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3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泰安城区地下水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乾 孟令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5,共8页
为查清泰安城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对《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规定的26项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组分进行检测,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饮水摄入、皮肤接触、洗浴呼吸吸入3种暴露途径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进行... 为查清泰安城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对《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规定的26项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组分进行检测,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饮水摄入、皮肤接触、洗浴呼吸吸入3种暴露途径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样品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率为35.34%,15项被检出的组分中,1,1,2-三氯乙烷检出率最高,为16.38%,其次为四氯乙烯(12.07%)和三氯乙烯(6.90%)。与GB/T 14848—2017的Ⅲ类水标准限值相比,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总超标率为5.17%,出现超标的组分为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苯并(a)芘,最大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26.90、149.00、0.024μg/L,为标准值的5.38、2.13、2.40倍,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非致癌风险指数介于1.52×10^(-6)~1.48,均值为4.33×10^(-2),超限率仅为0.86%,非致癌风险较低,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程度小;致癌风险值介于2.04×10^(-9)~3.37×10^(-5),均值为1.77×10^(-6),超限率为6.90%,风险点呈点状分布,引起致癌风险的组分为1,1,2-三氯乙烷、三氯甲烷、三氯乙烯,需重点关注和控制。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均为饮水摄入,皮肤接触和洗浴呼吸吸入产生的风险可以忽略。研究成果对泰安城区地下水供水安全和有机污染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 健康风险评价 泰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区环境大气中的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
2
作者 陶梓 陈卫 +6 位作者 冯婷婷 赵文慧 袁斌 王超敏 武彩虹 胡伟伟 王新明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3,I0006-I0008,共15页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对SOA的贡献,当前模型主要用一次有机气溶胶(POA)排放量乘固定系数确定S/IVOCs大气排放量。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复杂,且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较大,使用单一比例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基于广州城市地区POA浓度和挥发性的外场观测结果,结合源排放研究中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源(柴油车排放、未过滤的柴油车排放、汽油车排放)S/IVOCs的挥发性分布特征,借助烟雾箱产率,估算机动车和餐饮源S/IVOCs一次排放量、大气环境消耗量(13.3~46.4μg/m^(3))和其对SOA的贡献。结果表明,S/IVOCs的大气环境消耗量在汽油车排放情景下<柴油车<未过滤的柴油车,与其一次排放因子的排序一致。S/IVOCs与POA的比值为1.2~4.1,可以作为SOA模型的模拟参考值。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IVOCs排放的53%和47%,表明餐饮源也是城市地区S/IVOCs的重要来源。不同情景下,S/IVOCs对SOA的总贡献为24%~53%(其余由VOCs贡献),表明S/IVOCs是SOA的重要贡献源。汽油车排放的估算结果与测量差异最小,表明城市地区汽油车排放可能与实际环境S/IVOCs挥发性分布更为接近。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OA的13%~29%和11%~24%,阐明与化石燃料燃烧相关的人为源排放以及非化石源家庭烹饪排放对SOA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有机气溶胶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 机动车源/餐饮源 光化学龄 挥发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度对116种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结果影响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程麟钧 周培学 +2 位作者 曾立民 唐桂刚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研究了在0%、10%、50%和80%不同湿度下116种挥发性有机物于在线气相色谱质谱监测系统上的响应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加湿后PAMS中C2~C4化合物受影响较小,C5~C7物质受湿度影响没有明显规律,C8及C8以上物质响应明显增强;TO-15中低沸点... 研究了在0%、10%、50%和80%不同湿度下116种挥发性有机物于在线气相色谱质谱监测系统上的响应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加湿后PAMS中C2~C4化合物受影响较小,C5~C7物质受湿度影响没有明显规律,C8及C8以上物质响应明显增强;TO-15中低沸点物质响应下降,而高沸点物质响应却增强;醛酮类化合物响应普遍增强。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水汽的影响机理,主要包括水分子和VOCs竞争吸附管壁的活性位点;水膜溶解强极性的VOCs降低了VOCs响应;水分子和VOCs竞争吸附填料表面导致VOCs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度 挥发性有机物 PAMS TO-15 醛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典型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
4
作者 朱玉杰 刘璧源 +3 位作者 盖浩南 段星宇 曹建平 黄海保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90-2398,共9页
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极易吸附在室内各种表面上,导致通风净化等常规方法对室内SVOC污染的控制效果很差.光催化氧化法在室内空气净化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对室内SVOC的控制效果尚不清楚.发现常用光催化剂(P25二氧化钛)在254nm紫外灯及... 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极易吸附在室内各种表面上,导致通风净化等常规方法对室内SVOC污染的控制效果很差.光催化氧化法在室内空气净化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对室内SVOC的控制效果尚不清楚.发现常用光催化剂(P25二氧化钛)在254nm紫外灯及室内日光灯的照射下均可实现对两种典型SVOC(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和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的有效降解,且降解过程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在日光灯照射下DnBP和TCPP分别可以在120和42h后被完全降解,显著快于通风净化等途径对二者的去除速率.此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联合分析了DnBP和TCPP的光催化降解产物,并初步探究了二者的光催化降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SVOC) 光催化氧化 二氧化钛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 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 室内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复杂环境空气中71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
5
作者 袁士焱 王兴超 +3 位作者 武国号 贺卓 韦桂欢 龙庆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提出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复杂环境空气中71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方法。样品通过Tenax吸附管采集,采样时间30 min,流量0.2 L·min^(-1),在VF-5 ms色谱柱上按照柱升温程序分离,质谱分析采用全扫描(SCAN)模式,... 提出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复杂环境空气中71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方法。样品通过Tenax吸附管采集,采样时间30 min,流量0.2 L·min^(-1),在VF-5 ms色谱柱上按照柱升温程序分离,质谱分析采用全扫描(SCAN)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71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的质量在10~1000 ng内与对应的响应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0.9μg·m^(-3)。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0.9%~11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8.0%。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共检出卤代烃、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醛酮类、芳香族化合物等30种目标化合物,检出量为0.1~347.8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法 复杂环境空气 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谷核心区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环境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婉月 范宾倩 +6 位作者 任重远 李睿 刘盈盈 李丽明 李媛 耿春梅 杨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4,共12页
为深入探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工业园区环境中的VOCs污染特征,于2021—2022年对3个园区环境进行VOCs采样与组分分析,并估算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同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以便全面地评估其环境与人体健... 为深入探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工业园区环境中的VOCs污染特征,于2021—2022年对3个园区环境进行VOCs采样与组分分析,并估算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同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以便全面地评估其环境与人体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春、夏、冬三季园区环境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89.9±172.1,129.3±56.0和426.4±155.9μg/m^(3)。烷烃是冬季各园区TVOCs质量浓度的主要特征组分(64%∼70%),OVOCs是夏季和春季TVOCs质量浓度贡献最高的组分,贡献率分别为35%∼43%和30%∼47%。园区的OFP均值为494.5μg/m^(3),其中OVOCs(19%∼47%)、芳香烃(24%∼28%)和异戊二烯(12%∼29%)是OFP的主要贡献组分,主要的活性物种为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园区的SOAFP平均生成量为1.9μg/m^(3),以芳香烃的贡献为最大(88%∼93%),甲苯、二甲苯、苯和乙苯等为关键物种。各园区环境VOCs对人体存在潜在的非致癌风险主要由丙烯醛引起。苯、三氯甲烷、四氯乙烷、1,2-二氯乙烷和1,2-二溴乙烷的平均终生癌症风险(lifetime carcinogenic risk,LCR)均大于10-6,表明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研究显示,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十二烷是协同防控该地区PM_(2.5)和O_(3)的关键前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大气中等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分析及外场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郝岩岩 徐瑞欣 +1 位作者 孔蒙迪 张瑞芹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大气中的重要有机污染物之一.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采样分析研究相比,目前针对IVOCs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IVOCs的深入研究对于大气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城市大气环境中IVOCs...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大气中的重要有机污染物之一.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采样分析研究相比,目前针对IVOCs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IVOCs的深入研究对于大气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城市大气环境中IVOCs采样与分析技术和外场观测等,重点详述了IVOCs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采样分析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大气中IVOCs的化学结构、传输性及其反应性质.与质谱结合的在线采样技术提供高分辨率、实时监测的测量结果,有助于分析IVOCs的组成分布及浓度特征.与一维色谱技术相比,二维色谱技术的高灵敏度和强选择性大大提高了大气中有机物在色谱上的分离度.IVOCs采样分析技术的深化能够提高IVOCs定性定量的准确度,并大幅提高城市大气中IVOCs的研究效率和水平.从研究区域及测量物质方面来看,城市大气IVOCs的外场观测研究仍受到测量技术的限制,深入探究IVOCs物质组分及其定量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 采样分析技术 外场观测 定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媛倩 盛浩哲 +5 位作者 曹霞 岳利波 罗艺琳 付广宇 孙鹏 陈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8,I0006,共9页
在华北地区选取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开展基于不同生产环节和有机溶剂类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和117种VOCs组分分析。结果表明:1)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不同生产环节中,印刷、喷涂环节的VOCs浓度最高。2)印刷企业VOCs以含氧... 在华北地区选取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开展基于不同生产环节和有机溶剂类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和117种VOCs组分分析。结果表明:1)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不同生产环节中,印刷、喷涂环节的VOCs浓度最高。2)印刷企业VOCs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占比(质量分数)为18.0%~99.6%。水性油墨车间特征组分为异丙醇、甲基丙烯酸甲酯、1-己烯,溶剂型油墨车间特征组分为乙醇、乙酸乙酯和甲基环己烷。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以OVOCs和芳香烃为主,占比分别为4.6%~82.1%和9.1%~70.1%。水性涂料组分主要有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间/对二甲苯。溶剂型涂料特征组分为间/对二甲苯、乙醇和乙苯;末端处理设施紫外线(UV)光氧催化和催化燃烧装置分别对乙醇和间/对二甲苯去除效果较好。3)印刷企业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大的VOCs组分为OVOCs,平均占比73.3%,高活性组分主要有乙醇、乙酸乙酯和异丙醇,金属表面涂层企业对OFP贡献大的VOCs组分为芳香烃,平均占比48.5%,高活性组分主要为间/对二甲苯、乙苯和甲苯。各环节对比源反应活性(SR)差异显著,VOCs的UV光氧催化治理工艺会导致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SR大于生产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印刷 金属表面涂层 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川市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季节性来源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力元 张亚楠 +5 位作者 钟佳浩 郭巍 张月 王鉴月 吴维鹏 薄雅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以汾渭平原中小城市铜川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监测的方法测定铜川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气环境VOCs组分浓度(共计115种),梳理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气VOCs污染时间序列与季节性变化特征,运用PMF模型解析VOCs的主要来源,利用最大增... 以汾渭平原中小城市铜川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监测的方法测定铜川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气环境VOCs组分浓度(共计115种),梳理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气VOCs污染时间序列与季节性变化特征,运用PMF模型解析VOCs的主要来源,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量化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并计算毒性VOCs的危害指数(HI)和终生癌症风险(LCR).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铜川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春、夏和冬季φ(TVOCs)均值分别为(69.03±47.48)×10^(-9)、(92.66±37.54)×10^(-9)和(134.90±74.58)×10^(-9),各季节排名前三的组分表现一致(烷烃>烯烃>芳香烃).PMF源解析结果显示,铜川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气VOCs来源以化工企业、机动车、燃烧排放为主(贡献均超过20%),但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征.OFP评估结果表明,OVOCs是各季节贡献最大的组分,主要贡献物种为乙醇、乙醛和乙烯等.春、夏和冬季VOCs经呼吸摄入致癌风险为1.57×10^(-5)~8.42×10^(-5),非致癌风险均高于可接受水平(HI>1),表明此环境中的暴露人群存在轻微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其中,丙烯醛危害指数尤其突出(HI>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川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组分分析 来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对土壤浸提物挥发性有机物、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贾建相 黄勇 +1 位作者 徐圆圆 杨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I0002,I0003,共11页
以杉木-草珊瑚套种林和杉木纯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套种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浸提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三者间关系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杉木纯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和FS)以及套... 以杉木-草珊瑚套种林和杉木纯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套种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浸提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三者间关系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杉木纯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和FS)以及套种林中杉木和草珊瑚的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1和GS)、非根际土壤(记为FS1)的浸提物中VOCs,并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2种林分土壤浸提物中共检测出63种VOCs,仅有2种(2,4-二叔丁基苯酚、十五烷)共有性成分;CS、CS1、GS、FS1土壤VOCs均以烃类和酚类为主,FS土壤VOCs主要是酯类和有机硅类。聚类分析表明,CS、GS、CS1聚为1类,FS1、FS各为1类;纯林和套种林的杉木根际、非根际土壤浸提物VOCs共有性差异成分6种。套种林的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铵态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高于杉木纯林,且达到显著水平,均与VOCs共有性差异成分(2,4-二叔丁基苯酚、二十八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套种林土壤浸提物VOCs种类数均高于杉木纯林,主要以烃类和酚类为主;其中以2,4-二叔丁基苯酚为主的VOCs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后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草珊瑚 套种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工业管控对临汾夏季挥发性有机物及臭氧污染的影响
11
作者 宁一 胡君 +4 位作者 孙洁亚 褚旸晰 段丽琴 陈炫 薛志钢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在2022年臭氧(O_(3))污染频发期的5—8月,临汾市强化了焦化管控。为了解焦化管控对市区O_(3)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影响,对比了2021年5—8月(管控前)与2022年5—8月(管控后)O_(3)及其前体物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1)2022年临汾市O_(3)... 在2022年臭氧(O_(3))污染频发期的5—8月,临汾市强化了焦化管控。为了解焦化管控对市区O_(3)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影响,对比了2021年5—8月(管控前)与2022年5—8月(管控后)O_(3)及其前体物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1)2022年临汾市O_(3)年评价值为179μg/m^(3),较2021年下降9.1%。管控后VOCs为(54.69±24.94)μg/m^(3),较管控前下降14.0%;烷烃、烯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和卤代烃均下降,其中OVOC降幅最大为44.9%。(2)2022年焦化源和机动车排放是临汾市环境VOCs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27%和18%。(3)夜间焦化工业的排放是市区VOCs浓度在6:00—9:00出现高值的重要原因。管控后臭氧生成潜势较管控前下降了18.8%。(4)临汾市O_(3)生成对VOCs敏感,在2022年增强VOCs污染管控后对VOCs更敏感。未来逐步深入氮氧化物减排后,预计临汾市O_(3)敏感性会向过渡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市 臭氧 焦化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聚烯烃中挥发性有机物溯源及处理技术研究
12
作者 郑宇琨 康鹏 +1 位作者 辛琦 高达利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在其制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烷烃、烯烃、醛、酮、醇、醚和苯系物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溯源并脱除VOCs已成为废旧聚烯烃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前提。综述了聚烯烃制品... 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在其制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烷烃、烯烃、醛、酮、醇、醚和苯系物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溯源并脱除VOCs已成为废旧聚烯烃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前提。综述了聚烯烃制品中VOCs的组成及精准评价方法,详细介绍了聚烯烃材料及(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VOCs脱除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VOCs处理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聚乙烯 聚丙烯 挥发性有机物 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海市大气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13
作者 吴琴琴 吴影 +1 位作者 陈福坤 张丽微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9-1621,共13页
北海市是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典型的沿海城市,研究在2022年夏季对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观测,共测量了29种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观测发现,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875×10-9,不同烷烃日出峰情况不同,每日出... 北海市是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典型的沿海城市,研究在2022年夏季对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观测,共测量了29种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观测发现,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875×10-9,不同烷烃日出峰情况不同,每日出现3~7个峰不等;各烷烃间相关性与含C数、烷烃结构、来源占比相关,含C数相近且来源构成相似的烷烃,相关性较高。研究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估算烷烃类有机物寿命,发现其平均反应速率常数为(0.23±0.17) h-1,平均寿命为(10.73±22.59) h。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进行来源解析发现,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油气挥发(35.9%)、汽油车排放(28.9%)、溶剂使用(23.3%)、柴油车船排放(6.5%)和燃烧(5.3%)。其中,溶剂使用是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中的臭氧生成潜势估算(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最大贡献源,占比为39.70%;次要贡献源包括汽油车排放、油气挥发源、柴油车船排放源和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24.50%、18.87%、10.58%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挥发性有机物 烷烃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储油库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现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志阳 孙西勃 +3 位作者 廖程浩 张永波 沙莎 尹浩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3,共6页
以广东省内70家储油库为研究对象,对油品储存、收发过程的VOCs排放控制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69座储罐中有39%的储罐存在罐顶附件泄漏,其中外浮顶罐的泄漏率最高,为61%,其次为固定顶罐和内浮顶罐,泄漏率分别为53%和3... 以广东省内70家储油库为研究对象,对油品储存、收发过程的VOCs排放控制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69座储罐中有39%的储罐存在罐顶附件泄漏,其中外浮顶罐的泄漏率最高,为61%,其次为固定顶罐和内浮顶罐,泄漏率分别为53%和34%;115个汽车发车台中有21%的鹤位油气收集系统密封点存在泄漏;44套油气回收处理系统中有25%的油气回收处理系统排放口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超过排放标准限值。2022年70家储油库的VOCs排放总量为12718.36 t,通过实施达标改造和提标改造,理论上可分别实现VOCs减排1009.99 t和4295.3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油库 挥发性有机物 储罐 泄漏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物在线气相色谱仪响应漂移订正方法研究
15
作者 王玉莹 王瑛 +4 位作者 林伟立 黄竞钢 郭淑政 马志强 张曼琪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92-1801,共10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大气对流层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其精确监测对评估和改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在线气相色谱仪(GC)广泛用于VOCs监测,其数据处理中如何订正仪器响应漂移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20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大气对流层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其精确监测对评估和改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在线气相色谱仪(GC)广泛用于VOCs监测,其数据处理中如何订正仪器响应漂移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2023年3月至2024年7月为期16个月的VOCs在线GC响应漂移及数据订正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点标准曲线与高频率零/跨检查结果,采用线性插值法对在线GC响应漂移进行订正的质量控制方法,可有效控制仪器响应漂移给后续数据处理带来的误差,提高VOCs长期在线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研究表明,在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8的情况下,约80%的目标VOCs在监测期内的响应漂移波动幅度仍可达±50%,可见仪器响应漂移对VOCs长期监测数据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高频率的零/跨检查有利于将仪器响应漂移误差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每4—8 d完成1次零/跨检查且每个点连续测量3次时,可将92%—94%的目标VOCs跨度偏差控制在±15%以内,82%—88%的目标VOCs跨度偏差控制在±10%以内,61%—66%的目标VOCs跨度偏差控制在±5%范围内.相比仅用标准曲线定量,约87%的目标VOCs浓度在订正后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5种芳香烃平均降低5%—15%,23种烷烃平均降低1%—26%,10种烯烃平均降低4%—17%.异丁烯、1-戊烯、乙炔是少数订正后浓度有较明显上升的化合物,上升幅度分别为21%、8%和7%.表明忽略响应漂移而仅用有限次数的标准曲线定量可能对大部分VOCs浓度高估、对个别VOCs浓度低估.研究结果可为VOCs在线GC的质量控制和数据订正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气相色谱 响应漂移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4种典型林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6
作者 雷海清 付春伶 +4 位作者 满晓琴 徐婉 潘温文 靳全锋 赵志霞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7,共14页
为掌握浙南典型林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组成和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BVOCs释放的影响,为森林康养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浙南典型的黄山松林、柳杉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采样法测定不同森林... 为掌握浙南典型林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组成和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BVOCs释放的影响,为森林康养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浙南典型的黄山松林、柳杉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采样法测定不同森林类型内BVOCs的组成,分析主要BVOCs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1)4种林分中,化合物种类从44种到72种,种类最多的是常绿阔叶林内,醇类、芳香烃类、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氧化物、酯类共8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占总挥发物的78%以上,是林分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2)各类BVOCs占总BVOCs比例均受季节变化影响,且烯烃类、醛类2类物质受影响较大,不同季节间差异均显著。(3)4个林分中α-蒎烯含量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是黄山松林,最大达到52999.19 mg·m^(-3)。α-蒎烯在黄山松林中春季和夏季的最高值都出现在上午10:00,而秋季是下午14:00的含量最高,到了冬季则为中午12:00的含量最高。(4)常绿阔叶林的α-蒎烯含量与温度、PM_(10)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PM_(2.5)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17
作者 陈佳宇 李哲瀚 +3 位作者 赵平欣 詹笑宇 马远帆 郭福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8,共14页
【目的】揭示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的影响,探讨火后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火后生态修复与大气环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国有林场的杉木幼苗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揭示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的影响,探讨火后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火后生态修复与大气环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国有林场的杉木幼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烟气空白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燃烧0、50和150 g可燃物进行烟气处理。在密闭烟气处理后的第7、30和90天,利用预浓缩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及释放速率,连续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林火烟气浓度、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土壤理化性质间的潜在关联。【结果】1)林火烟气处理后的第7天烟气浓度对10~20 cm土层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pH值有显著正效应,第30天时对10~20 cm土层氮含量有显著负效应,而对10~20 cm土层pH值有显著正效应。第90天时对10~20 cm土层pH有显著负效应。随烟气处理后时间的推移,除0~20 cm土层中磷含量和0~10 cm土层的低浓度组中碳含量在第30天下降并于90天回升外,0~20 cm土层中氮含量、pH值、电导率和10~20 cm土层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杉木释放出8种重要的烯烃,包括1-丁烯、1-己烯、反式-2-丁烯、顺式-2-丁烯、1-戊烯、异戊二烯、反式-2-戊烯和顺式-2-戊烯,其中异戊二烯、1-己烯、1-戊烯和1-丁烯的释放速率最高,处理后30天时各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显现差异,90天时趋于一致。烟气处理后30天时烟气浓度与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显著负相关(P<0.01)。处理后90天时反式-2-丁烯的释放速率相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1)。在低浓度处理组中,处理后第7天时显著提高了1-丁烯的释放速率(P<0.01)。3)林火烟气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氮、磷元素含量、pH值与杉木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存在一定联系,10~20 cm土层氮含量对异戊二烯的释放有直接的显著正效应(P<0.001),0~10 cm土层磷含量对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直接的显著负效应(P<0.01),10~20 cm土层pH值对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直接的极显著负效应(P<0.001)。【结论】在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氮含量、磷含量、pH值)的动态变化对杉木的异戊二烯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具有显著调控作用。这些发现丰富了林火发生后土壤-植物-大气环境的理论,也可为火后生态管理提供建议,如适量补充氮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合理地施磷和调节土壤pH值有助于控制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降低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烟气 杉木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理化性质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挥发性有机物吸附过程研究
18
作者 卢思扬 祝静 +3 位作者 谭志成 张雨婷 陈江琳 吴伟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2,共9页
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领域,吸附法以其高效、经济的特性被广泛应用。提出了通过温度调控四种石墨烯类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氟化石墨烯FG、氧化石墨烯GO、羧基化氧化石墨烯GO COOH)及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ZIF-67、MOF-177)对... 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领域,吸附法以其高效、经济的特性被广泛应用。提出了通过温度调控四种石墨烯类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氟化石墨烯FG、氧化石墨烯GO、羧基化氧化石墨烯GO COOH)及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ZIF-67、MOF-177)对乙醇的吸附-脱附过程的新思路。室温条件下监测吸附动力学过程,乙醇分子从游离态到吸附于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态。通过温度调控至46℃、66℃以及76℃的方法,利用太赫兹波对吸附态、脱附态(气态)乙醇的吸收不同,实时监测的乙醇分子从吸附-脱附平衡态到脱附状态的过程。通过调控温度,详细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THz TDS)信号中光谱峰值的差异,THz-TDS明确证实了四种石墨烯类材料及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与挥发性有机物乙醇所发生的吸附机制,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吸附-脱附过程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EP变化量间接评估了吸附量这一参数,其吸附量关系分别为Q_(GO-COOH)>Q_(FG)>Q_(GO)>Q_(rGO)和Q_(ZIF-8)>Q_(ZIF-67)>Q_(MOF-177),该吸附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总孔体积等理化性质得到了进一步验证。该研究不仅拓展了THz-TDS技术在吸附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也为挥发性有机物的高效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时域光谱 温度调控 吸附-脱附过程 吸附法 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钌铈基复合催化剂高效催化降解含氯挥发性有机物的中试研究
19
作者 顾震宇 颜洋 +4 位作者 罗学清 裘乐奔 支泽健 翁小乐 卫俊杰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19,I0006,I0007,共8页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CVOCs)广泛存在于化工工艺废气中,由于其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是当前废气治理工作的重点。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新型钌铈基复合材料,采用涂覆法制备得到一体化成型工业催化剂,并依托某氯碱化工企业含CVOCs工艺废气开...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CVOCs)广泛存在于化工工艺废气中,由于其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是当前废气治理工作的重点。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新型钌铈基复合材料,采用涂覆法制备得到一体化成型工业催化剂,并依托某氯碱化工企业含CVOCs工艺废气开展中试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试工况条件下,催化剂样品对CVOCs催化降解表现出优异性能,废气非甲烷总烃(NMHC)的转化率稳定在99%以上;连续运行960 h后催化剂仍可保持整体催化活性,尾气NMHC排放水平(<10 mg/m^(3))远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试反应后催化剂的二次反应性能略有降低,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发现活性元素钌的流失、氯元素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以及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烧结是造成催化剂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 钌铈基复合催化剂 催化氧化 中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污染防治能力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栩 陈弘丽 利雪儿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
首次选取中山市23个镇街典型点位,分别在2022年夏季和冬季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手工采样监测,分析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并评估各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结果显示:在夏季,东区点位VOCs质量浓度最高,达3252μg/m^(3);而在冬... 首次选取中山市23个镇街典型点位,分别在2022年夏季和冬季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手工采样监测,分析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并评估各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结果显示:在夏季,东区点位VOCs质量浓度最高,达3252μg/m^(3);而在冬季,大涌点位VOCs污染最严重,高达2785μg/m^(3)。各点位监测结果与中山市气候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总体上,体积分数位于前列的VOCs成分主要有芳香烃、醛酮类和烷烃,质量浓度位于前列的物种主要有乙酸乙酯、2-丁酮、丙酮、二氯甲烷和苯系物。各点位的冬季OFP比夏季更高,其中大涌点位的OFP在两个季节均为最高。芳香烃在冬季对各点位OFP的贡献特别显著。在夏季,对OFP贡献突出的物种主要有乙醛、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在冬季,对OFP贡献突出的物种主要有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甲苯。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中山港、小榄和坦洲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强,大涌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差,中心城区、新区和经济薄弱区域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较差,其余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OFP) 污染防治能力评估 中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