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灵山地区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捕食和传播Ⅰ.排除啮齿目动物对坚果丢失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巍 马克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4-210,共7页
动物对辽东栎 ( Quercusliaotungensis Koidz.)坚果的捕食被认为是影响辽东栎坚果命运的主要因素 ,因此直接影响幼苗的建立和自然更新。在东灵山一个落叶阔叶林中调查了辽东栎坚果被脊椎动物转运和就地消耗状况。在排除部分小型啮齿目... 动物对辽东栎 ( Quercusliaotungensis Koidz.)坚果的捕食被认为是影响辽东栎坚果命运的主要因素 ,因此直接影响幼苗的建立和自然更新。在东灵山一个落叶阔叶林中调查了辽东栎坚果被脊椎动物转运和就地消耗状况。在排除部分小型啮齿目动物前后 ,辽东栎坚果的丢失动态曲线不同。到实验结束时 ,基本上所有放置的辽东栎坚果都消失了。排除动物前的曲线上有一个拐点 ,而排除动物后的丢失曲线上有多个拐点。两曲线相似的地方是 :最初一两天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非常迅速。排除小型啮齿目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有影响 ,然而坚果尺寸和微生境条件对坚果的丢失没有影响。任意2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以及 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也都没有影响。排除啮齿目动物和坚果尺寸对辽东栎坚果的就地消耗有影响 ,微生境以及其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坚果的就地消耗没有影响。在 9月份 3d捕鼠的时间里 ,共捕到啮齿目动物 3种 :大林姬鼠 ( Apodemus speciosus)、社鼠 ( 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花鼠 ( Tamias sibiricus)。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啮齿目动物的排除能够降低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速度 ,但它们 (或者和其它的脊椎动物一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坚果丢失 动物捕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侯美珍 张永强 王卫光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9-214,共6页
对广西南宁地区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数量动态、多样性变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7目35科167种组成,其中捕食性昆虫亚群落占16科86种,以瓢虫科和隐翅虫科为主体;蜘蛛亚群落19科81种,皿蛛科、肖蛸科、球蛛科及狼蛛... 对广西南宁地区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数量动态、多样性变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7目35科167种组成,其中捕食性昆虫亚群落占16科86种,以瓢虫科和隐翅虫科为主体;蜘蛛亚群落19科81种,皿蛛科、肖蛸科、球蛛科及狼蛛科为优势类群。各优势类群表现一定的季节变动规律。捕食性天敌种类组成多且结构复杂,对玉米害虫有很好的跟随控制作用,生产上应该加强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地 捕食性节肢动物 天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园害虫和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永强 Ahmed +4 位作者 Diriye Aden 韦绥概 黄卫 许旭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9-645,共7页
报道了南宁市香蕉园害虫、捕食性节肢动物和中性昆虫亚群落结构,由18目74科181种组成。害虫和蜘蛛是构成香蕉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功能作用的主要群落。香蕉冠网蝽(Stephanitis typica)、袋蛾类(Psychidae)、广西抚蛛(Uloborus guangxi... 报道了南宁市香蕉园害虫、捕食性节肢动物和中性昆虫亚群落结构,由18目74科181种组成。害虫和蜘蛛是构成香蕉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功能作用的主要群落。香蕉冠网蝽(Stephanitis typica)、袋蛾类(Psychidae)、广西抚蛛(Uloborus guangxiensis)、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幼豹蛛(Pardosa pusiola)、布立毛蚁(Paratrechina bourbonica)是群落的主体。且分析了香蕉园4个亚群落的时、空结构,数量波动及其与蕉园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园 生态系统 群落结构 捕食性节肢动物 亚群落 害虫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双季稻区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雨芳 古德祥 张古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1-597,共7页
用吸虫器采样法 ,于 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 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其中 5 5种为蜘蛛 ,18种为昆虫。 3月 2 1日 ,早稻田翻耕前 ,在杂草地中... 用吸虫器采样法 ,于 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 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其中 5 5种为蜘蛛 ,18种为昆虫。 3月 2 1日 ,早稻田翻耕前 ,在杂草地中采集到 3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30头 m2 。 4月 4日 ,水稻移栽 1周后 ,在杂草地中采到 2 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92头 m2 ;同期在稻田中采到 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6 2头 m2 。 5月 13日早稻成熟前期 ,在杂草地中只采到 1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2 8头 m2 ;而此期 ,在稻田中采到 2 7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5 3 2头 m2 。在晚稻生长期 ,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与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和密度的变化与早稻生长期情况相似。杂草地与稻田两生境间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大于 0 5 ,由此可见 ,这两类生境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是非常相似的 ,具有较多的共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杂草地生境 捕食性节肢动物 群落重建 种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罗淑萍 张永强 黄寿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0,46,共5页
对3个不同抗稻飞虱品种稻田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Ulmm eliata insecticepes是早稻田稻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空间生态位上2个抗性品种以栉齿锯螯蛛Dyschiriognatha dentataZhu etW en宽度最大,感性品种以隐... 对3个不同抗稻飞虱品种稻田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Ulmm eliata insecticepes是早稻田稻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空间生态位上2个抗性品种以栉齿锯螯蛛Dyschiriognatha dentataZhu etW en宽度最大,感性品种以隐翅甲Staphylin idae最大.中抗品种天敌与稻飞虱的时间生态位以及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明显高于抗虫和感性品种中天敌与稻飞虱的重叠.认为中抗品种捕食性天敌能更有效地控制稻飞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品种 稻飞虱 捕食性节肢动物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种库对其群落重建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邱道寿 古德祥 +2 位作者 张古忍 张文庆 蒲蛰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0-73,共4页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非稻田生境和休耕期间稻田生境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系统可以称为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根据生境类型的不同,可以将种库分为许多不同的亚种库,如田埂亚种库、沟渠亚种库、菜地亚种库等等.从捕食性天敌的角度研究了稻田...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非稻田生境和休耕期间稻田生境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系统可以称为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根据生境类型的不同,可以将种库分为许多不同的亚种库,如田埂亚种库、沟渠亚种库、菜地亚种库等等.从捕食性天敌的角度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种库对其群落重建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稻田天敌群落重建期间(水稻移栽后1个月之内),稻田的优势种天敌如食虫沟瘤蛛、水狼蛛等均来自种库,它们由种库向稻田群落迁居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其中,田埂作为一个主要的亚种库为它们迁移入田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性节肢动物 种库 群落重建 稻田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消长动态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广民 门兴元 +1 位作者 杜学林 戴明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0-162,共3页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和发生动态,以期为转基因棉田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有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和星豹蛛。群落的...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和发生动态,以期为转基因棉田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有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和星豹蛛。群落的均匀度、集中度、多样性均表现为8月份之前较高,8月份较低,8月份后又表现为较高。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在田间的种群数量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出现3个高峰期。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在6月下旬出现高峰,9月上旬之前数量逐渐降低,9月中旬以后数量又逐渐上升,出现一个小高峰。八斑鞘腹蛛、星豹蛛种群数量在6月中旬出现高峰后,数量逐渐下降,7月份以后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持续到棉花收获。鲁西麦套棉区,在小麦收获后,大量捕食性天敌转移到棉田,其中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的种群数量在棉花的生长期均保持了较高水平,对棉田的害虫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小麦 套种 捕食性节肢动物 种群消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地昆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侯美珍 张永强 王卫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52,共6页
南宁市郊玉米地害虫、捕食性昆虫、蜘蛛及中性昆虫由90科315种组成,害虫、蜘蛛及捕食性昆虫是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功能作用的主要群落。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 南宁市郊玉米地害虫、捕食性昆虫、蜘蛛及中性昆虫由90科315种组成,害虫、蜘蛛及捕食性昆虫是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功能作用的主要群落。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类奇异獾蛛(Trochosa ruricoloides)和脉娲蛛(Wadicosa fidelis)等是群落的主体。分析了4个亚群落的时空格局及数量变动规律以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玉米地生态系统 昆虫群落结构 捕食性节肢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过渡带及其相邻棉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秀琴 马祁 +1 位作者 姚举 刘刚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10,共3页
关键词 荒漠开垦 捕食性节肢动物 过渡带 棉田 群落特征 新疆 非作物生境 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稻区节肢动物天敌种类调查分析
10
作者 刘郁 于亚辉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5期35-38,共4页
为明确滨海稻区天敌情况,2021~2023年,于滨海稻区调查了水稻节肢类捕食性天敌的种类,结果表明,滨海稻区共捕获水稻节肢类捕食性天敌57种,隶属5目,21科。其中蜘蛛目12科,43种;蜻蜓目1科,2种;脉翅目1科,3种;半翅目3科,3种;鞘翅目4科,7种,... 为明确滨海稻区天敌情况,2021~2023年,于滨海稻区调查了水稻节肢类捕食性天敌的种类,结果表明,滨海稻区共捕获水稻节肢类捕食性天敌57种,隶属5目,21科。其中蜘蛛目12科,43种;蜻蜓目1科,2种;脉翅目1科,3种;半翅目3科,3种;鞘翅目4科,7种,以期为稻田害虫生物防治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害虫 天敌 捕食性节肢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口地区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寒松 郑康建 《北方水稻》 CAS 2019年第3期34-36,共3页
为了明确辽宁营口地区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采用吸虫器法和网捕法结合,对营口市水源镇地区水稻田进行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共有12科共22种捕食性天敌,其中昆虫类5科8种,蜘蛛7科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为蜘蛛类,优势种为... 为了明确辽宁营口地区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采用吸虫器法和网捕法结合,对营口市水源镇地区水稻田进行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共有12科共22种捕食性天敌,其中昆虫类5科8种,蜘蛛7科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为蜘蛛类,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和拟水狼蛛,优势度分别为11.85和10.90,其余有6种丰富种和12种常见种。对几种蜘蛛田间消长动态调查表明,8月是几种蜘蛛个体数量最多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性节肢动物 蜘蛛 优势度 消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理水平木瓜林捕食类节肢动物结构及其相对丰盛度
12
作者 彭良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1期93-95,共3页
通过对安徽宣城市木瓜园节肢动物进行样地全年系统跟踪调查,分析了在不同的管理水平下的木瓜林捕食类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对丰盛度。管理粗放的木瓜林共调查到捕食类节肢动物物种28种,分属于22科;管理精细的木瓜林共调查到捕食类节... 通过对安徽宣城市木瓜园节肢动物进行样地全年系统跟踪调查,分析了在不同的管理水平下的木瓜林捕食类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对丰盛度。管理粗放的木瓜林共调查到捕食类节肢动物物种28种,分属于22科;管理精细的木瓜林共调查到捕食类节肢动物物种25种,分属于20科。不同管理水平木瓜林的物种丰富度全年变化格局呈较平缓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园 捕食类节肢动物 结构 相对丰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调查的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分布和日活动节律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蒋健 巨龙飞 +3 位作者 范雅倩 张洪亮 宋泽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4-382,共9页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被规划建设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高山滑雪中心,为了解场地建设施工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干扰影响,2017年借助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主要哺乳动物分布与种群相对数量本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99个红外相机位点拍...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被规划建设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高山滑雪中心,为了解场地建设施工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干扰影响,2017年借助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主要哺乳动物分布与种群相对数量本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99个红外相机位点拍摄到哺乳动物3目10科14种,在新划入保护区的玉渡山区域发现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扩大了这一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范围。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仍以松山区域居多,与潜在食物来源丰富有关。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分布与相对数量(RAI=6.88)高于狗獾Meles leucurus(RAI=2.48)。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蒙古兔Lepus tolai的相对多度指数偏低,显示种群数量较少。通过与2013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日活动节律叠加分析,发现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狗獾、猪獾、野猪、北花松鼠Tamias sibiric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冬奥会场地建设对野生动物的行为节律产生了影响。本次调查对主要哺乳动物种类进行了监测,为后续开展长期跟踪,评估冬奥会场地施工和场馆运营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冬季奥运会 相对多度指数 日活动节律 有蹄类动物 捕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性品种对天敌捕食白背飞虱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强 张古忍 +1 位作者 张文庆 古德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32-135,共4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田间调查研究了不同水稻抗性品种对天敌捕食白背飞虱效能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中抗品种与天敌捕食作用间存在联合作用。
关键词 抗性品种 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 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区两类生境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雨芳 古德祥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3期196-199,203,共5页
用吸虫器采样法,对双季稻区中处于多样化生境及单一生境中的两类稻田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早稻生长发育初期和晚稻生长全期,多样化生境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都显著高于单一化生境稻田... 用吸虫器采样法,对双季稻区中处于多样化生境及单一生境中的两类稻田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早稻生长发育初期和晚稻生长全期,多样化生境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都显著高于单一化生境稻田。同时,多样化生境中稻田植食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单一化生境稻田,但其个体数量较低。非稻田生境主要作为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能促进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生境 单一生境 捕食性节肢动物 群落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香稻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传华 刘华林 +1 位作者 邓干生 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347,共5页
通过田间调查,并以优质常规稻鄂中5号和杂交稻两优培九作为对照,对鄂香1号和武香988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质香稻品种间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基本相同,不同物种种群数量在不同品... 通过田间调查,并以优质常规稻鄂中5号和杂交稻两优培九作为对照,对鄂香1号和武香988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质香稻品种间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基本相同,不同物种种群数量在不同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总的来看,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和丰度武香988最高,两优培九最低;除鄂香1号外,不同品种样田的群落结构参数变化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逐渐降低,而优势度升高,鄂香1号在水稻生育的后期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显示出升高而优势度显示出下降的趋势。群落结构的稳定次序依次是鄂香1号、两优培九、鄂中5号和武香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品种 害虫 天敌 动态 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休耕期冬水田天敌捕食猎物的影响及天敌耐冷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佳琦 王光华 +2 位作者 任应党 陈琴 白耀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943-2961,共19页
为评估冬水田休耕季节长达6—8个月温度变化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通过觅食策略维持其种群发生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两种代表性温度下青翅蚁形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成虫、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 为评估冬水田休耕季节长达6—8个月温度变化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通过觅食策略维持其种群发生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两种代表性温度下青翅蚁形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成虫、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成蛛、亚成蛛对天台刺齿虫兆Homidia tiantaiensis和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以及捕食偏好性;测定了这些捕食者在这两种温度诱导下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和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显著影响了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功能反应、对猎物的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在22℃和12℃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和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由捕食功能反应可知,22℃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量均高于12℃下的捕食量,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的捕食量要显著高于对叶蝉的捕食量。22℃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_(h)值均相应地高于12℃下的值,而22℃下它们对两种猎物的处理时间则相应地小于12℃下的处理时间。在同一猎物相同温度下,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_(h)值均相应地高于狼蛛和豹蛛成蛛的值,它们的处理时间则明显小于其成蛛的处理时间。隐翅甲的最大捕食量和a/T_(h)值在12℃叶蝉试验中均最大,而其处理时间则最小;其它条件下的隐翅甲参数值通常介于狼蛛和豹蛛成蛛、亚成蛛各参数值之间。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温度变化对捕食者搜寻效应的影响程度与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有关;22℃下的搜寻效应值均高于12℃下的搜寻效应值。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作用均随自身密度升高而下降,22℃下对两种猎物和12℃下对刺齿虫兆的搜寻常数和干扰系数值均以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为最高,而12℃下对叶蝉的这2个值以豹蛛亚成蛛和隐翅甲的为最高。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这两种猎物存在选择偏好性,更嗜食刺齿虫兆,但温度变化没有对捕食者的这种猎物偏好性产生影响。在这两种温度快速冷驯化下这些捕食者间的SCP和FP均差异显著,通常温度降低能诱导亚成蛛的SCP和FP下降,而成蛛的升高,隐翅甲的变化很小或下降,说明不同捕食者适应温度降低的耐冷特性与其捕食作用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休耕季节温度 捕食性节肢动物 天台刺齿虫兆 捕食作用 过冷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处理中污泥减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1
18
作者 李立欣 赵乾身 +1 位作者 马放 潘鹏志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随着污水厂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加,剩余污泥处理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污泥减量技术是目前解决剩余污泥难题的重要途径。从基于解偶联、隐性生长、微型动物捕食等方面阐述了废水处理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介绍了相关技术及工艺的... 随着污水厂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加,剩余污泥处理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污泥减量技术是目前解决剩余污泥难题的重要途径。从基于解偶联、隐性生长、微型动物捕食等方面阐述了废水处理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介绍了相关技术及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并提出了其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减量 解偶联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 隐性生长 微型动物捕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拗性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及萌发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闫兴富 杜茜 周立彪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4-48,共5页
就顽拗性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及其不同发育阶段与种子活力的关系,顽拗性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动物捕食生态学及顽拗性种子的分布与进化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顽拗性种子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推动我国顽拗性种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有... 就顽拗性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及其不同发育阶段与种子活力的关系,顽拗性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动物捕食生态学及顽拗性种子的分布与进化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顽拗性种子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推动我国顽拗性种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拗性种子 脱水敏感性 萌发生态学 休眠 动物捕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作稻田生态系统对稻纵卷叶螟及其天敌功能团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林胜 杨广 +1 位作者 尤民生 姚凤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4-766,共13页
为探明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时空配置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及其天敌功能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别于2007和2008年的中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室内观察法、田间剥查法和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水稻多作... 为探明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时空配置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及其天敌功能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别于2007和2008年的中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室内观察法、田间剥查法和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水稻多作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种群及其寄生蜂功能团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同时通过陷阱诱集法,调查了多作和单作稻田生境边界地表捕食性节肢动物(蜘蛛和昆虫)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以及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在稻田和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动态。结果表明:与辣椒、生姜、玉米和花生等镶嵌种植的稻田,其稻纵卷叶螟幼虫及其寄生蜂功能团个体数量较单一稻田差异不大,而捕食性节肢动物则明显少于单作稻田,但多作稻田边界较单作稻田边界有更多的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2007年:多作稻田边界1984~2294个体,单作稻田边界1479个体;2008年:多作稻田边界3417~4178个体,单作稻田边界2423个体)。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更偏好从稻田向非稻田生境迁移,其中捕食性昆虫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单作 多作 寄生蜂 捕食性节肢动物 迁移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