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态发酵木薯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及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
1
作者 杨旭 袁锐华 +5 位作者 唐娜娜 张悦 陈炜 张志平 宋丽丽 魏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0-116,共7页
该研究以广西木薯为原料、白酒酿造中温大曲为发酵剂,采用固态发酵工艺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发酵木薯微生物群落进行解析,获取其群落结构及功能组成。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挥发性代谢产物并进行气相色谱-质... 该研究以广西木薯为原料、白酒酿造中温大曲为发酵剂,采用固态发酵工艺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发酵木薯微生物群落进行解析,获取其群落结构及功能组成。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挥发性代谢产物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物种注释结果显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是发酵过程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均值分别达到52.15%,18.28%和14.40%。发酵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是注释最多的代谢途径,糖苷水解酶是数量最多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发酵木薯中还原糖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54 mg/g和3.07%,较木薯原料提高了57.39%和65.95%。同时,氨基酸总量达到23.92 g/kg,较发酵前提高了65.88%。发酵木薯挥发性代谢产物中,棕榈酸、反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分别达到51.91、48.35、29.72μg/g。研究结果对于解析木薯发酵过程微生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固态发酵 宏基因组 代谢途径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内生木霉及其挥发性代谢产物的鉴定
2
作者 刘昊柟 李向晨 +1 位作者 李如华 严东辉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目的】筛选具有生物熏蒸抑制板栗果腐病病原菌作用的有益内生性木霉菌,用于研发板栗贮藏期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法】表面消毒法分离培养板栗果实组织内生真菌,依据形态学和ITS、rpb2、tef1-α三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木霉菌,通过... 【目的】筛选具有生物熏蒸抑制板栗果腐病病原菌作用的有益内生性木霉菌,用于研发板栗贮藏期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法】表面消毒法分离培养板栗果实组织内生真菌,依据形态学和ITS、rpb2、tef1-α三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木霉菌,通过不接触共培养方法,明确木霉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多种病菌的抑制作用,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GC-MS技术(HS-SPME-GCMS)分析挥发性代谢产物组成。【结果】从板栗果实中分离获得了4株木霉菌株,从中发现了对板栗果腐病4种病原菌表现广谱熏蒸抑制作用的菌株FPYF6037,经鉴定该菌株为木霉属新种,命名为栗木霉Trichoderma castaneae。该菌株挥发性代谢产物优势组成为萜烯化合物,约占55%。抑菌试验表明,α-水芹烯、β-水芹烯、1,3,5,7-环辛四烯表现出明显抑制病原菌生长的作用,浓度0.4μL/mL的α-水芹烯的抑制率为31.6%,1.0μL/mL的β-水芹烯的抑制率为42.67%,0.8μL/mL的1,3,5,7-环辛四烯抑制率为41%。【结论】首次报道了板栗果实中的内生性木霉菌株,发现了新种栗木霉及其挥发性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的作用,为利用生物熏蒸作用绿色防控板栗果实腐烂病提供了资源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板栗果腐病 HS-SPME-GC-MS 生物熏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梭菌的分离及其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培新 李芳莉 +4 位作者 郑燕 张勇 胡晓龙 孙西玉 郭福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9,共5页
从河南张弓老酒酒业的窖泥中分离厌氧梭菌属细菌,基于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萃取和检测了分离菌株发酵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分离到... 从河南张弓老酒酒业的窖泥中分离厌氧梭菌属细菌,基于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萃取和检测了分离菌株发酵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分离到的88株细菌与基因库中8种芽孢梭菌(Clostridium celerecrescens、C.cochlearium、C.carboxidivorans、C.sporogenes、C.sartagoforme、C.thermopalmarium、C.aurantibutyricum和C.butyricum)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从分离菌株的发酵液中共检测到20种酯类、12种酸类、11种醇类和4种醛类物质,还有一部分酮类和醚类物质;其中主要的酯类物质有丁酸乙酯、丁酸丁酯、3-苯丙酸乙酯等,酸类物质主要为丁酸和己酸,醇类物质主要为丁醇、己醇和3-苯丙醇。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窖泥中可培养梭菌菌群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厌氧梭菌 16S RRNA基因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史辉 唐俊妮 +1 位作者 陈娟 王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5-190,共6页
采用65μm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基苯(polydimethylsiloxane/divinylbenzene,PDMS/DVB)、75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carboxen/polydimethylsiloxane,CAR/PDMS)萃取头和50/30μm二乙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divinylbenzene/carbo... 采用65μm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基苯(polydimethylsiloxane/divinylbenzene,PDMS/DVB)、75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carboxen/polydimethylsiloxane,CAR/PDMS)萃取头和50/30μm二乙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divinylbenzene/carboxen/polydimethylsiloxane,DVB/CAR/PDMS)萃取头,20、30 min和40 min 3种萃取时间,50、65℃和80℃3种萃取温度,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one soy broth,TSB)培养物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萃取,经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以建立适宜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物的萃取分析方法。结果表明,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化合物的萃取需要,获得更加全面的化合物信息,并且在萃取温度80℃条件下萃取30 min,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物的数量和响应强度较高。因此,萃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最适条件为: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30 min。在该萃取条件下,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TSB中产生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乙醇、1-癸醇、3-羟基-2-丁酮、丙酮、乙酸、苯甲醇、3-甲基-1-丁醇、吲哚、1-辛醇和正辛酸等。该萃取方法的建立可为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萃取条件 优化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代谢产物谱快速检测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操庆国 郭钦 +2 位作者 刘涵 徐海棠 李东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90-297,共8页
主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检测了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谱(MVOCs),研究其变化规律和代谢特征性产物。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纤维头萃取30min效果最好,三种致病菌... 主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检测了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谱(MVOCs),研究其变化规律和代谢特征性产物。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纤维头萃取30min效果最好,三种致病菌MVOCs谱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变化,其中,两株副溶血弧菌出峰数在30h达到最大值,可检出数分别为28和31个,特征性成分为2-氯-4-(4-甲氧基苯基)-6-(4-硝基苯基)嘧啶、二叔丁基过氧化氢、3-甲基-1-丁醇等;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12h和8h出峰数最多,可检出数为42和47个,特征性成分分别为环十二烷、2-甲基-1-丁醇和吲嗪、3-甲基丁酸和4-甲氧基苄腈等。实验结果为寻找三种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标志物和快速检测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食源性致病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海产品中微生物形成挥发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莹 白凤翎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5-259,共5页
挥发性代谢产物一般是由原料和微生物的酶类降解海产品中蛋白质、脂类等大分子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对产品品质和风味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发酵海产品中形成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微生物类群、挥发性代谢产物的代谢途径和形成过程进... 挥发性代谢产物一般是由原料和微生物的酶类降解海产品中蛋白质、脂类等大分子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对产品品质和风味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发酵海产品中形成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微生物类群、挥发性代谢产物的代谢途径和形成过程进行综述,阐明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产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掘和利用发酵海产品中优良的微生物类群,提升产品品质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产品 发酵 微生物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类型、检测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娟 史辉 +1 位作者 王琼 唐俊妮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89-94,共6页
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是细菌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细菌生命活动和细菌生长数量密切关联,是细菌与周围各种生物进行交流的重要信息物质。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类型和特征表现复杂,其浓度低、种类多,从极性到非极性跨度大,需要依赖特殊... 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是细菌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细菌生命活动和细菌生长数量密切关联,是细菌与周围各种生物进行交流的重要信息物质。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类型和特征表现复杂,其浓度低、种类多,从极性到非极性跨度大,需要依赖特殊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测定。归纳了常见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类型,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两种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例举了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检测在医学和食品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检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 类型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树腐烂病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分离提取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袁艮霞 李思南 +2 位作者 秦辰 王惠 黄丽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1-215,共5页
为了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致病活性物质,本研究利用MS液体培养基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采用普通蒸馏法用乙酸乙酯作溶剂,收集其培养滤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各个成分,将各组分质谱图与数据库标准物质质... 为了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致病活性物质,本研究利用MS液体培养基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采用普通蒸馏法用乙酸乙酯作溶剂,收集其培养滤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各个成分,将各组分质谱图与数据库标准物质质谱图对比,初步进行结构定性,用苹果枝条进行致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2种挥发性物质的结构分别为异戊醇和2-苯乙醇,这2种物质均对苹果树枝具有致病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致病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AMDIS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延梅 陈娟 +2 位作者 龙虎 唐俊妮 王月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7-213,共7页
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轮廓特征,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指纹图谱。在7.5%NaCl肉汤培养基中,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及自动质谱光谱反卷积与识别系统(AMDIS),结合《中药色谱指... 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轮廓特征,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指纹图谱。在7.5%NaCl肉汤培养基中,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及自动质谱光谱反卷积与识别系统(AMDIS),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检测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研究确立了由17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目标化合物组成的质谱数据库,并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得到10组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0以上,符合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基于此建立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指纹图谱。采用HS-SPME-GC/MS-AMDIS方法鉴定的物质在NIST检索时正向和反向匹配度均大于800,在AMDIS目标化合物质谱数据库中最小匹配度均大于80,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建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挥发性代谢产物指纹图谱可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质量监测及分析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指纹图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自动质谱光谱反卷积与识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株木霉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玉米种子的促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竹 姚艳平 《种子科技》 2019年第4期143-145,共3页
研究了8株木霉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玉米种子的促生效果,筛选有较强生防潜力的菌株,为研究新型木霉生物药剂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挥发性代谢产物密封培养法对种子进行促生试验,研究表明:由8株木霉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处理的玉米种子的根长与对... 研究了8株木霉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玉米种子的促生效果,筛选有较强生防潜力的菌株,为研究新型木霉生物药剂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挥发性代谢产物密封培养法对种子进行促生试验,研究表明:由8株木霉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处理的玉米种子的根长与对照在F=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康氏木霉T4在对玉米种子的促生试验中均表现良好,且在第4天促生率高达87.4%,处理12 d后玉米幼苗地上、地下部分的促生率分别为78.9%、55.3%,干湿重的促生率为16.9%、31.3%,故研究筛选此株木霉菌以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玉米 种子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泥源可培养厌氧菌株挥发性代谢产物解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育民 冯大鸿 +5 位作者 李秋雨 余苗 王洪 沈祥坤 田瑞杰 胡晓龙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9,46,共10页
通过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序列分析,从河南省5家浓香型白酒酒企窖泥中分离厌氧菌株并研究其挥发性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分离出的138株菌的最高相似菌分别隶属于梭菌纲和芽孢杆菌纲中的8个属共30个种,包括15种梭菌纲细菌和15种芽孢杆菌纲细... 通过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序列分析,从河南省5家浓香型白酒酒企窖泥中分离厌氧菌株并研究其挥发性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分离出的138株菌的最高相似菌分别隶属于梭菌纲和芽孢杆菌纲中的8个属共30个种,包括15种梭菌纲细菌和15种芽孢杆菌纲细菌,涉及苯溶副梭菌、彼得罗里氏杆菌等鲜有报道的窖泥源可培养细菌;30种代表性菌株发酵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主要为酸类和醇类化合物,包括己酸、丁酸、丁醇等浓香型白酒的重要呈香物质及前体;梭菌纲菌株酪丁酸梭菌、产孢梭菌、丁酸梭菌、肉毒梭菌、彼得罗里氏杆菌、苯溶副梭菌、谲诈梭菌、七叶梭菌及芽孢杆菌纲菌株地衣芽孢杆菌、面状类芽孢杆菌、富马里奥利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海内氏芽孢杆菌与41种挥发性代谢产物呈正相关,其可能对浓香型白酒的风味形成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梭菌 芽孢杆菌 GC-MS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斯特属细菌特征挥发性代谢物的鉴定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雪 倪鹏 +2 位作者 喻勇新 潘迎捷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1-237,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李斯特属5种细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鉴定其化学物质,测定各物质的相对含量。研究发现通过与空白培养基比较,样品间共有挥发性物质有酮类(3种)、醛类(2种)、烷烃(2种)和其他物质(4种),且样品间各物质...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李斯特属5种细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鉴定其化学物质,测定各物质的相对含量。研究发现通过与空白培养基比较,样品间共有挥发性物质有酮类(3种)、醛类(2种)、烷烃(2种)和其他物质(4种),且样品间各物质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经菌株代谢新产生挥发性物质有乙醇、丙酮、3-羟基-2-丁酮、乙酸丁酯、3-甲硫基丙醛和6-丁基壬烷;以及各菌株独有的挥发性代谢物质,最终发现每个细菌特有的气味化学条码。并通过电子鼻技术有效的区分李斯特属的5种细菌。研究表明,此气味化学条码有望应用于李斯特属细菌无损、快速的鉴定、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挥发性代谢产物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的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可培养Clostridium spp.挥发性代谢物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培新 李聪聪 +3 位作者 胡晓龙 迟雷 马兆 郭燕风 《轻工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11,共11页
对某酒企窖泥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88株细菌纯培养物,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5株细菌被分为8个系统发育簇(clusterⅠ—Ⅷ),其最高相似菌分别为C.tyrobutyricum,C.butyricum,C.indolis,C.acetobutylicum,C.bife... 对某酒企窖泥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88株细菌纯培养物,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5株细菌被分为8个系统发育簇(clusterⅠ—Ⅷ),其最高相似菌分别为C.tyrobutyricum,C.butyricum,C.indolis,C.acetobutylicum,C.bifermentans,C.sporogenes,C.cadaveris和C.kluyveri.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8个代表性梭菌菌株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检测,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23种、酸类20种、酯类14、醛类2种、酮类2种和其他挥发性物质14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菌株RL1(C.tyrobutyricum)和EL7(C.butyricum)主要与乙酸和丁酸等化合物的形成有关;EL46(C.kluyveri)、RL20(C.acetobutylicum)和RL10(C.indolis)主要与己酸和己酸乙酯等化合物的形成有关;EL12(C.bifermentans)和RL23(C.sporogenes)主要与硫代醋酸S-甲酯、1-癸醇和正辛醇有关;而EL43(C.cadaveris)主要与多种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梭菌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树腐烂病菌挥发性代谢物及其毒素活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思南 秦辰 +1 位作者 王惠 黄丽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2-698,共7页
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毒素活性。通过在树皮培养基中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采用普通蒸馏法收集其培养滤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各个成分,将各组分质谱图与数据库标准物质质谱图对... 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毒素活性。通过在树皮培养基中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采用普通蒸馏法收集其培养滤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各个成分,将各组分质谱图与数据库标准物质质谱图对比,初步进行结构定性,并利用苹果枝条对其标准物质进行毒素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5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2-氟丙烯、异戊醇、2-苯乙醇、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其中异戊醇、2-苯乙醇、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均对苹果树枝具有毒素活性。苹果树腐烂病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苹果树具有毒素活性,为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机理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毒素活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砖形黑茶非挥发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士兰 张宁 +5 位作者 闫昊艺 张运军 韩晓玉 任鸿宇 凌铁军 安茂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0-167,共8页
为探究我国典型砖形黑茶代谢物轮廓的规律,以及砖形黑茶与黑茶真菌在代谢物种类方面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基于特征物信息的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砖形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康砖茶、湖南... 为探究我国典型砖形黑茶代谢物轮廓的规律,以及砖形黑茶与黑茶真菌在代谢物种类方面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基于特征物信息的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砖形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康砖茶、湖南的黑砖茶、花砖茶和茯砖茶、陕西的茯砖茶)以及茶鲜叶和分离自黑茶的多种真菌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砖形黑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轮廓更倾向于按照生产地区进行分类,一组是来自湖南和陕西的砖形黑茶,而另一组是来自四川和湖北的砖形黑茶;决定其代谢物轮廓分组的最主要因素是砖茶含梗率,来自四川和湖北的砖形黑茶含梗率明显高于另一组;造成两组砖形黑茶轮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湖南和陕西的砖形黑茶中有更高含量的黄烷-3-醇类和大部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代谢物;针对砖形黑茶和真菌代谢物的分子网络分析发现,在砖形黑茶中,尤其是在康砖茶中广泛分布着源自真菌的线性和环状二肽;在茯砖茶中有着结构种类丰富的异戊烯基二酮哌嗪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来自于冠突散囊菌,因此,真菌为砖形黑茶贡献了种类丰富的代谢物。本实验结果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我国典型砖形黑茶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型砖形黑茶 代谢组学 挥发性代谢产物 含梗率 真菌 质谱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高温逆境代谢产物的GC-MS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年军 何艳丽 +1 位作者 唐军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1-227,共7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龙须菜在高温逆境中可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最优分析条件为样品60℃平衡30min,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纤维头(PDMS/DVB)顶空萃取吸附25min,在210℃下解吸附5min后对...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龙须菜在高温逆境中可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最优分析条件为样品60℃平衡30min,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纤维头(PDMS/DVB)顶空萃取吸附25min,在210℃下解吸附5min后对解吸物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从龙须菜中检测到56个挥发性代谢产物,在高温逆境条件下主要有烯烃(61.67%)、醛(22.47%)、酮(5.98%)、烷烃(1.92%)、卤代物(0.65%)、醇(0.41%)、酯(0.37%)、其它(1.34%)。比较了常温和高温逆境培养条件下龙须菜中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变化规律:高温胁迫下E-2-戊烯醛等7种代谢产物含量显著减少,三氯甲烷等4种代谢产物含量显著增加。其中E-2-庚烯醛、E,E-2,4-庚二烯醛、2-正戊基呋喃和三氯甲烷可能与龙须菜高温逆境生理有关。本研究可为龙须菜抗逆生理和抗高温品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高温逆境 挥发性代谢产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标志物快速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凯丽 李延梅 +2 位作者 陈娟 唐俊妮 马欣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14-324,共11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以3-甲基丁醛和3-甲基丁酸为候选标志物,考察其特异性、稳定性和实际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7.5%氯化钠肉汤增菌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产生高于空白...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以3-甲基丁醛和3-甲基丁酸为候选标志物,考察其特异性、稳定性和实际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7.5%氯化钠肉汤增菌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产生高于空白的3-甲基丁醛,而产生的3-甲基丁酸则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代谢产物,该代谢产物的释放不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差异的影响,也不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的大肠杆菌O157:H7和肠炎沙门氏菌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于生鲜猪肉、生牛乳和米饭样品,挥发性代谢标志物检测法与传统培养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很高,该方法操作简单,有望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检测系统的补充方法,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检测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检测标志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气味指纹技术检测猪肉假单胞菌 被引量:18
18
作者 胡惠平 潘迎捷 +2 位作者 刘源 孙晓红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27-332,共6页
研究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胰酪胨大豆肉汤(TSB)纯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MVOCs)及其气味指纹,以为将来气味指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 研究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胰酪胨大豆肉汤(TSB)纯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MVOCs)及其气味指纹,以为将来气味指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3株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TSB中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E-nose能明显区分3株假单胞菌。进一步用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2-丁酮、氯二溴甲烷、异戊酸、2-甲基丁酸、2-甲基-5-(甲基硫)呋喃是铜绿假单胞菌(Pa)所产生的;3,5-二甲基辛烷、6-甲基-5-庚烯-2-酮、2-乙基己醇、十二烷烃、2,6,10-三甲基十二烷、(1E)-1-乙缩醛-1H-茚、1,5-二甲基萘是恶臭假单胞菌(Pp)所产生的;2-戊酮、甲硫醚、乙酸丁酯、硫代丁酸甲酯、1-环十二烷烯、戊基环丙烷、3-丙酰吡啶、3-苯基呋喃是荧光假单胞菌(Pf)所产生的;3株假单胞菌之间存在着差异。通过检测假单胞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E-nose和HS-SPME-GC-MS气味指纹技术能快速的将假单胞菌进行区分鉴别,表明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假单胞菌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假单胞菌 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电子鼻技术检测南美白对虾副溶血性弧菌试验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惠平 刘源 +4 位作者 孙晓红 潘迎捷 孙湛 朱丽敏 赵勇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44,48,共5页
为了将电子鼻技术应用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无损检测,试验利用电子鼻对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分离的一株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检测。试验采用具有18个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的电... 为了将电子鼻技术应用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无损检测,试验利用电子鼻对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分离的一株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检测。试验采用具有18个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的电子鼻对副溶血性弧菌经纯培养所得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同时用空白3.5%氯化钠TSB培养液作为对照。电子鼻所得的数据用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单类成分判别分析(SMICA)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经纯培养后产生了明显不同于空白培养液气味的挥发性代谢产物。电子鼻可以应用于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副溶血性弧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琴 谭韵雅 +4 位作者 李群 游玲 汪超 王玉 廖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3-929,共7页
该文研究了内生真菌YG42、YG71、YY11和YY26发酵液,对油樟悬浮细胞的生长量及挥发性代谢产物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发酵液添加量的增加而加强。4种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挥... 该文研究了内生真菌YG42、YG71、YY11和YY26发酵液,对油樟悬浮细胞的生长量及挥发性代谢产物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发酵液添加量的增加而加强。4种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挥发性代谢产物积累总量及1,8-桉叶油素、γ-叶松油烯和α-油松油醇3种油樟油组分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多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其中,1%添加量的YG42和YY26及0.25%添加量的YY11对悬浮细胞总挥发性代谢产物积累的促进作用相当且最强,其积累量分别是空白组的2.00、1.95、2.01倍;0.25%添加量的YG71对1,8-桉叶油素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强,其积累量为空白组的11.03倍;0.25%添加量的YG71和YY26对α-松油醇积累的促进作用相当且最强,其积累量分别为空白组的1.72和1.81倍;对于γ-松油烯的积累,在空白组中未检测到其峰值,4种真菌诱导子对γ-松油烯的产生有诱导作用,诱导的最大峰面积为0.19,诱导菌是0.25%添加量的YG71。该研究结果为充实内生菌影响香料植物挥发性代谢产物合成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生产上内生真菌提高油樟油中有用物质组分含量措施的采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挥发性代谢产物 悬浮培养 1 8-桉叶油素 γ-松油烯 Α-松油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