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农田挥发氨多传感器阵列检测技术研究
1
作者 耿宽 ATA Jahangir Moshayedi +2 位作者 张浩 张伟 胡建东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目的】设计能够快速、低成本、便捷检测农田挥发氨装置。【方法】构建基于二氧化锡(SnO_(2))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阵列检测系统,并在新鲜空气(氨气质量浓度为0 mg·m^(-3))和氨气质量浓度分别为75.9、151.8、303.6 mg·m^(-3)条件... 【目的】设计能够快速、低成本、便捷检测农田挥发氨装置。【方法】构建基于二氧化锡(SnO_(2))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阵列检测系统,并在新鲜空气(氨气质量浓度为0 mg·m^(-3))和氨气质量浓度分别为75.9、151.8、303.6 mg·m^(-3)条件下,以及混合有乙醇的空气、纯乙醇气体(质量浓度为151.8 mg·m^(-3))、混合有氨气的空气和纯氨气气体(质量浓度为151.8 mg·m^(-3))样品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K-最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KNN)和支持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多传感器阵列响应稳态阶段和暂态阶段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分析该系统对不同质量浓度氨气和混合气体环境下氨气的区分效果。【结果】该装置能够明显区分不同质量浓度氨气,稳态阶段的主成分1值超过90%。KNN与SVM算法稳态阶段平均准确率超过97%,暂态阶段平均准确率68%,KNN与SVM平均分类准确率为68%。【结论】该多传感器阵列检测系统不需要等待传感器进入稳态阶段便可以读取数据,有助于农田环境中氨气快速和连续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阵列 挥发氨 机器学习 农田 稳态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土壤挥发氨测定方法的研究
2
作者 陈思根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3-16,共4页
从敞开型、半封闭型、封闭动态和封闭静态型4种测定土壤挥发氨的方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法,与新设计的测氨装置进行比较。在无土条件下,对后3种方法进行试验,其回收率均在90%以上,变异系数最大为4.18%,土壤试验中各类型方法测得... 从敞开型、半封闭型、封闭动态和封闭静态型4种测定土壤挥发氨的方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法,与新设计的测氨装置进行比较。在无土条件下,对后3种方法进行试验,其回收率均在90%以上,变异系数最大为4.18%,土壤试验中各类型方法测得的氨挥发量差异很大,其差异远超过环境因子对氨挥发的影响。变异系数除封闭动态型方法(通气速率15V/min)和新设计的测氨装置外,其余方法均较大。因此,这些测定土壤挥发氨的方法所得的结果仅具有相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挥发氨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潮土氨挥发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高翠民 王小非 +5 位作者 党静 何方 杨永辉 张运红 韩伟锋 武继承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7,共7页
基于潮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实施4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探讨灌溉方式对潮土氨挥发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I)3种灌溉方式,以不施肥、灌水处理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1)小麦基肥和追肥期... 基于潮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实施4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探讨灌溉方式对潮土氨挥发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I)3种灌溉方式,以不施肥、灌水处理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1)小麦基肥和追肥期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施肥后的第3 d和第1 d,氨挥发排放速率较高时期内(施肥后前4 d)DI处理氨挥发速率显著低于TI处理。(2)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总量、氨挥发损失率、氨排放系数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均以TI最高,分别为3.61 kg/hm^(2)、1.72%、1.07%和0.63 kg/t,以DI处理最低,分别为2.98 kg/hm^(2)、1.42%、0.77%和0.43 kg/t,其较TI处理分别降低17.6%、17.6%、28.2%和30.7%。(3)灌溉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较CK增产32.0%~51.7%,其中以DI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85 t/hm^(2),较CK、TI和SI处理分别增产57.1%、19.0%和10.7%。(4)相关性分析表明,基肥和追肥期土壤含水量、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平均风速仅与追肥期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滴灌水肥一体化是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减少农田氨挥发损失的最佳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滴灌水肥一体化 潮土 挥发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江晗 王磊 +3 位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王洛斌 徐鹏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处理包括只施用常规化肥(NPK)和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t)。于作物生长期测定氨挥发,收获期调查测定作物产量、植株氮素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土壤氨挥发、氮素转化过程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2018—2023年,NPKSt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6.20%~19.29%、11.01%~21.42%,籽粒总吸氮量分别增加19.85%、15.4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96%、12.41%,且玉米季效果优于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肥后7天内,NPKSt处理平均土壤氨挥发速率低于NPK处理。NPKSt处理轮作周年氨挥发总累积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3.69 kg/hm^(2),氨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02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季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提高14.84%~25.35%。两季NPKSt处理下表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NPKSt处理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10.90%~27.73%。0—100 cm土层内,NPKS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18.35%~307.8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不仅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尤其有利于夏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华北平原北部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秸秆还田可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 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深施、红萍和土壤pH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彤 李红 +3 位作者 周艳萍 郑继成 尹斌 姚元林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红萍具有高效的生物固氮能力,然而其生长对水体铵态氮敏感,且易受水体pH影响。肥料集中深施可有效降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但肥料集中深施模式下稻田养萍对不同酸碱度稻田土壤是否具有稳定的抑制氨挥发和增产效果,目前未知。为明确肥料集... 红萍具有高效的生物固氮能力,然而其生长对水体铵态氮敏感,且易受水体pH影响。肥料集中深施可有效降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但肥料集中深施模式下稻田养萍对不同酸碱度稻田土壤是否具有稳定的抑制氨挥发和增产效果,目前未知。为明确肥料集中深施模式下稻田养萍对不同酸碱度稻田土壤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选取三种水稻土(酸性、中性和碱性)、两种施肥方式(表施和肥料集中深施)以及是否放养红萍,共15个处理,检测整个稻季的氨挥发日通量及总量、水稻的籽粒和生物量。实验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三种土壤中,肥料集中深施的稻季氨挥发总量仅1.0~1.8 kg·hm^(–2)(以N计),与表施相比,降幅达96%;表施模式下放养红萍可使氨挥发总量降低17%~50%;(2)放养红萍的各组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放养各组,其中肥料集中深施结合稻田养萍在黑土上的水稻增产效果最大,与黑土表施不放养红萍的籽粒产量相比增幅达41%。综上所述,不同pH稻田土壤下,肥料集中深施均能大幅减小稻田氨挥发,肥料集中深施结合稻田养萍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稻田养萍 挥发 肥料集中深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稻田氨挥发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6
作者 吕茹笑 俞双恩 +2 位作者 张孟希 丁继辉 戴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6,共8页
水稻过量施氮将增加田间氨挥发损失,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为探究南方稻作区在较高施氮量下水氮耦合对稻田氨挥发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究适宜的稻田节水减排、减量施肥的水氮管理模式,开展了不同水氮耦合的田间定位观测试验。试... 水稻过量施氮将增加田间氨挥发损失,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为探究南方稻作区在较高施氮量下水氮耦合对稻田氨挥发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究适宜的稻田节水减排、减量施肥的水氮管理模式,开展了不同水氮耦合的田间定位观测试验。试验设置3种水分管理:浅湿灌排W1(浅湿灌溉+田间渗漏量5mm/d)、控制灌排W2(控制灌溉+田间渗漏量3mm/d)、控制灌排W3(控制灌溉+田间渗漏量5mm/d);2个施氮水平:N1(300kg/hm^(2))、N2(375kg/hm^(2)),其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的纯氮比为4∶3∶3,共6个水氮处理,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对稻田氨挥发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水分管理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稻季氨挥发损失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水分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增施氮肥将显著增加稻季氨挥发损失率(1.54%~9.83%),在施氮水平相同的条件下,控制灌排较浅湿灌排显著降低了稻季氨挥发损失率(6.73%~31.86%)。各处理稻季氨挥发损失率42.22%~58.49%,其中W1N2处理损失率最高,为58.49%。较高施氮量下,增施氮肥对稻田增产效果不稳定,控制灌排较浅湿灌排对水稻的增产效应不显著。控制灌排较浅湿灌排能有效提高稻田的水氮利用效率,W3N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高,分别为1.72 kg/m^(3)和34.01 kg/kg。综合比较下,W3N1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并保障水稻高产,同时提升水氮利用率,在田间管理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氮肥管理 稻田 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减氮增效对麦玉轮作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汪政 尚元一 +5 位作者 王梦宇 张倩 张丽梅 张水清 韩燕来 李培培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5,共8页
研究不同减氮增效措施对麦玉轮作体系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指导。长期减氮增效试验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许昌潮土区定位试验站开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氮肥(100N),减氮20%(80N),以及减氮20%... 研究不同减氮增效措施对麦玉轮作体系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指导。长期减氮增效试验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许昌潮土区定位试验站开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氮肥(100N),减氮20%(80N),以及减氮20%配合秸秆还田(80NS)、硝化抑制剂(80NI)、生物炭(80NB)共6个处理,2021—2022年间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氨挥发特征和麦玉产量。结果表明,小麦季,80NS、80NI和80NB处理pH值较100N处理显著提高;80NS和80NB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80N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容重较CK处理显著降低。小麦基肥期,80NS、80NI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100N分别显著降低28.71%,35.61%和22.99%;小麦追肥期,80NS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100N分别显著降低14.94%,17.58%,80NS和80NI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80N显著提高22.27%,27.69%。整个小麦生育期,不同施氮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的1.31%~2.47%,其中100N>80NB>80NS>80NI>80N。玉米季,与100N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相比,80N和80NS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7.14%,29.63%,80NI处理显著增加60.83%;与80N处理相比,80NI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显著增加155.79%,44.05%。玉米生育期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的5.81%~14.86%,其中80NI>100N>80NB>80NS>80N。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与100N处理相比,80N处理显著减产16.67%,而80NS、80NI和80NB处理产量无显著降低。玉米产量数据表明,100N处理与4个减氮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综上,在试验潮土减氮20%的基础上增施硝化抑制剂、秸秆和生物炭,均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稳定小麦产量,但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显著提高玉米季氨挥发累积量,生产中需要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潮土 氮肥减施 硝化抑制剂 生物炭 秸秆还田 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蓄留再生稻的氨挥发特征
8
作者 柳佳蓉 王潇洁 +4 位作者 李若林 王世辰 马静 张广斌 徐华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1-468,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稻麦轮作(RW)和再生稻–紫云英(RR)2种种植模式,研究了太湖流域蓄留再生稻的氨挥发特征。结果表明:RR模式下氨挥发损失量为74.3 kg/hm^(2),占施氮比例达17.9%;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再生稻头季的蘖肥期和再生季的发苗肥期,...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稻麦轮作(RW)和再生稻–紫云英(RR)2种种植模式,研究了太湖流域蓄留再生稻的氨挥发特征。结果表明:RR模式下氨挥发损失量为74.3 kg/hm^(2),占施氮比例达17.9%;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再生稻头季的蘖肥期和再生季的发苗肥期,分别占总损失量的31.2%和27.0%;再生稻总产量、氨挥发强度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4.10 t/hm^(2)、5.29 kg/t和33.9 kg/kg。与RW模式相比,RR模式的氨挥发损失量、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40.7%、43.0%和51.6%。综上,相较于稻麦轮作模式,太湖流域蓄留再生稻虽增加氨挥发损失量,但具有更高的籽粒产量,且两者氨挥发强度相当,太湖流域蓄留再生稻的氨挥发减控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挥发 太湖流域 氮肥施用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土壤氨挥发影响因子分析及减排潜力评价
9
作者 崔强 贾明飞 +3 位作者 乜兰春 赵文圣 胡淑明 周洪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5,共8页
为探究日光温室土壤氨挥发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和氨减排潜力,提出适合本地区的施肥方案,以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生产中常规施肥方案为对照,设置不同的化肥减施方案,研究不同施肥方案对土壤氨挥发、番茄产量、品质和产投比的影响。利用相... 为探究日光温室土壤氨挥发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和氨减排潜力,提出适合本地区的施肥方案,以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生产中常规施肥方案为对照,设置不同的化肥减施方案,研究不同施肥方案对土壤氨挥发、番茄产量、品质和产投比的影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明确了环境和土壤因子对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6.18~8.89 kg·hm^(-2),氨挥发随化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减少。土壤铵态氮浓度(X5)、土壤日平均温度(X7)和空气日平均温度(X9)是影响氨挥发速率的直接因子;土壤硝态氮浓度(X4)、土壤日平均湿度(X8)是影响氨挥发速率的间接因子。建立了氨挥发速率(Y)与它们的回归模型Y=-1.6677+0.0611X4+0.0375X5+0.0027X7-0.0010X8+0.0084X9(R2=0.9403,P<0.01)。在本试验条件下,化肥(氮素)减施10%~30%的施肥方案较常规施肥方案氨挥发积累量减少14.53%~30.55%。其中C5方案(有机肥增加30%,化肥减量30%)氨挥发量减少30.55%,番茄产量增加12.28%,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19百分点,VC含量增加51.28%,产投比提高1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番茄生产 挥发 影响因子 减排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坪冠层氨挥发对遮荫和氮肥的响应与源解析
10
作者 龙道屏 王筱斐 +6 位作者 时盼盼 刘沛瑶 张兵兵 杨泽宇 赵庆玲 周春菊 王林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1-686,共16页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类型草坪冠层氨挥发动态及其对遮荫和氮肥的响应,解析C3植物和C4植物的冠层氨挥发源及其对草坪氨挥发的贡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泵吸式便携氨探测仪(portable ammonia detector,PAD)监测草坪与土壤氨...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类型草坪冠层氨挥发动态及其对遮荫和氮肥的响应,解析C3植物和C4植物的冠层氨挥发源及其对草坪氨挥发的贡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泵吸式便携氨探测仪(portable ammonia detector,PAD)监测草坪与土壤氨挥发。试验设置3种草坪植物,包括C3植物麦冬、高羊茅和C4植物狗牙根;3个遮荫条件(透光率100%、45%和25%)和2个施氮量(N 2.3和0 g/kg干土)的完全组合,共18个处理。同步监测叶片硝酸还原酶(NR)、乙醇酸氧化酶(GO)、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植物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土壤温湿度、矿质氮含量及光照强度、降雨量等环境指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草坪冠层氨挥发来源。【结果】不同草坪冠层氨挥发量差异显著,高羊茅、狗牙根和麦冬两个生长季的冠层氨累积挥发量分别为N 52.1、34.0和4.0 kg/hm^(2),对草坪氨挥发的贡献率分别为71.1%、62.8%和66.8%,氮肥的氨排放系数分别为4.3%、4.4%和0.4%,高羊茅和狗牙根的氨排放系数显著高于麦冬。施氮可增加草坪冠层氨挥发量35%(P<0.05),遮荫显著减少氨排放量和氮肥氨排放系数,但增加冠层氨对草坪氨挥发的贡献率。C3植物叶片乙醇酸氧化酶(GO)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著高于C4植物。叶绿素含量与冠层氨挥发呈显著正相关,麦冬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狗牙根和高羊茅。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草坪冠层氨挥发受施氮正向调控和遮荫负向调控;C4植物草坪冠层氨挥发主要受光呼吸代谢调控,而C3植物草坪主要受苯丙烷代谢调控。【结论】施氮显著增加草坪冠层氨挥发;遮荫显著降低冠层氨挥发和氨排放系数,高羊茅和狗牙根草坪的冠层氨挥发显著高于麦冬。C3植物的冠层氨来源主要受苯丙烷代谢控制,而C4植物主要受光呼吸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植物 C4植物 冠层挥发 光呼吸 苯丙烷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不同类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鸭共生系统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1
作者 白采禾 陈玮 +2 位作者 李长飞 鄢孟琴 续勇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400,共14页
为揭示洱海流域稻鸭共生下有机肥替代化肥稻田氨挥发(NH_(3))和温室气体(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以等氮量(180 kg·hm^(-2))投入,以‘云梗37’水稻、旱鸭为试验对象进行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 为揭示洱海流域稻鸭共生下有机肥替代化肥稻田氨挥发(NH_(3))和温室气体(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以等氮量(180 kg·hm^(-2))投入,以‘云梗37’水稻、旱鸭为试验对象进行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不养鸭水稻单作、牛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鸡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和单施化肥+稻鸭共生。每次施肥后监测稻田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测定土壤及田面水pH、Eh、NH_(4)^(+)-N和NO_(3)^(-)-N含量。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速率均在施肥后1~4 d内达峰;与单施化肥+稻鸭共生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能降低稻田氨挥发速率56.41%~87.05%,减少氨挥发累积量95.47%~98.65%和挥发损失率96.00%~99.22%;鸡粪和牛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单施化肥+稻鸭共生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显著减少稻田56.71%~56.93%N_(2)O排放通量和70.36%~70.52%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稻田136.56%~182.34%CH_(4)排放通量和61.96%~93.33%CH_(4)累积排放量,减少稻田10.49%~30.54%CO_(2)累积排放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与单施化肥+稻鸭共生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差异不显著。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是田面水总氮、可溶性总氮、NH_(4)^(+)-N和NO_(3)^(-)-N浓度,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pH、Eh、NH_(4)^(+)-N、NO_(3)^(-)-N浓度和降雨量。稻鸭共生下,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减少稻田氨挥发和N_(2)O排放,其中鸡粪替代化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是减排增效稳产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生 有机肥替代化肥 挥发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与速效氮肥侧深配施比例对稻田氨挥发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
作者 郭松 汪源 +7 位作者 王子君 韩磊 蒋格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霍中洋 杨凤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6-1060,共15页
创新示范绿色控氨低碳减排的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侧深配施技术可为现代水稻安全高质生产提供新途径。本研究选用江苏省主推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为材料,以树脂包膜尿素(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速效氮素)为氮肥,在水稻... 创新示范绿色控氨低碳减排的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侧深配施技术可为现代水稻安全高质生产提供新途径。本研究选用江苏省主推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为材料,以树脂包膜尿素(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速效氮素)为氮肥,在水稻基蘖∶穗氮肥高产运筹比例(70%∶30%)条件下,分别设置侧深施基蘖氮肥的控释与速效氮肥配施比例(简称“控速比”)为10∶0 (D10∶0)、8∶2 (D8∶2)、6∶4 (D6∶4)、5∶5 (D5∶5)和4∶6 (D4∶6)5个处理,同时设置常规施氮处理(基蘖氮肥为速效氮肥撒施,FFT)与不施氮处理(0N),分析不同控速比处理的NH_(3)挥发、N_(2)O和CH_(4)排放规律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两水稻品种不同控速比处理的全生育期NH_(3)挥发累积损失量和排放强度随控释氮肥施用比例下降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并均以D5∶5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南粳9108’比FFT处理降低58.31%和61.59%,‘泰香粳1402’降低46.72%和49.24%;其次低的是D4∶6处理。2)两水稻品种不同控速比处理的全生育期N_(2)O累积排放量随控释氮肥施用比例下降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均以D5∶5处理最低,‘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分别比FFT处理降低40.03%和34.93%,且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而全生育期CH_(4)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均随控释氮肥施用比例下降呈上升趋势,两品种CH_(4)累积排放量均以D10∶0处理最低,‘南粳9108’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均以D10∶0处理最低,而‘泰香粳1402’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均以D8∶2最低,但与D10∶0处理差异不显著,‘南粳9108’和‘泰香粳1402’的D10∶0处理比FFT处理分别降低38.93%、37.74%、39.53%和41.30%、40.04%、41.72%。综上控速比5∶5可适用于粳稻高产控氨生产,控速比10∶0则更有利于粳稻绿色低碳减排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基蘖肥 侧深施肥 控释氮肥 配施比例 挥发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施用下节水灌溉稻田的氨挥发排放特征
13
作者 陶琴 侯会静 +3 位作者 钱翔 郝明虎 詹沐霖 韩正砥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14,共7页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的氨挥发排放特征,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的氨挥发排放特征,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C)],研究不同处理下稻田的氨挥发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内,相同灌溉模式下,生物有机肥配施化学氮肥可降低稻田氨挥发通量均值和稻田氨挥发累积量,降幅分别为11.34%~31.47%、13.74%~31.12%,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化学氮肥处理降低了稻田田面水铵态氮和总氮浓度均值,降幅为7.92%~38.12%、2.39%~14.92%,其中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作用更显著,且稻田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和稻田氨挥发通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同施肥条件下,水稻全生育期内控制灌溉处理的稻田氨挥发通量、稻田氨挥发累积量、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和田面水铵态氮平均浓度均低于淹水灌溉处理。综合分析认为,控制灌溉模式下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可以显著降低稻田的氨挥发排放,提高稻田氮肥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控制灌溉 挥发 田面水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控释肥配方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4
作者 崔茂亚 刘淑丽 +5 位作者 刘嘉桐 韦任园 李荣凯 宋鹏华 戴其根 陈英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77-198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配方一次性侧深施用对水稻产量、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试验在两种土壤质地(砂土和黏土)中选用南粳5718为材料,并设置常规施肥对照(CK)和4种缓控释氮肥配方:硫包膜缓释掺混肥(T1)、树脂包膜控释尿素Ⅰ... 为探究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配方一次性侧深施用对水稻产量、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试验在两种土壤质地(砂土和黏土)中选用南粳5718为材料,并设置常规施肥对照(CK)和4种缓控释氮肥配方:硫包膜缓释掺混肥(T1)、树脂包膜控释尿素Ⅰ+普通尿素(T2)、树脂包膜控释尿素Ⅱ(T3)、树脂包膜控释尿素Ⅰ+普通尿素+硝化抑制剂(T4)。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在砂土和黏土中的水稻产量有所降低,而T2~T4处理增加了水稻产量,分别增产了3.35%~18.33%和2.40%~9.64%,其中T3处理在砂土和黏土中的增产效果显著,产量分别提高了18.33%和9.64%;与T1处理相比,T2~T4处理在砂土和黏土中减少了氨挥发,分别减少了62.13%~69.97%和12.16%~47.76%,其中,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T4)增加氨挥发损失量,在砂土和黏土中较未添加处理(T2)分别提高了26.11%和68.16%;与T1处理相比,T2~T4处理在砂土和黏土中分别减少了17.09%~45.60%和0.99%~31.24%的CH4排放,其中,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T4)能够减少稻田CH4和N2O排放,在砂土和黏土中较未添加处理(T2)分别减少了12.11%和0.99%的CH4排放,以及51.87%和42.50%的N2O排放。综上,在砂土和黏土中,T2~T4处理较CK处理能够实现水稻的平产或增产,并且与T1处理相比,在减少稻田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T3处理在黏土中施用能够增加水稻产量,有效减少稻田氨挥发及CH4和N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缓控释氮肥 水稻产量 挥发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兵 高玮 +8 位作者 李洪杰 杜梦扬 王学霞 陈延华 倪小会 赵萌 谷佳林 董淑祺 李子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5,共13页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和CRBF2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87~9.86 kg/kg,CRBF2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48.4%(P<0.05);CRBF1和CRBF2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0.3%~37.2%、5.22~5.77 kg/kg和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381~960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1208~2654元/hm^(2)。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69.7%~71.9%、72.0%~74.5%和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5∶5、3∶7,或者按照7∶3、5∶5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一次性基施 挥发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基肥期农田土壤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3 位作者 何斌 刘霜 梁少民 郭战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7,共9页
农田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密切相关,但两者能否相互转换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以近地表氨浓度经典方法(被动法)为主要使用方法,以传统海绵法为对照方法,在豫南砂姜黑土开展5种典型施肥处理玉米季基肥期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相... 农田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密切相关,但两者能否相互转换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以近地表氨浓度经典方法(被动法)为主要使用方法,以传统海绵法为对照方法,在豫南砂姜黑土开展5种典型施肥处理玉米季基肥期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第8天之后基本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氨累计排放量差别较大,排序为TR>OPT>SOPT>HK>CK,累计排放量分别为7.68、5.48、3.37、2.78和0.22 kg·hm^(-2);同时发现,不同施肥处理近地表氨浓度也有相同趋势,峰值同样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平均氨质量浓度排序为TR>OPT>SOPT>HK>CK,均值分别为17.5、11.6、10.7、8.21和1.70μg·m^(-3)。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施肥后前8 d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线性相关性较强,而8 d之后两者的相关性较弱,说明近地表氨浓度和农田氨挥发量的相关性与农田氨挥发量的高低有关。除此之外,不同方法中被动法对低施氮量和缓释肥的估算优于排放因子法,而排放因子法对高施肥条件下氨挥发量的估算优于被动法。整体而言,被动方法估算氨挥发量的相对误差介于-15.9%-17.5%之间,排放因子法相对误差介于-54.3%-81.8%之间,被动方法明显具备更高的估算精度。以上结果说明,被动方法可以潜在替代传统氨监测方法估算大区域农田氨挥发量,但估算精度主要集中在高氨排放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 被动法 近地表浓度 相关性 排放因子法 玉米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措施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氨挥发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跃 王岩 胡晓娜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76-2981,共6页
好氧堆肥是通过微生物活动将畜禽粪便降解转化为有机肥料的过程。氨挥发是造成堆肥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不仅会降低有机肥的肥效而且会造成臭气扩散、雾霾、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因此,采取措施防止好氧堆肥过程中氨的挥发至关重要。综述... 好氧堆肥是通过微生物活动将畜禽粪便降解转化为有机肥料的过程。氨挥发是造成堆肥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不仅会降低有机肥的肥效而且会造成臭气扩散、雾霾、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因此,采取措施防止好氧堆肥过程中氨的挥发至关重要。综述了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微生物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措施对氨挥发的影响,为优化堆肥工艺,减少氨挥发和提高资源回收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出了不同措施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好氧堆肥 堆肥措施 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蝇蛆预处理及辅料添加对鸡粪堆肥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尚斌 郑祥洲 +3 位作者 王煌平 吴一群 吕健 张玉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1162,共12页
为明确蝇蛆预处理及辅料添加对鸡粪堆肥过程中NH3挥发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将风化褐煤、厨余垃圾、蘑菇渣与鸡粪混合,在进行蝇蛆预处理后堆肥,研究试验过程中NH3挥发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无... 为明确蝇蛆预处理及辅料添加对鸡粪堆肥过程中NH3挥发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将风化褐煤、厨余垃圾、蘑菇渣与鸡粪混合,在进行蝇蛆预处理后堆肥,研究试验过程中NH3挥发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无蝇蛆预处理):纯鸡粪(CK1)、30%风化褐煤+70%鸡粪(CK2)、30%厨余垃圾+70%鸡粪(CK3)、30%蘑菇渣+70%鸡粪(CK4);试验组(蝇蛆预处理):纯鸡粪(T1)、30%风化褐煤+70%鸡粪(T2)、30%厨余垃圾+70%鸡粪(T3)、30%蘑菇渣+70%鸡粪(T4)。结果表明:蝇蛆预处理能够延长堆肥高温期,≥50℃天数均达到10 d以上,相比CK1增加5~9 d;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NH3挥发集中在堆肥第2天,试验组NH3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降幅达到42.7%~61.1%,菇渣添加处理的NH3累积排放量在对照组中最低;风化褐煤的添加能够显著降低N2O排放,T2相比于T1降低84.2%,CK2相比于CK1降低51.7%。蝇蛆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CO_(2)排放当量,相比CK1降低32.1%~73.2%,其中,T4的CO_(2)排放当量最低。研究表明,蝇蛆预处理能够提高堆肥温度、延长堆肥高温期、显著降低NH3排放和CO_(2)排放当量,若从堆肥温度及CO_(2)排放当量方面考虑蝇蛆预处理和菇渣组合为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蛆预处理 好氧堆肥 厨余垃圾 温室气体减排 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长期不同施肥对菜田温室气体和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卓颖 续勇波 +1 位作者 白采禾 雷宝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为揭示洱海流域长期施肥下露地菜田温室气体(N_(2)O、CH_(4)、CO_(2))和土壤氨(NH3)挥发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趋势及影响因素,依托始于2007年连续进行15 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个施肥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有机肥(OM)、化肥和有机肥(N... 为揭示洱海流域长期施肥下露地菜田温室气体(N_(2)O、CH_(4)、CO_(2))和土壤氨(NH3)挥发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趋势及影响因素,依托始于2007年连续进行15 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个施肥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有机肥(OM)、化肥和有机肥(NPK+OM)、增施氮肥(NPK+OM+N)、增施磷肥(NPK+OM+P)]的温室气体及氨挥发的特征。结果表明:长期定位15 a后,OM处理能显著增加菜田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在等氮条件下,与OM处理相比,NPK+OM处理能显著增加菜田土壤NO3--N含量;NPK+OM+N处理会使土壤pH显著降低,导致土壤酸化。NPK+OM+N处理pH比NPK+OM处理显著降低9.27%;OM处理会导致土壤CO_(2)和CH_(4)排放量显著升高,在整个莴苣生育期内CO_(2)和CH_(4)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2489.29±1562.91)kg·hm^(-2)和(1.95±1.31)kg·hm^(-2);增施氮肥会导致N_(2)O排放量显著升高,莴苣生育期内NPK+OM+N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为(38.33±10.74)kg·hm^(-2);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量表现为NPK+OM+P>NPK+OM+N>NPK+OM,且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NPK+OM处理,NPK+OM+P、NPK+OM+N处理使氨挥发显著增加245.7%、124.3%,说明增施氮肥和增施磷肥会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OM和NPK+OM+N处理会显著增加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OM处理产量达(3183.81±293.88)kg·hm^(-2),该处理虽然能显著增加蔬菜产量,但造成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是最大的。全氮、有机碳、pH是影响温室气体和氨挥发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是本研究推荐的施肥方案,该方案既可以保证经济效益,还可以兼顾生态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菜田 施肥方式 温室气体 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对氮素淋失和氨挥发的阻控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宇帆 申亚珍 +4 位作者 张文太 岳艳军 杨博兰 徐灵颖 赵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1-811,共11页
[目的]基质缓释型氮肥(控失尿素)降低氮素释放的功能主要通过控失剂降低肥料中尿素的释放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而实现。腐植酸含有大量功能基团,施入土壤后可减少氮素的转化。本研究尝试了用腐植酸替代部分控失剂来改善基质缓释型氮肥对氮... [目的]基质缓释型氮肥(控失尿素)降低氮素释放的功能主要通过控失剂降低肥料中尿素的释放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而实现。腐植酸含有大量功能基团,施入土壤后可减少氮素的转化。本研究尝试了用腐植酸替代部分控失剂来改善基质缓释型氮肥对氮素的固持功能。[方法]共采集了6种氮肥进行试验,包括普通尿素(urea,U)、控失剂添加比例分别为4%、6%、8%的3个基质缓释氮肥(LU1、LU2、LU3,LU-Loss-control urea),以3.5%腐植酸等量替代LU2处理中的控失剂制备的腐植酸基质缓释氮肥(humic acid/loss-control urea,HLU),以及添加了抗结剂(主要成分为纳米碳粉)的腐植酸基质缓释氮肥(humic acid/loss-control urea with antisetting agent added,HLUA)。室内淋溶试验以不添加氮肥为对照,将6个肥料样品埋入土壤后,连续15天收集淋洗液,分析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采用氨气检测管法测定氨挥发速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比表面积吸附(Brunauer-Emmett-Teller,BET),分析了控失剂、尿素、基质缓释尿素和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的化学结构、孔隙结构以及热性质。[结果]随着控失剂(control release agent,CLA)含量的增加,基质缓释尿素对氮素的固持作用增强,淋失和氨挥发量降低。与尿素(U)相比,LU1、LU2、LU3、HLU、HLUA的全氮累积淋溶量分别降低了24.5%、32.2%、34.9%、31.5%和32.2%,累积氨挥发量分别降低了13.1%、24.3%、27.1%、28.0%和29.5%。HLU、HLUA处理的氮素淋失和氨挥发量与LU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化学结构表征分析表明,控失剂的主要成分凹凸棒土和腐植酸都与尿素形成了强度相当的分子间氢键,纳米碳粉与尿素间无氢键形成。在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中加入少量防结剂纳米碳粉,对其分子内氢键强度、热稳定性以及氮素淋失和氨挥发特征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在尿素中加入腐植酸、控失剂和防结剂制备的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不仅加工和储存中不易粘连,具有较低的氮素淋失和氨挥发损失风险,还可作为一种兼具改良障碍土壤的多功能缓释肥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缓释肥料 腐植酸尿素 缓释肥料 氮素损失 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