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煤炭集约化开采损伤传导机理与源头减损关键技术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全生 郭俊廷 +3 位作者 张凯 阎跃观 张村 徐祝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636-3644,共9页
科学认识开采损伤传导机理是井下安全生产、含水层保护及地表附属物减损理论发展及减损关键技术提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研究西部煤炭集约化开采损伤传导机理与源头减损关键技术,对协调我国能源需求保障和矿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科学认识开采损伤传导机理是井下安全生产、含水层保护及地表附属物减损理论发展及减损关键技术提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研究西部煤炭集约化开采损伤传导机理与源头减损关键技术,对协调我国能源需求保障和矿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集约化开采特征和现有减损技术特点,基于神东矿区集约化开采现场实测与模拟,研究了西部集约化开采损伤规律,揭示覆岩损伤传导机理。研究表明,神东矿区集约化开采具有矿压显现强烈、覆岩损伤严重、移动周期短、地表变形剧烈、地表裂缝发育等规律;发现神东上湾煤矿“基本顶破断-关键层断裂-地表主裂缝”呈“331”周期性传导规律,得出西部煤炭集约化开采覆岩及地表损伤具有周期性对应传导关系。揭示了覆岩损伤逐层上传、分区耗散的机理;提出了采动损伤能及极限损伤能临界值计算方法;建立了覆岩“三带”不同分区损伤系数与开采空间关系的损伤耗散模型,得出源头减损是控制开采损伤的主要途径。兼顾集约化开采特征,分别围绕覆岩损伤控制、地表变形控制等不同目的,提出了开采工艺参数优化、覆岩承载结构稳定性维持和变形调控减损的集约化开采源头减损关键技术,并给出工作面采高、面长及推进速度的合理区间。运用该方法对上湾煤矿12402工作面进行了开采优化,并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覆岩损伤程度和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集约化开采 损伤传导 源头减损 减损技术 神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电导入法治疗传导性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病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尤焱 李志广 邓全忠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11,共5页
使用直流电,将中药提取液直接导入受损的关节内,可使关节软骨的损伤迅速恢复,避免手术引起的后遗症,迅速恢复正常的体育训练。经对95例该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9%,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者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电导入法 传导性关节软骨损伤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构建大鼠宫腔黏连模型的方法及其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笪琳萃 郑备红 +4 位作者 孙艳 陈素珠 林运鸿 陈清汾 杜生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5-221,共7页
目的:采用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构建大鼠宫腔黏连(IUA)模型,阐明该方法作为化学损伤的改良方法构建接近IUA病理学变化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优势。方法:6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化学损伤组和化学及热传导双重损伤组(双重损伤组),每组... 目的:采用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构建大鼠宫腔黏连(IUA)模型,阐明该方法作为化学损伤的改良方法构建接近IUA病理学变化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优势。方法:6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化学损伤组和化学及热传导双重损伤组(双重损伤组),每组3只。以大鼠左侧宫角为实验组,右侧宫角为自身对照组。化学损伤组大鼠左侧宫角作为化学损伤实验组采用95%乙醇作用3 min,右侧宫角作为化学损伤自身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双重损伤组大鼠左侧宫角作为双重损伤实验组采用95%乙醇作用3 min后100℃热水再处理1 min,右侧宫角作为双重损伤自身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造模术后第14天,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纤维化面积比及腺体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增殖指数(PI)。结果:HE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化学损伤实验组比较,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宫腔封闭,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Masson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呈纤维化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纤维化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与化学损伤实验组比较,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可见纤维化黏连带和完整肌层,子宫内膜组织中纤维化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腺体上皮细胞核形状和排列发生改变,基质细胞PI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操作简便且可重复性好,可为IUA治疗的安全性评价、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具有纤维化黏连带和完整肌层的IUA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黏连 动物模型 子宫内膜 化学损伤 传导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矿区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破断运移全周期动态演化特征
4
作者 任赵鹏 樊柏强 +4 位作者 程聚豪 李晓斌 李全生 张村 韩鹏华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8-660,共13页
为探索西部矿区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的损伤破断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以上湾煤矿8.8 m特大采高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物理模拟等方法研究中等埋深、厚覆岩地质特征和固有采动损伤条件下覆岩破断垮落过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为探索西部矿区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的损伤破断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以上湾煤矿8.8 m特大采高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物理模拟等方法研究中等埋深、厚覆岩地质特征和固有采动损伤条件下覆岩破断垮落过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覆岩破坏高度随工作面推进呈现“台阶式”上升的演化过程,揭示特殊地质条件下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的“三带”破断模式以及主控岩层上方组合厚软岩层缓冲层对采动损伤的抑制作用;基本顶以“切落体”形式垮落于采空区,而主关键层则形成“砌体梁”结构;覆岩以“协同下沉组”形式破断沉降,且不同层位岩层沉降量随埋深减小而减小,地表随厚软岩层的弯曲下沉形成均匀沉降,下沉系数达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采高 厚覆岩 覆岩破断 采动损伤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工煤矿减损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全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8-1002,共15页
煤炭开采改变了覆岩边界条件,引起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和覆岩变形、运动、破断,造成覆岩损伤自下而上传导,引起含水层、地表附属物、矿区生态系统等损伤。现代开采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同时,也对矿区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建/构筑... 煤炭开采改变了覆岩边界条件,引起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和覆岩变形、运动、破断,造成覆岩损伤自下而上传导,引起含水层、地表附属物、矿区生态系统等损伤。现代开采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同时,也对矿区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建/构筑设施造成较大损伤。为解决规模化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协调的问题,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减损开采理论与技术以及长期实践基础上,根据“源头减损”理念和“采前源头损伤控制、采中优化减损、采后生态要素系统修复”的开采全过程减损思路,提出了以“基于开采工艺参数优化的源头减损、硬岩采前预裂-软岩注浆改性与采后导水裂隙封堵控水、采中覆岩承载结构稳定性维持减损”的采前、采中、采后3类4项技术为主导的开采全过程减损技术措施,创建了井工煤矿减损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明确了减损开采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在开采损伤监测方面,由于监测技术时空差异大,难以实现地表变形与裂缝的同时空监测和地表生态环境多要素一体化同步监测,仍需针对性地提出煤矿井工开采损伤多源监测异步数据的同时空校正与处理方法。在损伤传导理论方面,基于覆岩损伤传导理论,从能量出发提出了采动损伤场模型,并结合岩层软硬组合、岩土层介质的差异,提出了涵盖“覆岩-含水层-地表-生态”多因素指标的煤炭井工开采覆岩损伤场量统一与跨界面传导理论。神东矿区上湾矿12401工作面采用采前开采参数优化,采中垮落带注浆等减损技术,地表最大沉降值相对减小25%,地表裂缝由台阶型裂缝调控为动态小裂缝;此外,神东矿区自2010年实施减损开采技术以来,植被覆盖度由原来平均31%上升到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损伤传导 源头减损 减损理论与技术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SYNAPTIC Al ADENOSINE RECEPTOR-MEDIATED INHIBITION OF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TO SPINAL DORSAL HORN NEURONS IN THE ADULT RAT
6
作者 Eiichi KUMAMOTO Hidemasa FURUE Megumu YOSHIMURA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07期116-116,共1页
Although intrathecal administration of adenosine analogues or A_1 adenosine receptor agonists is known to result in antinociception, this has not been examined yet at the cellular level.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 Although intrathecal administration of adenosine analogues or A_1 adenosine receptor agonists is known to result in antinociception, this has not been examined yet at the cellular level.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pharmacologically the actions of adenosine on spontaneous sensory transmission in substantia gelatinosa (SG) neurons of an adult rat spinal cord slice under the condition where a postsynaptic action of adenos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白鼠 脊髓背角神经 损伤感受传导 突触前抑制 A1腺苷受体调制性抑制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