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4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个枸橼类品种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耀海 王成秋 +4 位作者 赵其阳 陈爱华 崔永亮 何悦 李晶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选取了我国22个特色枸橼类柑橘品种,分析了主要理化品质和果皮中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枸橼类柑橘品种理化品质和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外在品质:马柑柠檬的单果质量和果皮厚度最大,广西凭祥土柠檬最小。内在品质:可食率和可溶性... 选取了我国22个特色枸橼类柑橘品种,分析了主要理化品质和果皮中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枸橼类柑橘品种理化品质和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外在品质:马柑柠檬的单果质量和果皮厚度最大,广西凭祥土柠檬最小。内在品质: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差异很小,范围分别为95.6%~100%和6.6%~8.6%;出汁率有一定差异,范围为42.5%~66.2%;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的差异较大,范围分别为1.95~5.17g/100 mL和18.10~52.72 g/100 mL。22个枸橼类柑橘品种累计检出212种挥发性物质,各品种果皮检出组分数变幅为58~81;总含量变化幅度为3385.73~16211.66μg/g,变异系数为33.69%;萜烯类83种、醇类45种、醛类20种、酯类21种、酮类12种、酚类5种、醚类1种、其他类25种;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γ-松油烯、桧烯、月桂烯、α-蒎烯、β-红没药烯、α-香柠檬烯、异松油烯、β-罗勒烯、β-石竹烯、α-松油烯、香叶醛、橙花醛、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α-松油醇、4-萜烯醇、乙酸橙花酯、乙酸香茅酯等物质;不同枸橼类柑橘品种间累计特有成分38种。基于挥发性物质,利用Matlab和SPSS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枸橼类柑橘品种挥发性物质不仅种类和含量丰富,而且差异显著,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枸橼类柑橘品种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 柠檬烯 理化品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与分子对接技术的3种香型红茶挥发性成分研究
2
作者 张鹏 黄艳 +7 位作者 魏成江 郑志强 吴伟伟 郑昌坤 申卫伟 于英杰 林馥茗 孙威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32,共15页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确认了3种香型红茶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最终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与嗅感受体的结合位点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共有13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导致这些香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在蜜香型红茶中,大马士酮、苯甲醛和芳樟醇氧化物Ⅰ是主要贡献挥发性化合物;在果香型红茶中,庚醛、3,6-亚壬基-1-醇、2-庚酮、(E)-柠檬醛和6-甲基-5-庚烯-2-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中的清凉感与水杨酸甲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红茶关键挥发性化合物能自发与OR1A1、OR1G1、OR2W1、OR5M3、OR7D4和OR8D1嗅感受体结合,其中OR1A1是感知3种香型特征的关键受体,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通过激活OR1A1的3个氨基酸残基(TYR258、PHE206和VAL254)而发生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从而促进3种香气的展现。本研究揭示了3种香型红茶特征香气形成的原因,为提升红茶风味品质和实现定向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独特香型 挥发性成分 分子对接 相对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棉杜鹃花朵挥发性成分的构成
3
作者 杨华 宋绪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4-67,116,共5页
以人工栽培的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Hook.f.)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4个开花过程及花瓣和雌雄蕊的挥发性成分,并与同亚属的4种杜鹃花进行比较。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22种挥发性成分,花芽期成... 以人工栽培的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Hook.f.)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4个开花过程及花瓣和雌雄蕊的挥发性成分,并与同亚属的4种杜鹃花进行比较。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22种挥发性成分,花芽期成分最少只有2种,盛开期成分最多15种。花芽期、盛开期、花瓣、雌雄蕊(Z)-罗勒烯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90.23%、69.59%、59.40%、78.74%,半开期、衰落期罗勒烯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84.42%、69.58%;半开期、盛开期、衰落期、花瓣、雌雄蕊芳樟醇相对质量分数排名第2,花芽期[s-(E,E)]-1-甲基-5亚甲基-8(1-甲乙基)-1,6-环癸二烯相对含量排名第2。检测出挥发性成分可以分为芳香族化合物、萜烯类、醇类、烷类,其中萜烯类成分质量分数在各开花过程及花瓣和雌雄蕊中相对质量分数都为最高。与其他4种马银花亚属植物比较,毛棉杜鹃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数量最少,盛开期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挥发性成分与刺毛杜鹃相同,相对质量分数排名第2的挥发性成分与鹿角杜鹃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棉杜鹃 花香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探究金银花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成分变化
4
作者 郑婕 谭汉添 +1 位作者 刘妮妮 郑振艺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147,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GC-MS技术应用于金银花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成分的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观察米蕾期(rice bud period,RB)、三青期(three green period,TG)、二白期(two white period,TW... 目的探讨GC-MS技术应用于金银花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成分的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观察米蕾期(rice bud period,RB)、三青期(three green period,TG)、二白期(two white period,TW)、大白期(big white period,BW)、银花期(honeysuckle stage,HS)、金花期(golden flower,GF)等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银花药材挥发性成分变化情况。结果经GC-MS分析,鉴定出醛类(18种)、醇类(11种)、酯类(15种)、酮类(10种)、烷烃类(11种)、烯烃类(3种)、酸类(4种)、酚类(3种)、醚类(1种)。经挥发性成分构成分析,醛类中TW时期相对质量分数最高,GF时期最低;醇类物质中BW时期相对质量分数最高,TG时期最低;酯类中GF时期相对质量分数最高,BW时期最低;酮类中HS时期相对质量分数最高,TG时期最低;烷烃类与烯烃类中TG时期相对质量分数最高,GF时期最低;酸类中GF最高,TW时期最低;酚类中TW时期相对质量分数最高,RB时期最低。结论通过GC-MS技术能区分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银花,可为发育时期金银花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技术 金银花 发育时期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紫秋葡萄酒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5
作者 张昂 路建锋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2,共7页
该研究以紫秋葡萄(Vtis davidii Foex)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X-10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K混合发酵制备紫秋葡萄酒。以花青素含量及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其... 该研究以紫秋葡萄(Vtis davidii Foex)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X-10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K混合发酵制备紫秋葡萄酒。以花青素含量及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秋葡萄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浸渍温度12℃、浸渍时间20 h、酵母菌接种量1.5%、酵母菌接种比例(FX-10∶WK)3∶7、前发酵温度24℃。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的紫秋葡萄酒色泽紫红透亮,果香、酒香纯正,香味协调,酒体丰满,醇厚协调,具有该产品的典型特征,感官评分为87.38分;花青素含量为583.86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98°Bx,酒精度为12.57%vol,还原糖含量为3.24 g/L,总酸含量为4.62 g/L,挥发酸含量为0.86 g/L;微生物菌落总数与大肠杆菌均未检出,其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从紫秋葡萄酒中共检出3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总含量为311.754 mg/L,其中,包括醇类10种、醛类4种、酸类5种、酯类14种、其他类物质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秋葡萄 混菌发酵 发酵工艺 正交试验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香风味蒸馏酒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6
作者 汪江波 夏啸 +5 位作者 毛春奎 陈家豪 何超 蔡凤娇 张瑞景 徐健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38,共6页
为了提高茶叶副产物的利用率,以新鲜麦芽(即发芽大麦)与绿茶梗作为混合发酵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制备茶香风味蒸馏酒。以感官评分和乙酸乙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结... 为了提高茶叶副产物的利用率,以新鲜麦芽(即发芽大麦)与绿茶梗作为混合发酵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制备茶香风味蒸馏酒。以感官评分和乙酸乙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结合遗传算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酒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绿茶梗添加量7%、熟粮含水率52%、酒曲添加量0.7%,发酵时间7 d,发酵温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茶香风味蒸馏酒的乙酸乙酯含量为0.46 g/L,感官评分为86.67分,酒精度为55%vol。基于GC-MS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5种、酯类16种、醛酮类5种及其他类5种。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所有风味物质含量的52%。茶香风味蒸馏酒茶香浓郁,口感醇厚,风味典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茶酒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香风味蒸馏酒 绿茶梗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挥发性风味成分 乙酸乙酯 感官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
7
作者 黄怀生 黎娜 +3 位作者 钟兴刚 石建云 李健权 粟本文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保靖黄金茶品质特征“香、绿、爽、浓”,“玉米香”为其中一类典型代表产品。采用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的构成,共获得39个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13个、醛类3个、酮类3个、酸类1个、酯类10个、烯烃类7个和... 保靖黄金茶品质特征“香、绿、爽、浓”,“玉米香”为其中一类典型代表产品。采用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的构成,共获得39个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13个、醛类3个、酮类3个、酸类1个、酯类10个、烯烃类7个和其他2个。其中,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醇类(78.57%)、酯类(5.89%)、烯烃类(5.58%)、酮类(5.10%)、醛类(2.05%)和其他类(1.86%),酸类最低为0.96%。以“清香”保靖黄金茶为对照,通过最小二乘法(PLS)和聚类分析进行差异化合物筛选,获得“玉米香”保靖黄金茶主要呈香物质为香叶醇、己酸己酯、反-3,7-芳樟醇氧化物Ⅱ、顺-3-己烯酸-顺-3-己烯酸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水杨酸甲酯、柠檬烯、壬酸、二甲基戊酸甲酯、反-β-罗勒烯、苯甲醛、苯甲醇、辛醇、顺-己酸-3-己烯酯、橄榄醇、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苯甲酸叶醇酯、β-紫罗酮、壬醛、α-古巴烯、β-丁香烯、反-戊酸-2-己烯酯、4,8-二甲基-1,3,7-任三烯、反-丁酸-3-己烯酯、二甲基硫醚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靖黄金茶 茶叶品质 挥发性成分 玉米香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溶剂对蓝靛果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8
作者 李国明 刘晓滢 +3 位作者 刘小琼 李锦红 李守岭 胡永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59-63,共5页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溶剂提取法,以正己烷和环己烷为提取溶剂提取蓝靛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系统比较了2种溶剂所提取成分的类别、相对含量和数量差异,以评估不同溶剂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总相...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溶剂提取法,以正己烷和环己烷为提取溶剂提取蓝靛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系统比较了2种溶剂所提取成分的类别、相对含量和数量差异,以评估不同溶剂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6.93%,环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8.99%;2种提取剂所得的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高于其他化合物,环己烷提取物中芳烃类、羧酸类、烯烃类和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高于正己烷提取物,醇类、烷烃类、酯类、醚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低于正己烷提取物;环己烷提取物中烷烃类、芳烃类、酚类、醇类、羧酸类、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均多于正己烷提取物。总体而言,正己烷更倾向于提取酯类、烷烃类和醇类化合物,而环己烷对芳烃类、羧酸类及烯烃类化合物表现出更好的萃取效率,整体提取效果优于正己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 超声波溶剂提取法 挥发性成分 含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红橘皮精油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清除自由基活性成分筛选
9
作者 冉春霞 胡江 邓惠玲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4,共9页
[目的]分析古红橘新鲜橘皮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评价其总体自由基清除活性,在不分离单体的情况下快速筛选其中自由基清除活性较强的成分。[方法]以古红橘新鲜橘皮为原料,分别采用共水蒸馏法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橘皮精油,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精油... [目的]分析古红橘新鲜橘皮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评价其总体自由基清除活性,在不分离单体的情况下快速筛选其中自由基清除活性较强的成分。[方法]以古红橘新鲜橘皮为原料,分别采用共水蒸馏法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橘皮精油,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筛选特征挥发性差异成分,并采用GC-MS和化学方法筛选自由基清除活性成分。[结果]2种提取方法所得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相对含量、特征挥发性成分及总体自由基清除活性差异极显著(P<0.001),共水蒸馏为最优的古红橘皮精油提取方法;各挥发性成分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柠檬醛(86.54%)、甜橙醛(81.20%)、α-法尼烯(70.29%)等表现出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而橙花醇(95.02%)、甜橙醛(83.09%)表现出极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结论]古红橘新鲜橘皮提取的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自由基清除活性受到提取方法的影响,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与其自由基清除活性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红橘 新鲜橘皮 精油 GC-MS 挥发性成分 自由基清除活性成分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下古红橘橘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及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
10
作者 冉春霞 胡江 +1 位作者 邓惠玲 李长凤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9,共9页
为明确不同干燥方式对古红橘橘皮精油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新鲜古红橘橘皮为对照、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橘皮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水蒸馏法提取精油并分析比较其提取率差异,GC-MS、venn图、类别分析结合OPLS-DA模型比较其挥发性成... 为明确不同干燥方式对古红橘橘皮精油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新鲜古红橘橘皮为对照、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橘皮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水蒸馏法提取精油并分析比较其提取率差异,GC-MS、venn图、类别分析结合OPLS-DA模型比较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相对质量分数差异,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结合相关性热图分析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古红橘橘皮精油的提取率、挥发性成分种类和相对质量分数有显著差异,其中精油提取率最高为WB(5.000±0.026)%、其次为HW(4.800±0.006)%,6种样品中共鉴定出8大类88种挥发性成分,以萜烯类为主,其中HW种类最多(29种)、SG最少(21种),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SG(97.77%)、YG(96.98%)、HW(96.84%)、WB(96.81%)、DR(95.70%)、XX(93.40%),通过建立OPLS-DA模型分析筛选出9种VIP>1的特征挥发性差异成分,可实现不同干燥方式下精油样品的判别;不同精油样品的特征挥发性差异成分与2种自由基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不一,但经比较可知HW对2种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红橘橘皮精油 干燥方式 挥发性成分 差异分析 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冯晓阳 秦微微 《农畜产品加工学报》 2025年第2期62-69,共8页
挥发性成分是食用菌整体香气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整体品质和经济价值。然而,食用菌挥发性成分组分复杂、含量较低,易受栽培、加工和贮藏等环节的影响。提取技术及检测仪器是研究食用菌挥发性成分的基础,对分析结果有着客观影响。基于此... 挥发性成分是食用菌整体香气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整体品质和经济价值。然而,食用菌挥发性成分组分复杂、含量较低,易受栽培、加工和贮藏等环节的影响。提取技术及检测仪器是研究食用菌挥发性成分的基础,对分析结果有着客观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SDE)和超临界CO_(2)萃取(SCCO_(2))等食用菌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技术进行综述,并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GC-TOFMS)、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C-IMS)和电子鼻等检测仪器进行说明,最后分析影响食用菌挥发性成分(干燥方式、干燥温度、贮藏、栽培、包装、品种和烹饪方式)的各类因素,旨在为调控食用菌香气品质、改进加工工艺和提升经济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挥发性成分 提取技术 检测仪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毛峰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12
作者 冯晓阳 王丽娜 《蚕桑茶叶通讯》 2025年第4期24-28,共5页
从萃取头材质、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方面对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进行参数优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黄山毛峰茶汤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针对黄山毛峰茶汤中挥发性成分的HS-SPME最佳萃取... 从萃取头材质、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方面对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进行参数优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黄山毛峰茶汤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针对黄山毛峰茶汤中挥发性成分的HS-SPME最佳萃取方法为:DVB/CAR/PDMS萃取头、添加氯化钠2 g、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在黄山毛峰茶汤中检测到4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16种、酯类5种、醛类5种、酮类6种、萜烯类3种、其他类8种,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的为醇类、最低的为酮类,研究结果旨在为提升黄山毛峰整体香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毛峰 顶空-固相微萃取 萃取条件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结合香气活度值分析膜分离精制技术对桂花净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英杰 郭智鑫 +5 位作者 卞建明 谢秋涛 李高阳 汪凯 郭佳婧 朱向荣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2,共8页
为探究通过膜分离技术得到的精制桂花净油原液、截留液和透过液的香气品质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桂花净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桂花净油样品中含有66种挥发性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不同组分的VOC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 为探究通过膜分离技术得到的精制桂花净油原液、截留液和透过液的香气品质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桂花净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桂花净油样品中含有66种挥发性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不同组分的VOC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成功区分3种不同的桂花净油组分,预测准确率达到93.6%。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筛选出了10种差异性化合物,通过聚类热图分析出桂花净油原液、截留液和透过液含量突出的VOC分别为9、3、1种;经过抗絮凝实验与流变学分析可知,桂花净油透过液具有良好的抗絮凝性与稳定的流变趋势,且其含有的棕榈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最低。根据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对各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评估,发现桂花净油原液样品的花香味、果香味、油脂香味和古龙样香气强度最为显著,其OAV分别为1 371 871.65、41 885.15、37 199.21和3 050.71;而桂花净油透过液样品的草香味强度最为突出,其OAV为3 241 379.60。本研究结果可为膜分离技术应用于纯化桂花净油以及桂花净油膜分离后各样品的特征香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净油 膜分离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低温驯化猕猴桃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智鑫 张维 +5 位作者 郭英杰 程小梅 赖灯妮 陈双平 李高阳 朱向荣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9-339,共11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猕猴桃贮藏期间的香气问题,本文以‘米良一号’猕猴桃为试材,分别在0、4、8和12℃下驯化3、5和7 d后进行乙烯利催熟后,采用HS-SPME-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与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猕猴桃挥... 为了更好地解决猕猴桃贮藏期间的香气问题,本文以‘米良一号’猕猴桃为试材,分别在0、4、8和12℃下驯化3、5和7 d后进行乙烯利催熟后,采用HS-SPME-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与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猕猴桃挥发性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了分析。共检出67种化合物,其中酯类17种、醇类8种、醛类11种、酮类9种、酸类5种、烷烃类13种和烯萜类4种,酯类物质的种类与含量最高,且不同低温驯化条件下猕猴桃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与含量之间存在差异(P<0.05);OPLS-DA模型分类预测准确率为99.5%,并通过VIP>1筛选出苯乙醇等16种差异性挥发性成分;采用ROAV值分析出丁酸乙酯等13种关键香气成分(1≤ROAV≤100),香气轮廓分析可知4℃驯化7 d的猕猴桃样品表现出强烈的果香气味,综合香气品质佳;PCA因子分析计算可知,在4℃驯化7 d下低温驯化猕猴桃香气最佳。本研究表明低温驯化技术可较好地保留采后猕猴桃贮藏期的香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低温驯化技术 化学计量学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鲣酶解产物酶法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勇强 洪鹏志 +3 位作者 罗东辉 贾瑞博 周春霞 陈昊文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该研究以鲣鱼为研究对象,以水解度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合酶解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优化后酶解液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加酶量0.33%、酶... 该研究以鲣鱼为研究对象,以水解度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合酶解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优化后酶解液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加酶量0.33%、酶解时间4.37 h、料液比1∶4.19的条件下,水解度最高,为24.12%,感官评分最高,为8.50分。优化后的酶解液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9.55%,GCMS共检出3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烷烃类10种、醛类10种、醇类10种、酮类5种、杂环类2种、芳香族类2种,筛选出OAV>1的关键风味物质12种,2,6-壬二烯醛对酶解液风味的贡献最高,OAV高达15929.57。此外,还含有关键腥味物质庚醛、己醛和2,4-癸二烯醛。鲣鱼酶解液富含风味物质,具有制作海鲜调味料的潜力。该研究能为鲣鱼调味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复合酶解 GC-MS 挥发性成分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香花不同花期及盛花期花器官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云 闫顺 +3 位作者 陈倩 黄琳曦 张先言 汪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目的】探究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var.banksiae)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为其花香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和末花期木香花花朵以及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和萼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目的】探究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var.banksiae)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为其花香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和末花期木香花花朵以及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和萼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聚类热图分析木香花不同花期和盛花期花器官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结果】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共检出78种挥发性成分,包含烯烃类、醛类、醇类、酸类、酮类等。从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木香花中分别检出39,41,45和4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有20种;不同花期木香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不同,花蕾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β-蒎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6.20%,16.85%和21.24%;Z-5-十九烯在半开期相对含量最高,为23.03%。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有38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开期、盛花期和花蕾期挥发性成分相近,均与末花期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从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萼片中分别检出27,30,28和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物质在雌蕊、雄蕊、花瓣中相对含量最高,萼片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雌蕊与萼片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与雄蕊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β-蒎烯、甲酸芳樟醇、5-十九烯-1-醇、Z-5-十九烯、正十九烷、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β-罗勒烯、乙酸苄酯和正辛醛是不同花器官中主要差异性挥发成分,同时β-蒎烯相对含量较高的雌蕊和β-罗勒烯、甲酸芳樟醇、正辛醛相对含量较高的萼片是木香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结论】木香花花香主要来自其雌蕊和萼片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性成分在末花期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香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花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烟叶挥发性香味成分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小龙 马亚云 +8 位作者 李媛 施高健 周倩玮 张玉海 罗宁洁 张琳 李斌 邓楠 孟令杰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3-804,共12页
烟叶挥发性香味物质种类多且易受样品基质干扰,高效稳定的分析方法对于准确鉴定复杂基质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5个烟草产地中桔三(C3F)等级烟叶中挥发性香味成分。烟叶样品(1... 烟叶挥发性香味物质种类多且易受样品基质干扰,高效稳定的分析方法对于准确鉴定复杂基质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5个烟草产地中桔三(C3F)等级烟叶中挥发性香味成分。烟叶样品(1.0 g)在80℃条件下,使用80μm二乙烯基苯/活性炭/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WR/PDMS)萃取纤维顶空萃取30 min,在进样口处280℃解吸8 min。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初步检测到107种挥发性香味成分,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酮类、芳香类和杂环类占70%以上(新植二烯除外)。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技术筛选出了代表性的差异物质。该方法及研究结果不仅为挥发性香味成分的标准化分析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与香味指标有关的物质,改善烟叶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挥发性香味成分 烟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对红枣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丽华 陈云莉 +5 位作者 石勇 李顺峰 查蒙蒙 李昌文 纵伟 王小媛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香气活度值(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研究植物乳杆菌CICC 20022(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ICC 20022)发酵对红枣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香气活度值(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研究植物乳杆菌CICC 20022(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ICC 20022)发酵对红枣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发酵红枣汁,发酵红枣汁含有较多萜类、含硫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有机硫化物,这些化合物赋予其更加浓郁的花果香。在未发酵红枣汁和发酵红枣汁中分别鉴定出48种和4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总质量浓度分别为4479.54μg/L和6943.14μg/L;发酵红枣汁中的酸类化合物质量浓度明显增加,其中癸酸质量浓度提高了193.68%,而酯类化合物种类明显减少,并新生成棕榈酸异丙酯、柠檬醛、橙花基丙酮等具有愉悦香气的化合物。具有花香味的大马士酮对发酵红枣汁香气特征的贡献最大,而苯甲醛、癸酸、苄醇、壬酸、大马士酮、月桂酸和己酸是发酵红枣汁的7种关键差异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苄醇和月桂酸可为发酵红枣汁增添独特的花果香。因此,采用植物乳杆菌发酵能够提升红枣汁的整体风味,并赋予其花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发酵 红枣汁 挥发性香气成分 OPLS-D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陕西渭北旱塬地区赤霞珠桃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娟 倪学理 +1 位作者 陈正峻 张予林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1,共8页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定性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酯类、醇类、醛酮类化合物为主。不同瓶储时间和不同栽培方式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影响较大,随着瓶储时间的延长,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甲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花果香特征逐渐减弱,而正己醇、二甲基硫醚、乙酸丁酯等物质含量逐渐增加,生青味、芦笋味、苦杏仁味增加;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葡萄酒中异丁醛、异戊醛、乙偶姻、己酸乙酯等物质含量提高,而乙酸、乙醛、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正己醇等物质含量降低,增强了麦仁味、果香和脂肪奶油香味的同时降低了酸果香、生青味,并减少了由乙酸和乙醛带来的不良异味风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气的优雅度、浓郁度和风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桃红葡萄酒 瓶储时间 栽培方式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分布水松叶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晓娟 刘世男 +3 位作者 邓必玉 卢志海 黄安书 梁永延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0-446,共7页
为探究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叶挥发性成分的地理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GC-MS方法测定广西6个地理分布(宾阳县、天等县、雁山区、苍梧县、平乐县和覃塘区)的野生水松叶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分布水松叶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出... 为探究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叶挥发性成分的地理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GC-MS方法测定广西6个地理分布(宾阳县、天等县、雁山区、苍梧县、平乐县和覃塘区)的野生水松叶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分布水松叶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出139种化学成分,其中,萜烯类的α-蒎烯和D-柠檬烯在各地理分布中的相对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8.61%~28.32%、16.80%~49.02%。通过对比6个地理分布水松叶挥发性成分发现,覃塘区水松叶挥发物种类最少,宾阳县的最多;雁山区的醇类、芳香烃类、醚类、醛类、萜烯类、酮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均最低,而天等县的芳香烃类、酚类、醚类、醛类、酸类、萜烯类和烷烃类相对含量均最高。不同地理分布水松叶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7.53%,可以反映大部分成分信息,其中,醚类、萜烯类、烷烃类、芳香烃类、酸类、烯烃类、酚类、酯类、酮类、醇类和其他类的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是区分不同地理分布水松的差异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覃塘区、苍梧县和雁山区聚为一组,平乐县和宾阳县聚为一组,天等县单独为一组。挥发性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经度和海拔对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为水松的培育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松 挥发性成分 GC-MS 地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