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持续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探讨二甲双胍对青春期T1DM患儿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刘芳 陈琼 +4 位作者 李杨世玉 李园 曹冰燕 卫海燕 张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4-781,共8页
目的基于持续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注射液治疗青春期1型糖尿病(T1DM)儿童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门诊随访的青春期T1DM儿童99例,48例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为观察组,51例单用胰岛素治疗为对照... 目的基于持续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注射液治疗青春期1型糖尿病(T1DM)儿童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门诊随访的青春期T1DM儿童99例,48例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为观察组,51例单用胰岛素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各项临床资料、监测指标及安全性。结果在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对照组平均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分别为76.6%±9.1%、65.9%±15.0%,中位高血糖时间(TAR)两组分别为7.0%(3.0%~14.3%)、21.0%(12.0%~29.0%),平均低血糖时间(TBR)两组分别为14.5%±7.1%、10.2%±6.8%,在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对照组平均TIR两组分别为76.0%±8.9%、65.5%±14.3%,中位TAR两组分别为8.0%(3.3%~13.8%)、24.0%(15.0%~29.0%),平均TBR两组分别为14.4%±5.9%、10.0%±6.8%,以上变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两次随访中位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儿两次随访时中位胰岛素用量、中位BMI、平均TIR、平均TBR均高于其基线水平,中位TAR水平低于自身基线水平,以上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4例(8.33%)出现胃肠道症状,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青春期T1DM儿童TIR。TBR水平增加,并不增加严重低血糖风险,安全性良好。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对青春期T1DM儿童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青春期 持续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叶军 汪运生 +1 位作者 叶帅 邹玲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61-1065,共5页
背景最新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血糖变异性)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良好的血糖监测可以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变化,而采取有效的血糖波动控制策略对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目的探讨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背景最新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血糖变异性)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良好的血糖监测可以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变化,而采取有效的血糖波动控制策略对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目的探讨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依据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的血糖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依据常规指尖血糖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第3、6、9天时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低血糖发生例次和血糖达标时间。结果干预第3、6、9天,研究组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第6天CV-FPG、LAGE及MAGE均低于干预第3天,研究组干预第6天PPGE低于干预第3天(P<0.05);两组干预第9天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干预第3天,研究组干预第9天CV-FPG、PPGE及LAGE均低于干预第6天(P<0.05)。研究组患者低血糖发生例次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为基础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血糖波动幅度、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血糖 血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肾移植病人术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路星星 刘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4218-4221,共4页
目的:探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在肾移植病人术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取36例肾移植病人,术后分别采用FGM、手指血糖(FTG)两种监测方式观察病人空腹血糖及3餐后2 h血糖值,评估FGM监测的准确性,比较两种监测方式低血... 目的:探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在肾移植病人术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取36例肾移植病人,术后分别采用FGM、手指血糖(FTG)两种监测方式观察病人空腹血糖及3餐后2 h血糖值,评估FGM监测的准确性,比较两种监测方式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血糖监测执行率、病人疼痛程度及满意率方面的差异。结果:FGM监测的准确性较高,低血糖发生率、血糖监测执行率、病人满意率高于FTG,高血糖发生率、病人疼痛评分低于FTG,两种方式监测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M用于肾移植病人术后血糖监测准确性较高,有助于降低病人的疼痛程度,提高病人血糖监测依从性和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血糖管理 应用研究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力引 郭柯宇 +8 位作者 许雅玲 白金磊 马瑜瑾 付留俊 刘婕 胡可嫣 李霞 姜宏卫 杨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2-468,共7页
目的:经典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中国糖尿病患儿中T1DM约占90%,发病率快速增加且低龄化严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 目的:经典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中国糖尿病患儿中T1DM约占90%,发病率快速增加且低龄化严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aemoglobin,HbA1c)整体偏高、达标率低。良好的血糖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维持血糖在目标范围内可阻止或延缓T1DM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利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FGMS)了解湖南省和河南省T1DM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该群体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两省16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儿215例,年龄≤14岁,均佩戴FGMS采集血糖数据,分析HbA1c、病程和葡萄糖扫描频率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根据患儿病程、HbA1c、葡萄糖扫描频率及胰岛素注射方式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结果:HbA1c、病程与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ucose excursions,MAGE)、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呈正相关(均P<0.01);佩戴FGMS期间葡萄糖扫描频率与目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me in range,TIR)呈明显正相关(P=0.001),与MAGE和平均低血糖持续时间呈负相关(P<0.01)。病程≤1年组低于目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me below range,TBR)、MAGE均低于病程>1年组(分别4%vs 5%和7.1 mmol/L vs 8.3 mmol/L,均P<0.05)。HbA1c≤7.5%组TIR和TBR高于HbA1c>7.5%组(TIR:65%vs 45%,TBR:5%vs 4%,均P<0.05),MAGE小于HbA1c>7.5%组(7.0 mmol/L vs9.4 mmol/L,P<0.01)。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TIR高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组(60%vs 52%,P=0.006),MAGE小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组(7.3 mmol/L vs 8.3 mmol/L,P=0.006)。扫描频率≥14次/d组HbA1c低于扫描频率<14次/d组(7.4%vs 8.0%,P=0.046),TIR高于扫描频率<14次/d组(58%vs 47%,P<0.001),MAGE小于扫描频率<14次/d组(7.6 mmol/L vs 8.9 mmol/L,P=0.004)。结论:两省T1DM患儿整体血糖控制欠佳,血糖波动幅度大,低血糖发生率高。病程较短、HbA1c控制达标、葡萄糖扫描频率高及采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T1DM患儿血糖波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指标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潘梓末 褚琳 +1 位作者 陈陵霞 王晶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856-2863,共8页
背景 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使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全景式”地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确FGMS指标与T2DM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究佩戴FGMS... 背景 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使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全景式”地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确FGMS指标与T2DM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究佩戴FGMS的T2DM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等指标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就诊并佩戴FGMS的T2DM患者79例,以尿液检查中UACR是否<30 mg/g将患者分为无白蛋白尿组(n=50)和白蛋白尿组(n=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FGMS指标等。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TIR、高血糖时间(TA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的相关性。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偏相关分析探讨FGMS指标与lnUACR的相关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IR对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结果 白蛋白尿组T2DM病程长于无白蛋白尿组,三酰甘油(TG)、HbA;、平均血糖(MBG)、TAR、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葡萄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葡萄糖波动幅度(MAGE)、连续每隔2 h血糖净作用(CONGA;)高于无白蛋白尿组,TIR低于无白蛋白尿组(P<0.05)。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R与HbA;呈负相关(P<0.001),TAR与HbA;呈正相关(P<0.001)。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TIR与lnUACR呈负相关(P<0.001),MBG、TAR、SDBG、LAGE、MAGE、CONGA;与lnUACR呈正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R>70%〔OR=0.038,95%CI(0.003,0.467)〕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P<0.05),TAR升高〔OR=1.046,95%CI(1.000,1.094)〕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TIR预测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0.674,0.894)〕(P=0.003),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83%,最佳切点为69.71%。结论 在FGMS指标中,TIR>70%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TAR升高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同时,SDBG、LAGE、MAGE、CONGA;等多种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也与UACR密切相关。对TIR水平较低及TAR、SDBG、LAGE、MAGE、CONGA;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进行FGMS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预防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病 白蛋白尿 尿白蛋白/肌酐比 血糖自我监测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目标范围内时间 血糖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中目标范围时间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邓明群 周丽媛 +10 位作者 翟笑 刘洁颖 付俊玲 虞睿琪 潘妘頔 马丽媛 于淼 许建萍 李文慧 冯凯 肖新华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526-530,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FGMS)衍生的目标范围时间(time in range,TIR)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的关系。方法前瞻性...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FGMS)衍生的目标范围时间(time in range,TIR)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招募的成人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测定HbA1c,并佩戴医院版FGMS 14 d,计算TIR以及葡萄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等指标。采用Spearman法分析TIR与HbA1c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法分析TIR与HbA1c的关系。结果共77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T1DM患者纳入分析,HbA1c为(7.5±1.3)%,TIR为62.0(48.7,67.8)%,CV为(39.7±8.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TIR呈负相关(r=-0.645,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HbA1c=10.58-0.05×TIR,TIR每增加10%,HbA1c下降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血糖稳定(CV<36%)/血糖不稳定(CV≥36%)患者的HbA1c与TIR均呈负相关(r=-0.774,P<0.001;r=-0.560,P<0.001),且在血糖稳定的患者中二者相关性更强。对于同一TIR,血糖稳定者的HbA1c较血糖不稳定者更高。结论在中国成人T1DM患者中,FGMS衍生的TIR与HbA1c呈负相关,可用于指导血糖管理,但TIR与HbA1c的相关性可能受血糖变异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目标范围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1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持续葡萄糖监测衍生指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琼 毋盛楠 +5 位作者 陈永兴 崔岩 刘芳 杨威 曹冰燕 卫海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0-374,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与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衍生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 目的:分析儿童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与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衍生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门诊就诊,连续3个月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FGMS)的儿童T1DM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HbA1c、空腹血糖、空腹C肽、胰岛素给药途径,通过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收集2周血糖在目标范围时间(time in target glucose range,TIR)、高血糖时间(time above target glucose range,TAR)、低血糖时间(time below target glucose range,TBR)、平均血糖(mean glucose,MG),分析HbA1c与TIR、TAR、TBR及MG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应用FGMS的T1DM患儿118例,男54人,女64人,平均年龄7.7岁,平均病程2.5年,平均空腹C肽0.1 ng/mL,平均HbA1c6.7%,平均TIR 67.4%,平均TAR 21.4%,平均TBR 11.2%,平均MG 7.4 mmol/L;胰岛素泵组与皮下注射组相比,患儿年龄大(P=0.01)、病程长(P=0.01)、体质指数高(P=0.03),但空腹血糖低(P=0.03)、TIR水平高(P=0.03);总体HbA1c与TIR中度负相关(r=-0.571,P<0.01),与TAR高度正相关(r=0.720,P<0.01),与TBR无相关(P=0.210),与MG高度正相关(r=0.799,P<0.01);应用胰岛素泵患儿HbA1c与TIR、TAR、MG相关(r=-0.519、0.688、0.783),应用皮下胰岛素注射患儿HbA1c与TIR、TAR、MG亦相关(r=-0.648、0.763、0.820),均与TBR无相关;儿童HbA1c与TIR为60%时相对应的HbA1c为6.59%,TIR为70%时相对应的HbA1c为6.22%。结论:评估儿童T1DM血糖控制情况有必要联合HbA1c及CGM衍生指标共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1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的建立及其血糖时间序列的多尺度熵分析
8
作者 李成 张明亮 +5 位作者 应令雯 苏娇溶 陶睿 于霞 包玉倩 周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建立小鼠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技术,并对其血糖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熵(multiscale entropy,MSE)分析。方法·选取饮食诱导肥胖型(diet-induced obesity,DIO)小鼠(n=3,DIO组)及对照组小鼠(n=3... 目的·建立小鼠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技术,并对其血糖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熵(multiscale entropy,MSE)分析。方法·选取饮食诱导肥胖型(diet-induced obesity,DIO)小鼠(n=3,DIO组)及对照组小鼠(n=3)为研究对象,利用全植入式血糖遥测系统分别收集2组小鼠的血糖及体温数据,取术后第10~14日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系统的记录时间。利用MATLAB R2019b软件对2组小鼠术后第11~17日的血糖时间序列进行MSE分析,计算每个时间尺度上对应的熵值。结果·成功建立了以全植入式血糖遥测系统为基础的小鼠CGM技术。6只小鼠的平均记录时间为(27.3±9.3)d,共获得232887个血糖数值。DIO组小鼠平均血糖水平为(7.04±0.71)mmol/L,平均体温为(33.34±0.18)℃。与对照组相比,DIO组小鼠血糖时间序列复杂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CGM技术;MSE分析发现,DIO型小鼠血糖时间序列复杂度降低,可能是其早期糖代谢异常的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葡萄糖监测 全植入式血糖遥测系统 多尺度熵 复杂度 时间序列 饮食诱导肥胖型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体质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对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仪准确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楚晓婧 李俊 +3 位作者 付艳芹 刘丹青 刘爱萍 张园园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4433-4438,共6页
背景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佩戴期间不需指尖血校正,可持续监测14 d,并以此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其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人体体质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对FGM传感器精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 背景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佩戴期间不需指尖血校正,可持续监测14 d,并以此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其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人体体质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对FGM传感器精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FGM检测患者血糖数据,并与静脉血糖进行对比,收集患者的体质分析数据。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分析血液学参数。运用Clarke误差栅格分析法评价FGM临床准确度。依据配对血糖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值(MARD)将患者分为准确组(MARD<10%,n=23)和不准确组(MARD>20%,n=34)。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FGM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了694对血糖数据,以静脉血糖作为参考值,对FGM扫描血糖值进行Clarke误差栅格分析,结果显示82.9%落在临床准确区(A区),16.9%落在临床可接受区(B区),99.8%落在A+B区,0.2%落在临床错误区(D区),平均MARD为12.7%。不准确组患者MARD、肌肉量高于准确组,尿酸、体脂量、脂肪百分比低于准确组(P<0.05)。男性不准确组患者尿酸、体脂量、脂肪百分比低于准确组,MARD、肌肉量高于准确组(P<0.05);女性不准确组患者MARD高于准确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肉量、尿酸水平是FGM准确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FGM整体准确性符合国际标准。FGM传感器精度与尿酸水平及人体肌肉量有关,但不受血液中电解质离子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也不受人体水分、体脂含量、无机盐含量及传感器佩戴部位的脂肪厚度等因素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血液化学分析 血糖自我监测 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分析和对策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晓敏 李彬 +2 位作者 刘翠平 周迎生 崔丽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0-406,共7页
目的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分析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DP)的特点与相关因素,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 目的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分析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DP)的特点与相关因素,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T2DM患者94例,收集临床资料,测定生物化学指标,行眼底、血管彩超及感觉神经定量检查,完善CGMS,根据是否发生DP分为无DP组(non-dawn phenomenon group,NDP,n=46)和DP(n=37)组。DP组按照临床经验调整治疗3个月再次行CGMS 3 d,评估血糖情况。结果老年T2DM患者DP的发生率为39.36%(37/94)。与NDP组相比,DP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胰岛素浓度低(P=0.029和P<0.001),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P<0.001和P=0.032),血糖波动的指标显著增高(P均<0.05)。DP组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率(86.49%)高于NDP组(67.39%)(P=0.043)。老年T2DM患者发生DP的Logistic回归分析,BMI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进入方程。37例发生DP的患者中,18例加用基础胰岛素或调整剂量、11例加用二甲双胍或调整剂量、7例加用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DPP-4i)、1例加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其中5例使用胰岛素和DPP-4i的患者同时加用二甲双胍,另有5例患者调整生活方式。3个月后随访,患者空腹血糖及血糖波动指标均显著降低(P均<0.05),空腹血糖达标率(≤7.0 mmol/L)为72.97%(27/37)。结论老年T2DM患者DP较普遍,是空腹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低BMI和空腹胰岛素浓度低可能是DP发生的原因。DP与血糖波动大有关,可能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风险增高。基础胰岛素、二甲双胍和DPP-4i是改善DP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黎明现象 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