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菲的挥发特性及挥发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郭琳 席宏波 +2 位作者 杨琦 王诗宗 李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5-21,共7页
研究了菲在水环境、污泥中的挥发特性,根据双膜理论推导出菲的挥发模型,结合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并对其挥发的影响因素做了讨论。在无污泥和添加污泥的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同时改变转速、温度以及投加的污泥量,按相同时间间隔取样,用液... 研究了菲在水环境、污泥中的挥发特性,根据双膜理论推导出菲的挥发模型,结合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并对其挥发的影响因素做了讨论。在无污泥和添加污泥的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同时改变转速、温度以及投加的污泥量,按相同时间间隔取样,用液相色谱仪对菲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不加污泥时相比,污泥的加入明显抑制了菲的挥发;无污泥时,150 r/min时,去除率达到76.4%,35℃时,去除率达到92.2%;添加污泥时,150 r/min时,去除率47.5%,35℃时,去除率55.7%,;水的流动速度、温度的增加都将显著增大菲的挥发速率;菲在水环境和污泥中的挥发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25℃时,实验得出的挥发速率常数k a=0.060 7 h-1,总传质系数k=1.079×10-6m/s,而理论估算出的总传质系数k=2.240×10-6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模型 传质系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在碳基固体原料热化学转化领域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郭伟 杨盼曦 +6 位作者 俞尊义 高琨 王晶 张杰 党敏辉 杨伯伦 吴志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85,共21页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Chemical Percolation Devolatilization,CPD)用于快速升温条件下煤炭脱挥发分的模拟,可以预测不同煤种热解过程中焦油、半焦和轻质气体的实时产率。模型基于晶格模型构建煤炭化学结构,具有煤种适用性广、输入参...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Chemical Percolation Devolatilization,CPD)用于快速升温条件下煤炭脱挥发分的模拟,可以预测不同煤种热解过程中焦油、半焦和轻质气体的实时产率。模型基于晶格模型构建煤炭化学结构,具有煤种适用性广、输入参数少的特点,得到广泛关注。首先介绍了CPD模型的发展历程、煤炭模型构建方法和热解反应路径假设与动力学参数计算等,进而综述了CPD模型在煤炭、油页岩和生物质等碳基固体原料热化学转化领域的应用进展。为提高CPD模型在煤炭热转化领域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煤种结构分析建立了更准确的晶格参数计算方法。通过改进CPD模型中热解反应路径并修正动力学参数使模型更接近真实热解过程,通过对煤颗粒内部温度梯度分布修正及算法改进使得模拟更接近实际热解工况。在油页岩热转化方面,相关学者从油页岩中干酪根化学结构出发,结合油页岩热解特性建立了用于描述其热转化的CPD模型。通过分析生物质的结构特点和反应特性建立了生物质CPD模型,并从化学结构、热解反应路径以及动力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改进来扩展模型的适用性。CPD模型虽然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根据煤炭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获得拟合参数适用的煤种范围较窄,准确性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通过化学结构表征的方法建立更准确的碳基固体原料结构模型。CPD模型对热解反应过程进行了较大简化,需要根据实际热解反应路径进行修正,包括考虑煤炭热解过程中的二次反应、焦油之间的偶联、反应中自由基变化等问题。现有的CPD模型未考虑煤炭地下热转化过程的应力作用,需要从力-热耦合等复杂反应条件出发进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渗透脱挥发模型 煤热解 油页岩 生物质 工程热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昭 朱芳 +1 位作者 戎宗明 英徐根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9,共5页
参照Shell薄膜蒸发计的原理建立了溶剂挥发速率测定装置,实验测定了纯溶剂在滤纸和铝材上的挥发速率,滤纸上的实验结果与文献数据相比,平均相对误差为3.32%,说明本实验装置和方法是可行的。根据双膜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涂层溶剂挥... 参照Shell薄膜蒸发计的原理建立了溶剂挥发速率测定装置,实验测定了纯溶剂在滤纸和铝材上的挥发速率,滤纸上的实验结果与文献数据相比,平均相对误差为3.32%,说明本实验装置和方法是可行的。根据双膜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涂层溶剂挥发模型,通过实验数据的关联,该模型能很好地计算各种温度下溶剂在不同底材上的挥发速率t90及挥发过程中的涂层温度和T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速率 挥发模型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溶剂在船舶低碳钢表面挥发速率的测定与关联 被引量:2
4
作者 左阳 叶章基 +3 位作者 谭振华 陈凯峰 王胜龙 戎宗明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5-68,73,共5页
在已有的溶剂挥发速率测定装置中,测定了22种纯溶剂在船用低碳钢上的相对挥发速率。采用由单相传质速率方程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的溶剂挥发模型,结合多种气相传质系数方程对实验测得的挥发时间t90进行了关联和参数拟合。结果表明:由双膜... 在已有的溶剂挥发速率测定装置中,测定了22种纯溶剂在船用低碳钢上的相对挥发速率。采用由单相传质速率方程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的溶剂挥发模型,结合多种气相传质系数方程对实验测得的挥发时间t90进行了关联和参数拟合。结果表明:由双膜理论给出的传质系数方程具有较好的综合效果,关联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4%,与溶剂在滤纸和铝材上挥发的关联误差相当。所建立的模型能很好地计算各种温度下溶剂在低碳钢上的挥发曲线及底材温度变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速率 挥发模型 溶剂 船用低碳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强化有机污染物自土中挥发过程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鹿亮亮 刘志彬 +1 位作者 魏启炳 毛柏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201-204,共4页
为了研究热强化条件下有机污染物自土中挥发去除规律及挥发过程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室内挥发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初始污染物浓度的挥发去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自土中的挥发过程曲线可分成三个阶段:快速挥发期,稳定... 为了研究热强化条件下有机污染物自土中挥发去除规律及挥发过程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室内挥发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初始污染物浓度的挥发去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自土中的挥发过程曲线可分成三个阶段:快速挥发期,稳定增长期和平衡挥发期;另外,初始污染物浓度越大,自由相污染物分子的比例越高,挥发速率越大;温度由40℃升高至80℃时,砂土的平均挥发速率提高了4.0~4.8倍;综合考虑拟合方程的相关性发现,有机污染物自土中的挥发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挥发速率 温度 挥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确定及修复实践——以上海某糖精化工厂为例
6
作者 崔航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3-670,共8页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土壤异味识别评估和修复管控工作尚缺乏系统的方法支撑和实践验证。以上海某糖精化工厂地块为例,通过识别异味物质、制定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开展土壤异味修复等来论证异味控制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土壤异味识别评估和修复管控工作尚缺乏系统的方法支撑和实践验证。以上海某糖精化工厂地块为例,通过识别异味物质、制定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开展土壤异味修复等来论证异味控制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以及修复技术的有效性。通过生产工艺分析和采样检测两方面识别地块土壤中产生异味的物质,主要包括甲苯、2-氯甲苯、4-氯甲苯、氨氮等。结合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嗅阈值与土壤挥发因子模型推导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计算出甲苯、2-氯甲苯、4-氯甲苯、氨氮对应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162.14、492.28、492.28、164.00 mg/kg。采用热脱附技术设定加热温度250℃,加热时间30 min,可将异味物质浓度降低至修复目标值以下,对应臭气强度检测结果为2级,即达到异味可接受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异味识别评估和修复提供方法支撑与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异味修复 嗅觉效应 挥发因子模型 氨氮 臭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火焰中碳烟生成及其辐射换热:模型开发与FLUENT实现 被引量:7
7
作者 许开龙 吴玉新 +1 位作者 申浩树 张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5961-5969,共9页
利用软件提供的用户自定义标量(user defined scalar,UDS),并使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UDF)接口和用户自定义变量(user defined memory,UDM),将碳烟生成模型、碳烟辐射模型和挥发分析出模型嵌入商业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 利用软件提供的用户自定义标量(user defined scalar,UDS),并使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UDF)接口和用户自定义变量(user defined memory,UDM),将碳烟生成模型、碳烟辐射模型和挥发分析出模型嵌入商业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平台FLUENT中,并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开发程序在计算中尤其是大规模并行计算中的正确调用问题。结果表明,该文开发程序可应用于煤粉火焰中碳烟分布预测及其辐射传热影响分析,适用于二维或三维模型,满足常见CFD计算需求。模型预测结果及其与实验数据对比结果表明程序能较好地预测煤粉火焰中碳烟的分布,且碳烟辐射明显降低了火焰温度。该文开发的碳烟程序拓展了FLUENT性能,并使其能更好地预测煤粉火焰中的温度分布、传热量及污染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碳烟 辐射换热 自定义函数 化学渗透脱挥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半焦颗粒携带流中着火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袁梦帆 孙锐 +1 位作者 齐洪亮 李昱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1-598,共8页
采用实测法获得了适用于热解半焦的单方程热解动力学参数:E=230 kJ/mol,k_(0)=4×10^(11)s^(-1),并建立了携带流条件下热解半焦颗粒的瞬态着火模型,研究了氧体积分数和环境温度对热解半焦颗粒着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氧体积分... 采用实测法获得了适用于热解半焦的单方程热解动力学参数:E=230 kJ/mol,k_(0)=4×10^(11)s^(-1),并建立了携带流条件下热解半焦颗粒的瞬态着火模型,研究了氧体积分数和环境温度对热解半焦颗粒着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氧体积分数和环境温度可使热解半焦的着火提前;随氧体积分数增加,着火模式由均相着火向联合着火模式转变;在环境温度为1600~1800K范围内,5%~15%氧体积分数下为均相着火模式,20%~30%氧体积分数下为联合着火模式;同一氧体积分数下,环境温度由1600K增加到1800K时不改变着火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半焦 高温携带流 挥发模型 瞬态着火模型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