/Bax,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综上,榛蘑多糖对乙醇诱导的大鼠血管内膜损伤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脂、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蘑多糖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乙醇 降脂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治疗相关心血管功能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嘉涵 亢玺刚 +2 位作者 许晓飒 李静 韩聚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共7页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发病呈年轻化、病死率高的趋势。乳腺癌的治疗属于个体化治疗,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都会对心血管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后续生存...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发病呈年轻化、病死率高的趋势。乳腺癌的治疗属于个体化治疗,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都会对心血管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后续生存。随着肿瘤心脏病学迅速发展,乳腺癌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受到业内高度关注。因此,掌握肿瘤心脏病学对于乳腺癌治疗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就乳腺癌化疗及放疗引起的相关心血管损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预防心血管毒性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放疗 血管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网膜神经胶质血管单元损伤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蒋孟洋 李志林 +2 位作者 吴泓樾 袁晓辉 段俊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95-998,1004,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40岁以上人群中排在首位的致盲性眼底病。当前研究表明神经胶质血管单元(NGVU)损伤会引起DR多种特征性眼底改变,包括渗出、棉绒斑、微血管瘤、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近年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40岁以上人群中排在首位的致盲性眼底病。当前研究表明神经胶质血管单元(NGVU)损伤会引起DR多种特征性眼底改变,包括渗出、棉绒斑、微血管瘤、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DR患者视网膜NGVU损伤出现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且与视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故NGVU未来有望成为防治早期DR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对NGVU与DR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预防及干预早期DR进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胶质血管单元损伤 靶向治疗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化浊通络方体外抑制HIF-1a/Foxm1/smad3信号通路改善系统性硬化病肺微血管损伤
13
作者 卞博 苗青 +4 位作者 吴范武 范艺龄 孔金莉 卞华 李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9-2123,共5页
目的利用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抑制内皮细胞的内皮-间充质转化(EndoMT)改善肺微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SSc患者血清培养正常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SSc肺微血管内皮... 目的利用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抑制内皮细胞的内皮-间充质转化(EndoMT)改善肺微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SSc患者血清培养正常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液体石蜡封闭法建立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并分别用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或HIF-1a抑制剂KC7F2处理,Western blot检测VE-cadherin、CD31、vimentin、HIF-1α、Foxm1、smad3、Tie-1以及vWF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E-selectin和ICAM-1的浓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Foxm1基因启动子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细胞中的VE-cadherin、CD31、HIF-1a、Foxm1、smad3、Tie-1和vW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培养液中E-selectin和ICAM-1的浓度显著增高,同时细胞形态呈现出明显的“纺锤体样”成肌纤维细胞形态,而温阳化浊通络方和KC7F2能够逆转这些缺氧诱导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能够改善SSc肺微血管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HIF-1a/Foxm1/smad3通路介导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化浊通络方 内皮-间充质转化 系统性硬化病 缺氧 肺微血管损伤 HIF-1a/Foxm1/smad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研发进展
14
作者 蔡家伟 吴鉴今 曲乐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血管损伤在现代战场上发生率高,是战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现代战场上血管损伤的致伤因素、损伤部位和相关并发症等特点,介绍了当前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的研发进展及存在的不足,并对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 血管损伤在现代战场上发生率高,是战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现代战场上血管损伤的致伤因素、损伤部位和相关并发症等特点,介绍了当前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的研发进展及存在的不足,并对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研发方向作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战创伤 急救器材 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血素A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改善光栓塞脑卒中模型小鼠脑血管损伤
15
作者 黎丽清 张钊 陈乃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6-3255,共10页
目的研究龙血素A是否可改善光栓塞脑卒中模型所致的中性粒细胞病理及血管损伤。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组(Model)和龙血素A给药(Model+Loureirin A,10 mg·kg^(-1))组,采用光栓法(Photothrombosis,PT)建立小鼠... 目的研究龙血素A是否可改善光栓塞脑卒中模型所致的中性粒细胞病理及血管损伤。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组(Model)和龙血素A给药(Model+Loureirin A,10 mg·kg^(-1))组,采用光栓法(Photothrombosis,PT)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术后1天开始通过腹腔注射药物,连续给药3天。PT造模1天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PT造模3天通过TTC染色评价脑梗死率;免疫组化检测梗死周围皮层MPO阳性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激光散斑成像测量小鼠脑血流;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Zonula occludens-1)、Occlud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40 kDa FITC-Dextran检测血管渗漏性;2000 kDa FITCDextran检测梗死周围血管密度。结果龙血素A可显著降低光栓小鼠卒中后脑梗死率,降低光栓塞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血流灌注;病理检测表明龙血素A可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细胞内ROS,上调血脑屏障主要组成成分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并下调MMP-9的含量,减少血管外40 kDa FITC葡聚糖的渗漏,促进梗死周围脑血管灌注,缓解光栓所致的血管损伤。结论龙血素A可抑制脑缺血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龙血素A 中性粒细胞 活性氧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血管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0
16
作者 赵学英 冷金花 +4 位作者 郎景和 刘珠凤 孙大为 朱兰 黄荣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发生血管损伤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7月~2004年6月6 416例全麻腹腔镜手术中发生血管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6 41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血管损伤13例,其中9例腹壁下血管损伤,...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发生血管损伤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7月~2004年6月6 416例全麻腹腔镜手术中发生血管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6 41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血管损伤13例,其中9例腹壁下血管损伤,3例大网膜血管损伤,2例髂血管损伤,发生率0.2%(13/6 416).9例由于腹壁套管针穿刺所致, 4例由于术中操作引起,包括1例腹壁下动脉损伤、1例大网膜血管损伤以及2例髂血管损伤.发生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盆、腹腔中、重度粘连,视野暴露困难,局部解剖不清.1例腹壁下动脉损伤、1例大网膜血管损伤行腹腔镜下成功止血,其余9例均中转开腹手术.无一例死亡. 结论腹腔镜手术中血管损伤可发生于操作中的任何阶段,与医生的手术经验明显相关,盆、腹腔粘连是血管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腹腔镜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技术是减少腹腔镜手术中血管损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妇科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1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 3类 :(1)小口径动脉 ,直径小于 3 .0mm。 (2 )中等口径动脉 ,直径 3 .0~ 5 .0mm。 (3 )大口径动脉 ,直径大于 5 .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小于 10 .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大于 10 .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 :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 ,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管损伤 动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肺活血颗粒对肺血管损伤家兔病理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翟华强 袁园 +1 位作者 欧敏 郑虎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0-592,共3页
目的:观察益肺活血颗粒对肺血管损伤家兔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抗肺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7%FeCl3溶液耳缘静脉注射造模方法建立肺血管损伤家兔模型,随机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及益肺活血颗粒组,每组8只,卡托普利... 目的:观察益肺活血颗粒对肺血管损伤家兔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抗肺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7%FeCl3溶液耳缘静脉注射造模方法建立肺血管损伤家兔模型,随机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及益肺活血颗粒组,每组8只,卡托普利组、益肺活血颗粒组分别给予卡托普利片、益肺活血颗粒,共42d,观察各组家兔管腔面积比、中膜厚度比以及中膜核密度(ND)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肺小动脉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闭塞;益肺活血颗粒组与模型组相比,血管缩窄明显减轻(P<0.01),中膜的增厚程度亦明显减轻(P<0.01),同时中膜核密度有所增加(P<0.01)。结论:益肺活血颗粒通过减轻肺小血管缩窄、抑制中膜增厚,能够抗FeCl3造成的家兔肺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儿血管损伤中心肌素与miR-145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宁春艳 党西强 +2 位作者 宋芳 易著文 何小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3831-3836,共6页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患儿血管损伤中心肌素与miR-145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在LN患儿血管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9月在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中确诊为LN的患儿49例,均行肾活检,活检组织...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患儿血管损伤中心肌素与miR-145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在LN患儿血管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9月在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中确诊为LN的患儿49例,均行肾活检,活检组织常规进行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检查。依据国际肾脏病协会(ISN)和肾脏病理学会(RPS)2002—2003年联合修订的ISN/RPS 2003 LN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型,共分为Ⅱ型5例、Ⅲ型7例、Ⅲ+Ⅴ型9例、Ⅳ型17例、Ⅳ+Ⅴ型11例。以中膜比例评价血管损害程度,并分为轻度14例、中度19例、重度16例。依据KATAFUCHI等的评价方法对肾小球、肾间质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心肌素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miR-145表达。结果不同病理分型患儿肾小球、肾间质损害积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损害积分与肾间质损害积分呈直线正相关(r=0.961,P<0.01)。不同血管损害程度、病理分型患儿血清心肌素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损害程度、病理分型患儿肾内血管miR-145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心肌素水平与肾内血管miR-145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782,P<0.01);血清心肌素水平、肾内血管miR-145表达与血管损害程度呈直线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8、-0.790,P<0.01)。结论随着血管损害程度的增加血清心肌素水平和肾内血管miR-145表达均降低,二者不仅可用于评估LN患儿肾内血管损害(RVLs)程度,也可能是LN肾血管损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狼疮肾炎 血管损伤 心肌素 MIR-1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血管损伤、重塑和老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婧 凌霜 +5 位作者 党延启 倪荣镇 郭慧宁 李玉凤 王淑荣 许锦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8,共5页
非编码RNA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而不翻译蛋白质的RNA。它除了rRNA、tRNA外,还包括MicroRNA、lncRNA、snoRNA等。MicroRNA和lncRNA在血管损伤、重塑和老化中的调控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MicroRNA和lncRNA不仅参与氧化应激、炎症、细胞... 非编码RNA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而不翻译蛋白质的RNA。它除了rRNA、tRNA外,还包括MicroRNA、lncRNA、snoRNA等。MicroRNA和lncRNA在血管损伤、重塑和老化中的调控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MicroRNA和lncRNA不仅参与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增殖、迁移、表型转换等方面的调控,也参与基因表达各方面的调控,包括转录、加工、转录后修饰和染色质重塑。这些调控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肺动脉高压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等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为血管系统疾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提供新靶点、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lncRNA 血管损伤 血管重塑 血管老化 血管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