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猎物种群合作对抗捕食者种群的建模与分析
1
作者 冯姗姗 张永鑫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4,共8页
基于三维捕食-猎物模型讨论猎物种群间的合作及其对捕食过程的影响.首先,利用动力系统理论分析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证明无猎物种群平衡点的周期震荡特征.其次,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理论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猎物种群y的平衡点... 基于三维捕食-猎物模型讨论猎物种群间的合作及其对捕食过程的影响.首先,利用动力系统理论分析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证明无猎物种群平衡点的周期震荡特征.其次,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理论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猎物种群y的平衡点E_(1)和无猎物种群z的平衡点E_(2)都是周期震荡的,并且随着合作效应的增大震荡幅度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猎物模型 合作 平衡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具有时滞的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立飞 郭洁 +2 位作者 吴美华 王小瑞 万阿英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1-1013,共13页
该文建立了具有时滞的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模型,对模型的正性,持久性和局部稳定性记性了分析.得出此系统具有稳定的可能,正平衡点也具有渐近稳定的可能.最后用棉蚜生态系统中的瓢虫、棉蚜、蚂蚁的相关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得出猎物和捕... 该文建立了具有时滞的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模型,对模型的正性,持久性和局部稳定性记性了分析.得出此系统具有稳定的可能,正平衡点也具有渐近稳定的可能.最后用棉蚜生态系统中的瓢虫、棉蚜、蚂蚁的相关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得出猎物和捕食者的发育历期(时滞)对整个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若发育历期过长,则整个系统将具有周期性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 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 局部稳定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豹及其有蹄类猎物对人类干扰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梓琛 周雨瞳 +4 位作者 曹冉星 贾康宁 麦晓烔 冯佳伟 王天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5-680,共16页
人类作为超级捕食者所产生的直接捕杀或间接恐惧效应,会引起野生动物时间或空间上的行为响应。在人和野生动物共存景观中,探究捕食者和猎物响应人类干扰的时空策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人类作为超级捕食者所产生的直接捕杀或间接恐惧效应,会引起野生动物时间或空间上的行为响应。在人和野生动物共存景观中,探究捕食者和猎物响应人类干扰的时空策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获取107个位点、23831个相机工作日的5种大型野生动物和人类9409次活动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多元逻辑回归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评价不同强度的人类活动(人、车辆和家畜)对我国东北温带森林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及其捕食者和猎物的时空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人类干扰事件占所有独立事件的49%(在高干扰点占66%,低干扰点占5%)。空间上,在高干扰森林,虎东北亚种(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活动显著增加,而豹东北亚种(P.pardus orientalis)、狍(Capreolus pygargus)和野猪(Sus scrofa)呈相反趋势,梅花鹿(Cervus nippon)不受人类干扰的影响。时间上,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干扰导致大型食肉目动物类群和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显著改变,多元逻辑回归混合效应模型结果发现干扰导致大型食肉目动物(特别是虎)的夜行性显著增加,狍和野猪白天的活动增加;更高的人类干扰明显降低顶级捕食者虎和豹与其有蹄类猎物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尤其是梅花鹿、野猪与虎、豹之间的时间重叠。本研究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新见解,强调了使用红外相机直接监测人类活动,并量化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影响的重要性。受威胁的大型食肉目动物与其主要猎物对人类干扰的不同行为响应结果强调了动物在干扰环境中生存的时空行为可塑性,有助于预测物种如何根据其当前的时空行为策略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做出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野生动物共存 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 人类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态环境中捕食信息素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覃光球 卢豪良 +3 位作者 唐振柱 赵鹏 白雪涛 彭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81-2489,共9页
捕食信息素是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学效应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有多种形式,研究中常使... 捕食信息素是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学效应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有多种形式,研究中常使用养殖过捕食者的水溶液作为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捕食信息素的作用效果受到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信息素的浓度、观察的指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捕食信息素可以对水生生物的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造成影响。水生生物通过感知捕食信息素来提前预知潜在的被捕食风险,并作出适应性调整,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捕食信息素可以与污染物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干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对水生环境中捕食信息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介绍了当前对捕食信息素来源和理化性质等本质问题的认识,总结捕食信息素对水生生物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以及捕食信息素对污染物毒性的干扰,并分析了这一研究领域尚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加强对捕食信息素的研究,将为解析水生环境中捕食者和猎物的生态关系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信息素 信息素 捕食者-猎物交互作用 生态学效应 水生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日活动模式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红勇 张德喜 +4 位作者 毛锐锐 王一竹 周倩 徐涛 张立勋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9-247,共9页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于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持续监测,累计工作日33521 d,共捕获豹猫370次、灰尾兔(Lepus oiostolus)390次、鼠类(Rats)760次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834次独立有效事件。基于核密度曲线和活动重叠度分析豹猫、灰尾兔、鼠类和环颈雉的日活动节律,揭示捕食者与猎物在青草期和枯草期的日活动节律变化模式。结果显示:(1)豹猫和鼠类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夜行性,环颈雉为持续峰型昼行性,而灰尾兔表现为峦峰型泛夜行性。(2)除环颈雉外,其他3个物种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枯草期均倾向于凌晨活动,且豹猫也增加了白天午后的活动时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豹猫与鼠类、灰尾兔的重叠度较高,但存在季节差异,青草期与鼠类重叠度最高(Δ_(4)=0.779),枯草期与灰尾兔重叠度最高(Δ_(1)=0.720),与环颈雉青草期(Δ_(4)=0.356)和枯草期(Δ_(1)=0.453)重叠度均最低。本研究从时间维度评估了豹猫与其猎物的活动行为响应,为探讨兴隆山豹猫与猎物的时空共存机制和为自然保护地开展关键物种保护与有害物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科动物 活动模式 时间生态位划分 捕食者-猎物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与本土蚜虫共存的外来扶桑绵粉蚧的搜寻和捕食行为 被引量:7
6
作者 刘静雅 李卓苗 +1 位作者 李保平 孟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3-229,共7页
【目的】外来入侵物种作为猎物可能影响本土广谱捕食者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与本土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混合发生的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方法... 【目的】外来入侵物种作为猎物可能影响本土广谱捕食者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与本土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混合发生的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方法】试验前对异色瓢虫设两个饲喂猎物种类处理:用扶桑绵粉蚧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和用豌豆修尾蚜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在盆栽蚕豆Vicia faba苗上随机选一片叶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和3或4日龄豌豆修尾蚜若蚜,在总猎物数量20-30头(具体数量随机确定)范围内随机组配两种猎物数量使粉蚧占比从5.6%至83.3%不等,待猎物在叶片上稳定后接入1头饥饿24 h的异色瓢虫4龄幼虫,连续观察2 h,统计异色瓢虫首次捕食是否选择粉蚧、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总捕食猎物数量的比例、搜索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及处理粉蚧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扶桑绵粉蚧在猎物斑块中的比例和饲喂猎物种类处理为自变量因素,用回归模型拟合其对异色瓢虫搜寻和捕食行为等观测变量的影响。【结果】异色瓢虫4龄幼虫首次捕食选择粉蚧概率随粉蚧比例增大而增大,粉蚧比例每增大10%,首次捕食粉蚧概率增大77.2%,而且此概率不受此前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与粉蚧比例的关系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137%,而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60%。异色瓢虫搜索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搜索用时比例增大13%;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搜索用时比例略低于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降低7%)。异色瓢虫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增大41%。【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在遭遇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与本土蚜虫共存的猎物斑块时,异色瓢虫对粉蚧的捕食选择依赖于其相对比例,依赖程度因此前取食粉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蚧 外来入侵物种 猎物选择 猎物转换 捕食者-猎物互作 密度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株结构对不同虫态蠋蝽搜索和捕食斜纹夜蛾幼虫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发倩 李保平 孟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4-471,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如何影响活动性较弱的捕食性昆虫对植株上防卫性较强的猎物的搜索和捕食行为。以蠋蝽Arma chinensis及其猎物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捕食者-猎物模式,设置盆栽大豆Glycinemax植株结构复杂性2个处... 本研究旨在探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如何影响活动性较弱的捕食性昆虫对植株上防卫性较强的猎物的搜索和捕食行为。以蠋蝽Arma chinensis及其猎物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捕食者-猎物模式,设置盆栽大豆Glycinemax植株结构复杂性2个处理:1株/盆,2株/盆,接4头斜纹夜蛾4龄幼虫:在某一盆植株的4个枝条上各1头。然后在植株基部主茎上释放1头3或5龄蠋蝽若虫或1头刚羽化的雌或雄成虫,组成蠋蝽虫龄(态)4个处理。对躅蝽首次选择有虫枝条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蠋蝽虫龄(态)和植株复杂性处理均不影响蠋蝽对有猎物枝条的首选偏好性,说明蠋蝽在植株主茎上随机选择枝条搜寻取食叶片的猎物。拟合蠋蝽首次攻击猎物的潜伏期估计猎物被捕食的瞬间概率(风险)结果表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和蠋蝽虫龄(态)单独影响斜纹夜蛾幼虫的被捕食风险,该风险在结构简单比在复杂的植株上增大2.4倍;被3龄或5龄若虫捕食的风险是被雌成虫捕食的1.7倍;在3龄与5龄若虫之间以及雌性和雄性成虫之间没有差异。对蠋蝽搜索和捕食行为的时间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复杂性和蠋蝽虫龄(态)单独影响蠋蝽的搜索和捕食行为的时间特征参数,搜索用时在复杂植株上比在简单植株上延长1.5倍;3龄若虫的搜索用时比5龄若虫长1.3倍;植株复杂性不影响蠋蝽的静伏用时,但雌成虫的静伏用时分别是3、5龄若虫和雄成虫用时的1.8、1.6和1.3倍,雄成虫的静伏用时分别是3、5龄若虫用时的1.7和1.3倍;植株复杂性不影响蠋蝽麻痹猎物用时,但3龄若虫用时分别是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用时的2.2、2.1和1.7倍,5龄若虫用时分别是雌、雄成虫用时的1.3和1.2倍。本研究结果说明,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被捕食风险在结构较复杂的植株上明显降低,被蠋蝽若虫捕食的风险大于被成虫捕食;植株结构复杂会降低蠋蝽的搜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者-猎物互作 植物结构 捕食风险 搜索行为 捕食性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扶桑绵粉蚧的异色瓢虫肠道菌群分析
8
作者 高萍 王岩松 +1 位作者 郭龙秀 李保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7-974,共8页
迄今,对捕食性天敌昆虫肠道菌系与入侵物猎物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查明广谱捕食性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肠道菌群与外来入侵猎物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之间的关系。从异色瓢虫幼虫刚孵化开... 迄今,对捕食性天敌昆虫肠道菌系与入侵物猎物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查明广谱捕食性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肠道菌群与外来入侵猎物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之间的关系。从异色瓢虫幼虫刚孵化开始饲喂扶桑绵粉蚧(食粉蚧组)或本土常见猎物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Matsumura)(食蚜虫组对照),直至成虫羽化后20d;然后,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异色瓢虫20 d龄成虫肠道的16S rDNA V3-V4区片段,以鉴定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发现,食粉蚧组异色瓢虫肠道菌系的基本分类单元(OUT)数量是食蚜组瓢虫的(297个)近2.3倍;在两组瓢虫共有的16个门级阶元中,食粉蚧组瓢虫有7个特有门,而食蚜虫组瓢虫没有特有的门;在两组瓢虫共有的169个属中,食粉蚧组瓢虫有210个特有属,食蚜虫组瓢虫只有35个属,而且两组瓢虫之间在14个属的物种丰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虽然两组瓢虫的肠道代谢通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功能丰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取食非本土粉蚧的异色瓢虫成虫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取食本土蚜虫的同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瓢虫科 肠道微生物组 生物多样性 入侵生物学 猎物-捕食者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蠋蝽成虫对黏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非取食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雅倩 曲毓立 李保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6,共9页
捕食性天敌对害虫控制作用的室内评估往往观测所捕食的害虫数量或其衍生度量,但捕食者的存在本身可能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物学造成负面影响,即“非取食效应”,该效应可能通过影响猎物的生殖而抑制其种群增长。本研究旨在探明捕食性天敌蠋... 捕食性天敌对害虫控制作用的室内评估往往观测所捕食的害虫数量或其衍生度量,但捕食者的存在本身可能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物学造成负面影响,即“非取食效应”,该效应可能通过影响猎物的生殖而抑制其种群增长。本研究旨在探明捕食性天敌蠋蝽对黏虫是否有非取食效应。将1头剪掉喙端部的蠋蝽成虫和1头黏虫幼虫放入同一培养皿中共处一段时间,对黏虫造成捕食威胁;设3个威胁期处理:黏虫幼虫孵化后4~8 d(长至3龄左右,称为“早期威胁”),孵化后9~13 d(长至6龄左右,“晚期威胁”),幼虫整个发育期(“全期威胁”);以单独完成生长发育的黏虫幼虫为对照。对8日和13日龄幼虫称体鲜重,观测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蛹体鲜重,并测定雌成虫终身产卵量。对8日龄黏虫幼虫体重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幼虫的体重(57.67 mg)和发育历期(14.5 d)相比,早期威胁处理使黏虫幼虫体重增大11.5%、发育历期缩短2.2%,全期威胁处理使黏虫幼虫体重增大12.0%。对13日龄黏虫幼虫体重的测定未发现非取食威胁的影响。对3日龄蛹体鲜重测定结果发现,与对照蛹体重(446.76 mg)相比,早期威胁处理的黏虫蛹重降低5.2%,全期威胁处理的黏虫蛹重降低6.5%。非取食威胁处理不影响黏虫的蛹历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产卵量。本研究结果说明,蠋蝽成虫对黏虫幼虫早期的非取食威胁可较小程度地影响黏虫生长发育,但对生殖力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性蝽 捕食者-猎物互作 捕食者威胁 特征介导效应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扩散模型中恐惧效应与集群行为协同诱导的时空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肖江龙 宋永利 夏永辉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7-1594,共18页
该文研究了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扩散的捕食者--猎物模型的时空动力学.该文研究表明,恐惧和集群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非常丰富和有趣的时空动力学.详细讨论了Turing不稳定性和Turing-Hopf分支产生的条件.利用规范型理论对Turing-... 该文研究了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扩散的捕食者--猎物模型的时空动力学.该文研究表明,恐惧和集群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非常丰富和有趣的时空动力学.详细讨论了Turing不稳定性和Turing-Hopf分支产生的条件.利用规范型理论对Turing-Hopf分支点附近的时空动力学进行了分类,并用丰富的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最后,总结了恐惧效应对集群行为的巨大影响.发现猎物的集群行为不能抵消高水平的恐惧,但可以抵消低水平的恐惧.此外,恐惧效应与集群行为共同诱发了系统的Turing不稳定性.然而,对于没有集群行为的系统,恐惧效应既不会改变共存平衡点的稳定性,也不会引起系统产生周期解或Turing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ing-Hopf分支 Turing不稳定性 集群行为 恐惧效应 动力学分类 捕食者-猎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翅桃蚜对龟纹瓢虫的视觉和嗅觉识别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为争 付国需 +3 位作者 柴晓乐 王英慧 张元臣 原国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359,共6页
为探明桃蚜Myzus persicae是否可以识别来自其捕食性天敌的嗅觉和视觉信息,本研究采用桃蚜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这一猎物-捕食者系统,在室内测定了无翅桃蚜对龟纹瓢虫成虫体色和挥发物的识别反应。选择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翅桃... 为探明桃蚜Myzus persicae是否可以识别来自其捕食性天敌的嗅觉和视觉信息,本研究采用桃蚜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这一猎物-捕食者系统,在室内测定了无翅桃蚜对龟纹瓢虫成虫体色和挥发物的识别反应。选择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翅桃蚜既能通过视觉信息识别瓢虫的存在,也能通过嗅觉信息识别瓢虫的存在,说明桃蚜对龟纹瓢虫体色和气味信息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冗余现象。剂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粗提物的剂量与其对桃蚜的驱避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识别反应剂量的临界值在0.3~0.6个瓢虫当量之间,1.2~1.5个瓢虫当量的粗提物的驱避作用与20头活体龟纹瓢虫的驱避作用相当。结论认为,桃蚜可以识别龟纹瓢虫的存在,并对其作出一定的躲避反应,从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龟纹瓢虫 猎物-捕食者系统 视觉信息 嗅觉信息 识别反应 驱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虫态及虫龄大草蛉与七星瓢虫之间的集团内互作 被引量:2
12
作者 阿力甫·那思尔 艾山·阿布都热依木 +1 位作者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97-1004,共8页
【目的】为明确新疆棉田棉蚜Aphis gossypii捕食性天敌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及其对蚜虫数量的控制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优势天敌昆虫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和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为对象,以棉蚜为猎物,在温室中利用盆... 【目的】为明确新疆棉田棉蚜Aphis gossypii捕食性天敌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及其对蚜虫数量的控制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优势天敌昆虫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和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为对象,以棉蚜为猎物,在温室中利用盆栽棉花,首先观察了2种天敌昆虫之间各虫态及虫龄配对的19个处理在无蚜植株上共存24 h后的存活数,然后观察了2种天敌昆虫配对处理下棉苗上棉蚜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无蚜棉株上2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共存24 h后的存活结果表明:(1)在发育阶段相同的配对组合中,若是成虫则均存活,若是1龄幼虫则大草蛉存活较多,若是末龄幼虫则七星瓢虫存活较多;(2)在有卵的组配中,除七星瓢虫卵不被大草蛉成虫所捕食外,其他5个组配处理中卵均被捕食;(3)在有蛹的配对组合中,除七星瓢虫蛹被大草蛉末龄幼虫捕食外,其他处理下蛹均不被捕食;(4)在成虫与幼虫的配对组合中,七星瓢虫成虫捕食较多的大草蛉1龄幼虫,但不捕食大草蛉末龄幼虫,而大草蛉成虫与七星瓢虫1龄或末龄幼虫之间不发生捕食;(5)在不同龄期幼虫的配对组合中,大草蛉末龄幼虫捕食七星瓢虫1龄幼虫,而七星瓢虫末龄幼虫捕食大草蛉1龄幼虫。在有蚜植株上2种捕食性天敌共存对棉蚜数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1)2种捕食昆虫的幼虫各自单独存在(对照)下,蚜虫密度随时间而降低;(2)大草蛉幼虫与七星瓢虫幼虫或成虫配对处理下,棉蚜密度随时间而增大;(3)大草蛉成虫与七星瓢虫幼虫或成虫配对处理下,棉蚜密度随时间而减小。【结论】研究结果说明,大草蛉与七星瓢虫之间存在集团内捕食,但2种天敌共存对棉蚜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大草蛉虫态,若大草蛉为幼虫,可使蚜虫密度增大,若为成虫,则使蚜虫密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草蛉 七星瓢虫 棉蚜 捕食者-猎物互作 集团内捕食 食蚜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