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振动台实验三维全场位移测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晓光 梁晋 +2 位作者 尤威 梁瑜 刘烈金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7-572,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高速相机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大视场全场三维位移测量方法,用来测量地震振动台实验过程中的位移变化。给出了一种鲁棒的标志点匹配算法,基于VS2010开发环境,研发了用于振动台实验三维全场位移测量系统,设计了精度评估实验方... 提出一种基于高速相机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大视场全场三维位移测量方法,用来测量地震振动台实验过程中的位移变化。给出了一种鲁棒的标志点匹配算法,基于VS2010开发环境,研发了用于振动台实验三维全场位移测量系统,设计了精度评估实验方案,验证该方法在大幅面位移测量中的精度,并利用该实验系统对高边坡模型振动台实验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3m×1.5m视场范围,静态位移测量误差优于0.4mm,动态位移测量误差优于0.5mm,可以满足振动台实验的要求;该方法可以方便、直观地测量地震振动台实验中高边坡模型的位移场,并且测量得到X、Y、Z3个方向位移曲线以及总位移曲线过渡自然、数据合理,是测量振动台实验全场位移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立体视觉 三维位移测量 立体匹配 振动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隔震系统振动台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孟庆利 林德全 张敏政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20,共5页
针对目前隔震体系尚不能减小竖向地震反应的缺陷,提出并研制了采用碟形弹簧的竖向半主动隔震装置。竖向半主动隔震装置是由碟形弹簧和外套油缸组成的,且由电磁阀控制油缸内油体与外接蓄油箱内油体间的油路,可实现竖向半主动隔震控制,提... 针对目前隔震体系尚不能减小竖向地震反应的缺陷,提出并研制了采用碟形弹簧的竖向半主动隔震装置。竖向半主动隔震装置是由碟形弹簧和外套油缸组成的,且由电磁阀控制油缸内油体与外接蓄油箱内油体间的油路,可实现竖向半主动隔震控制,提出了竖向隔震控制的半主动策略,结合水平隔震支座可实现三维隔震。通过振动台地震模拟实验,验证了三维隔震体系的效能,该研究对高烈度地区隔震技术的改善具有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隔震 半主动竖向隔震 三维隔震 振动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网壳减震体系弹塑性时程分析与振动台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锟 王秀丽 +3 位作者 周岱 王磊 江磊 吴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7-34,共8页
针对多自由度复杂体系的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设置屈曲约束支撑的新型网壳减震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证明了此新体系良好的抗震性能,进一步利用网壳结构缩尺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实验研究以验证其性能,并分析新型... 针对多自由度复杂体系的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设置屈曲约束支撑的新型网壳减震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证明了此新体系良好的抗震性能,进一步利用网壳结构缩尺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实验研究以验证其性能,并分析新型网壳减震体系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与减震耗能性能。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设置了屈曲约束支撑的单层球面网壳地震响应有所减小,屈曲约束支撑起到一定减震耗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振动台实验 网壳结构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屋盖摩擦控制系统的振动台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钱稼茹 田志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五层钢框架模型的振动台实验表明 ,滑动屋盖摩擦控制系统减震作用显著 ,减震幅度可达 5 0 %以上 ,地震动越强减震效果越好 ;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刚度容许大约± 15 %的误差 ,而摩擦系数容许的误差范围更大 ,同时也容许地震... 五层钢框架模型的振动台实验表明 ,滑动屋盖摩擦控制系统减震作用显著 ,减震幅度可达 5 0 %以上 ,地震动越强减震效果越好 ;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刚度容许大约± 15 %的误差 ,而摩擦系数容许的误差范围更大 ,同时也容许地震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屋盖摩擦控制系统 独立关联分析 振动台实验 鲁棒性 减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场地液化振动台实验结果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国新 徐令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0年第S1期45-49,共5页
通过拉格朗日差分程序FLAC3D完全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块,模拟了自由场地液化振动台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结果表明:该动力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液化土层地震响应,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模拟结果的精确性;液化土层滤波作用起始于孔压比上... 通过拉格朗日差分程序FLAC3D完全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块,模拟了自由场地液化振动台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结果表明:该动力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液化土层地震响应,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模拟结果的精确性;液化土层滤波作用起始于孔压比上升的时候且较为明显,液化后加速度时程的卓越周期有所增加;本文实例中的液化土层对地震动具有放大作用,液化范围越大,其放大作用越明显,且在长周期段放大作用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场地 液化 振动台实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强震动记录基线校正方法的振动台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滔 胡国瑞 +2 位作者 何福 郭迅 霍敬妍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5-634,共10页
为了获取近场永久位移,通常采用基线校正方法,对近场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永久位移值,但这一结果主观性较强,其可靠性也往往缺乏验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产生包含永久位移振动过程的振动台实验方案,采用振... 为了获取近场永久位移,通常采用基线校正方法,对近场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永久位移值,但这一结果主观性较强,其可靠性也往往缺乏验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产生包含永久位移振动过程的振动台实验方案,采用振动台加滑动机构的方法,模拟记录到永久位移台站测点的真实振动情况;在实验中分别采用加速度计、摄影测量方法分别直接得到加速度和位移时程,对加速度时程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位移时程,将其与直接获得的位移时程进行对比,以验证采用基线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现有的基线校正方法校正后,通过积分能得到可以接受的位移时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 强震动记录 基线校正 永久位移 振动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压含水层中孔压变化规律的振动台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耀文 谷洪彪 +2 位作者 那金 宋洋 张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8-24,共7页
为研究不同地震动作用下承压含水层中孔压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了基于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承压含水层孔隙水压力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地震动作用下孔压变化形态可分为振荡、振荡上升以及阶升三种类型,孔压变化形态及幅度均... 为研究不同地震动作用下承压含水层中孔压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了基于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承压含水层孔隙水压力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地震动作用下孔压变化形态可分为振荡、振荡上升以及阶升三种类型,孔压变化形态及幅度均与加速度峰值密切相关,而与频率相关度较低;②孔压增量随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增大,其增长规律可表示为以加速度峰值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③孔压消散过程基本呈线性规律,且消散速率与加速度峰值大小有关,加速度峰值越大,振后孔压消散速率越快。实验可为后续探究地震动作用下孔压变化信息在含水层中的传递机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 加速度峰值 频率 振动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实验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飞 Reza Shahneam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5,共7页
选择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7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足尺结构振动台实验,开展结构损伤识别研究,实验采用白噪声、环境振动和不同强度的地震动交替激发,记录地震动激发实验前后的结构反应。基于该记录计算和对比自振频率和振型曲率的变化... 选择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7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足尺结构振动台实验,开展结构损伤识别研究,实验采用白噪声、环境振动和不同强度的地震动交替激发,记录地震动激发实验前后的结构反应。基于该记录计算和对比自振频率和振型曲率的变化、剪切波走时及其变化和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发现一层和二层振型曲率较大,走时较长,走时变化也较大,现场检查发现一层和二层的破坏也较为严重,这些参数可用于识别结构损伤程度和定位损伤位置,而自振频率和层间位移角变化仅可反映出结构损伤程度,难以揭示结构损伤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实验 损伤识别 模态参数 等效剪切走时 层间位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考虑振动台实验滑移特征的地震滑坡基本单元体永久位移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钱海涛 肖锐铧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85-1592,共8页
充分考虑振动台实验揭示出来的基本地震滑坡单元体震动滑移特征,总结得到其永久位移的估算方法:(1)考虑地震动惯性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计算相应向上和向下滑移的屈服加速度,以反应其可能向上和向下滑移的行为;(2)在适度简化斜坡岩土体... 充分考虑振动台实验揭示出来的基本地震滑坡单元体震动滑移特征,总结得到其永久位移的估算方法:(1)考虑地震动惯性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计算相应向上和向下滑移的屈服加速度,以反应其可能向上和向下滑移的行为;(2)在适度简化斜坡岩土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斜坡岩土体自振特性和滑体所在高度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得到滑体附近的局部地震加速度;(3)考虑滑体附近局部加速度和滑移屈服加速度的控制作用,计算每一地震波的周期内滑体相对滑床所能达到的最大滑移速度(向上和向下),进而得到相对动能;(4)考虑到滑体的动能基本耗散在滑带上,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将相对动能除以滑带上的摩擦力,即可估算出每一周期内的永久位移;(5)将每一地震波周期内产生的永久位移相累加,即可得到总体的滑动位移。经与实验结果对比,本估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可靠性,虽只考虑了水平向地震动作用的影响,但对于存在竖向地震动的情况,其思路同样适用,只是需要计入竖向地震动惯性作用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地震滑坡单元 振动台实验 滑移特征 永久位移 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实验的典型滑坡单元体震动滑移特征发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海涛 肖锐铧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69,共6页
针对典型滑坡滑动单元在地震过程中的滑移特征,制作了典型振动台物理模型,通过输入不同频率、峰值和持时的正弦地震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工作,得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新成果:(1)在输入地震波强度足够大时会出现瞬时沿滑带向上的滑移... 针对典型滑坡滑动单元在地震过程中的滑移特征,制作了典型振动台物理模型,通过输入不同频率、峰值和持时的正弦地震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工作,得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新成果:(1)在输入地震波强度足够大时会出现瞬时沿滑带向上的滑移行为,存在向上和向下两个滑移屈服加速度;(2)在研究分析中,不可以坡底输入的地震加速度值而应以滑带处局部加速度值作为判别滑移与否和滑移量大小的计算数据;(3)滑体沿滑带产生的永久滑移总量随地震波持时增加呈阶梯波状增长;(4)不同时刻任一周期的振动滑移特征相对独立,且每一地震波周期时间内具有几乎相同的周期性滑移特征,总体滑移量是无数周期内滑移量的累加;(5)在每一地震波周期时间内,滑体向上和向下的滑移特征受控于相应向上和向下屈服加速度,其向上和向下滑移矢量和构成每一周期时间内的永久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地震滑坡滑动单元 振动台实验 屈服加速度 滑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网壳减震体系模拟地震振动台实验
11
作者 周锟 王秀丽 +1 位作者 吴长 江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9-643,共5页
对设置了屈曲约束支撑的新型网壳减震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用网壳结构缩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新型网壳减震体系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减震耗能性能及破坏机理.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设... 对设置了屈曲约束支撑的新型网壳减震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用网壳结构缩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新型网壳减震体系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减震耗能性能及破坏机理.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设置了屈曲约束支撑的K型球面网壳地震响应有所减小,屈曲约束支撑起到一定减震耗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振动台实验 网壳结构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大型振动台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江学良 连鹏远 +2 位作者 杨慧 王飞飞 牛家永 《应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6-463,共8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具有与其它形式隧道不同的受力特点,其地震响应特性也必然不同于其它隧道。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大型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了小净距隧道分别在X(水平)向、Z(竖直)向、XZ双向(水平竖直同时输入)...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具有与其它形式隧道不同的受力特点,其地震响应特性也必然不同于其它隧道。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大型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了小净距隧道分别在X(水平)向、Z(竖直)向、XZ双向(水平竖直同时输入)多种工况汶川地震波作用下隧道衬砌加速度和动应变响应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衬砌加速度受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影响较大,且Z向的影响大于X向,XZ双向的影响大于单向,左洞隧道的加速度响应大于右洞隧道;(2)衬砌应变受地震烈度的影响较大,隧道衬砌在地震作用下承受拉压循环荷载,以受拉为主,右洞隧道衬砌的动应变响应大于左洞隧道;(3)综合衬砌加速度与动应变的响应分析,左洞隧道的左半部分和右洞隧道的拱脚是隧道衬砌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损坏的部位,在进行设计配筋时应特别注意。对于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衬砌进行抗震设计计算时,应考虑Z向地震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 振动台模型实验 加速度响应 动应变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实验的液体晃荡激励参数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薛米安 邢建建 +1 位作者 陈奕超 罗铆钧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为评估不同参数对晃荡冲击压力的敏感性,基于振动台实验研究了运动幅度、水深尤其是外激励频率对晃荡冲击压力的响应规律.实验中,运动幅度分别为3、5、7 mm,水深分别为9和20 mm,外激励频率的范围为0.5f_0~2.0f_0(f_0为固有频率).通过... 为评估不同参数对晃荡冲击压力的敏感性,基于振动台实验研究了运动幅度、水深尤其是外激励频率对晃荡冲击压力的响应规律.实验中,运动幅度分别为3、5、7 mm,水深分别为9和20 mm,外激励频率的范围为0.5f_0~2.0f_0(f_0为固有频率).通过计算相同实验条件下两组实验数据的决定系数讨论了运动幅度、水深及外激励频率对实验数据可重复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浅水晃荡中最大压力的响应频率略大于理论上的固有频率,而有限水深晃荡中最大压力的响应频率略小于理论上的固有频率.运动幅度仅在共振频率附近对晃荡冲击压力较敏感.压力时程曲线的瞬态阶段主要受外激励频率和固有频率调制,稳态阶段仅受外激励频率及其倍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晃荡 压力分布 振动台实验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振动台模型实验动位移的加速度时程积分探讨 被引量:26
14
作者 蒋良潍 姚令侃 吴伟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261-266,共6页
受数据采集条件限制,振动台模型实验的速度和动位移时程一般由实测加速度时程信号进行积分得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实测数据计算,认为动位移的频域积分法误差来源是低频截止频率的选取,特别当低频频率接近零时,传统二阶频域积分可产生... 受数据采集条件限制,振动台模型实验的速度和动位移时程一般由实测加速度时程信号进行积分得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实测数据计算,认为动位移的频域积分法误差来源是低频截止频率的选取,特别当低频频率接近零时,传统二阶频域积分可产生较大的动位移低频振荡和峰值误差。提出利用时域与频域混合的方法,即频域-时域混合积分法,来克服积分过程带来的误差,其在对加速度两次积分中,分别进行一次频域积分和一次时域积分。地震模拟振动实验的台面实测加速度数据积分与台面动位移计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较之传统的二阶频域积分,采用频域-时域混合积分时误差可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模型实验 动位移 加速度时程积分 低频截止频率 频域-时域混合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校准的不同支承方式曲线桥抗震性能对比
15
作者 焦驰宇 周家鑫 +1 位作者 李杨杰 何沛建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6,共8页
优化支承方式是减小变墩高小半径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的重要方法。该文以曲率半径50 m的4×20m(4个跨长20m的桥跨)混凝土曲线梁桥为原型,建立基于振动台试验校准的曲线桥有限元模型,对比不同墩梁连接方式的曲线桥抗震性能。以过渡墩与... 优化支承方式是减小变墩高小半径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的重要方法。该文以曲率半径50 m的4×20m(4个跨长20m的桥跨)混凝土曲线梁桥为原型,建立基于振动台试验校准的曲线桥有限元模型,对比不同墩梁连接方式的曲线桥抗震性能。以过渡墩与主梁采用单向滑动支承的四跨变墩高曲线桥为例,对比三个中间墩的不同支承形式可发现:在该文讨论范围内,高墩与中墩设置单向滑动支座、矮墩设置固定支座的混合结构体系,较之于全墩均采用固定支座的传统体系,其受力性能略显优异;从内力分布特征分析来看,混合体系下全桥内力呈现向设置固定支座墩柱的墩底集中的趋势,但与全固定支座体系相比,该混合体系的中间墩的墩底内力峰值显著降低,同时墩顶位移量亦得到一定控制。研究成果揭示了变墩高曲线桥桥墩刚度分布与地震响应分配的关系,为桥梁抗震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桥 振动台实验 有限元分析 支座体系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阻尼半主动结构控制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作玉 隋丽丽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在一个1:4的五层模型刚架结构上进行了变阻尼半主动结构控制振动台试验.在结构的底层安装了一个溢流阀式变阻尼控制器,输入几种不同的地震动并采用几种不同的控制算法对结构进行了变阻尼半主动控制。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受阻尼半... 在一个1:4的五层模型刚架结构上进行了变阻尼半主动结构控制振动台试验.在结构的底层安装了一个溢流阀式变阻尼控制器,输入几种不同的地震动并采用几种不同的控制算法对结构进行了变阻尼半主动控制。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受阻尼半主动结构控制仅需要很少的电能,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结构振动控制方案。结合溢流阀式变阻尼控制器的特点,分析了一些因素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控制 变阻尼控制器 振动台实验 刚架结构 地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振动失调反射光学系统模拟计算的实验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珺 叶景峰 +2 位作者 胡志云 张振荣 黄梅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2-75,共4页
在光学元件动力学计算模型和光线传输失调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振动失调反射光学系统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通过模态实验和振动台实验对系统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实验和模拟的结果对比表明:修正后元件动力学模型的模态参数计算结... 在光学元件动力学计算模型和光线传输失调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振动失调反射光学系统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通过模态实验和振动台实验对系统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实验和模拟的结果对比表明:修正后元件动力学模型的模态参数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偏差在5%以内,修正后振动失调反射光学系统模拟计算结果与振动台测试结果偏差在17%以内,得到了可靠的振动失调反射光学系统模拟计算方法,为光学系统的抗振性能分析和减振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模型修正 模态实验 振动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多种控制组合振动台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立韡 董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512-4517,共6页
用带有DR—1005—3型磁流变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及橡胶隔震垫的三层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减震控制实验。依据LQG控制算法得到最优控制。在Simulink环境下编制实时控制软件,对阻尼器进行出力控制。分别进行只带磁流变阻尼器、调谐质量... 用带有DR—1005—3型磁流变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及橡胶隔震垫的三层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减震控制实验。依据LQG控制算法得到最优控制。在Simulink环境下编制实时控制软件,对阻尼器进行出力控制。分别进行只带磁流变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以及橡胶隔震垫子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组合的七种振动台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MR阻尼器的控制系统是有效的,可以显著降低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将磁流变阻尼器与调谐质量阻尼器和橡胶隔震垫进行组合使用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调谐质量阻尼器 橡胶隔震垫 振动台实验 半主动控制 混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站姿竖向振动等效单自由度模型参数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予 杨云芳 +2 位作者 洪震 胡杰云 蔡其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54-157,共4页
人体单自由度简化模型应用广泛,但其参数取值尚未有统一标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等效模型参数的思路,并进行了相关动力学理论推导和物理意义分析。为得到模型参数,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单自由度振动台对人与结构耦合自由振动进行了... 人体单自由度简化模型应用广泛,但其参数取值尚未有统一标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等效模型参数的思路,并进行了相关动力学理论推导和物理意义分析。为得到模型参数,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单自由度振动台对人与结构耦合自由振动进行了测试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应用价值,所得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与相关参考文献的分析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结论是当人体与不同参数的结构耦合振动时,由于主振型的变化将表现出不同的单自由度等效自振频率和阻尼比,另外局部肢体姿态对等效参数的取值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结构耦合振动 振动台实验 单自由度等效模型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实验教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咸庆军 冯永 陈俊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5-188,共4页
在粮食储仓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由于具有独特的储粮优势,在粮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学校建设土木建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的实验教学资... 在粮食储仓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由于具有独特的储粮优势,在粮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学校建设土木建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重点建设。详细介绍了3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过程和具体内容,即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建造过程仿真实验、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静态与动态侧压力测试仿真实验和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实验,从而为筒仓结构的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 滑膜施工方法 动态侧压力 振动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