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7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叉角厉蝽对家蚕幼虫的捕食作用
1
作者 倪婧 李波 +4 位作者 李玲利 谢道燕 张永红 杨振国 白兴荣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5-983,共9页
目前叉角厉蝽Eocantheconafurcellata规模化人工饲养主要以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等为食料,但以害虫为食料饲养,在叉角厉蝽商品化包装、远距离带食料运输至释放地时,难免增加田间释放时... 目前叉角厉蝽Eocantheconafurcellata规模化人工饲养主要以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等为食料,但以害虫为食料饲养,在叉角厉蝽商品化包装、远距离带食料运输至释放地时,难免增加田间释放时害虫迁移入侵、扩散危害的风险。本研究将家蚕Bombyxmori幼虫作为叉角厉蝽各发育阶段的食料,具体探究叉角厉蝽各虫态对家蚕2~4龄期幼虫的捕食行为、捕食功能、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各虫态叉角厉蝽能够以单头捕食或集体围猎的方式攻击家蚕幼虫并成功捕食,捕食量随家蚕幼虫密度增加而增大,当猎物密度达到一定时,捕食量趋于稳定饱和;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圆盘方程,叉角厉蝽捕食能力与虫龄呈正相关,叉角厉蝽2龄若虫对家蚕2龄幼虫最大日捕食量为24.042头;叉角厉蝽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对家蚕2龄、3龄、4龄幼虫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2.1553头、18.5510头、20.5951头;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在猎物龄期和密度相同时,高龄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普遍大于低龄叉角厉蝽,且各虫态叉角厉蝽捕食低龄家蚕幼虫的搜寻效应大于捕食高龄家蚕幼虫。叉角厉蝽能够取食利用营养丰富的家蚕幼虫,大大提高了在田间释放的安全性,为规模化饲养过程中根据发育龄期选择合适龄期的家蚕幼虫及合适的投放数量饲喂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也为拓展家蚕的多元化资源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家蚕 捕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角厉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捕食行为
2
作者 陈俊华 张天海 +3 位作者 刘红敏 杨森 徐孟飞 郭世保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为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室内测定了叉角厉蝽4~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3~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并探究了叉角厉蝽5龄若... 为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室内测定了叉角厉蝽4~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3~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并探究了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果显示:叉角厉蝽4~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能捕食灰茶尺蠖3~5龄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叉角厉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叉角厉蝽雌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同一龄期叉角厉蝽的捕食量随猎物龄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叉角厉蝽雌成虫、5龄与4龄若虫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35.7、29.3头和25.3头。由此可见,雌成虫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叉角厉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降低逐渐提高。此外,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雌成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大于5龄若虫。捕食效率以叉角厉蝽雌成虫的搜索时长和刺吸时长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灰茶尺蠖 捕食 搜寻效应 种内干扰 捕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3
作者 陈俊华 闻鑫茹 +4 位作者 王晨旭 张俏俏 刘红敏 宁万光 郭世保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以及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与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偏好性。结果显示,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均能捕食2~4龄茶银尺蠖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雄成虫,以叉角厉蝽雌成虫对2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为37.044;在拟合的HollingⅢ模型中,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2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823头和12.547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每盒4.971头和6.836头。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结果表明,随猎物密度的降低,搜索的效率逐渐提升。此外,在灰茶尺蠖和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均偏好于取食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且捕食3龄茶银尺蠖幼虫的干扰系数大于捕食4龄茶银尺蠖幼虫。研究结果为叉角厉蝽在茶园害虫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茶银尺蠖 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 种内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及捕食偏好
4
作者 陈俊华 李非凡 +4 位作者 杜跃卿 谢佳鑫 张俏俏 王晨旭 郭世保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为明确蠋蝽(Arma chinensis)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室内测定3、4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2、3、4龄棉铃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并探究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雄成虫捕食2龄棉铃虫的种内干扰效应和蠋蝽雌... 为明确蠋蝽(Arma chinensis)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室内测定3、4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2、3、4龄棉铃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并探究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雄成虫捕食2龄棉铃虫的种内干扰效应和蠋蝽雌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黄粉虫蛹的捕食偏好。结果显示,3、4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均能捕食2、3、4龄棉铃虫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遵循HollingⅡ模型。不同发育阶段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蠋蝽雌成虫>4龄若虫>3龄若虫,同一龄期蠋蝽的捕食量随猎物(棉铃虫)龄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蠋蝽雌成虫、4龄与3龄若虫对2龄棉铃虫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36.778、28.351、26.938头,由此可见,雌成虫对棉铃虫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随猎物(棉铃虫)密度降低,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搜寻效应逐渐提升。此外,蠋蝽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蠋蝽种内干扰作用表现为5龄若虫>雄成虫>雌成虫。捕食偏好结果显示,当黄粉虫蛹和3龄棉铃虫幼虫共存时,蠋蝽更倾向于捕食黄粉虫蛹,此结果为蠋蝽的室内扩繁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棉铃虫 捕食能力 搜寻效应 种内干扰 捕食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石河子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圆锥节丛孢菌的分离鉴定与捕食线虫活性分析
5
作者 张程志 聂宇航 +6 位作者 孙雪 魏立翔 孙焱森 孙殿明 才学鹏 乔军 孟庆玲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9-747,共9页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天山北坡牧场土壤中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筛选高捕食线虫活性的菌株,为草食动物线虫病生防制剂研发奠定基础。采用土壤散布法、线虫诱饵法分离纯化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菌丝、分生孢子、捕食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天山北坡牧场土壤中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筛选高捕食线虫活性的菌株,为草食动物线虫病生防制剂研发奠定基础。采用土壤散布法、线虫诱饵法分离纯化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菌丝、分生孢子、捕食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及捕食线虫活性。结果分离得到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命名为NTF-SHZ6菌株),该菌捕食结构为粘性菌网,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和少量的厚垣孢子。其中,分生孢子无色,呈倒圆锥,中有一隔,与节丛孢形态相符。分离株ITS1基因序列与圆锥节丛孢同源性为99%~100%,确定该菌株为圆锥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conoides)。捕食线虫活性测定显示,该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率高达9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性真菌 圆锥节丛孢菌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捕食线虫活性 线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蝽滞育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徐博文 李玉艳 +5 位作者 贺玮玮 薛传振 申忠健 毛建军 张礼生 吴惠惠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捕食蝽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防效显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滞育是昆虫为躲避不利环境而延缓发育的一种生理适应机制,许多捕食蝽种类能以成虫或卵进行滞育,研究明确捕食蝽的滞育特征及滞育调控机理,不仅有助于解... 捕食蝽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防效显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滞育是昆虫为躲避不利环境而延缓发育的一种生理适应机制,许多捕食蝽种类能以成虫或卵进行滞育,研究明确捕食蝽的滞育特征及滞育调控机理,不仅有助于解析昆虫发育的环境适应性机制,也可通过调控滞育进程延长天敌昆虫的贮存期、促进其周年扩繁和提升防控效果,对促进天敌昆虫的规模扩繁和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27种捕食蝽的滞育特征,分析了捕食蝽滞育期间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理特征,概述了捕食蝽滞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滞育解除后生物学,讨论了滞育在捕食蝽扩繁和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为深入开展捕食蝽滞育调控技术及机理研究,促进其规模化扩繁、贮存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 滞育 贮存 扩繁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子条带对玉米田捕食性天敌发生及控蚜的影响
7
作者 冯浩 张大为 +4 位作者 周浩辉 刘沛林 刘冰 王森山 陆宴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6-673,共8页
为明确河西地区田埂苦豆子条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对相邻玉米田捕食性天敌发生密度及生物控蚜功能的影响,开展了系统调查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7月,苦豆子条带保有高密度的棉长管蚜和豌豆蚜,可保育瓢虫、捕食蝽、草蛉等优势捕食性天... 为明确河西地区田埂苦豆子条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对相邻玉米田捕食性天敌发生密度及生物控蚜功能的影响,开展了系统调查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7月,苦豆子条带保有高密度的棉长管蚜和豌豆蚜,可保育瓢虫、捕食蝽、草蛉等优势捕食性天敌,成为田边重要的天敌保育场所。与没有苦豆子条带的对照玉米田相比,蚜虫高发期毗邻苦豆子条带的处理玉米田瓢虫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分别增加1.5倍和1.3倍,捕食性天敌与蚜虫的益害比增加2.3倍,蚜虫的种群密度降低了1.8倍。本研究证实苦豆子是河西地区一种重要的天敌保育功能植物,为今后利用其进行农作物害虫生态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蚜虫 捕食性天敌 功能植物 生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彩瑞猎蝽对菜青虫的捕食作用
8
作者 郭义 王孟卿 +3 位作者 李鹏燕 郑苑 邓海滨 李敦松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53,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捕食性天敌昆虫红彩瑞猎蝽Rhynocoris fuscipes对菜青虫Pieris rapae的生物防治潜力。通过室内试验,系统评估了红彩瑞猎蝽若虫和成虫对菜青虫的捕食能力、搜寻效应、干扰效应及防治潜力。结果显示,不同虫态的红彩瑞猎蝽对... 本研究旨在探究捕食性天敌昆虫红彩瑞猎蝽Rhynocoris fuscipes对菜青虫Pieris rapae的生物防治潜力。通过室内试验,系统评估了红彩瑞猎蝽若虫和成虫对菜青虫的捕食能力、搜寻效应、干扰效应及防治潜力。结果显示,不同虫态的红彩瑞猎蝽对2~3龄菜青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捕食能力增强,搜寻效应相应降低。红彩瑞猎蝽雄成虫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0.575);雌成虫对菜青虫3龄幼虫处理时间最短(0.024 d),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最高(41.7头),控害效能最高(16.833)。当菜青虫3龄幼虫密度为10头/皿时,红彩瑞猎蝽雄成虫对其搜寻效应最高(0.50)。此外,红彩瑞猎蝽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红彩瑞猎蝽5龄若虫的干扰系数最大(0.447);4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干扰系数略低,分别为0.347、0.438、0.436;3龄若虫的干扰系数最小(0.292)。研究结果表明,红彩瑞猎蝽对菜青虫幼虫具有显著的防控潜力,尤其是5龄若虫和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彩瑞猎蝽 菜青虫 捕食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干扰效应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蠋蝽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9
作者 韩舜达 冶文婷 +5 位作者 李秋荣 徐博文 张茂森 申忠健 李玉艳 张礼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p.是严重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害虫。为筛选能防治草原毛虫的天敌昆虫,本研究测定了蠋蝽Arma chinensis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G.menyuanensis 6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以及持续捕食门源草原毛虫对... 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p.是严重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害虫。为筛选能防治草原毛虫的天敌昆虫,本研究测定了蠋蝽Arma chinensis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G.menyuanensis 6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以及持续捕食门源草原毛虫对蠋蝽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以明确蠋蝽对草原毛虫的控害潜能。结果表明,蠋蝽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每日可捕食6龄幼虫(3 cm)1~2头。蠋蝽成虫连续捕食门源草原毛虫幼虫28 d仍保持存活和繁殖,持续控害潜能较高。蠋蝽取食门源草原毛虫幼虫21 d内,其捕食量无显著变化,存活率在80%以上。本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了蠋蝽是能有效捕食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天敌,结果为指导利用蠋蝽防治门源草原毛虫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门源草原毛虫 捕食能力 控害评价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带犀猎蝽对小菜蛾的捕食作用
10
作者 姚冰珂 杜嘉宜 +4 位作者 高莉萍 曹飞 黎叶 王圣红 王香萍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5,102,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虫态黄带犀猎蝽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为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黄带犀猎蝽3、4、5龄若虫及成虫对小菜蛾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干扰反应。【结果】黄带犀猎蝽3、4... 【目的】探究不同虫态黄带犀猎蝽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为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黄带犀猎蝽3、4、5龄若虫及成虫对小菜蛾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干扰反应。【结果】黄带犀猎蝽3、4、5龄若虫及成虫对小菜蛾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即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与捕食小菜蛾3龄幼虫相比,黄带犀猎蝽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小菜蛾4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较大,分别为93.63和58.34头;与若虫相比,黄带犀猎蝽雌成虫对小菜蛾3、4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更好,分别为60.98和103.65。黄带犀猎蝽对小菜蛾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而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且黄带犀猎蝽雌成虫的搜寻效应最高。随着黄带犀猎蝽密度的增大,种内干扰作用增强,黄带犀猎蝽的捕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黄带犀猎蝽在防治小菜蛾方面有较好的潜力,可应用于小菜蛾的防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带犀猎蝽 小菜蛾 捕食功能 搜寻反应 干扰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雏期杂色山雀对不同类型巢捕食者的应对行为策略
11
作者 杨金玉 封德全 +2 位作者 万冬梅 刘亚男 张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6-1493,共8页
巢捕食是驱动鸟类行为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鸟类进化出一系列的行为策略。为探究鸟类应对不同巢捕食者的行为策略,于2016年4-7月利用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和花鼠(Tamias sibiricus)模拟巢入侵实验,基于人工巢箱分别在育雏前期(子... 巢捕食是驱动鸟类行为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鸟类进化出一系列的行为策略。为探究鸟类应对不同巢捕食者的行为策略,于2016年4-7月利用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和花鼠(Tamias sibiricus)模拟巢入侵实验,基于人工巢箱分别在育雏前期(子代6-8日龄)和育雏后期(子代15-17日龄)对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亲鸟和雏鸟的反捕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亲鸟的巢防御行为和雏鸟的反捕食行为会根据繁殖进程和捕食者类型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亲鸟应对捕食者行为的强度随繁殖进程的推进而升高(OR=3.061,P=0.003),随捕食者的危险程度的增加而降低(OR=0.451,P=0.023)。亲鸟报警鸣声的激烈程度随捕食者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繁殖进程的推进而升高(P<0.001)。雏鸟在育雏前期对亲鸟的报警鸣声均无任何回应;但在育雏后期听到亲鸟对花鼠的报警鸣声时,均迅速停止一切活动并静默蹲踞在巢箱底部(n=31,P<0.001),当听到亲鸟对赤峰锦蛇的报警鸣声时,87.1%繁殖巢的雏鸟均会迅速尝试逃出巢箱,其余繁殖巢雏鸟则仍是静默蹲踞在巢底(n=31,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 巢防御 杂色山雀 入侵实验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盲蝽对3种蔬菜害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12
作者 侯启华 商颖婕 +2 位作者 王苏丹 刘银泉 陈瑞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2-1086,共5页
为探究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对不同蔬菜害虫的控害潜能,本文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烟盲蝽对3种蔬菜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桃蚜(Myzus persic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捕食量与捕食偏好性。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为探究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对不同蔬菜害虫的控害潜能,本文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烟盲蝽对3种蔬菜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桃蚜(Myzus persic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捕食量与捕食偏好性。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烟盲蝽雄成虫对烟粉虱成虫、桃蚜1~2龄若虫和小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分别为15.6、11.2和13.2头,对烟粉虱的捕食量最大,显著高于另外2种昆虫。在捕食偏好选择性试验中,烟盲蝽偏好捕食烟粉虱成虫,其次是小菜蛾2龄幼虫,对桃蚜1~2龄若虫的捕食性最少。此结果表明,对3种常见害虫,烟盲蝽对烟粉虱的控害潜力优于对其他2种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盲蝽 烟粉虱 桃蚜 小菜蛾 捕食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支决策的海洋捕食者算法
13
作者 房晶 万仁霞 苗夺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7,I0009,I0010,共11页
针对海洋捕食者算法(marine predator algorithm,MPA)收敛速度慢、求解精度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三支决策的海洋捕食者算法(TWD-MPA).算法根据个体间距离之比将猎物对象划分为正域、负域和边界域,并分别采取不同策略对... 针对海洋捕食者算法(marine predator algorithm,MPA)收敛速度慢、求解精度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三支决策的海洋捕食者算法(TWD-MPA).算法根据个体间距离之比将猎物对象划分为正域、负域和边界域,并分别采取不同策略对3个域中的猎物进行更新.引入的步长控制策略和惯性权重系数策略有效平衡算法的勘探与开发能力.在10个基准测试函数上,将TWD-MPA与其他7种优化算法进行实验对比,并通过收敛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和统计性分析对算法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算法,TWD-MPA在求解精度、收敛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食者算法 三支决策 步长控制 惯性权重 边界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作用及偏好性
14
作者 唐艺婷 张学峰 +4 位作者 赵云霞 张凯 曹凯歌 王孟卿 陈澄宇 《植物医学》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探讨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混发的捕食作用及其偏好性,通过试验评估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 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为探讨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混发的捕食作用及其偏好性,通过试验评估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 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9.87头和153.84头,对3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0.92头和24.94头。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捕食作用,异色瓢虫对甜菜夜蛾的捕食偏好性明显强于草地贪夜蛾,表明异色瓢虫在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草地贪夜蛾 甜菜夜蛾 捕食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间协作对叉角厉蝽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能力的影响
15
作者 骆清兰 张春晖 +5 位作者 李平东 李志强 黄乐婷 叶智文 吴瑞璇 陈科伟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1-688,共8页
为合理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对重要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在设置相同的捕食者与猎物比例条件下,通过同步增加捕食者与猎物数量的方法,探讨了个体间协作对叉角厉蝽捕食能力的影响。... 为合理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对重要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在设置相同的捕食者与猎物比例条件下,通过同步增加捕食者与猎物数量的方法,探讨了个体间协作对叉角厉蝽捕食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叉角厉蝽低龄若虫(2龄和3龄)的捕食能力较弱,无法单独捕食体型较大的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但可通过个体间协作方式进行围猎。当2龄与3龄若虫分别有3个和1个以上同伴时,能够捕食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而叉角厉蝽4龄、5龄若虫及雌成虫则具备较强的捕食能力,能够单独捕食体型较大的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且同伴数量的增加不会产生明显的协同增益效应。研究结果为合理评估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捕食能力及其田间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草地贪夜蛾 协同捕食 捕食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龄期益蝽对粘虫各龄期幼虫的捕食功能
16
作者 田旭 金杰 +4 位作者 王富洋 史彩华 李家前 孙智荣 李文红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0-298,共9页
为评估益蝽对粘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潜能,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益蝽若虫对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将益蝽按龄期进行24 h饥饿处理,以1头/罐置于塑料罐中,分别投喂不同数量和不同龄期的粘虫,统计不同龄期益蝽捕食粘虫的数量,使用圆盘... 为评估益蝽对粘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潜能,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益蝽若虫对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将益蝽按龄期进行24 h饥饿处理,以1头/罐置于塑料罐中,分别投喂不同数量和不同龄期的粘虫,统计不同龄期益蝽捕食粘虫的数量,使用圆盘方程拟合益蝽对粘虫的捕食功能曲线。结果显示,益蝽若虫对粘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其3龄、4龄、5龄若虫均能捕食粘虫3龄、4龄、5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益蝽3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50头、29.90头、4.5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06、0.200、1.042;处理时间分别为0.041 h、0.033 h、0.224 h。益蝽4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47头、15.60头、17.6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67、0.466、0.281;处理时间分别为0.030 h、0.064 h、0.057 h。益蝽5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80头、17.20头、8.5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557、0.327、0.286;处理时间分别为0.036 h、0.058 h、0.117 h。可知,益蝽对3~4龄粘虫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对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对5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蝽 粘虫 捕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微小花蝽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作用
17
作者 崔晓宁 席驳鑫 +4 位作者 彭斌 常逢美 李宏刚 史薛强 孟祥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3,共8页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是威胁我国苜蓿生产的重要害虫,微小花蝽是苜蓿上重要的自然天敌。为明确微小花蝽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能力,试验测定了18℃、22℃、26℃、30℃、34℃不同温度条件下...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是威胁我国苜蓿生产的重要害虫,微小花蝽是苜蓿上重要的自然天敌。为明确微小花蝽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能力,试验测定了18℃、22℃、26℃、30℃、34℃不同温度条件下微小花蝽5龄若虫对豌豆蚜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作用,在26℃下评价了该天敌对两种猎物的捕食偏好。结果表明,在5个供试温度下,微小花蝽5龄若虫对豌豆蚜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微小花蝽5龄若虫对豌豆蚜3龄若蚜的捕食强度在22℃时最大,捕食能力(a/T_(h))为54.85,最大日捕食量(1/T_(h))为41.84头;微小花蝽5龄若虫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强度在30℃时最大,捕食能力(a/T_(h))为62.86,最大日捕食量(1/T_(h))为55.25头。相同温度下,微小花蝽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同猎物密度下,温度对该天敌捕食两种猎物的寻找效应与其捕食能力呈正相关。26℃下,微小花蝽5龄若虫对豌豆蚜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在3个不同猎物密度组合处理下的选择性指数(D)均小于1,说明该天敌对这两种猎物无明显的取食偏好性。表明微小花蝽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具有较好的生防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花蝽 豌豆蚜 牛角花齿蓟马 温度 捕食 功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猎物种群合作对抗捕食者种群的建模与分析
18
作者 冯姗姗 张永鑫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4,共8页
基于三维捕食-猎物模型讨论猎物种群间的合作及其对捕食过程的影响.首先,利用动力系统理论分析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证明无猎物种群平衡点的周期震荡特征.其次,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理论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猎物种群y的平衡点... 基于三维捕食-猎物模型讨论猎物种群间的合作及其对捕食过程的影响.首先,利用动力系统理论分析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证明无猎物种群平衡点的周期震荡特征.其次,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理论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猎物种群y的平衡点E_(1)和无猎物种群z的平衡点E_(2)都是周期震荡的,并且随着合作效应的增大震荡幅度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猎物模型 合作 平衡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研究
19
作者 王玉全 范思宁 +5 位作者 于怡琳 梅杰 孙娜 梁晓晨 刘学深 李晓东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 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快速用手拍打稻株3次,立即观察盆中灰飞虱数量)、田间中华绒螯蟹胃肠内容物检测,室内模拟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了体质量12~24g中华绒螯蟹对田间灰飞虱的捕食作用机理,以及体质量规格、性别、短时饥饿对其捕食灰飞虱能力的影响。田间试验分为3组:单养水稻组、大眼幼体与水稻共养组和扣蟹与水稻共养组,每组4个平行。试验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具有捕食效应,2种稻蟹养殖模式分别较无蟹田的田内害虫的数量降低53.05%和51.50%;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小规格(P<0.01);处于短时饥饿状态下的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饱食状态(P<0.01);雄蟹和雌蟹的捕食能力无明显差异。体质量增大、短时饥饿均能极显著增强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能力,3种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中华绒螯蟹 灰飞虱 捕食 饥饿 雌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恐惧效应的密度依赖型捕食-食饵模型的共存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圣 李善兵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5,共9页
研究了一类具有恐惧效应的密度依赖型捕食-食饵模型的共存解.利用线性化算子的谱理论,得到了平凡解和半平凡解的渐近稳定性;利用不动点指数理论,建立了共存解存在的充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恐惧效应和密度依赖都会对两物种共存产生明显... 研究了一类具有恐惧效应的密度依赖型捕食-食饵模型的共存解.利用线性化算子的谱理论,得到了平凡解和半平凡解的渐近稳定性;利用不动点指数理论,建立了共存解存在的充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恐惧效应和密度依赖都会对两物种共存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食饵模型 恐惧效应 密度依赖 稳定性 共存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