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朝45区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效果预测
被引量:
4
1
作者
贺凤云
徐显军
+1 位作者
金春梅
王兴臣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32,共3页
分析了朝 45区块的水淹特征 ,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不完善区、构造的边缘地区、厚度较大油层的上部及分布面积小的砂体 ,给出了剩余油的挖潜方法 ,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对 2 0 0 4~ 2 0 0 7年的注采比、油水井堵水、水井转油井、井网...
分析了朝 45区块的水淹特征 ,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不完善区、构造的边缘地区、厚度较大油层的上部及分布面积小的砂体 ,给出了剩余油的挖潜方法 ,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对 2 0 0 4~ 2 0 0 7年的注采比、油水井堵水、水井转油井、井网加密的效果进行了预测 .研究结果表明 :朝 45区块合理注采比为 2 .0 0 0 ;在保持合理注采比的条件下 ,油水井堵水可使含水率下降、地层压力和产量提高 ;水井转油井可使含水率比基础方案的低、地层压力下降和采出程度提高 ;井网加密可使含水率下降 ,且短时间内 ,综合含水率上升缓慢 ,见水后含水率上升较快 ,地层压力基本不变 ,采出程度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剩余油分布
挖潜效果
注采比
水井转抽
井网加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运聚再生油藏模式创新认识与挖潜效果
被引量:
8
2
作者
涂乙
闫正和
+5 位作者
戴建文
王亚会
朱义东
杨勇
杨娇
王伟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2-532,共11页
针对开发中后期海上老油田剩余油零星散落分布和运移-富集规律难预测等问题,将“势控论”与“构型级次界面”结合,以储层内部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研究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运移方向和运聚时间,由此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主...
针对开发中后期海上老油田剩余油零星散落分布和运移-富集规律难预测等问题,将“势控论”与“构型级次界面”结合,以储层内部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研究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运移方向和运聚时间,由此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主力油藏砂体以叠置接触为主,夹层较少发育,储层主要为高孔、高渗特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高度分散状态的剩余油经过1年左右运移,在井控低且势能低部位小规模聚集成藏,挖潜潜力有限,生产井表现出高产短命的生产效果;②非主力油藏砂体横向接触主要以侧叠和孤立类型为主,3级和4级构型界面较为发育,剩余油动态运聚时间、方向与储层韵律性、夹层级次和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一般非主力油藏关停约3年以上时间,4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侧向绕流,逐渐向低势闭合区富集成藏,3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垂向渗透,向低势闭合区聚集,剩余油运移富集规模较大,生产井表现出高产、高效、长命的生产效果。研究成果为海上中-高含水期老油田深度、立体挖潜提供技术支持,将为公司年度生产目标实现或超产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级次构型界面
势控论
运移聚集
再生油藏模式
挖潜效果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构型单元“势控论”研究与剩余油开发效果分析
被引量:
10
3
作者
涂乙
王亚会
+2 位作者
闫正和
高永明
魏启任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3-140,共8页
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开发效果,综合利用地震、地质、生产动态等资料,将“构型精细解剖”与“势控论”相结合,基于单砂体构型单元进行油水动态运移规律研究,从运移方向和时间角度,预测剩余油运移与聚集规律,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提出...
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开发效果,综合利用地震、地质、生产动态等资料,将“构型精细解剖”与“势控论”相结合,基于单砂体构型单元进行油水动态运移规律研究,从运移方向和时间角度,预测剩余油运移与聚集规律,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提出低势闭合区是剩余油挖潜的重点区域。Y 油田主力储层夹层少且薄,砂体连片展布,以堆叠接触为主,关停后 1 a 左右,零散分布的剩余油向低井控、低势能的构造高部位进行运移聚集;非主力储层夹层发育规模大且厚,砂体发育类型包括堆叠、侧叠和孤立型,零散剩余油在纵向上运移受到夹层遮挡,砂体内运移方向受韵律性影响,横向上砂体之间接触类型决定剩余油聚集规模,关停后 3 a 以上时间,剩余油逐渐向油藏低势闭合区富集成藏。Z9 非主力油藏低势闭合区 Y1-6 H 井平均日产油超过 200 m^3,含水率低于 5%,已稳产 4 a;构造高部位 Y1-3 H 井平均日产油低于 60 m^3,含水率约 75%,现已关停,远低于低势闭合区生产效果,其他非主力油藏低势闭合区剩余油也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Y 油田挖潜资料证明了低势闭合区“动态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的合理性,可为海上中后期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界面
势控论
运移方向
运移时间
聚集规律
挖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喇嘛甸油田断层边部定向井挖掘剩余油方法
被引量:
11
4
作者
姜艳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87,共5页
喇嘛甸油田断层边部井网密度相对较低且注采完善程度低,断层附近剩余油相对富集,采取普通直井方式不能高效地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为此,探索了采用定向井方式进行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的方法。利用井震结合三维断层建模成果及单砂体研究成...
喇嘛甸油田断层边部井网密度相对较低且注采完善程度低,断层附近剩余油相对富集,采取普通直井方式不能高效地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为此,探索了采用定向井方式进行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的方法。利用井震结合三维断层建模成果及单砂体研究成果,结合注采关系及剩余油特点,设计完钻2口定向井;通过定向井完钻后动静结合的剩余油综合分析,搞清了剩余油富集部位,射孔后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针对开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进行措施调整,使定向井保持了较好的开采效果,大幅度地提高了特高含水期断层边部油层的动用程度及油田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边部
剩余油
定向井
挖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平井开采技术在老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5
作者
邹晓萍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68,共4页
惠州油田群是南海东部地区早期投入开发的油田,边底水发育,地层能量充足。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开采,油田步入了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日趋分散、复杂;构造、隔夹层及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
惠州油田群是南海东部地区早期投入开发的油田,边底水发育,地层能量充足。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开采,油田步入了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日趋分散、复杂;构造、隔夹层及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精细研究是优化水平井设计,提高挖潜效果的关键。为缓解高含水期油田群的产量递减,应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成功动用了薄油层、"屋脊型"和"工字型"剩余油,提高了高含水期的油田采收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中后期
隔夹层
屋脊型剩余油
工字型剩余油
挖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朝45区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效果预测
被引量:
4
1
作者
贺凤云
徐显军
金春梅
王兴臣
机构
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
出处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32,共3页
文摘
分析了朝 45区块的水淹特征 ,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不完善区、构造的边缘地区、厚度较大油层的上部及分布面积小的砂体 ,给出了剩余油的挖潜方法 ,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对 2 0 0 4~ 2 0 0 7年的注采比、油水井堵水、水井转油井、井网加密的效果进行了预测 .研究结果表明 :朝 45区块合理注采比为 2 .0 0 0 ;在保持合理注采比的条件下 ,油水井堵水可使含水率下降、地层压力和产量提高 ;水井转油井可使含水率比基础方案的低、地层压力下降和采出程度提高 ;井网加密可使含水率下降 ,且短时间内 ,综合含水率上升缓慢 ,见水后含水率上升较快 ,地层压力基本不变 ,采出程度提高 .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剩余油分布
挖潜效果
注采比
水井转抽
井网加密
Keyword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potential tapping
injection withdrawal ratio
water well becoming oil well
well infilling network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运聚再生油藏模式创新认识与挖潜效果
被引量:
8
2
作者
涂乙
闫正和
戴建文
王亚会
朱义东
杨勇
杨娇
王伟峰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2-532,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TX05023-006-03)。
文摘
针对开发中后期海上老油田剩余油零星散落分布和运移-富集规律难预测等问题,将“势控论”与“构型级次界面”结合,以储层内部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研究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运移方向和运聚时间,由此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主力油藏砂体以叠置接触为主,夹层较少发育,储层主要为高孔、高渗特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高度分散状态的剩余油经过1年左右运移,在井控低且势能低部位小规模聚集成藏,挖潜潜力有限,生产井表现出高产短命的生产效果;②非主力油藏砂体横向接触主要以侧叠和孤立类型为主,3级和4级构型界面较为发育,剩余油动态运聚时间、方向与储层韵律性、夹层级次和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一般非主力油藏关停约3年以上时间,4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侧向绕流,逐渐向低势闭合区富集成藏,3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垂向渗透,向低势闭合区聚集,剩余油运移富集规模较大,生产井表现出高产、高效、长命的生产效果。研究成果为海上中-高含水期老油田深度、立体挖潜提供技术支持,将为公司年度生产目标实现或超产保驾护航。
关键词
不同级次构型界面
势控论
运移聚集
再生油藏模式
挖潜效果
珠江口盆地
Keywords
interface of diverse orders
potential control theory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reservoir regeneration model
tapping effect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
分类号
TE32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构型单元“势控论”研究与剩余油开发效果分析
被引量:
10
3
作者
涂乙
王亚会
闫正和
高永明
魏启任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东部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地质特征”(编号:2011ZX05023-006-03)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开发效果,综合利用地震、地质、生产动态等资料,将“构型精细解剖”与“势控论”相结合,基于单砂体构型单元进行油水动态运移规律研究,从运移方向和时间角度,预测剩余油运移与聚集规律,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提出低势闭合区是剩余油挖潜的重点区域。Y 油田主力储层夹层少且薄,砂体连片展布,以堆叠接触为主,关停后 1 a 左右,零散分布的剩余油向低井控、低势能的构造高部位进行运移聚集;非主力储层夹层发育规模大且厚,砂体发育类型包括堆叠、侧叠和孤立型,零散剩余油在纵向上运移受到夹层遮挡,砂体内运移方向受韵律性影响,横向上砂体之间接触类型决定剩余油聚集规模,关停后 3 a 以上时间,剩余油逐渐向油藏低势闭合区富集成藏。Z9 非主力油藏低势闭合区 Y1-6 H 井平均日产油超过 200 m^3,含水率低于 5%,已稳产 4 a;构造高部位 Y1-3 H 井平均日产油低于 60 m^3,含水率约 75%,现已关停,远低于低势闭合区生产效果,其他非主力油藏低势闭合区剩余油也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Y 油田挖潜资料证明了低势闭合区“动态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的合理性,可为海上中后期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构型界面
势控论
运移方向
运移时间
聚集规律
挖潜效果
Keywords
configuration interface
potential control theory
migration direction
migration time
accumula-tion law
potential tapping effect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喇嘛甸油田断层边部定向井挖掘剩余油方法
被引量:
11
4
作者
姜艳莲
机构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87,共5页
文摘
喇嘛甸油田断层边部井网密度相对较低且注采完善程度低,断层附近剩余油相对富集,采取普通直井方式不能高效地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为此,探索了采用定向井方式进行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的方法。利用井震结合三维断层建模成果及单砂体研究成果,结合注采关系及剩余油特点,设计完钻2口定向井;通过定向井完钻后动静结合的剩余油综合分析,搞清了剩余油富集部位,射孔后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针对开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进行措施调整,使定向井保持了较好的开采效果,大幅度地提高了特高含水期断层边部油层的动用程度及油田采收率。
关键词
断层边部
剩余油
定向井
挖潜效果
Keywords
fault margin
remained oil
directional well
tapped effect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平井开采技术在老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5
作者
邹晓萍
机构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
出处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68,共4页
文摘
惠州油田群是南海东部地区早期投入开发的油田,边底水发育,地层能量充足。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开采,油田步入了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日趋分散、复杂;构造、隔夹层及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精细研究是优化水平井设计,提高挖潜效果的关键。为缓解高含水期油田群的产量递减,应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成功动用了薄油层、"屋脊型"和"工字型"剩余油,提高了高含水期的油田采收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开发中后期
隔夹层
屋脊型剩余油
工字型剩余油
挖潜效果
Keywords
mid-later stage of oil field development
interlayers
atttic type remaining oil
bypassed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development
分类号
TE355.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朝45区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效果预测
贺凤云
徐显军
金春梅
王兴臣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运聚再生油藏模式创新认识与挖潜效果
涂乙
闫正和
戴建文
王亚会
朱义东
杨勇
杨娇
王伟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构型单元“势控论”研究与剩余油开发效果分析
涂乙
王亚会
闫正和
高永明
魏启任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喇嘛甸油田断层边部定向井挖掘剩余油方法
姜艳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水平井开采技术在老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
邹晓萍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