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与脑状态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列亮 华福洲 +5 位作者 应俊 张静 周斌 罗振中 胡衍辉 徐国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178-3181,共4页
目的:指端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与脑状态指数(CSI)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对比性观察。方法:全麻下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患者93例,气管插管前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靶浓度从0.5mg/L开始,每隔3 min递增0.5 m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 目的:指端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与脑状态指数(CSI)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对比性观察。方法:全麻下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患者93例,气管插管前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靶浓度从0.5mg/L开始,每隔3 min递增0.5 m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MOAAS)为0后,以原靶浓度继续泵注。持续描记指端PPG,记录CSI,每隔30 s行MOAAS评分。计算脉搏波参数与MOAAS的相关性及各指标预测M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 :麻醉诱导开始至气管插管前,PPGA值在MOAAS 4级至3级、3级至2级时显著上升(P<0.05);CSI值在各相邻MOAAS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GA、PBI、CSI与MOAA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30、0.93,在不同MOAAS评分时的Pk值分别为0.64、0.54、0.93。气管插管及切皮前后PPGA、PB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深度监测中,CSI可很好的监测镇静深度,PPGA、PBI可较好地反映全身麻醉下伤害性感受反应,故PPGA结合CSI可完善麻醉深度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光电容积脉搏波 脑状态 麻醉深度 伤害性感受 镇静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诱导下气管插管时指光电容积脉搏波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列亮 朱娟 +4 位作者 徐磊 朱中良 史宏伟 罗中华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0-33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全麻诱导下气管插管时指光电容积脉搏波(FPPG)的变化。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三组,全麻诱导时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0.4ug/kg(S1组)、0.6ug/kg(S2组)、0.8ug/k...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全麻诱导下气管插管时指光电容积脉搏波(FPPG)的变化。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三组,全麻诱导时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0.4ug/kg(S1组)、0.6ug/kg(S2组)、0.8ug/kg(S3组)。分别于入室后10min(L)、麻醉诱导前1min(T1)、诱导后3min(T2)、插管前1min(T3)、插管后1min(T4)采集FPPG信号,各时点描记脉搏波形30s,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结果与T1时比较,T2、T3时三组指脉搏波波幅(FPPGA)、脉搏波间隔(PBI)明显升高(P〈0.05);与T3时比较,T4时三组FPPGA、PBI明显降低(P〈0.05)。与S1组比较,T2~T4时S2、S3组FPPGA、PBI明显升高(P〈0.05);与S2组比较,T2~T4时S3组FPPGA、PBI明显升高(P〈0.05)。结论FPPG的变化为全麻过程中伤害性应激的监测及抗伤害性措施的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光电容积脉搏波 伤害性感受 麻醉深度 全身麻醉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用于清醒志愿者对冷热刺激时痛觉反应的研究
3
作者 张列亮 应俊 +5 位作者 华福洲 张静 胡衍辉 罗振中 龙小飞 徐国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6-308,共3页
目的:通过冷热刺激诱发疼痛,探讨指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分析技术用于清醒患者疼痛评估和监测的可行性。方法:30例健康男性自愿者将右手按先后顺序分别放入42℃、48℃、3℃水中各90S。每2个试验间休息10~20min,记录每次刺激后的... 目的:通过冷热刺激诱发疼痛,探讨指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分析技术用于清醒患者疼痛评估和监测的可行性。方法:30例健康男性自愿者将右手按先后顺序分别放入42℃、48℃、3℃水中各90S。每2个试验间休息10~20min,记录每次刺激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RS),描记入室后20min(T0)时及每次刺激前及结束后即刻左手食指PPG各30s,数据做离线分析。结果:与温度刺激前比较,各组刺激后PPGA、PBI均显著降低(P〈0.05);刺激后42℃组与48℃组间PBI、PP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3℃组比较,刺激后42℃组、48℃组PBI、PPG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后三组间N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后42℃组与48℃组PBI、PPGA与NRS的相关性均较差:3℃组PBI、PPGA与NRS呈中等强度负相关。结论:轻中度的伤害性刺激可导致PBI、PPGA的改变,但其变化幅度与重度疼痛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应用PPG分析技术可评估和监测清醒时温觉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光电容积脉搏波 温度刺激 实验性疼痛 伤害性感受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