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歧视语的挪用担忧及其消解策略
1
作者 张瑛 吴婧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1,F0003,共10页
早期的内容论者试图将歧视语的贬损性内容纳入意义的分析框架,主张通过歧义方案解释歧视语在挪用中所体现出的非贬损性特征。但该方案面临“挪用担忧”的指责,因为其无法说明挪用受限于说者身份的原因。为消除挪用担忧,禁忌论、表述论... 早期的内容论者试图将歧视语的贬损性内容纳入意义的分析框架,主张通过歧义方案解释歧视语在挪用中所体现出的非贬损性特征。但该方案面临“挪用担忧”的指责,因为其无法说明挪用受限于说者身份的原因。为消除挪用担忧,禁忌论、表述论、索引论、仿效论、一词多义论等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方案。禁忌论与表述论反对将歧视语的贬损性特征编码在意义之中,主张将其归因于禁令等非语言因素;索引论与仿效论反对将歧视语排除在语言哲学视域之外的做法,为歧视语的挪用现象提供了语言和交流层面的解释;一词多义论从历时性角度出发,围绕歧视语的语言约定和概念结构诠释挪用所导致的意义演化进程。挪用反映了意义的动态变化,展现了社会群体对语言意义的重塑过程,我们应采纳语言—社会的协同路径,在内容论和非内容论的融合视角下审视挪用担忧及其消解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语 挪用 收归 群内成员 群外成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型犯罪的界定及其立法完善 被引量:4
2
作者 安文录 程兰兰 闫姿含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8-57,共10页
挪用行为在挪用型犯罪的构成体系中,应当是罪体的核心要素;在刑罚规范的地位中,应当是各条刑法罪行规范模式中的重心。挪用型犯罪是以挪用行为作为基础形成的一个与我国刑法分则体系排列布局不同的分类标准。作为行为形态的一种,必然有... 挪用行为在挪用型犯罪的构成体系中,应当是罪体的核心要素;在刑罚规范的地位中,应当是各条刑法罪行规范模式中的重心。挪用型犯罪是以挪用行为作为基础形成的一个与我国刑法分则体系排列布局不同的分类标准。作为行为形态的一种,必然有其独立于盗窃、侵占、诈骗等实行行为的品格,挪用行为要求取自自己占有和暂时使用的意图。据此,挪用型犯罪应是规制"挪"行为的刑事立法,无须将"使用"行为也规定进去;挪用者的身份不限于行使公共权力(公务)的人,也不限于具有民事上的代理权的人,挪用行为只要求存在信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型犯罪 挪用 盗窃 侵占 职务便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贫资金管理与挪用倾向的内因分析:解释框架与稳定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前路 孙自保 刘天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3-396,共4页
本研究从上下级政府在扶贫资金运用策略关注的内在因素出发,设定决策双方不同的决策背景,探析不同情况下的决策平衡点及其平衡条件,试图找出决策行为主体行为倾向的内在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决策双方在平衡点附近的决策趋势。
关键词 扶贫资金 资金挪用 内在因素 决策倾向 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洋收存海防经费的挪用问题(1875—1894)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先松 陈兆肆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6,共6页
相对于总理衙门、海军衙门对海防经费中途的截留、抽拨、挪用,李鸿章对北洋已收存海防经费的挪用,有较大的决定权。它反映的是北洋大臣对近代海防建设的责任和北洋海防经费的使用效率。从中可以发现,李鸿章挪用海防经费包含一定的自私... 相对于总理衙门、海军衙门对海防经费中途的截留、抽拨、挪用,李鸿章对北洋已收存海防经费的挪用,有较大的决定权。它反映的是北洋大臣对近代海防建设的责任和北洋海防经费的使用效率。从中可以发现,李鸿章挪用海防经费包含一定的自私自利成分,但在晚清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李鸿章所为又具有某种不得已之势。而且,李鸿章海防意识较高,挪用海防经费相对节制,总体来看,北洋海防经费使用效率相对较高,无需过于苛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 海防经费 挪用 李鸿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挪用资金罪“借贷给他人”构罪之转变 被引量:3
5
作者 安文录 程兰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79,共4页
同样作为挪用型犯罪类罪的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在客观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挪用公款罪并没有将"借贷给他人"规定为客观方面,仅仅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是其行为方式。依据之前《贷款通则》的规定,公司、企业间相互借贷行... 同样作为挪用型犯罪类罪的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在客观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挪用公款罪并没有将"借贷给他人"规定为客观方面,仅仅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是其行为方式。依据之前《贷款通则》的规定,公司、企业间相互借贷行为本身违反了金融法规,是一种非法的金融业务活动,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因此挪用公款罪中设置了与"挪用"并列的"借贷"行为。在前置的《贷款通则》和《放贷人条例》作出修改的情况下,挪用资金罪的设置应当删除"借贷给他人"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贷 挪用 占有即豁免 金融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和汉学家在《论语》翻译及诠释中的文化挪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姚金艳 杨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0-93,共4页
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在《论语》翻译及诠释中的文化挪用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用西方宗教和哲学概念翻译及诠释中国思想;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借助翻译和诠释塑造中国文化形象。《论语》翻译及诠释中的文化挪用有其合理... 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在《论语》翻译及诠释中的文化挪用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用西方宗教和哲学概念翻译及诠释中国思想;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借助翻译和诠释塑造中国文化形象。《论语》翻译及诠释中的文化挪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也要反对其抛弃原文精神实质的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汉学家 《论语》诠释 文化挪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公款罪犯罪构成之重构——以模糊性立法为视角 被引量:10
7
作者 程兰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挪用公款罪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存在疑问,既有司法实践复杂性的原因,也有立法上罪状设计的原因。挪用公款罪对"具体用途"的经验立法与司法认定相冲突,挪用公款罪追求"刑法规范的精确性"之努力反带来副作... 挪用公款罪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存在疑问,既有司法实践复杂性的原因,也有立法上罪状设计的原因。挪用公款罪对"具体用途"的经验立法与司法认定相冲突,挪用公款罪追求"刑法规范的精确性"之努力反带来副作用。由语词的基本特征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性所决定,模糊性立法能保证刑法规范稳定性和权威性,保证挪用公款罪罪刑规范的适度张力。国外对挪用行为的规制一般通过侵占罪、背任罪,不单独规定罪名。应在挪用公款罪中取消"具体用途"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以"挪用"行为为基点的立法思路来整合刑法中的挪用类犯罪,将挪用公款行为作为普通业务背任罪的加重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具体用途 精确性 模糊性 挪用法益 背任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挪用视角下的跨文化戏剧 被引量:8
8
作者 冯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1-209,共9页
"跨文化戏剧"这一概念从诞生之际便一直充满争议。在理论探讨中,"跨文化戏剧"涵盖的内容历经数次转变,而在具体实践中,"跨文化戏剧"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扩大。由于理论与实践在近几十年相互交织,学界在探讨... "跨文化戏剧"这一概念从诞生之际便一直充满争议。在理论探讨中,"跨文化戏剧"涵盖的内容历经数次转变,而在具体实践中,"跨文化戏剧"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扩大。由于理论与实践在近几十年相互交织,学界在探讨之时常因混淆概念而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以"文化挪用"的四种表现——文本挪用、形式挪用、母题挪用和主题挪用——来划分跨文化戏剧的实践,有助于细述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廓清实践中的伦理、政治和美学问题的对象。如此分类,可以避免不加区分的概念强加,从而具体地评价不同类型的跨文化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戏剧 文化挪用 话语 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挪用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以《尚气与十环传奇》的网络争议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傅才武 刘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7,共11页
数字时代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挪用”问题是引发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反应、关涉文化自信的核心议题,是文化政策关注的重点归纳总结。以《尚气与十环传奇》的相关网络争议为观察对象,从相关微博评论中归纳总结两派争议群体的特征,探讨该争... 数字时代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挪用”问题是引发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反应、关涉文化自信的核心议题,是文化政策关注的重点归纳总结。以《尚气与十环传奇》的相关网络争议为观察对象,从相关微博评论中归纳总结两派争议群体的特征,探讨该争议中文化挪用问题产生的根源,构建当下文化管理和文化政策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研究表明:仅以历史屈辱为由的“反对派”批评该片是“错误的文化挪用”,其强烈的网络民族主义倾向对少数包容跨文化交流的“支持派”形成压制。面对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监管引导不足、文化创伤传播的扩张、国际文化贸易领域文化产品的包容性不足等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专项治理,加强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扩大文化开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挪用 跨文化传播 文化自信 文化开放 网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公款行为法律规范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安文录 程兰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3-126,共4页
对挪用公款行为设置与贪污公款行为相同的法定刑,无异于鼓励犯罪人积极实施将以暂时使用为目的的挪用公款行为转化为永久性非法占有公款的贪污行为;立法隐藏的激励反应使得挪用公款罪从贪污罪中剥离出来很有必要;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但在... 对挪用公款行为设置与贪污公款行为相同的法定刑,无异于鼓励犯罪人积极实施将以暂时使用为目的的挪用公款行为转化为永久性非法占有公款的贪污行为;立法隐藏的激励反应使得挪用公款罪从贪污罪中剥离出来很有必要;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但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不为罪,这一挪用犯罪零成本的错误观念,容易导致行为人作出错误选择;从提高定罪概率的角度出发,应依据《刑法》第37条免除处罚的规定适用于"案发前归还"的情形;审判程序的真正作用并非直接进行惩罚,而是提供了信息;大部分损失不是由于支付罚金造成的,而是因声誉问题所导致。耻辱,可以而且也经常是一种带有负成本的惩罚形式,我国挪用公款罪刑罚应增设资格刑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犯罪成本 定罪概率 资格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计算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明楷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63,共16页
挪用公款的数额对定罪与量刑具有重要作用。挪用公款存在不同用途的,根据举重以明轻的解释原理,可以将用于非法活动与营利活动的数额评价为用于其他活动的数额;对每一笔挪用行为及其数额的认定必须以刑法规定为标准,只有当挪用行为能够... 挪用公款的数额对定罪与量刑具有重要作用。挪用公款存在不同用途的,根据举重以明轻的解释原理,可以将用于非法活动与营利活动的数额评价为用于其他活动的数额;对每一笔挪用行为及其数额的认定必须以刑法规定为标准,只有当挪用行为能够被我国《刑法》第384条规定的构成要件所涵摄时,才能将挪用数额计入挪用公款罪的数额;既不能仅挑选其中用途最多的数额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也不能按用途分别计算数额,更不能一概以总数额作为挪用公款罪的数额。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的,并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归还,不能一律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也不能仅按其中一次最高数额计算;对于归还前已经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数额,应当累计计算。对携带部分挪用的公款潜逃的案件,为了确保罪刑相适应,也可能将贪污的公款数额评价为挪用公款的数额;在使用人与挪用人构成共同犯罪的案件中,使用人应当对与其行为具有因果性的挪用数额负责,而不是仅对使用数额负责;对共同挪用公款数额的认定,必须采取共犯从属性说并贯彻责任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数额计算 举轻以明重 多次挪用 共同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元素在西方跨文化时尚设计中的三种运用层次
12
作者 冯叙园 向勇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7,共8页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与艺术融通,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逐渐成为西方时尚设计师拓展设计的灵感源泉,但因认知角度及交融程度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法,解析西方时尚设计师运用中国元素的创意理念及创作实践,将...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与艺术融通,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逐渐成为西方时尚设计师拓展设计的灵感源泉,但因认知角度及交融程度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法,解析西方时尚设计师运用中国元素的创意理念及创作实践,将其分为三个渐进层次:1)“表象设计”止于文化挪用、符号堆砌;2)“融合设计”在体验他者文化中解构已有认知,重构设计风格;3)“在地设计”深度融合中西方文化,作品呈现出多重价值。“在地设计”代表了跨文化时尚设计的最高层次。通过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设计师跨文化设计理念,可为跨文化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元素 在地设计 跨文化 时尚设计 文化挪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风雨》的后殖民解读与挪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虹 焦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97,共5页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在后殖民批评中被看作是殖民主义寓言,其中普洛士帕罗和卡力班分别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象征。这个批评视角的形成与加勒比海地区原殖民地作家对《暴风雨》所进行的解读和挪用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文章一方面从加...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在后殖民批评中被看作是殖民主义寓言,其中普洛士帕罗和卡力班分别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象征。这个批评视角的形成与加勒比海地区原殖民地作家对《暴风雨》所进行的解读和挪用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文章一方面从加勒比海地区作家莱明、雷塔马、塞萨尔等人的作品中,看殖民地作家在反抗殖民主义、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如何对《暴风雨》和西方学者的研究加以挪用,另一方面回到莎士比亚原著,寻找使挪用成为可能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暴风雨》 加勒比海作家 挪用 后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还序接型”多次挪用公款犯罪数额的计算标准——兼与张明楷教授商榷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昌东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4-79,共16页
“挪-还序接型”多次挪用公款犯罪数额的计算标准,关涉刑罚的具体适用,司法实务中裁判规则的差异,酿生出“同案不同判”的严重问题。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计算,并非简单的技术与方法问题,而是涉及数额犯、多次犯的基础理论问题,不能简单地... “挪-还序接型”多次挪用公款犯罪数额的计算标准,关涉刑罚的具体适用,司法实务中裁判规则的差异,酿生出“同案不同判”的严重问题。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计算,并非简单的技术与方法问题,而是涉及数额犯、多次犯的基础理论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刑法在个别罪名中所规定的“数额累计计算原则”以注意规定的理据作为普适性规则。对于“挪-还序接型”多次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计算,应当立足于法益内涵、损害判断识别标准及属性揭示的基础,着重考虑挪用型犯罪法益属性的特殊性,以及法益损害判断的不可累积性与法益的可恢复性特征,兼顾数额犯、多次犯的数额认定原理,坚持罪刑均衡原则的导向,合理评价具有法益恢复性行为的损害计算标准,将刑法对多次挪用公款行为全面评价的要求确定于“多次性”而非“累计性”之上。应当将“公款流失实际最大危险”标准作为犯罪数额的计算原则,并审慎处理不同挪用行为模式下的计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挪-还序接型” 多次挪用 犯罪数额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符号的反讽式挪用——为了忘却的记忆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计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5,共7页
对革命符号的反讽式挪用是中国当代艺术普遍采用的一种视觉表征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不可见的文化创伤成为可追忆的视觉文本,并在文本的图像叙事中解构等级化的象征符号秩序。当代艺术对革命符号的挪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觉语言... 对革命符号的反讽式挪用是中国当代艺术普遍采用的一种视觉表征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不可见的文化创伤成为可追忆的视觉文本,并在文本的图像叙事中解构等级化的象征符号秩序。当代艺术对革命符号的挪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觉语言的正向挪用与反向挪用;二是视觉形象的置换变形;三是视觉文本的戏仿。当然,并不是所有革命符号的挪用都是反讽式的。判断反讽至少有三个标准:语义的复调性、语境的共享性与效果的间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革命符号 挪用 反讽 戏仿 视觉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公款罪的法益重构与挪用行为的再诠释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诗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92,共13页
通说对挪用公款罪中“挪”和“用”的解释都存在疑问,难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容易导致处罚漏洞和处罚不公。究其原因,以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作为主法益,同时借用民法上占有、使用、收益权能来诠释财产法益的观点,既不合理也不准确。... 通说对挪用公款罪中“挪”和“用”的解释都存在疑问,难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容易导致处罚漏洞和处罚不公。究其原因,以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作为主法益,同时借用民法上占有、使用、收益权能来诠释财产法益的观点,既不合理也不准确。应当正确厘定本罪的功能定位,以财产法益作为本罪的主法益,其具体内容为公款在应有保管状态下的安全。以此指导构成要件解释,应从作为和不作为两方面来理解“挪”,其既包括破坏公款本来的保管状态,也包括有义务恢复公款保管状态而不恢复;应当将“归个人使用”的判断重点放在“单位意志”的认定上,从拟制的“理性单位”出发来辨识哪些行为符合单位意志;公款的三种使用方式属于特殊的“加重构成要素”,应当规范性地而非经验性地理解三种使用方式的内涵,以便合理区分本罪与贪污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公款 功能定位 法益 单位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及其适用的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鸿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31,共4页
本文从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发展,根据刑法典对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对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该罪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中,关于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的规定,以及对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时间界限规定,提出了不同看法。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公司法 公司分类 客观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当下存在看艺术的未来——当代挪用艺术创作美学维度的理论溯源与审美批判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长学 胡新叶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8,共10页
挪用是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它是对现代主义所崇尚的艺术原创性的挑战,为作为意义生成事件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可识别的显性符号,并且能为审美主体提供潜在的心理与智力娱乐。文章从词源与语义学角度对当代挪用艺术的概念... 挪用是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它是对现代主义所崇尚的艺术原创性的挑战,为作为意义生成事件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可识别的显性符号,并且能为审美主体提供潜在的心理与智力娱乐。文章从词源与语义学角度对当代挪用艺术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挪用艺术的产生与辐散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时间轴线串联当代挪用艺术的典型现象与经典作品,从认知动因、创作情绪、语意辐散三个方面,通过现实逻辑和实例论证阐述当代挪用艺术作品的共有特性,进一步揭示了当代挪用艺术与隐喻主义的密切关系,明确了挪用艺术在当代及未来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普适性审美效能。挪用艺术在审美意义、创作手法、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挪用艺术的未来潜力,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展现了一条值得被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参考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艺术 隐喻主义 普适性 溯源 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公款罪构成的修正思路--修改挪用公款罪构成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厚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7-200,共4页
1997年刑法第384条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基本上是沿袭1997年刑法修改前的有关规定。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贪污论处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犯罪行为,来涵盖当今的挪用公款犯罪行为,已不合时宜,应当加以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 挪用公款 犯罪 修正 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兹拉·庞德对儒家经典文化误读与挪用之根源探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文茹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6期141-144,共4页
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孔子、儒家思想是其翻译和创作的重要源泉,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然而,在如今后理论时代,在"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标签下... 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孔子、儒家思想是其翻译和创作的重要源泉,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然而,在如今后理论时代,在"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标签下,庞德对儒家经典文化的误读和挪用饱受诟病。本文旨在寻找庞德对孔子及儒家文化误读与挪用的两方阵营之外的一条客观评价之路,探究他对儒家经典文化误读与挪用的根源,并通过东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庞德是抵制西方"两希"文明的哲学思潮而转向从东方尤其是孔儒经典中寻找济世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儒家经典 误读与挪用 “两希”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