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鱼类游泳能力试验研究
1
作者 刘晶晶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16-220,共5页
鱼类游泳能力包括趋流特性和克流能力,是决定鱼类能否成功洄游的关键指标,对仿生态鱼道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鱼类生态学试验,测定主要过鱼种类(长鳍吻鮈、长薄鳅、鲢鱼、草鱼... 鱼类游泳能力包括趋流特性和克流能力,是决定鱼类能否成功洄游的关键指标,对仿生态鱼道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鱼类生态学试验,测定主要过鱼种类(长鳍吻鮈、长薄鳅、鲢鱼、草鱼、南方大口鲶、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瓦氏黄颡、圆口铜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速、持续游泳时间和突进游速等指标;基于试验结果,提出过鱼孔流速、过鱼孔尺寸、休息池、进口流速等设计参数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1)过鱼种类的感应流速为0.01~0.26 m/s,各鱼种对水流敏感。(2)过鱼种类的临界游速为0.43~1.04 m/s,鲢鱼、草鱼、中华倒刺鲃、长鳍吻鮈、长薄鳅、圆口铜鱼、岩原鲤、瓦氏黄颡和南方大口鲶的临界游速呈递减趋势。(3)过鱼种类的持续游泳时间为1320~4920 s,岩原鲤、中华倒刺鲃、鲢鱼的持续游泳时间较长,而长鳍吻鮈和瓦氏黄颡的持续游泳时间较短。(4)过鱼种类的突进游速为0.84~1.50 m/s,长薄鳅的突进游速最大,南方大口鲶的突进游速最小。(5)基于试验结果提出如下过鱼设施设计参数:过鱼孔最大流速为1.20 m/s;竖缝宽度和高度均应不小于0.60 m;鱼道平均流速定为0.60 m/s,至少600 m范围内设置1个休息池;鱼道进口流速范围为0.60~0.85 m/s,在进口通过可调节装置以及相应的补水系统对进口流速进行调节,或设置不同进口流速,即高流速进口0.80~1.10 m/s,低流速进口0.60~0.8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游泳能力 感应流速 临界游速 持续游泳时间 突进游速 过鱼设施 犍为航电枢纽工程 岷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于晓明 张秀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76-84,共9页
文章综述了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概况、鱼类游泳速度的分类和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鱼类游泳能力的评价指标、完善测试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游泳能力 游泳速度 持续游泳时间 临界游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幼鱼在不同水流速度下的暴发-滑行行为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梁园园 林晨宇 +5 位作者 陈廷 张秋生 刘国勇 刘德富 高柱 石小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7-1193,共7页
在水温(18±1)℃的条件下,以全长(11.70±0.57)cm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不同流速(16.5、22.0、27.5、33.0、38.5、44.0、49.5和55.0 cm/s)下的持续游泳时间、调头百分比和暴发-滑行运动数据... 在水温(18±1)℃的条件下,以全长(11.70±0.57)cm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不同流速(16.5、22.0、27.5、33.0、38.5、44.0、49.5和55.0 cm/s)下的持续游泳时间、调头百分比和暴发-滑行运动数据。结果表明,鲢的平均持续游泳时间先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后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当流速33.0 cm/s时,平均持续时间最短为118.6min,其中各组试验鱼的最大可持续游泳时间均可达到200min。调头百分比随流速的增加迅速减小,当流速≥44.0 cm/s时,不再出现调头行为。暴发-滑行游泳的平均暴发时间随流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y=0.03x+2.64,R^2=0.92,P<0.05)。平均对地暴发距离均在30—45 cm,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绝对暴发距离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且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y=4.98x–5.63,R2=0.98,P<0.001)。平均对地暴发速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均对地平均速度和最大速度分别在9—12 cm/s、12—16 cm/s,P>0.05)。平均绝对暴发速度与水流速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平均绝对平均暴发速度:y=0.98x+10.74,R^2=1.00,P<0.001;平均绝对最大暴发速度:y=1.02x+13.75,R2=0.99,P<0.001)。研究表明鲢在不同的流速下采取的暴发-滑行行为策略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速度障碍 持续游泳时间 行为策略 暴发-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工厂化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耐流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瀛 刘威 +2 位作者 桂福坤 潘昀 冯德军 《渔业现代化》 2018年第6期32-37,共6页
工厂化对虾养殖中,需要根据对虾耐流性,并结合污物聚集效果调控池内水流速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本研究利用垂直循环水槽,分别测定5种流速(20. 3、23. 0、30. 2、34. 9和41. 3 cm/s)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3. 62±0.... 工厂化对虾养殖中,需要根据对虾耐流性,并结合污物聚集效果调控池内水流速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本研究利用垂直循环水槽,分别测定5种流速(20. 3、23. 0、30. 2、34. 9和41. 3 cm/s)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3. 62±0. 50) g]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并以此为指标衡量凡纳滨对虾相应流速下的耐流性。结果显示:同一流速下,外部特征相似的凡纳滨对虾可持续游泳时间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的表征参数(离散系数)随流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在34. 9 cm/s时达到最大;由累积疲劳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可知,高流速(30. 2、34. 9和41. 3 cm/s)试验组中,接近50%的对虾会在10 min内因疲劳触网而不能继续游泳;曲线拟合决定系数R2显示,指数函数能最好地呈现平均可持续游泳时间随流速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工厂化养殖中水流调控要考虑对虾耐流性的个体差异性,而不是仅考虑对虾的平均耐流性。对于本研究所用的对虾(3. 62±0. 50) g,池内流速建议控制在30. 2 cm/s以下,并且参考累积疲劳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确定相应流速下的水流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持续游泳时间 耐流性 工厂化养殖 水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