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性房颤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程度与大内皮素及氮末端脑钠肽原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连晓峰 张彩凤 +5 位作者 许志强 韩鹏 李永锋 李勇 张海瑞 贾民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9-601,共3页
目的:评估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大内皮素(big ET-1)及氮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除外或诊断OSAS,除外者为对照组,确诊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 目的:评估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大内皮素(big ET-1)及氮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除外或诊断OSAS,除外者为对照组,确诊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患者big ET-1、NT-proBNP浓度、左房直径,分析其与OSAS严重程度关系。结果:血清big ET-1、NTproBNP水平和左房直径与OSA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P<0.01,P<0.05),big ET-1、NT-proBNP水平和左房直径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OSAS患者big ET-1、NT-proBNP水平、左房直径与OSAS严重程度正相关,血管内皮损伤介导的左房重构和电重构可能在OSAS持续性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持续 大内皮素 氮末端脑钠肽原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案护理管理在持续性房颤病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傅咏华 胡春燕 +2 位作者 李志强 胡佩华 汤燕颖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7年第3期837-839,共3页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持续性房颤病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口服华法林持续性房颤病人160例,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采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记录两组病人随...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持续性房颤病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口服华法林持续性房颤病人160例,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采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记录两组病人随访12个月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连续随访12个月期间,在第1月、第3月、第4月、第7月、第9月、第11月和第12月两组病人INR达标情况比较存在差异(P<0.05);管理组病人缺血性卒中、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服用华法林的持续性房颤病人进行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降低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案护理管理 持续 华法林 抗凝治疗 INR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胺碘酮转复持续性房颤的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赵芙 冯少娴 +1 位作者 赵萍 马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1-522,共2页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对反复发作和持续发作的持续性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有症状持续性房颤患者 82例,予口服胺碘酮治疗,负荷量为3次/d,200 mg/次,连服1~4周后减至2次/d,200 mg/次,1-4周,维持量为每天 200 mg或100 mg。(2)比...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对反复发作和持续发作的持续性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有症状持续性房颤患者 82例,予口服胺碘酮治疗,负荷量为3次/d,200 mg/次,连服1~4周后减至2次/d,200 mg/次,1-4周,维持量为每天 200 mg或100 mg。(2)比较43例复律患者与39例地高辛或倍他乐克控制室率患者心脑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 (1)口服胺碘酮后43例复律,成功率52%。18例射血分数从(32±8)%上升至(46±10)%。左房内径从(4.6±1.1)cm缩小至(4.1±0.8)cm。除2例T4轻度升高、1例QT延长和心动过缓外,未发现明显副作用。(2)复律病人中仅1例半年后心衰恶化住院,而室率控制组1例脑栓塞、1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1例心衰合并出血死亡。结论有症状、高危、有可能复律的持续房颤,不宜或不需电复律患者,应尽可能给予药物复律机会;药物复律应用胺碘酮是相对简便、安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持续 复律 室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4
作者 郝大洁 何海燕 王蓓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19-1822,共4页
[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8年11月住院的168例患有持续房颤并行射频消融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实施... [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8年11月住院的168例患有持续房颤并行射频消融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试验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病人焦虑情绪、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围术期相关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等。[结果]试验组病人手术时间[(1.83±0.52)h]短于对照组[(2.26±0.39)h],病人住院时间[(8.52±1.74)d]短于对照组[(12.44±1.75)d],手术后病人焦虑情绪得分[(5.28±1.22)分]低于对照组[(12.04±1.71)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8.8%)高于对照组(89.3%),围术期相关知识知晓率(100.00%)高于对照组(78.57%),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一体化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缩短病人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病人不良情绪,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护理模式 持续房颤 射频消融术 围术期护理 住院时间 不良情绪 满意度 知识知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欢 平静 +1 位作者 姜晨辉 廖海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03-2407,共5页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疗程3个月。比较2组总有效率,血清P-选择素...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疗程3个月。比较2组总有效率,血清P-选择素、v WF、AngⅡ水平,左房重构指标,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P-选择素、v WF、AngⅡ水平,左房重构指标均有所下降,以观察组更显著(P <0. 05);肝肾功能、血常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变化(P> 0. 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可降低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P-选择素、v WF、AngⅡ水平,纠正左房重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缬沙坦胶囊 高血压 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治疗快速型房颤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0
6
作者 赵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335,共2页
未来20年,房颤的发病率估计会翻倍[1],至2030年仅欧洲每年预计新增房颤120 000-215 000例[2],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达33%,合并持续房颤的患者达44%,合并永久性房颤的患者高达56%[3]。改善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快速心室率房颤伴心... 未来20年,房颤的发病率估计会翻倍[1],至2030年仅欧洲每年预计新增房颤120 000-215 000例[2],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达33%,合并持续房颤的患者达44%,合并永久性房颤的患者高达56%[3]。改善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快速心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患者快速心室率的目的[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快速型 临床治疗 比索洛尔 快速心室率 疗效 阵发性 持续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一例 被引量:6
7
作者 郑黎晖 樊晓寒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1-891,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心悸6年,加重1个月"入院。6年来反复心悸发作,多次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口服疗效欠佳。入院前1个月心悸加重,伴活动后胸闷、气短,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房颤。平均心率110次/m...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心悸6年,加重1个月"入院。6年来反复心悸发作,多次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口服疗效欠佳。入院前1个月心悸加重,伴活动后胸闷、气短,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房颤。平均心率110次/min,最快心率176次/min。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既往高血压及糖尿病史10年。11年前因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术后有轻度吞咽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血栓 发作性心悸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次全切除 平均心率 持续 普罗帕酮 动态心电图 非瓣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并发迷走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华芬 杨新红 余姣荣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8期2030-2031,共2页
关键词 经导管消融治疗 相关并发症 迷走反射 护理干预 术中 心电生理 阵发性 持续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冠心病诊断价值
9
作者 佟铭 杨桂棠 +5 位作者 韩雅玲 于海波 邓捷 孙鸣宇 徐凯 陶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07-,共1页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提高房颤患者冠心病诊断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87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 5 6例、持续性房颤 31例 ,均行 18导联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对比心电图有缺血型ST T...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提高房颤患者冠心病诊断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87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 5 6例、持续性房颤 31例 ,均行 18导联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对比心电图有缺血型ST T改变的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冠脉病变。通过房颤患者冠脉狭窄的分布 ,评价两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冠脉狭窄 >5 0 %诊断冠心病。结果 ① 87例心电图有缺血型ST T改变 36例 ,其中 ,阵发性房颤 2 0例 (5 5 .6 % ) ,冠脉造影示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者 12例(6 0 % ) ;持续性房颤 16例 (4 4.4 % ) ,冠脉造影示不同程度冠脉狭窄者 13例 (81.3% )。②房颤患者的冠脉狭窄的分布 :阵发性房颤 5 6例中冠脉造影正常者 4 4例 (78.6 % ) ;粥样硬化 8例 ;轻度狭窄 2例 ;中度狭窄及完全闭塞各 1例 ,计 12例 (12 .4 % )。持续性房颤 31例中冠脉造影正常者 3例 (9.7% ) ,有 18例 (5 8.1% )冠脉造影有不同程度狭窄 (粥样硬化、轻度狭窄各 10例、中度狭窄 4例、完全闭塞 3例、重度狭窄 1例 )而且多为 2、3支血管病变 ,两组比较有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③冠脉造影对房颤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阵发性房颤 5 6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 4例 (7.1% ) ;持续性房颤 31例中确诊冠心病者 18例 (5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 持续 冠心病诊断 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心血管造影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低能量体内电转复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吴立群 顾刚 +3 位作者 苏侃 苏仁英 沈永初 沈卫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 评价低能量体内电转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低能量双相波R波同步体内电转复。术前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以排除左房内血栓 ,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3~ 5d。分别行颈内或左右股静... 目的 评价低能量体内电转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低能量双相波R波同步体内电转复。术前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以排除左房内血栓 ,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3~ 5d。分别行颈内或左右股静脉穿剌 ,置入 2根专用的除颤电极 ,1根置于低位右房并使其放电部位尽量与右房游离壁紧密接触 ;另 1根置于冠状静脉窦或左肺动脉。此外 ,1根标准四极电生理导管置于右室心尖部以司感知同步和起搏支持用。除颤能量释放采用Telectronics公司的植入支持系统 ,型号 4 5 10。转复成功后 ,所有患者均静脉给予胺碘酮治疗 2 4h ,以后改为口服维持。结果 所有患者经低能量体内电转复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 ,共除颤 13次 (平均 2次 /例 ) ,能量为 (7.8± 2 .2 )焦耳。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 (18± 9)个月 ,4例 (5 7% )仍为窦性心律 ,3例分别于转律后第 2、5和 2 4 0天重新转为房颤。结论 低能量体内电转复 ,是一种无需全身麻醉、简便易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心内转复 低能量转复 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房颤病人温和与严格心率控制比较
11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1-471,共1页
背景房颤常选择控制心率疗法,指南建议严格控制心率,但是此建议并未基于临床证据。我们假定持续性房颤病人预防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温和心率控制并不亚于严格心率控制。方法将614例持续性房颤病人随机分组:温和心率控制组(静息心率为<... 背景房颤常选择控制心率疗法,指南建议严格控制心率,但是此建议并未基于临床证据。我们假定持续性房颤病人预防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温和心率控制并不亚于严格心率控制。方法将614例持续性房颤病人随机分组:温和心率控制组(静息心率为<110次/m in)和严格心率控制组(静息心率为<80次/m in,中强度运动为<110次/m in)。主要结果为因心血管原因、心力衰竭住院、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出血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事件导致的混合死亡。跟踪时间至少2年,最长3年。结果评估3年主要结果累计发生率,温和控制组为12.9%、严格控制组为14.9%。主要结果组分发生频率两组相似。温和控制组达靶心率或靶目标的病人多于严格控制组[304(97.7%)对203(67.0%),P<0.001];总就诊次数少[75(中位数为0)对684(中位数为2),P<0.001]。症状和负性事件发生频率两组也相似。结论对于持续性房颤病人,温和心率控制与严格心率控制同样有效,且更容易达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 心率控制 WONCA 论文摘要 汇编 心律失常事件 静息心率 发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液动力学的左心耳结构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岭枫 方润心 李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74-274,共1页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引发房颤患者卒中的血栓,90%来源于左心耳,由于左心耳的结构特殊性,其内的流动力学特征表现不同。对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获取有卒中病史(n=10)与无卒中病史(n=10)的持续...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引发房颤患者卒中的血栓,90%来源于左心耳,由于左心耳的结构特殊性,其内的流动力学特征表现不同。对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获取有卒中病史(n=10)与无卒中病史(n=10)的持续性房颤忠者的左心房的CT影像数据,通过对CT影像数据的处理,获取左心房内流域的三维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左心房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参数 左心耳 左心 持续 患者 血液动力学 流动力学 CT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切开取栓术患者术中房颤自动复律一例
13
作者 李丽霞 赵磊 +4 位作者 王天龙 徐娜 安奕 王萍 李中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0-1240,共1页
患者,男,56岁,175 cm,51 kg,因“突发右眼视物模糊9 d”入院。患者既往常感心慌,2周前因右上肢急性动脉闭塞,外院行右侧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期间确诊高血压,住院期间血压控制在120~140/60~80 mmHg,血压最高达150/85 mmHg;持续性房颤,予美... 患者,男,56岁,175 cm,51 kg,因“突发右眼视物模糊9 d”入院。患者既往常感心慌,2周前因右上肢急性动脉闭塞,外院行右侧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期间确诊高血压,住院期间血压控制在120~140/60~80 mmHg,血压最高达150/85 mmHg;持续性房颤,予美托洛尔治疗,剂量12.5 mg,每天2次,心室率控制在90次/分以下。术后突发右眼视物模糊,脑血管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后转入我院继续治疗。患者既往无冠心病病史,无过敏史,否认糖尿病、脑梗死病史。查体:意识清楚,精神可。血常规、生化、凝血结果正常。辅助检查:ECG示房颤率;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心增大,未见左房栓子影。颈部超声示右侧颈内动脉远端闭塞(考虑栓塞性)。初步诊断:颈动脉闭塞,心律失常,心房纤维性颤动,上肢动脉栓塞(术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栓塞手术指征明确,拟择期行“颈动脉切开取栓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脑血管造影 意识清楚 纤维性 持续 栓塞性 颈动脉闭塞 周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MAZE 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心脏左房前后径和NT-proBNP的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余杨 陈灏 +2 位作者 杨庆军 严宇 吴洪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研究左房前后径和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ri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在COX-MAZE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治疗持续性瓣膜性房颤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方法:持续不间断地纳入32例持续性瓣膜性房颤的患者(房颤组)... 目的:研究左房前后径和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ri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在COX-MAZE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治疗持续性瓣膜性房颤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方法:持续不间断地纳入32例持续性瓣膜性房颤的患者(房颤组)行COX-MAZE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同期窦性心律患者单纯性心脏瓣膜手术(窦性心律)18例为对照组。房颤组再根据术后心律,分为房颤-窦性组19例,房颤-房颤组13例。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行心电图,24 h心电图,检测心律状态,行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前后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房颤组和窦性组比较,术前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53.53±9.48)mm vs.(41.11±6.31)mm,P=0.000],LVEF无统计学差异[(52.53±7.03)%vs.(58.00±5.87)%,P=0.07)],血浆NT-proBNP浓度有统计学差异[(2792±1582)pg/mL vs.(1035±833)pg/mL,P=0.000]。房颤-窦性组和房颤-房颤组比较,术前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49.90±1.70)mm vs.(58.85±9.92)mm,P=0.007],术前LVEF无统计学差异[(53.37±1.49)%vs.(51.31±7.83)%,P=0.424],术前血浆NT-proBNP有统计学差异[(2298±261)pg/mL vs.(3514±1892)pg/mL,P=0.03]。术后6个月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41.84±1.12)mm vs.(48.23±8.12)mm,P=0.009],术后6个月LVEF有统计学差异[(58.58±0.62)%vs.(54.08±5.47)%,P=0.04],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有统计学差异[(489±84)pg/mL vs.(1408±1176)pg/mL,P=0.017]。结论:左房前后径增大,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是瓣膜疾病并发房颤的危险因子。年龄、左房前后径增大、血浆NT-proBNP升高是瓣膜手术同期COX-MAZEⅣ手术术后房颤的复发高危因子。而术后6个月的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NT-proBNP浓度与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径 NT末端脑利钠肽 迷宫Ⅳ手术 瓣膜手术 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