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钱塘江中下游三角鲂亲本群体和自然捕捞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敏莹 方弟安 +3 位作者 周彦锋 任泷 郑宇辰 徐东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5-783,共9页
为掌握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以钱塘江中下游4个良种场亲本群体(湖州的景山JS和明兴MX群体,杭州的瓜沥镇GLZ和萧乡XX群体)和1个钱塘江自然捕捞群体(BL)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 为掌握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以钱塘江中下游4个良种场亲本群体(湖州的景山JS和明兴MX群体,杭州的瓜沥镇GLZ和萧乡XX群体)和1个钱塘江自然捕捞群体(BL)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技术,基于8对荧光标记SSR引物对来自5个群体的768尾样本进行了扩增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表明:各群体单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_(a))平均值为(10±1)~(39±7),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平均值为(6.60±0.98)~(14.22±3.08),5个群体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2.02±0.14)~(2.85±0.21),其中,明兴亲本群体的N_(a)、N_(e)和I值最小,BL群体的这3项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5个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_(o))平均值为(0.96±0.02)~(0.98±0.01),在绝大多数位点上H_(o)均大于期望杂合度(H_(e));分子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的个体间(占94.47%),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5.53%;4个亲本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小(0<F_(ST)<0.05),BL群体与部分亲本群体(如JS和XX群体)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0.05<F_(ST)<0.15);主坐标分析(PCoA)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所有个体被分成2个理论类群,其中,绝大部分BL群体的个体自成一个类群,少数BL群体的个体与其他4个亲本群体的个体聚集成另一个类群。研究表明,钱塘江中下游三角鲂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亲本群体普遍出现杂合子过剩和部分等位基因丢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鲂 亲本群体 自然捕捞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钱塘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中游乌苏里白鲑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崇智 唐富江 +1 位作者 赵春刚 马波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文章报道黑龙江水系乌苏里白鲑捕捞群体生态特征。2001年秋季,黑龙江中游洄游的乌苏里白鲑捕捞群体的体叉长30.5 ̄49cm,平均为41.9cm;体重250 ̄1450g,平均为757.9g;年龄结构2+ ̄6+龄;成熟系数♀群14.11% ̄31.11%,平均为14.41%;♂群为1.... 文章报道黑龙江水系乌苏里白鲑捕捞群体生态特征。2001年秋季,黑龙江中游洄游的乌苏里白鲑捕捞群体的体叉长30.5 ̄49cm,平均为41.9cm;体重250 ̄1450g,平均为757.9g;年龄结构2+ ̄6+龄;成熟系数♀群14.11% ̄31.11%,平均为14.41%;♂群为1.22% ̄1.89%,平均为1.48%;肥满度♀群0.7896% ̄1.1541%,平均1.0270%;♂群为0.8504% ̄1.1567%,平均为1.0289%;捕捞数量为36.70t。与1994年捕捞群体进行比较,2001年捕捞量减少了66.70%;平均体叉长减小了39.90%,平均体重减少了30.30%,生殖力下降了74.60%,但生长速度却有所增加。结果表明,乌苏里白鲑资源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乌苏里白鲑 捕捞群体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评估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波 唐启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捕捞渔业生物群体的生产活动是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其中,水生植物作为典型的碳汇生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1979―2020年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总碳汇和净碳汇进行了评估。总碳汇是通... 捕捞渔业生物群体的生产活动是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其中,水生植物作为典型的碳汇生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1979―2020年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总碳汇和净碳汇进行了评估。总碳汇是通过捕捞产量和捕捞群体的碳含量估算捕捞群体的移出碳量,再根据食物网机制和各营养层级的生态转换效率,最终估算摄食的浮游植物碳含量;净碳汇是捕捞移出碳和储存碳之和,可根据占总碳汇的比例计算。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40多年来,我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本研究计算的总碳汇量从1979年的1458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6330万t,2020年下降至4983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524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总碳汇的8倍;净碳汇量从1979年的511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2215万t,2020年下降至1744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183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净碳汇的4倍。针对提高碳汇评估准确性和加强碳汇扩增,文末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捕捞群体 总碳汇 净碳汇 相关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2011/2012年度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水域南极磷虾捕捞群体年龄结构时空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4 位作者 李莹春 徐怡瑛 夏辉 徐鹏翔 许柳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6-315,共10页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0 mm,平均体长为51.8 mm,优势体长组为52—60 mm(52.3%),另在44—48 mm有一个次峰区;2010/2011年度,体长范围为22.9—59.3 mm,平均体长为44.5 mm,优势体长组为42—50 mm(56.8%);2011/2012年度,体长范围为18.5—59.4 mm,平均体长为41.7 mm,优势体长组为36—46 mm(67.3%)。三个年度间南极磷虾体长频次分布呈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不具相似性(PSI=41.25—73.42)。2009/2010—2011/2012年度各旬别磷虾体长组可分成3个组,其中2011年2月上旬和2012年3月中旬可划分为一组,2010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以及2011年2月中旬可归为一组,这几个体长组均呈双峰分布,其他的体长组划归为一组。1+和2+龄虾大多出现在离南奥克尼群岛最近的水域,而离南奥克尼群岛较远的单元中则多为4+龄以上的磷虾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奥克尼群岛 捕捞群体 年龄结构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捕捞群体结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孟令博 姜作发 唐富江 《水产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1-14,共4页
20 0 3年 5、 1 0月对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进行种群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 ,通过对 60尾样本分析 ,结果表明 :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W =0 0 1 95L2 70 2 2 (r=0 8991 ) ,性比 (♀ :♂ )为 1 2 :1。种群结构低龄个体所占... 20 0 3年 5、 1 0月对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进行种群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 ,通过对 60尾样本分析 ,结果表明 :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W =0 0 1 95L2 70 2 2 (r=0 8991 ) ,性比 (♀ :♂ )为 1 2 :1。种群结构低龄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偏高 ,年龄组成以 2 +~ 3+为主 ,4+以上个体较少 ,种群低龄化现象严重 ,生殖群体组成单一 ,基本由第一次性成熟个体组成 ,种群数量 2 0 0 2年 7 8t,2 0 0 3年 7 5t。目前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的资源状况处于下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江 捕捞群体 体组成 种群结构 性成熟 上游 性比 江鳕 生殖群体 年龄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董崇智 刘永 唐富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40,共7页
于 2001年 5~6月, 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155尾) 和鳇HusodaurlcusGeorgi(120尾) 的捕捞群体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施氏鲟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147 7 (98~232) cm, 体重为 17 07 (3 5~62... 于 2001年 5~6月, 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155尾) 和鳇HusodaurlcusGeorgi(120尾) 的捕捞群体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施氏鲟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147 7 (98~232) cm, 体重为 17 07 (3 5~62 65) kg, 年龄为 16 9 (8~29)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 6 9614×10-6L2 9281; 性比为 1∶1 87, 绝对生殖力为 433 496 7 ( 46 200 ~1 318 350) 粒, 相对生殖力为 11 173 3 (6 893~15 694) 粒 /kg, 卵径平均为 3 65 (3 0~4 5) mm,成熟系数平均为 22 49% (12 5% ~33 3% ); 捕捞群体数量 620尾, 计 12t。鳇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241 11 ( 191 ~340 ) cm, 体重为 225 23 ( 24 ~291 ) kg, 年龄为 25 92 ( 14 ~43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1 4924×10-6L3 2944; 性比为 1∶1 5, 绝对生殖力为 1 118 732 5(700 440 ~ 1 515 360 ) 粒, 相对生殖力为 6 360 ( 4 377 ~ 8 770 ) 粒 /kg, 成熟系数为 13 58%(11 59% ~16 57% ); 捕捞群体数量 250尾, 计 114 8t。调查结果表明,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资源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施氏鲟 捕捞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被引量:4
7
作者 叶孙忠 王茵 何文成 《福建水产》 2005年第2期20-23,5,共5页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渔获物中鲐鱼占绝对优势,其余各月所占比重均较低,其渔获群体优势叉长组为230~260mm,占60.8%,平均叉长246.1mm,资源利用较合理;而拖网作业捕捞群体以0龄鱼和1龄鱼为主。定点调查表明5月鲐鱼数量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出现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近岸海域,以幼鱼为主,8月群体较为分散,密集度不高。为合理利用鲐鱼资源,应加强对灯光围网作业扶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鲐鱼 捕捞群体 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探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继红 刘毅 +2 位作者 吴文广 王新萌 仲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贝藻类 捕捞群体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绥滨江段鳊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司凤云 何文胜 +3 位作者 王成树 董崇智 赵春刚 陈海燕 《水产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本文报道黑龙江中游绥滨江段鳊鱼渔业生物学。对 2 0 0 1年三层流刺网鳊鱼捕捞群体的体长、体重组成、年龄结构与生长、生殖力、肥满度。
关键词 黑龙江 绥滨江段 鳊鱼 渔业生物学 捕捞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中游讷河江段瓦氏雅罗鱼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立志 董崇智 宋鑫 《水产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52-56,共5页
2005年4月对江段瓦氏雅罗鱼2只船渔获物234尾进行渔业生物学研究。捕捞群体平均体长16.6 cm(15~29.5 cm),平均体重151.4 g(50~300 g),年龄由1^+~5^+龄组成,2^+占36%;绝对生殖力为8050~12448粒/g,平均为3700粒/g;相对生殖力9. 04~... 2005年4月对江段瓦氏雅罗鱼2只船渔获物234尾进行渔业生物学研究。捕捞群体平均体长16.6 cm(15~29.5 cm),平均体重151.4 g(50~300 g),年龄由1^+~5^+龄组成,2^+占36%;绝对生殖力为8050~12448粒/g,平均为3700粒/g;相对生殖力9. 04~100.6粒/g,平均为34.3粒/g;肥满度系数雌性为0.9436~2.0547%,平均为1.999%。雄性为1.4577~2.054%,平均为1.6262%。捕捞数量2005年春汛6.75 t。嫩江中游讷河江段瓦氏雅罗鱼资源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趋势;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亟待采取限定捕捞规格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中游讷河江段 瓦氏雅罗鱼 捕捞群体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绥滨江段翘嘴鲌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司凤云 赵春刚 +1 位作者 何久胜 张军 《水产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47-49,共3页
本文报道黑龙江中游绥滨江段翘嘴鱼白渔业生物学 ,对 2 0 0 1年三层流剌网~捕捞群体的体长平均为5 6 8(42~ 73)cm ;体重组成平均为 195 0 (80 0~ 4 10 0 )g ;w =0 2 4 34L2 94 0 3;年龄由 5~ 10龄组成 ,以 9龄为主 ,占33 3% ;绝... 本文报道黑龙江中游绥滨江段翘嘴鱼白渔业生物学 ,对 2 0 0 1年三层流剌网~捕捞群体的体长平均为5 6 8(42~ 73)cm ;体重组成平均为 195 0 (80 0~ 4 10 0 )g ;w =0 2 4 34L2 94 0 3;年龄由 5~ 10龄组成 ,以 9龄为主 ,占33 3% ;绝对生殖力平均为 375 2 4 1(12 4 6 70~ 5 15 2 0 0 )粒 ,相对生殖力平均为 12 8 1(75 76~ 16 9 94 )粒 /g ;种群数量为 1 4 3t。调查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绥滨江段 翘嘴Bai 渔业生物学 捕捞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鲁克湖的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及渔业利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建光 王兆军 +1 位作者 蔡明玉 王基琳 《水产科学》 CAS 1983年第4期17-21,共5页
可鲁克湖(简称可湖)。为青海高原中唯一成功地人工放养家鱼的中型湖泊。鲤鲫鱼已能繁殖后代成为捕捞群体,其他家鱼虽生长比当地水库所放养的同种鱼类快,但未构成捕捞群体。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水体的鱼产力,我们于1981年9月对可湖的水... 可鲁克湖(简称可湖)。为青海高原中唯一成功地人工放养家鱼的中型湖泊。鲤鲫鱼已能繁殖后代成为捕捞群体,其他家鱼虽生长比当地水库所放养的同种鱼类快,但未构成捕捞群体。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水体的鱼产力,我们于1981年9月对可湖的水化学和水生生物等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并结合以往的有关资料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捞群体 渔业利用 家鱼 人工放养 种鱼 鱼产力 水生生物 水体 湖泊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梭鲈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广军 庞世勋 黄建华 《广东饲料》 2008年第11期21-22,共2页
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 L.)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原产于欧洲中部地区,上世纪60年代初梭鲈通过伊犁河水系扩散分布到我国新疆境内,并在新疆的第二大淡水湖布伦托海形成一定数量的捕捞群体,同时梭鲈的人工繁殖也引起国内... 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 L.)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原产于欧洲中部地区,上世纪60年代初梭鲈通过伊犁河水系扩散分布到我国新疆境内,并在新疆的第二大淡水湖布伦托海形成一定数量的捕捞群体,同时梭鲈的人工繁殖也引起国内水产界的重视。现已在我国多省区养殖。梭鲈是一种肉食陛鱼类。在人工养殖时,一般要投喂冰鲜下杂鱼或者鲜活的饲料鱼,但在驯化后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鱼 梭鲈 核苷酸 生长 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养殖 中部地区 捕捞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绥滨江段鲢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司凤云 董崇智 +1 位作者 赵春刚 杨丽萍 《水产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6-20,共5页
20 0 1年春汛期对黑龙江中游绥滨江段鲢鱼三层流刺网捕捞群体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捕捞群体由体长 47~ 74 5cm组成 ,平均为 61 0 8cm ;体重由 1 70 0~ 70 0 0g组成 ,平均为 35 74 3g组成 ,年龄 3+~ 8+龄组成 ,以 4龄为主 ,占 2 6... 20 0 1年春汛期对黑龙江中游绥滨江段鲢鱼三层流刺网捕捞群体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捕捞群体由体长 47~ 74 5cm组成 ,平均为 61 0 8cm ;体重由 1 70 0~ 70 0 0g组成 ,平均为 35 74 3g组成 ,年龄 3+~ 8+龄组成 ,以 4龄为主 ,占 2 6 2 %;绝对生殖力由 31 85 0 0~7631 2 5粒组成 ,平均为 445 5 93粒 ;相对生殖力 81 66~ 2 31 2 5粒 /g ,平均为 1 43 1 2粒 /g ;成熟系数雌群平均为 1 8 68%( 1 2 82~ 2 8 0 3) ,雄群平均为 2 1 2 %( 1 0 9~ 3 35 ) ;肥满度雌群平均为 0 0 1 35 %( 0 0 1 2 1~ 0 0 1 46) ,雄群平均为 0 0 1 40 %( 0 0 1 2 8~ 0 0 1 49) ;种群数量占 5 1 4%,重量占 70 8%,共计 7 8t,计 2 0 78尾。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绥滨江段鲢鱼资源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滨江段 黑龙江 鲢鱼 渔业生物学 捕捞群体 生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上游黑河江段瓦氏雅罗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延松 董崇智 赵春刚 《黑龙江水产》 2004年第2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渔业生物学 捕捞群体 黑河 黑龙江省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绥滨江段鲤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司凤云 赵春刚 +1 位作者 何久胜 付维清 《水产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43-46,共4页
本文报道黑龙江中游绥滨江段鲤鱼渔业生物学研究。对 2 0 0 1年三层流剌网鲤鱼捕捞群体体长平均 4 1 2 (2 1~ 6 9 5cm)、体重平均 1736 (5 5 0~ 82 0 0 )g组成 ,年龄结构由 4~ 10龄组成以 6龄为主 (35 % )W =0 2 4 34L2 94 0 ,绝对... 本文报道黑龙江中游绥滨江段鲤鱼渔业生物学研究。对 2 0 0 1年三层流剌网鲤鱼捕捞群体体长平均 4 1 2 (2 1~ 6 9 5cm)、体重平均 1736 (5 5 0~ 82 0 0 )g组成 ,年龄结构由 4~ 10龄组成以 6龄为主 (35 % )W =0 2 4 34L2 94 0 ,绝对生殖力平均 375 2 4 1(12 4 6 70~ 5 15 2 0 0 )粒 ,相对生殖力平均 12 8 1(75 7~ 16 9 9)粒 /g ,种群数量为 1 4 3t,等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绥滨江段 鲤鱼 渔业 生物学 捕捞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江下游海青江段黑斑狗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长海 李国芳 +2 位作者 崔喜顺 董崇智 唐富江 《黑龙江水产》 2004年第4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乌苏里江 黑斑狗鱼 渔业生物学 平均体长 捕捞群体 相对生殖力 下游 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上游甘河河段雷氏七鳃鳗生态学特征资料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天才 徐柱林 +2 位作者 李宪明 董崇智 孟令博 《黑龙江水产》 2004年第4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雷氏七鳃鳗 嫩江上游 捕捞群体 河段 雌性个体 甘河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上游黑河江段黑斑狗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延松 赵春刚 董崇智 《黑龙江水产》 2004年第3期43-44,48,共3页
关键词 黑斑狗鱼 渔业生物学 体长 捕捞群体 黑河 黑龙江省 经济鱼类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确定鱼类样本组距和组数依据及其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澄茂 《福建水产》 1992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鱼类样本频率分布特征分析推断捕捞群体组成的分布和变动规律已得到广泛应用.从理论上讲,只要鱼类随机样本足够大,构成鱼类样本组成的频率组组距愈小、组数愈多,就愈能反映出捕捞群体组成的分布特征。但实际上,我们所抽取的样... 利用鱼类样本频率分布特征分析推断捕捞群体组成的分布和变动规律已得到广泛应用.从理论上讲,只要鱼类随机样本足够大,构成鱼类样本组成的频率组组距愈小、组数愈多,就愈能反映出捕捞群体组成的分布特征。但实际上,我们所抽取的样本容量是很有限的,有时甚至是少量的.为此,有效地利用收集到的鱼类样本,确定合适的样本组距和组数,是数据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捕捞群体 体组成 利用 成鱼 变动规律 收集 组数 样本 实际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