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柔性双层隔振系统振动能量解耦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宋世哲 董大伟 +3 位作者 黄燕 徐昉晖 张伟 闫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4-313,共10页
为解决难以利用能量解耦法设计柔性双层隔振系统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表示柔性设备和中间质量弹性模态特点的多自由度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采用广义弹性力对柔性隔振系统进行解耦的方法,并推广到柔性结构中;以某内燃动车动力总成双层隔... 为解决难以利用能量解耦法设计柔性双层隔振系统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表示柔性设备和中间质量弹性模态特点的多自由度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采用广义弹性力对柔性隔振系统进行解耦的方法,并推广到柔性结构中;以某内燃动车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为例,基于所提方法探讨了构架弹性模态下刚体振动与弹性振动的耦合情况;最后通过振动实验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组一级隔振系统垂向频率从12 Hz降低到8 Hz后,系统所有模态频率均得到不同幅度的下降,前两阶刚体振动模态频率下降最明显,分别下降50.00%和49.98%;构架弹性模态频率比机组弹性模态频率更低,影响更大,构架弹性模态频率下降8.32%,机组弹性模态频率下降0.80%;在构架弹性振动模态振动中,构架弹性振动能量所占比例提高14.88%,刚体振动能量所占比例降低90.64%,降低一级隔振系统垂向频率能够提高振动解耦效果,减少振动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双层隔振系统 振动解耦 隔振设计 动力总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盘解耦式振动料斗的机械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韩良 凌少钦 颜凯歌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13年第4期39-44,共6页
对圆盘解耦式振动料斗的机械结构和振动参数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机械结构方案;通过实验对加速度幅值和相位差的控制,使解耦式振动料斗获得了较高的振动传送速度,并确定了此时的振幅和相位角大小,验证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 解耦振动料斗 机械结构 振幅 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对称解耦结构的线振动陀螺
3
作者 何胜 王巍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7-581,共5页
为了最大限度克服微机电陀螺的两个模态的相互耦合作用,提高微机电陀螺的综合性能指标,采用国内现有MEMS标准工艺方法,设计和制作了一种高性能单晶硅对称解耦结构的线振动陀螺。采用对称结构形式和保证陀螺驱动和检测模态振型都是弯曲... 为了最大限度克服微机电陀螺的两个模态的相互耦合作用,提高微机电陀螺的综合性能指标,采用国内现有MEMS标准工艺方法,设计和制作了一种高性能单晶硅对称解耦结构的线振动陀螺。采用对称结构形式和保证陀螺驱动和检测模态振型都是弯曲振动模式,易于模态匹配;由于采用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结构解耦方式,从微结构设计上大大降低了正交耦合误差影响,使陀螺具有输出零位小、零偏稳定性好的优点。测试结果表明:初次加工的样机,在大气中驱动和检测模态固有频率分别在2430Hz和2580Hz左右,在150Hz带宽内具有0.1~0.5(°)/s的分辨率;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和检测电路的改进,该陀螺在大气中15Hz带宽内实现0.008(°)/s的分辨率,在真空状态下,这种高性能单晶硅对称解耦结构的线振动陀螺性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工艺 对称结构 解耦线振动陀螺 模态频率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惯性参数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宇杰 雷刚 +1 位作者 贺艳辉 张骑虎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7年第6期94-97,共4页
基于传统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6自由度模型,可得到与6自由度相关的解耦率。而通过商业软件Adams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并利用vibration插件进行计算时,平动方向上的解耦率与传统6自由度模型相同,而转动方向上的三个分量被分解为6个与... 基于传统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6自由度模型,可得到与6自由度相关的解耦率。而通过商业软件Adams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并利用vibration插件进行计算时,平动方向上的解耦率与传统6自由度模型相同,而转动方向上的三个分量被分解为6个与惯性参数相关的分量。基于Adams模态能量表达,用Matlab软件编写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解耦率计算程序,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对悬置刚度进行优化能有效提高解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振动解耦 多目标优化 悬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秋 雷刚 +1 位作者 吕鑫阳 马洋洋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9年第3期78-82,186,共6页
传统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方法通常是基于6自由度刚体-悬置数学模型得到与6自由度相关的解耦率。这种方法忽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车身、轮胎等子系统的耦合作用,难以反映实车状态下的解耦情况。为此,采用一种基于有限元法对动力总成... 传统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方法通常是基于6自由度刚体-悬置数学模型得到与6自由度相关的解耦率。这种方法忽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车身、轮胎等子系统的耦合作用,难以反映实车状态下的解耦情况。为此,采用一种基于有限元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解耦的新方法。算例一用此方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有限元模型进行解耦,并与传统6自由度刚体-悬置数学模型解耦得到的解耦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输出的模态解耦率矩阵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新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算例二基于整车有限元模型,用有限元法进行解耦,得到与整车13自由度相关的真实解耦率,证明新方法的收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振动解耦 有限元分析 悬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激励单轴振动系统球形静压支撑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濮龙锋 钟琼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给出了双激励单轴振动系统球形静压支撑装置工作原理和实验分析。与传统静压支撑相比,既保证两个联接件之间的刚度,又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实现双激励单轴振动系统的振动解耦,为双激励单轴振动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关键词 多激励单轴 振动环境试验 球形静压支撑 振动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能量表达的一个注记 被引量:4
7
作者 童炜 侯之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4-228,共5页
本文中对能量分布矩阵的两种表达方式进行了讨论。首先介绍了6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与能量法解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基于自由度的6×6能量分布矩阵各元素的计算式。接着在概述应用ADAMS软件进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的基本过程... 本文中对能量分布矩阵的两种表达方式进行了讨论。首先介绍了6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与能量法解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基于自由度的6×6能量分布矩阵各元素的计算式。接着在概述应用ADAMS软件进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的基本过程后,推演了其中采用的6×9能量分布矩阵及其元素的计算式。然后依据动力学概念,阐述了两种能量分布矩阵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以某款汽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例,依据原始定义或取分量绝对值分别计算得到了两种能量分布矩阵,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悬置 振动解耦 能量分布矩阵 AD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设计方案优选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顾名坤 吕振华 王亚楠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74-580,597,共8页
本文中对一种带一个抗侧倾控制臂三点式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振动特性的分析及其匹配设计的研究。对其7自由度振动模型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第7阶振动模态对悬置系统传递的动态力影响很小,故在进行此类悬置系统的匹配设计时... 本文中对一种带一个抗侧倾控制臂三点式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振动特性的分析及其匹配设计的研究。对其7自由度振动模型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第7阶振动模态对悬置系统传递的动态力影响很小,故在进行此类悬置系统的匹配设计时,一般可不考虑频率相对很高的第7阶振动模态。采用一种简明、实用的多方案设计优选方法,较快地得出了振动模态频率配置合理、主要模态振动的多自由度解耦率高的悬置系统匹配设计方案,通过其受迫振动分析验证了优选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改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总成隔振 悬置系统匹配设计 模态频率配置 模态振动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机翼柔性影响的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春兰 陈永辉 燕群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9年第7期51-54,共4页
目的研究综合考虑安装系统的隔振效率、振型解耦、机翼柔性等因素影响的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方法。方法首先对二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理论推导,得出机翼柔性在安装系统隔振分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将弹性中心理论应用于发... 目的研究综合考虑安装系统的隔振效率、振型解耦、机翼柔性等因素影响的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方法。方法首先对二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理论推导,得出机翼柔性在安装系统隔振分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将弹性中心理论应用于发动机安装系统设计中,获得双平面五点式安装系统主要设计变量的优选参数。为分析柔性机翼对该设计过程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安装系统的刚柔混合计算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机翼阻尼对高频共振响应影响较大,垂向刚度比大于2时,安装系统取得较好的减振效果。结论综合考虑机翼柔性及振动解耦等因素的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方法可以为航空发动机安装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机翼 隔振 振动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涡桨发动机隔振安装系统弹性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春兰 苏尔敦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9年第5期1-5,共5页
目的降低某型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中存在的振动耦合。方法在ADAMS中建立该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发动机安装系统模态频率及侧向、垂向模态对应的振动解耦率为优化条件,通过ADAMS/insight模块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刚度优化。结... 目的降低某型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中存在的振动耦合。方法在ADAMS中建立该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发动机安装系统模态频率及侧向、垂向模态对应的振动解耦率为优化条件,通过ADAMS/insight模块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刚度优化。结果通过优化,发动机安装系统侧向模态频率为8.03 Hz,垂向模态频率为28.23Hz,满足隔振要求。侧向、偏航、俯仰模态实现了振动解耦,解耦率均在97%以上。由于主隔振器结构特点,垂向、航向、滚转模态仍存在振动耦合,可考虑改变主隔振器结构以降低该振动耦合。结论所述方法可提高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振动解耦率,降低安装系统的刚度设计难度,进而提高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隔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安装 隔振 振动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程式电动车悬置系统优化及NVH性能测试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忠四 王经常 +2 位作者 高立新 倪绍勇 杜文建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8-244,共7页
为了改善增程式电动车的NVH性能,采用四点衬套式悬置系统支撑该电动车的动力总成,同时设计了两种匹配方案.原车状态的设计方案存在较严重的振动耦合现象,经过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匹配与振动解耦率的优化以后,主振动的振动解耦率均高于80%,... 为了改善增程式电动车的NVH性能,采用四点衬套式悬置系统支撑该电动车的动力总成,同时设计了两种匹配方案.原车状态的设计方案存在较严重的振动耦合现象,经过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匹配与振动解耦率的优化以后,主振动的振动解耦率均高于80%,频率分布对于怠速工况的隔振有利.本文对优化设计的悬置系统进行了NVH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四个悬置在三个方向的怠速工况隔振量都在20dB以上.怠速工况下,方向盘的振动加速度均小于0.05 g,半阶次无明显振动;当发动机转速为3 000r/min时,方向盘处一阶主振动较小,振动加速度只有0.02 g,而半阶次振动加速度非常大,最大振动加速度达到0.15 g.该研究工作表明,半阶次振动是中高转速下增程式电动车振动和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程式电动汽车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振动解耦 半阶次振动 NVH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比例阻尼和陀螺效应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海霞 刘献栋 +2 位作者 武一民 单颖春 张敏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基于能量法解耦理论,应用遗传算法对某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悬置系统研究了非比例阻尼和陀螺效应对解耦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非比例阻尼对系统的振动特性影响较明显,主要是使平动和转动间的振动耦合程度加大... 基于能量法解耦理论,应用遗传算法对某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悬置系统研究了非比例阻尼和陀螺效应对解耦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非比例阻尼对系统的振动特性影响较明显,主要是使平动和转动间的振动耦合程度加大;非比例阻尼程度越高,其影响越大。陀螺力矩主要在低频区域影响动力总成俯仰和横摆的响应,并使两者之间的振动耦合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总成 悬置系统 振动解耦 遗传算法 非比例阻尼 陀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悬置系统优化方法研究
13
作者 崔砚宏 邓军 杨辉 《船海工程》 2010年第1期72-74,共3页
建立内燃机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刚体模态的解耦率及频率合理分布为优化目标,运用Matlab编制解耦率和模态参数的计算和优化程序,以实例验证优化方法和计算优化程序的实用性,为内燃机悬置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悬置系统 刚体模态 振动解耦 振动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国产SUV悬置系统优化设计与隔振测试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陶庆水 张亚新 +2 位作者 钟海兵 刘建勋 朱石沙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6年第2期112-115,204,共5页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汽车振动子系统之一,其性能对于整车NVH性能具有很大影响。以某国产SUV悬置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解耦法思想采用Isight集成Adams对悬置系统初始刚度进行匹配优化,优化后悬置系统垂向与绕曲轴转动方向解耦率由原...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汽车振动子系统之一,其性能对于整车NVH性能具有很大影响。以某国产SUV悬置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解耦法思想采用Isight集成Adams对悬置系统初始刚度进行匹配优化,优化后悬置系统垂向与绕曲轴转动方向解耦率由原来52.2%、45.9%提高到90.3%、85.4%,其他四个方向解耦率也均达到了85%以上,并对装有OTS样件的整车进行隔振率测试,实车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悬置系统隔振率基本能达到要求,并检测出系统与其他部件存在共振现象,为该车型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悬置系统 振动解耦 Isight优化设计 隔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包多子结构双层隔振系统隔振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康凡 张建润 +1 位作者 刘晓波 李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9-217,共9页
为了提升内燃动力包隔振性能,针对优化设计过程中优化参数较多及优化效率较低的问题,对其隔振优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综合各子结构质量、刚度矩阵建立多子结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2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系统进行传统的全局坐标系下... 为了提升内燃动力包隔振性能,针对优化设计过程中优化参数较多及优化效率较低的问题,对其隔振优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综合各子结构质量、刚度矩阵建立多子结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2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系统进行传统的全局坐标系下自由度耦合分析并据此提出能够去除子结构平动、转动自由度固有耦合效应的多坐标系解耦概念;其次,运用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对动力包隔振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并将其作为优化变量;然后,综合考虑解耦率与隔振效率对动力包进行多目标优化;最后,根据建立的动力包刚柔耦合有限元模型对系统隔振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解耦率及各工况下隔振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结构 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 振动解耦 Sobol’灵敏度分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