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37
1
作者 冯向阳 孟宪刚 +3 位作者 邵兆刚 王建平 朱大岗 赵建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9-424,共6页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 ,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 (重 )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 ,...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 ,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 (重 )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 ,岩石圈向西北的俯冲 ,地壳层次向西挤压产生基底滑脱、推覆增厚 ,进而在松弛伸展过程出现山链两侧双极性的重力滑脱。在分析变形特征的基础上 ,对本区的挤压推覆 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 ,实验表明 ,来自于SE方向的挤压作用是产生大规模的推覆 滑脱构造的动力来源。在后期的应力松弛阶段 ,产生伸展滑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 模拟实验 雪峰山 中生代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边界中生代推覆-伸展递进转换及地壳尺度的切向剪切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涛 郑亚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237,共6页
中蒙边界一带发育中生代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亚干伸展变质核杂岩从开始形成到最终(早白垩世)成型是一个长期递进发育过程,早期深层次透入性韧性伸展剪切主要发生于170~135Ma,有迹象显示在228~170Ma已经开始。这与中生代推覆事件在时... 中蒙边界一带发育中生代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亚干伸展变质核杂岩从开始形成到最终(早白垩世)成型是一个长期递进发育过程,早期深层次透入性韧性伸展剪切主要发生于170~135Ma,有迹象显示在228~170Ma已经开始。这与中生代推覆事件在时代上重合,且运动指向相同,即上盘均向南东,显示推覆与伸展同时、同向的递进转换。提出地壳尺度切向剪切构造模式:在上地壳近水平简单剪切和水平挤压叠加构成一般剪切而形成推覆;而在中下地壳近水平简单剪切和上下挤压(重力作用)叠加构成一般剪切而发育同向伸展拆离剪切带(C'),随着上地壳的增厚和下地壳的减薄,该伸展剪切带向上扩展形成变质核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剪切 构造层次 -伸展转换 变质核杂岩 中生代 中蒙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被引量:33
3
作者 刘正宏 徐仲元 杨振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逆冲 伸展变形作用 阴山 挤压变形机制 构造样式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南中生代造山期缩短滑脱与晚造山伸展拆离构造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亚东 曾令森 +1 位作者 李健波 欧阳志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1-824,共14页
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由早期近东西向紧闭的褶皱带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组成。早期的南北向缩短构造以龙王庙平卧褶皱和大小长山岛的直立紧闭褶皱为代表,分别具有扇状间隔性压溶劈理和透入性轴面片理,褶面倒向以北为主。北北东向构造切割近... 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由早期近东西向紧闭的褶皱带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组成。早期的南北向缩短构造以龙王庙平卧褶皱和大小长山岛的直立紧闭褶皱为代表,分别具有扇状间隔性压溶劈理和透入性轴面片理,褶面倒向以北为主。北北东向构造切割近东西向构造,表层表现为北西西向薄皮逆冲推覆构造,浅层构造具有扇状压溶劈理的紧闭褶皱,深层表现为基底与盖层间的拆离断层及其下的韧性剪切带。早期的研究者将该断层作为辽南推覆构造底部的滑脱面,现今则压倒性地采用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理念。根据相关剪切带早期面内褶皱发育,晚期伸展褶劈理发育,通过运动学涡度和应力状态分析,论证早期滑脱—推覆到晚期伸展拆离的演化过程。野外观测证明,辽南基底变质岩西侧的金州断层为一伸展拆离断层,它切割东侧的董家沟断层,前者平行于下伏糜棱岩中的同向伸展褶劈理,后者平行下伏糜棱岩的糜棱面理。金州拆离断层的形成及其东侧的隆起标志着辽南构造体制从缩短到伸展的转折。根据相关的年代学研究,这一构造体制转化发生在早白垩世(约120~107 Ma)。该区最新的构造事件是北东—南西向的缩短,相关的北北东向的右行走滑断层与晚白垩世以来的郯庐断层活动方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作用 伸展拆离作用 运动学涡度 伸展褶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古近纪挤压-伸展变形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福国 张向涛 +4 位作者 梅廉夫 颜晖 柳保军 张忠涛 刘军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6-252,共7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是白云凹陷2个有利成藏区之一,目前勘探正面临转向古近系深层的阶段,急需重新认识深层洼陷结构构造。为了解决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古近系深层缓坡带砂岩变少,与伸展型半地堑储层发育模式矛盾的问题,利用改善深层成像... 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是白云凹陷2个有利成藏区之一,目前勘探正面临转向古近系深层的阶段,急需重新认识深层洼陷结构构造。为了解决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古近系深层缓坡带砂岩变少,与伸展型半地堑储层发育模式矛盾的问题,利用改善深层成像的重处理三维深度域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进行综合解释,开展了白云东区古近系及基底之下滑脱面全三维构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按动力学机制对盆地演化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构造层序由一个被动裂陷旋回,修改为被动裂陷-主动裂陷-被动裂陷3个旋回;构造幕由3分细化为6个幕次,即由断陷幕-断坳转换幕-坳陷幕细化为裂陷两幕-褶皱两幕-裂陷萎缩幕-漂移幕,细分方案更好地反映了地层变形规律。地层变形方式表现为基底呈东西向挤压构造,盖层为南北向伸展构造。伸展构造发育过程中,主动裂陷旋回参与的基底盖层脱耦变形的新模式协调了白云东区古近纪构造-沉积响应,补充了主动裂陷阶段盆地充填富泥旋回的认识,挤压-伸展同步变形模式丰富了南海盆地空间演化模式,支持了白云凹陷深层新领域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伸展变形 滑脱 构造演化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3
6
作者 汤济广 胡望水 +2 位作者 郭齐军 黄泽光 翟常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认为印支期-中燕山期主体变形方式为逆冲推覆作用,变形强度自东向西发生时空迁移;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区域伸展变形,且以信阳-合肥盆地和灵宝-鲁山-确山-固始-肥东断裂一带伸展作用最强。平衡剖面恢复显示,印支期和中燕山期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两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期,其中印支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东,而中燕山期则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西。中燕山晚期(K1),受差异造山作用,研究区东西构造变形分异,东秦岭北侧发生强烈收缩变形,而大别北侧则在热隆作用下发生滑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构造变形 逆冲 伸展构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重力场特征及其构造变形 被引量:5
7
作者 何海军 李绪善 李百祥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19,共7页
根据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新近完成的6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在区内划分出4处不同重力场特征和构造变形。北东东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为左行走滑兼有逆冲,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夹持重力高和重力低,反映了其为隆起与... 根据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新近完成的6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在区内划分出4处不同重力场特征和构造变形。北东东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为左行走滑兼有逆冲,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夹持重力高和重力低,反映了其为隆起与坳陷组成的断裂构造带。扭、压、张3种构造变形应力场效应共存,以扭应力为主,在不同地段兼有压、张性。祁连山造山带西段呈北西西向弧形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分布,反映了挤压推覆、逆冲叠置、盆山耦合的构造格局,反映出祁连造山带内挤压型盆山偶合的对应关系。据估算,香毛山、大雪山两重力梯级带侏罗纪至今,最小位移量为分别为140km、120km。敦煌盆地、苏海盆地重力场疏缓开阔,具有变形相对较弱的稳定地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特征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 构造变形 左行走滑断裂 挤压逆冲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北许家坡金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金发 张业明 罗玉祖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对区域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提出许家坡金银矿床受武当山(岩)群及武当隆起-滑脱构造和武当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表现出地层和构造控矿的双重性,其成矿因素比较复杂,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成矿热液... 通过对区域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提出许家坡金银矿床受武当山(岩)群及武当隆起-滑脱构造和武当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表现出地层和构造控矿的双重性,其成矿因素比较复杂,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成矿热液主要属变质热液型中—低温热卤水,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矿床 矿床地质 地球化学特征 武当隆起-滑脱构造 武当逆冲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专业地质学术活动综述
9
作者 童有德 《煤炭工程》 1986年第2期13-,共1页
1985年第三季度,中国煤炭学会所属的煤田地质、矿井地质和瓦斯地质三个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了“中国滑动构造”、“采掘机械化矿井地质”和“瓦斯地质研究与编图”学术会议,综述如下。 一、滑动构造研究丰富了构造理论,在实践中已取得了... 1985年第三季度,中国煤炭学会所属的煤田地质、矿井地质和瓦斯地质三个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了“中国滑动构造”、“采掘机械化矿井地质”和“瓦斯地质研究与编图”学术会议,综述如下。 一、滑动构造研究丰富了构造理论,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好效果 近些年来,许多矿区勘探和矿井开采表明,我国的滑动构造分布很广。这种构造的特征表现为伸展型缓倾斜断裂,其形成机制是重力作用或挤压流变,滑动构造可造成地层缺失,或老地层推覆到新地层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构造 地层缺失 伸展 采掘机械化 中国煤炭学会 挤压 形成机制 活动综述 含煤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