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刺激对运动员下肢肌群力量训练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任满迎 闫琪 刘颖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9-44,68,共7页
采用PHYSIO 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优秀垒球、女子游泳及女子跳水运动员进行同振幅下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并采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实验前后以及实验中运动员下肢肌力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 采用PHYSIO 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优秀垒球、女子游泳及女子跳水运动员进行同振幅下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并采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实验前后以及实验中运动员下肢肌力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35Hz~50Hz)振动刺激对肌肉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25Hz~35Hz)振动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次高频率 中低频率 振动幅度 力量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刺激训练提高运动员下肢力量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振宇 韩海涛 +2 位作者 周勇智 贾刚 康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35,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实验等研究方法,以专业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8周力量训练实验,发现振动刺激训练对提高肌肉力量具有显著的效果:蹬伸最大力量较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变化,快速力量也得到了显著性提高。
关键词 振动刺激 肌肉力量 振动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振动刺激对人体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测试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方芳 王人成 +2 位作者 金德闻 水户部一孝 吉村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足底振动对人体平衡控制能力影响的实验测试平台。方法:将振子加在足底加以振动刺激,利用三维位置跟踪系统检测人体的运动参数,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来评估振动刺激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利用该测试实验平...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足底振动对人体平衡控制能力影响的实验测试平台。方法:将振子加在足底加以振动刺激,利用三维位置跟踪系统检测人体的运动参数,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来评估振动刺激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利用该测试实验平台对6名老年人及8名年轻人进行了平衡能力测试和评估。结果与结论:微弱的振动刺激,能够改善人体静态平衡控制能力。本测试实验平台为进行足底噪声振动刺激与人体平衡能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试与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平台 三维运动跟踪系统 平衡能力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对膝关节肌群肌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任满迎 潘磊 魏永旺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72-75,共4页
采用PHYSIO-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女子垒球队二线运动员进行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分别是30HZ和45HZ,振幅为7mm。经过八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利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的等速力量进行测试,... 采用PHYSIO-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女子垒球队二线运动员进行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分别是30HZ和45HZ,振幅为7mm。经过八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利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的等速力量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Ⅰ组和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总功都产生了显著性提高(P<0.05),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产生了非常显著性提高;组间比较,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的增长率均高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证明: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振动刺激对肌肉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振动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力量训练 相对峰值力矩 单次最大功率 总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刺激与肌肉力量 被引量:23
5
作者 彭春政 危小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8-710,691,共4页
关键词 振动刺激 肌肉力量 肌肉收缩 神经反馈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振动刺激时g值与屈膝角度变化对下肢肌肉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帆 王长生 +3 位作者 张志强 袁艳 祝捷 谷松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100,115,共8页
目的使用BIOVISION肌电系统,观察和分析不同半蹲屈膝角度接受不同重力加速度(g)振动刺激时下肢股内侧肌(Vastus medium,VM)与股二头肌(Bicepes femoris,BF)激活表现以及两者共同收缩情况,并讨论不同训练水平受试者间的差异。方法招募10... 目的使用BIOVISION肌电系统,观察和分析不同半蹲屈膝角度接受不同重力加速度(g)振动刺激时下肢股内侧肌(Vastus medium,VM)与股二头肌(Bicepes femoris,BF)激活表现以及两者共同收缩情况,并讨论不同训练水平受试者间的差异。方法招募10名非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为一般组,10名男性体育专业足球特长生为专业组,以90°、60°、45°屈膝角度先后进行无振动(Non-Vibration,NV)测试和全身振动(Whole-body vibration,WBV)测试,同时记录VM与BF肌电反应(s EMG),其中振动刺激为0.98 g、2.52 g、3.72 g、5.61 g。采用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BF和VM的s EMG以及两者共同收缩比例差异,主效应分别检验不同g值、不同屈膝角度对s EMG的影响,交互效应检验不同g值搭配不同屈膝角度对s EMG的影响。结果一般组在屈膝45°时接受0.98 g、2.52 g以及专业组则在屈膝60°搭配2.52 g时呈现较佳激活水平。结论 BF与VM的激活程度受半蹲屈膝角度影响较大,需依据个体特点来考虑g值与屈膝角度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屈膝 G值 下肢肌群 股二头肌 股内侧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刺激对肌肉力量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彭春政 危小焰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29,共4页
采用自制振动台 ,对运动员进行半蹲起力量训练 ,膝关节角度控制在 110°~ 12 0°。振动刺激的频率为 2 0~ 2 5 Hz,加速度为 15~ 2 0 m/s2 。通过对振动台力量组和传统力量组的比较研究 ,发现力量组能够在相对较小的负荷下有... 采用自制振动台 ,对运动员进行半蹲起力量训练 ,膝关节角度控制在 110°~ 12 0°。振动刺激的频率为 2 0~ 2 5 Hz,加速度为 15~ 2 0 m/s2 。通过对振动台力量组和传统力量组的比较研究 ,发现力量组能够在相对较小的负荷下有效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缓冲能力和弹性势能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肌肉力量 爆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对排球运动员力量及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杜文娅 孙越颖 +2 位作者 高峰 颜桂平 庄建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108,共6页
目的: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对排球运动员进行9周力量训练,分析何种频率的刺激对改善力量和平衡能力的效果更好。方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 Hz组和45 Hz组,训练前后采用三维测力台测试蹬伸峰值力和相对冲量,采用平衡测试仪测... 目的: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对排球运动员进行9周力量训练,分析何种频率的刺激对改善力量和平衡能力的效果更好。方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 Hz组和45 Hz组,训练前后采用三维测力台测试蹬伸峰值力和相对冲量,采用平衡测试仪测试平衡能力。结果:实验组峰值力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45 Hz组测试数据明显优于30 Hz组;相对冲量方面,除30Hz组助跑起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实验组其余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45 Hz组测试数据提高幅度明显优于30 Hz组;平衡能力测试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两实验组除左脚平衡能力X轴向移动总距离外,其余各项指标45 Hz组均明显好于30 Hz组。结论:附加振动刺激能对力量和平衡能力产生有益影响,45 Hz振动刺激对于改善力量和平衡能力效果优于30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振动刺激 排球 力量 平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导振动刺激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传导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成颖 张玉忠 +4 位作者 陈耔辰 马伟军 吴宝俊 许珉 张青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索骨导振动(BCV)刺激诱发的眼肌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cVEMP)在传导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从2018.1-2018.6在门诊及住院部选取传导性耳聋患者65耳,双耳均行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耳声发射、颞骨CT、气导... 目的探索骨导振动(BCV)刺激诱发的眼肌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cVEMP)在传导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从2018.1-2018.6在门诊及住院部选取传导性耳聋患者65耳,双耳均行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耳声发射、颞骨CT、气导声刺激(ACS)及骨导振动刺激的VEMPs检查,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1.传导性耳聋患者中,平均骨气导差(PTA)大于20dB与小于20dB的BCV-VEMPs引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传导性耳聋患者中BCV-VEMPs和ACS-VEMPs引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其中36例单耳传导性耳聋患者中患侧和健耳BCV-VEMPs引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该36例患者患耳及健耳BCV-VEMPs的阈值、振幅、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等参数分别进行比较,oVEMP的阈值、振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余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s在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中可稳定引出,在临床上可以将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s作为气导声刺激诱发的VEMPs的替代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导振动刺激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气导声刺激 传导性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负荷力量训练中附加全身振动刺激对肌力训练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彭春政 危小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3,77,共5页
首次采用自制振动台在膝关节 1 1 0° - 1 2 0°半蹲起力量训练中 ,对运动员进行垂直方向的振动刺激。通过对振动台力量组和传统力量组的比较研究 ,发现振动台力量组能够在相对较小的负荷下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 首次采用自制振动台在膝关节 1 1 0° - 1 2 0°半蹲起力量训练中 ,对运动员进行垂直方向的振动刺激。通过对振动台力量组和传统力量组的比较研究 ,发现振动台力量组能够在相对较小的负荷下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但对肌肉耐力的作用效果不是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负荷力量训练 肌力训练 振动刺激 最大力量 力-速指数 缓冲力 爆发力 训练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拳训练介入振动刺激对下肢肌肉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臣 郑勤 宋彩珍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探讨意拳训练时接受振动刺激对下肢肌肉及其神经支配的影响。方法 48位健康大学生分为3组:意拳振动组(YQV)、意拳组(YQ)以及控制组(CON),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训练前后以Biodex System 4等速训练系统、Biopac多导生理记录仪... 目的探讨意拳训练时接受振动刺激对下肢肌肉及其神经支配的影响。方法 48位健康大学生分为3组:意拳振动组(YQV)、意拳组(YQ)以及控制组(CON),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训练前后以Biodex System 4等速训练系统、Biopac多导生理记录仪及AMTI三维测力台,测试下肢最大等长肌力、等速肌力、肌电反应及静态平衡。统计分析以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结果意拳组的60°/s等速向心肌力显著进步11.8%(P<0.05);静态平衡时,足底压力中心移动面积显著减少15.3%(P<0.05),并明显少于控制组(P<0.05);意拳组在静态平衡的进步率(9.3%)显著优于控制组(P<0.05),其余测试项则无差异;控制组在各因变量中无显著变化。结论意拳结合振动刺激进行训练能有效增进膝伸肌等速肌力与下肢静态平衡的表现,可作为促进下肢肌肉及神经支配表现的新式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拳 振动刺激 下肢肌肉 神经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刺激对SMDA大鼠肌肉中Myf-5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宇峰 李延亭 何建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95,136,共4页
目的:探讨振动刺激对大鼠腓肠肌中Myf-5含量的影响,进而说明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萎缩肌肉产生的作用。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低频振动B组、高频振动C组、悬吊D组、自然恢复E组,共5组。除A组外其他4组同时悬吊14天后,... 目的:探讨振动刺激对大鼠腓肠肌中Myf-5含量的影响,进而说明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萎缩肌肉产生的作用。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低频振动B组、高频振动C组、悬吊D组、自然恢复E组,共5组。除A组外其他4组同时悬吊14天后,取A、D、E3组大鼠的腓肠肌肌肉组织,对B、C两组分别进行低频、高频振动刺激2周后,再取其大鼠腓肠肌肌肉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印迹法对各组的Myf-5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D组Myf-5表达明显下降(P<0.05),B、C两组Myf-5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20Hz和30Hz的振动刺激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肌肉Myf-5表达水平;低频振动干预(20Hz)较高频振动干预(30Hz)的振动刺激对SMDA骨骼肌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用性肌萎缩 振动刺激 Myf-5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刺激干预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兵 屈宏强 谷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预组(WT,n=15)。C组及WC组不参与运动,其中WC组仅作与WT组同样的振动刺激干预。T组及WT组均行6周大运动负荷的游泳训练,其中WT组每天训练后接受振动刺激干预。6周训练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骨密度以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训练期末,T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达到过度训练大鼠建模成功的要求。WT组大鼠的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明显高于T组(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性酶活尽管高于训练前,但明显低于T组(P<0.01)。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有效防止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量的丢失,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成骨细胞成骨作用,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训练 全身振动刺激 雌性大鼠 骨密度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刺激对膝关节肌力的训练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春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2-603,共2页
关键词 训练效果 振动刺激 膝关节 肌力 体育教育专业 力量训练 跳远运动员 体育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运动功能的瞬时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强 杨雯雯 +2 位作者 王子玮 陈全寿 相子元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10-314,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肌肉兴奋程度的瞬时影响。方法 10位受试者以最大等长收缩握住手部振动器20 s,在此过程中随机给予12.5 Hz振动频率(振动组)或无振动刺激(对照组)。在介入前后分别进行手部控制... 目的探讨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对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肌肉兴奋程度的瞬时影响。方法 10位受试者以最大等长收缩握住手部振动器20 s,在此过程中随机给予12.5 Hz振动频率(振动组)或无振动刺激(对照组)。在介入前后分别进行手部控制能力、柔韧性、握力及手部肌肉兴奋程度等测验,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前后测试的差异和各组变化率。结果组内比较发现振动组在控制能力与柔韧性表现上进步显著(P<0.05),对照组在握力与肌肉活化上出现显著下降(P<0.05);组间变化率比较结果显示振动组在握力与肌肉兴奋程度变化率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低频振动刺激可瞬时提升手部控制能力与柔韧性表现,未来可运用于各种需要手部执行工作的相关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 振动刺激 控制能力 肌肉 肌电信号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脉冲振动刺激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新强 王博 冯会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7-141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条件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兔制备同种异体移植肌腱,30只兔制备前交叉韧带(ACL)模型,造模后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条件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兔制备同种异体移植肌腱,30只兔制备前交叉韧带(ACL)模型,造模后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9个振动刺激治疗组(振动刺激治疗1~9组),每组3只。正交实验设计振动刺激治疗参数,采集各组兔ACL样本。HE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形态表现,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分型,计数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兔ACL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mRNA表达水平,正交分析法筛选ACLR术后康复振动刺激治疗的最优参数。结果:兔移植物张力尚可,无松弛状态,前抽屉实验和Lachman实验阴性;ACL组织移植物连续性存在,与胫骨和股骨腱骨愈合。ACL本体感受器中Ruffini小体为卵圆形或树突状形态,直径25~330μm;Pacinian小体为圆形或椭圆形感受器,直径40~220μm;Golgi腱器官感受器呈梭形,直径140~900μm;游离神经末梢为无髓鞘神经末梢,长度0.5~1.5μm。移植ACL中本体感受器主要分布于ACL的胫骨和股骨附着点,主要为类Ruffini小体和类Pacinian小体,无典型的类Golgi腱器官。与对照组比较,振动刺激治疗3、振动刺激治疗5和振动刺激治疗7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明显增加(F=28.49,P<0.01)。各组兔ACL组织中GAP-43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P>0.05)。振幅强度、振动频率和作用时间对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ACLR术后本体感受器数均存在较大影响,影响程度为振幅强度>作用时间>振动频率。其中最优振幅强度为3 mm,最优振动频率为25 Hz,最佳作用时间为10 min。结论: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促进兔ACLR术后ACL本体感受器恢复,采用低振幅、低振动频率和短时间的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加快ACLR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振动刺激 本体感受器 康复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振动刺激承山穴对健康人腓肠肌内外侧头及跟腱硬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志杰 李亚鹏 +1 位作者 冯亚男 刘春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65-1368,共4页
骨骼肌的伸展性可以有效增加肌肉收缩产生的力传递到骨骼的时间,达到缓冲的目的,可以降低组织损伤机会。研究表明,骨骼肌在疼痛[1]、疲劳[2]和痉挛[3]等状态下组织硬度显著增加,影响肌肉的功能状态,从而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中国... 骨骼肌的伸展性可以有效增加肌肉收缩产生的力传递到骨骼的时间,达到缓冲的目的,可以降低组织损伤机会。研究表明,骨骼肌在疼痛[1]、疲劳[2]和痉挛[3]等状态下组织硬度显著增加,影响肌肉的功能状态,从而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根据经络理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承山穴治疗下肢腓肠肌肉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山穴 经络理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国传统医学 振动刺激 外侧头 肌肉收缩 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振动刺激对肱二头肌血红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强 杨雯雯 +1 位作者 许明容 王如凤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刺激过程对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手臂振动按摩带对12名女性志愿者进行局部振动刺激,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仪于振动开始前10 min、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采集肱二头肌之总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刺激过程对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手臂振动按摩带对12名女性志愿者进行局部振动刺激,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仪于振动开始前10 min、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采集肱二头肌之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数值,并了解每分钟变化趋势;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振动停止后15 min会使手臂肱二头总血红蛋白显著性增加(P<0.05),振动中10 min与振动停止后15 min均会使手臂肱二头氧合血红蛋白显著性增加(P<0.05);在变化趋势方面,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约在振动中10 min的第5 min出现最大峰值,且在振动停止后15 min仍持续高于振动刺激前,并呈现稳定状态。结论局部振动刺激会实时提升肱二头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此外,必须至少持续振动刺激5 min以上总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数量才会达到最大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氧合血红蛋白 总血红蛋白 肌肉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振动刺激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反应介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
19
作者 吴金结 王梦璐 +1 位作者 陈福莹 陈雪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05-205,共1页
目的巨噬细胞能够通过改变表型到M2型并分泌抗炎因子,如IL-10和TGF-β促进细胞的成骨。然而,如何通过调控细胞的极化与炎性反应来增强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仍需探究。当前研究发现,振动能够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其次振动能够增强干细胞的成... 目的巨噬细胞能够通过改变表型到M2型并分泌抗炎因子,如IL-10和TGF-β促进细胞的成骨。然而,如何通过调控细胞的极化与炎性反应来增强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仍需探究。当前研究发现,振动能够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其次振动能够增强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以微振动为调节因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进一步用于调控细胞的成骨分化。方法通过两种培养方式,即振动(MVS)和静态(SS)刺激巨噬细胞,考察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炎性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因素 巨噬细胞 振动刺激 成骨分化 抗炎因子 极化状态 免疫反应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园园 潘化平 +4 位作者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曹蓉 杜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3-1096,1145,共5页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表面肌电 均方根振幅 频率 谐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