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腹部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
作者 倪小冬 李幼生 +1 位作者 黎介寿 毛广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88-389,393,共3页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DCS)理论在腹部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结果。方法:2例腹部巨大包块择期手术患者,第1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后,应用DCS理论进行治疗;第2例术前根据DCS理论制订了手术方案,并在术中实施。结果:2例患者的治疗均获...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DCS)理论在腹部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结果。方法:2例腹部巨大包块择期手术患者,第1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后,应用DCS理论进行治疗;第2例术前根据DCS理论制订了手术方案,并在术中实施。结果:2例患者的治疗均获得成功。尤其第2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平稳。结论: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若术中可能出现引起生命危险的情况,应根据DCS理论制定手术方案及处理术中出现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腹部外科 择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33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余阶洋 王三亨 +2 位作者 黎辉 邓青志 黄正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908-3910,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入住ICU的时机,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严重多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进入ICU)和改进处理组(... 目的:探讨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入住ICU的时机,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严重多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进入ICU)和改进处理组(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并分析病死率与不同受伤部位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改进处理组的乳酸清除、体温恢复及PT、APTT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处理组(P<0.05),同时住院天数、ICU天数、并发症以及死亡人数均低于传统处理组;改进处理组在ISS值"30~40"、"40~50"、"50~"及"4~5个"损伤部位的病死率均低于传统处理组(P<0.01)。结论:严重多发损伤患者在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同时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在此类患者(尤其是严重多发损伤患者)临床救治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理论 严重 多发损伤患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控制外科理念”谈中医药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梁晓强 马恩伟 +3 位作者 章学林 顾晔斌 朱培庭 张静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822-823,共2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由"损伤控制理念"延伸和发展而来,被广泛指导应用于外科临床。中医药在外科急腹症亦有其用武之地,与"损伤控制外科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基于"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指导,阐述...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由"损伤控制理念"延伸和发展而来,被广泛指导应用于外科临床。中医药在外科急腹症亦有其用武之地,与"损伤控制外科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基于"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指导,阐述中医药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 中医药 外科急腹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外科策略在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丁敏勇 王理富 +2 位作者 叶永根 周子花 李春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78-1178,共1页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创伤救治新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严重创伤或感染的手术和治疗分阶段进行,在行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后强调积极复苏和支持.达到提高救治成功率...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创伤救治新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严重创伤或感染的手术和治疗分阶段进行,在行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后强调积极复苏和支持.达到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目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是急腹症的常规疾病.多半已发展成急性化腔性胆管炎,其病情严重,变化快,是胆道疾病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丽水人民医院2004—2008年间收住急性梗阻性胆管炎68例。应用DCS策略,早期个性化的运用多种手术方式进行简单有效解除梗阻.并强调手术期复苏的重要性,后期应用胆道镜取石,肝局部切除等方法进行确定性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阻性胆管炎 损伤控制外科 治疗 外科策略 operation surgery 丽水人民医院 胆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状态创伤病人实施损伤控制外科策略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晓刚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1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极端状态 创伤 哲学思考 损伤控制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进展和组织实施 被引量:14
6
作者 宗兆文 钟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3-186,共4页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及损伤控制策略起源于战争中的伤员救治经验,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现已经成为平时严重创伤伤员救治的标准操作,挽救了大量伤员的生命。关于DCS、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及损伤控制策略起源于战争中的伤员救治经验,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现已经成为平时严重创伤伤员救治的标准操作,挽救了大量伤员的生命。关于DCS、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和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的内涵尚存一定的争议。一般认为DCS涵盖DCR和DCO。传统的观点认为,标准的DCS流程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处于生理极限时采用3个阶段的救治:①早期简化手术(即DCO);②复苏至患者生理紊乱得到适当纠正(即DCR和重症监护);③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确定性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医学 战时损伤控制外科 进展 组织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对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孙赳 杨雪 +4 位作者 李佳佳 屈金权 杨欣悦 郑爱萍 刘江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6-253,共8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 目的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I治疗组(HIC)、高原致伤+DCS治疗组(HID)、高原致伤+DCS+CNI治疗组(HDC)。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火器肠管贯通伤模型建立: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48 h,并使用手枪射击右侧腹部。HIC组伤后2、8、16 h分别予以CNI静脉输注,此后每天输注3次。HID组伤后4 h予以DCS治疗。HDC组伤后CNI输注同HIC组,并于伤后4 h行DCS治疗。分别对比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伤后不同时间血液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24 h生命体征。结果HIC组较HI组血液学炎症指标改善,生存时间延长(P<0.05)。HID组和HDC组的腹腔积血、肠系膜损伤、弹孔直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D组和HD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麻醉复苏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HIC组、HID组、HDC组比HI组的白细胞、ALT、AST、肿瘤坏死因子-α、IL-6水平低,且HDC组更明显(P<0.05)。HID组、HDC组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I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可能是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 高原寒冷环境 腹部火器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腔感染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革非 任建安 +1 位作者 赵允召 李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1-363,共3页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严重腹腔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腹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丁威威 吴性江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4期243-245,249,共4页
腹部血管损伤发生率虽不高,但通常是致命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对于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比传统急诊行确定性手术能明显提高存活率。腹主动脉夹闭、损伤血管结扎、置入暂时腔内分流管、填塞等作为腹部血管损伤时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 腹部血管损伤发生率虽不高,但通常是致命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对于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比传统急诊行确定性手术能明显提高存活率。腹主动脉夹闭、损伤血管结扎、置入暂时腔内分流管、填塞等作为腹部血管损伤时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具体措施,在严重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中已显出其优势。国内外对这些损伤控制性措施的应用,多局限于个人的临床经验,尚缺乏基础实验研究来确定其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治疗 损伤控制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幼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49-450,共2页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外科时代严重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幼生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共4页
近20年来,创伤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严重创伤系统的建立、创伤初期处理的多学科合作和培训、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与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影像学介入等微创技术的应用等。在这些进展中,... 近20年来,创伤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严重创伤系统的建立、创伤初期处理的多学科合作和培训、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与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影像学介入等微创技术的应用等。在这些进展中,DCS和DCR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严重创伤 营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创伤的损伤控制性手术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鹏飞 李幼生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5期297-300,共4页
腹部危重伤病人急诊手术及复苏过程中,导致死亡的显著原因被认为是创伤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损伤控制性外科处理包括简单快速手术、术后复苏和确定性手术,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和污染、实施临时关闭腹腔,有效地缩短手... 腹部危重伤病人急诊手术及复苏过程中,导致死亡的显著原因被认为是创伤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损伤控制性外科处理包括简单快速手术、术后复苏和确定性手术,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和污染、实施临时关闭腹腔,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创伤应激、快速纠正创伤三联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危重伤病人的处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损伤控制外科 确定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与肾损伤的治疗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旭东 周文泉 高建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肾损伤时,由于其周围组织的保护作用,使它不同于腹腔内其他实质器官,对于一般性的出血具有较强的自限性,故目前对于肾损伤多倾向于保守治疗。但对于较严重的肾损伤,尤其是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探察往往导致较高的肾切除率。而施行损伤控... 肾损伤时,由于其周围组织的保护作用,使它不同于腹腔内其他实质器官,对于一般性的出血具有较强的自限性,故目前对于肾损伤多倾向于保守治疗。但对于较严重的肾损伤,尤其是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探察往往导致较高的肾切除率。而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简单快速地控制出血与污染,则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有功能的肾组织。在重度肾损伤的救治中,损伤控制外科已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治疗 损伤控制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研究猪急性颅高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14
作者 成惠林 吴伟 +3 位作者 史继新 印红霞 吴晋荣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为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特重型颅脑外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实验建立稳定的猪急性颅高压模型,为损伤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中型猪5只,采用微量泵注射自体动脉血方法形成脑内血肿,观察血肿形成过程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 目的为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特重型颅脑外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实验建立稳定的猪急性颅高压模型,为损伤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中型猪5只,采用微量泵注射自体动脉血方法形成脑内血肿,观察血肿形成过程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变化,2 h后行头颅CT扫描观察血肿情况,24 h后取脑行大体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学病理改变。结果注血后2 h内出现明显的ICP、MAP上升,且ICP升至50 mmHg左右时出现呼吸、心率改变;头颅CT扫描显示脑内血肿形成满意。组织学显示血肿周围结构有破坏。结论采用微量泵注射自体动脉血方法可建立可靠的猪急性颅高压模型,可为损伤控制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神经外科 颅内血肿 模型 颅内压 平均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手术对猪重度腹部枪伤全身炎症反应及早期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幼生 王鹏飞 +2 位作者 毛琦 王剑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7-451,共5页
目的比较重度腹部枪伤伴失血性休克行损伤控制手术与传统一期手术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雌性本地杂种猪腹部枪伤及放血后建立肠袢多处伤及失血性休克模型后,32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n=16):传统手术组(CS组)和损伤控制组(DCS组)。经适... 目的比较重度腹部枪伤伴失血性休克行损伤控制手术与传统一期手术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雌性本地杂种猪腹部枪伤及放血后建立肠袢多处伤及失血性休克模型后,32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n=16):传统手术组(CS组)和损伤控制组(DCS组)。经适量晶体液复苏后行剖腹探查。CS组行损伤肠管切除端端吻合、腹腔冲洗、确定性关腹;DCS组行肠管残端血管钳夹闭、结扎、腹腔冲洗、临时关腹。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小时尿量,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凝血指标等。术后6h,每组处死6只动物,取心肌、肺、小肠和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10只动物用于观察创伤后24h生存率。结果两组间失血量、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差异(P=0.05);与CS组比较,DCS组的手术时间(1.1±0.2hvs2.4±0.3h,P<0.01)短、输液量(3204±254mlvs3756±313ml)少(P<0.05)、小时尿量多、心率慢,酸中毒和凝血障碍较轻。DCS组的组织损伤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较CS组更低。尽管DCS组创伤后24h生存率(80%)的数值高于CS组(50%),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5)。结论损伤控制手术较传统手术的手术时间短、输液量少,能更快纠正酸中毒、凝血障碍和低体温,避免进一步加重休克复苏后的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维护多脏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致死三联征” 创伤 枪击 临时关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治疗在伴口腔颌面外伤的全身多发伤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罡 郭婷 +5 位作者 杨震 董震 张森林 孟昭业 毛钊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伴有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在救治32例伴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果:在救治的32例病例中,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进行多发伤的序列治疗,31例好...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伴有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在救治32例伴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果:在救治的32例病例中,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进行多发伤的序列治疗,31例好转,多发伤得到有序治疗,1例死亡。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有利于提高伴口腔颌面部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对于这类患者早期颌面部治疗应以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口腔颌面部创伤 损伤控制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战创伤后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 被引量:31
17
作者 丁威威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0-183,共4页
近年来,战创伤后的综合救治理念已得到广泛地更新。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进行积极外科干预的同时,创伤后液体复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 近年来,战创伤后的综合救治理念已得到广泛地更新。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进行积极外科干预的同时,创伤后液体复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指导下,遵循允许性低血压和止血性复苏这两个策略,有效地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 复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损伤后不同手术方式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兴东 嵇武 +7 位作者 丁博文 杨荣 范铭兴 刘建磊 丁威威 李秋荣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75,178,共5页
目的: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并发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只。即①对... 目的: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并发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只。即①对照组:手术修补(修补)组行肠管损伤修补吻合术,7号线双层关闭腹腔;②肠道结扎(结扎)组行肠管损伤段丝线结扎;③肠道造口(造口)组行损伤段肠道内置入肛管,荷包缝合固定后,经切口旁引出。监测术后0、6、12和24 h二胺氧化酶(DAO)活力。术后24 h行门静脉和外周血细菌培养,观察空肠和末端回肠黏膜屏障组织变化。结果:DAO活力造口组较结扎组和修补组低,门静脉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亦低。病理学观察结扎组肠黏膜组织损伤最重,修补组次之,造口组损伤最轻。结论:肠道造口符合损伤控制手术要求,优于肠道结扎和传统手术,能避免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破坏,减轻细菌易位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 肠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鹏飞 毛琦 +3 位作者 李幼生 王剑 郑磊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建立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方法本地雌性杂种猪6只,麻醉后行颈内动静脉置管用于监测血压、心率及补液。动物侧卧,以实验用模拟枪枪击腹部1次。... 目的建立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方法本地雌性杂种猪6只,麻醉后行颈内动静脉置管用于监测血压、心率及补液。动物侧卧,以实验用模拟枪枪击腹部1次。枪击后经颈动脉放血20min,占总血量50%(35ml/kg)。40min后,采用生理盐水行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维持收缩压(SBP)>8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60mmHg,模拟4h院前救治阶段。进行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动脉血气、凝血参数及血常规检测。取心肌、肺、小肠、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枪击后出现多发肠管损伤、穿孔(每只动物8~10处)导致腹腔污染,肠系膜损伤导致局部肠管缺血、腹腔出血,无结肠及肠系膜大血管的损伤。至模型建立完成时1只动物死亡;5只生存动物均表现为典型的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复苏后均出现明显的低体温(33.3±0.5℃)、酸中毒(pH 7.242±0.064)及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病理检查提示心肌、肺、小肠、肝均存在明显组织损伤。结论本模型成功模拟"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复苏、院内治疗"三个阶段,成功引入"致死三联征",并伴有腹腔污染,其稳定性好,可复制性高,可应用于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 创伤 枪击 致死三联征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一届全军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外科新理念论坛征文通知
20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19-919,共1页
关键词 外科学术 征文通知 论坛 会议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损伤控制外科 加速康复外科 普通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