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滑移时两圆球间的幂律流体挤压流动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文彬 徐泳 +1 位作者 练国平 李红艳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22-728,共7页
基于Reynolds润滑理论分析了壁面滑移对任意圆球颗粒间幂律流体的挤压流动的影响· 研究表明有壁面滑移时挤压流动的粘性力可通过引进本文定义的滑移修正系数分离出无滑移解· 推导出的挤压力滑移修正系数是一积分表达式 ,依... 基于Reynolds润滑理论分析了壁面滑移对任意圆球颗粒间幂律流体的挤压流动的影响· 研究表明有壁面滑移时挤压流动的粘性力可通过引进本文定义的滑移修正系数分离出无滑移解· 推导出的挤压力滑移修正系数是一积分表达式 ,依赖于滑移参数、幂律指数、球间隙和积分上限· 一般地壁面滑移导致粘性力减小 ,粘性力的减小量随幂律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表明壁面滑移对剪切增稠流变材料有更大的影响 ;粘性力的减小量还随着滑移参数的增大而增加 ,而这恰与假设相符合 ;粘性力的减小量又随球间隙减小或积分上限的增大 (从液桥情况到完全浸渍 )而减小直到趋于常数 ,这一特性在离散元模拟时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 幂律流体 挤压流动 粘性力 壁面滑移 离散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平行圆盘间或两圆球间存在二阶流体时的挤压流动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春晖 黄文彬 徐泳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67-973,共7页
 为了进行湿颗粒群的离散元模拟,研究两圆球颗粒间二阶流体在挤压流动时的法向粘性力· 首先用小参数法对两平行圆盘间二阶流体挤压流动的速度场和正应力分布进行了近似分析,然后用类似的方法,分析任意两圆球间二阶流体的挤压流动。
关键词 离散元法 二阶流体 挤压流动 法向粘性力 小参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湿分挤压流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馨 王海 +1 位作者 施明恒 虞维平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6-69,共4页
提出了简化的弯通道模型 .根据多孔物料的结构和干燥过程的特点 ,通过实验观测湿分在一定压力差作用下的迁移行为 ,着重研究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湿分的挤压流动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恒定温度下 ,当干燥物料两端的压力差逐渐增... 提出了简化的弯通道模型 .根据多孔物料的结构和干燥过程的特点 ,通过实验观测湿分在一定压力差作用下的迁移行为 ,着重研究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湿分的挤压流动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恒定温度下 ,当干燥物料两端的压力差逐渐增大时 ,湿分由物料内部到达外表面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小且在相同的压力差降下 ,时间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 .在相同的压力差下 ,当液体温度升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干燥 多孔介质 挤压流动 内部湿分 弯通道模型 压力差 迁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片材挤压流动行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蔡浩鹏 王钧 +1 位作者 徐任信 黄绪棚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33-37,共5页
本文使用挤压流动技术研究了玻璃纤维毡增强聚丙烯片材(GMT)的各向异性流动行为。GMT的增强材料是采用干法制造的连续纤维针刺毡。实验中GMT/PP圆片试样放在平行模板间,在200℃下进行轴对称等温挤压流动研究,由试验机自动记录挤压过程... 本文使用挤压流动技术研究了玻璃纤维毡增强聚丙烯片材(GMT)的各向异性流动行为。GMT的增强材料是采用干法制造的连续纤维针刺毡。实验中GMT/PP圆片试样放在平行模板间,在200℃下进行轴对称等温挤压流动研究,由试验机自动记录挤压过程中挤压力与合模速度和位移的关系。最后,通过两种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模拟挤压流动:纯拉伸流动和纯剪切流动。研究结果表明:GMT挤压流动过程中拉伸流动为主导流动,剪切应力的影响较小,可以应用拉伸流动模型来预测压力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挤压流动 拉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刚性圆球间双黏度流体挤压流动压力分析
5
作者 杨薇 徐春晖 孙其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6-120,共5页
颗粒物质是大量固体颗粒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颗粒间孔隙水具有复杂连通结构和复杂的流动规律,直接影响颗粒体系的变形和强度,目前颗粒间隙液体的挤压流动和剪切运动分析是流体力学的难点。基于Reynolds润滑理论,导出了存在填隙... 颗粒物质是大量固体颗粒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颗粒间孔隙水具有复杂连通结构和复杂的流动规律,直接影响颗粒体系的变形和强度,目前颗粒间隙液体的挤压流动和剪切运动分析是流体力学的难点。基于Reynolds润滑理论,导出了存在填隙双黏度流体时,两刚性圆球间流体的挤压流动速度场和压力方程。根据应力的变化情况,将流体分为屈服区和未屈服区,讨论了两区厚度与流体及颗粒参数的关系,分析了流体压力分布随计算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法向挤压黏性力的积分表达式,并给出了黏性力随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质 双黏度流体 挤压流动 法向黏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楔形挤压磁流变缓冲器冲击动力学行为
6
作者 李祝强 付本元 +1 位作者 古毅 廖昌荣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多级径向结构可以延长有效阻尼流道长度,但同时也带来流动困难引起的阻塞问题,结合磁流变液在挤压作用下的增强效应,在不改变多级径向基本结构及磁流变阀外观尺寸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磁流变液径向楔形挤压流动型磁流变阀。通过定义“楔... 多级径向结构可以延长有效阻尼流道长度,但同时也带来流动困难引起的阻塞问题,结合磁流变液在挤压作用下的增强效应,在不改变多级径向基本结构及磁流变阀外观尺寸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磁流变液径向楔形挤压流动型磁流变阀。通过定义“楔形角”并采用微分思想将楔形阻尼通道分为若干微单元,建立微单元模型与“楔形角”的函数关系;基于HB(Herschel Bulkley)本构模型推导“楔形角”与楔形流道内压降的关系;考虑惯性效应和局部损耗,构建了HBMI(HB-minor losses-inertia)一般力学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楔形角”对楔形阻尼流道截面流速、压力梯度、局部损耗的影响;搭建落锤式冲击试验平台开展不同冲击速度和电流下的动力学行为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楔形角”设定在Δδ=2 mm以内缓冲器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其动态范围达1.45,最大缓冲力高达236 kN。将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发现HBMI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径向楔形挤压磁流变缓冲器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缓冲器 楔形流道 挤压流动 动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熔体挤压流变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韬 曹伟 +1 位作者 颜悦 厉蕾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共5页
鉴于现有流变仪不能直接表征挤压过程的应力-应变关系,本工作设计了恒定接触面积模式平板挤压流动装置,通过测量上平板压力及移动位移来表征熔体的流变特征,再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计算分别研究了幂律模型、PTT模型和XPP模型表征挤压过程... 鉴于现有流变仪不能直接表征挤压过程的应力-应变关系,本工作设计了恒定接触面积模式平板挤压流动装置,通过测量上平板压力及移动位移来表征熔体的流变特征,再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计算分别研究了幂律模型、PTT模型和XPP模型表征挤压过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聚碳酸酯熔体挤压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当熔体温度降低、挤压速率升高时,挤压应力随应变表现出三段分布,而初始挤压间距不影响应力应变分布模式,仅仅影响挤压应力的大小;黏弹本构模型可以预测出挤压应力的变化趋势,其中XPP模型的预测值更接近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流动 流变 本构模型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K型机械瓣空化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贺照明 席葆树 +1 位作者 朱克勤 祖佩贞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8-303,共6页
对国产GK2 7型机械二尖瓣进行了单次关闭方式的离体空化实验 ,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空泡照片。机械瓣阻塞体关闭后 ,云状空泡出现在挡座周围 ,呈放射状向外运动 ,空化原因是机械瓣关闭时阻塞体与挡座的撞击形成的局部挤压射流 ,挤压缝隙... 对国产GK2 7型机械二尖瓣进行了单次关闭方式的离体空化实验 ,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空泡照片。机械瓣阻塞体关闭后 ,云状空泡出现在挡座周围 ,呈放射状向外运动 ,空化原因是机械瓣关闭时阻塞体与挡座的撞击形成的局部挤压射流 ,挤压缝隙出口射流速度高达 9m/s ,局部低压造成空化 ,在机理上 ,这是附壁射流引起的旋涡空化。关闭速度是衡量机械瓣空化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空化历时随心室载荷率的增加而增加 ,在载荷率为2 75 0mmHg/s时 ,最大空化历时达 44 0 μs。机械瓣空化临界载荷率为 42 0mmHg/s,这比动物实验所得的正常生理条件 75 0mmHg/s低 ,因此在人体正常生理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K型机械瓣 空化可视化 挤压流动 附壁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斜煤层孤岛工作面巷道底鼓机制及控制 被引量:6
9
作者 肖家平 韩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329,共7页
针对缓倾斜煤层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底鼓严重的状况,以庞庞塔矿5煤107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研究背景,测试了顶底板的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利用物理模拟研究了底鼓机制,结果表明:①107工作面运输顺槽底板以高岭石为主,膨胀性岩石成分较低,岩石... 针对缓倾斜煤层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底鼓严重的状况,以庞庞塔矿5煤107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研究背景,测试了顶底板的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利用物理模拟研究了底鼓机制,结果表明:①107工作面运输顺槽底板以高岭石为主,膨胀性岩石成分较低,岩石内部空隙较少,结构致密,强度高;②107工作面运输顺槽底鼓属于挤压流动性底鼓,掘进期间发生的是浅部岩层整体弯曲,在采动超前支承压力影响阶段,底板上位坚硬岩层超过其抗弯强度而发生破断,下位软弱底板解除约束,变形急剧增加,帮角出现裂隙,底板变形出现剧烈变形区、受限变形区、变形过渡区;③107工作面运输顺槽底鼓机制为:坚硬底板在高应力下的挤压流动是造成底鼓的主要原因,缓倾斜煤层巷道底板存在三角煤和底板岩石中存在少量膨胀性岩石对底鼓影响较小。针对性提出了采用开挖卸压槽释放压力方式进行底鼓治理,现场实测表明所提措施可有效降低巷道底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工作面 底鼓 挤压流动 卸压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囊高压注浆技术在高地应力巷道底鼓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元豹 王传兵 侯俊领 《建井技术》 2017年第5期18-21,共4页
针对顾桥矿高地应力巷道矿压显现明显及底鼓量大的问题,在巷道底板破坏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底板治理技术特点,将胶囊高压注浆工艺应用到巷道底板治理中,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底鼓,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为高地应力巷道地板治理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胶囊高压注浆 高地应力巷道 底鼓治理 挤压流动性底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软岩巷道建设过程中底鼓问题的处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春梅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5,共3页
通过对煤矿输送机巷道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调查,分析了形成底鼓的原因及底鼓的特性,得出该巷道的底鼓是由于底板没有支护,为了释放巷道的应力和变形,破碎围岩经过挤压进入巷道,属于挤压流动型的底鼓。通过利用综合治理技术对该巷道进行治... 通过对煤矿输送机巷道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调查,分析了形成底鼓的原因及底鼓的特性,得出该巷道的底鼓是由于底板没有支护,为了释放巷道的应力和变形,破碎围岩经过挤压进入巷道,属于挤压流动型的底鼓。通过利用综合治理技术对该巷道进行治理后发现,该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底鼓,而且对于两帮围岩力学性能进行改善,变形速率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软岩 底鼓 挤压流动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巷道底鼓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柳晶 武剑 《煤》 2017年第7期15-18,共4页
针对复杂环境下巷道发生严重底鼓的问题,理论研究了巷道底鼓围岩稳定性及位移计算方法,模拟研究了不同巷道宽度、巷道高度及侧压系数条件下巷道底鼓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帮岩石的挤压力作用是发生底鼓的重要原因,底鼓量与巷道宽度及... 针对复杂环境下巷道发生严重底鼓的问题,理论研究了巷道底鼓围岩稳定性及位移计算方法,模拟研究了不同巷道宽度、巷道高度及侧压系数条件下巷道底鼓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帮岩石的挤压力作用是发生底鼓的重要原因,底鼓量与巷道宽度及两帮移近量有关。侧压系数对巷道底鼓影响最大,巷道宽度次之,巷道高度对底鼓影响最小,在λ为0.5~1.2的范围内,底板主要表现为挤压流动性底鼓。采用超挖锚固回填+底角锚杆的底板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复杂环境下底板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环境 底鼓 巷道宽度 侧压系数 挤压流动 超挖锚固回填+底角锚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东一矿软岩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治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44,共5页
针对敏东一矿软岩回采巷道底鼓严重的问题,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回采巷道底板矿物成分及采动应力对底板变形破坏影响,揭示了软岩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并提出了锚杆加固回填支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底板破... 针对敏东一矿软岩回采巷道底鼓严重的问题,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回采巷道底板矿物成分及采动应力对底板变形破坏影响,揭示了软岩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并提出了锚杆加固回填支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底板破坏程度会因与距工作面距离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特征,距工作面越近时,采动影响越剧烈,底板破坏程度越高,且会在两帮较高应力挤压作用下向上凸起;同时,底板中含有大量伊利石、蒙脱石矿物成分,在遇水后会发生严重膨胀现象;二者共同影响下,06工作面运输巷易发生“遇水膨胀+挤压流动型”底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巷道底鼓 遇水膨胀 挤压流动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嘴结构对某防暴喷射管内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14
作者 赵法栋 张燕丽 +1 位作者 庄弘炜 吴一丹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2,共5页
为深入分析喷嘴结构对某防暴喷射管内流场的影响,采用动网格技术对其冲击挤压过程进行了大涡模拟。结果表明:管内流动能量损失主要是由喷嘴结构突变和压强差引起的涡流损失;锥直形喷嘴收缩角越小,涡流损失越小,出口平均速度越快,能量利... 为深入分析喷嘴结构对某防暴喷射管内流场的影响,采用动网格技术对其冲击挤压过程进行了大涡模拟。结果表明:管内流动能量损失主要是由喷嘴结构突变和压强差引起的涡流损失;锥直形喷嘴收缩角越小,涡流损失越小,出口平均速度越快,能量利用率越高;在喷嘴总长度和入口收缩段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等变速喷嘴能量损耗最低,速度和压强分布最均匀、出口平均速度最高,性能最优。所得结论对喷嘴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暴喷射管 挤压流动 脉冲射流 喷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