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艳姣 任福民 闫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4-321,共8页
采用综合考虑高温事件温度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面积等因子的区域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regional con-tinual high temperature event,RCHTE)判别方法和指标体系,分析中国近50 a RCHT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RCHTE发生强度和频次... 采用综合考虑高温事件温度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面积等因子的区域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regional con-tinual high temperature event,RCHTE)判别方法和指标体系,分析中国近50 a RCHT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RCHTE发生强度和频次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国西北(西北西部和内蒙古西部)和东南地区(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南部等地),而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为RCHTE少发区;中国RCHTE发生频次、强度和影响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略呈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各指标在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发生-突变,RCHTE增加趋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 指标体系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季节内演变对中国江南地区夏季持续性高温事件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慧美 刘舸 +1 位作者 彭京备 纪立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0-314,共15页
中国江南地区是高温热浪灾害的高影响区。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了不同海域海温异常在年际或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对中国南方夏季平均温度异常的影响效应。但是,关于这些关键海域海温季节内尺度变化对江南地区高温事件发生和维持影响的研究... 中国江南地区是高温热浪灾害的高影响区。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了不同海域海温异常在年际或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对中国南方夏季平均温度异常的影响效应。但是,关于这些关键海域海温季节内尺度变化对江南地区高温事件发生和维持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文利用中国站点观测、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海温等资料,首先以2016年江南地区夏季2次高温事件为例(分别发生在7月21日至31日和8月15日至25日),重点探讨了热带大西洋海温季节内变化的可能贡献。在此基础上,基于1981~2016年多高温事件合成结果,进一步分析了热带大西洋海温季节内变化影响江南高温事件的可能链接过程。研究发现,热带西大西洋暖海温异常在季节内尺度上的发展与维持有利于在欧亚大陆激发出较为稳定的Rossby波列结构,使东亚及其沿海地区为深厚的高压系统控制,进而引发江南地区持续性高温事件。这种热带大西洋暖海温的阶段性增强与维持及其相应的稳定Rossby波列结构超前于持续性高温事件:在热带大西洋海温显著升高1个月之内,江南地区可能出现持续性高温事件。在季节内尺度上,热带大西洋显著暖海温异常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增强之后10天左右,北印度洋暖海温也出现了阶段性增强。这暗示热带大西洋热力异常除通过直接激发欧亚大陆Rossby波列之外,还有可能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海温的阶段性异常,进而对江南地区高温事件的发生和维持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在厄尔尼诺衰减并向拉尼娜转变阶段,热带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和北印度洋暖海温异常在季节内的协同阶段性变化可能也对持续性高温事件有贡献。上述关键区海温的季节内变化对中国江南地区高温事件具有一定的前期指示意义,但它们的具体影响过程,特别是在季节内尺度上的协同影响效应和物理过程,尚需未来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持续性高温事件 季节内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时空分析
3
作者 黄帅 江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9-700,共12页
本文利用我国1959—2008年522个站6—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EOF)研究了我国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典型持续高温事件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我国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新疆地区... 本文利用我国1959—2008年522个站6—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EOF)研究了我国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典型持续高温事件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我国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新疆地区,而华北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地区基本没有高温事件出现.南方地区前三个特征场分别表现为整体区域一致性、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反相分布以及华东与华南、华中、重庆等地的东西向反相变化.西北地区第一、二模态表现为南北向的反相变化,且第一模态表现为新疆北部变化显著,第二模态表现为南部变化显著,而第三模态主要为东西反相变化特征.北方地区前三个模态分别表现为整体区域变化的一致性、南部和北部的反相变化、东部和西部的反相变化特征.2000年以来南方高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华南和华东地区高温持续时间增长.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高温事件有4类典型演变过程:第1类持续高温事件主要影响我国的华中、华南以及重庆和四川东部地区,高温中心位于重庆和湖南西部地区,这类事件开始于湖南西南部,然后向东向北发展到最强后西退,消失在广西境内;第2类事件影响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高温中心位于湖北和安徽地区,这是一类高温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得事件,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华南地区影响比较小,这一类事件开始于浙江北部,然后向西发展,最后在四川东部结束;第3类事件主要影响长江以南地区,高温中心位于浙江地区,事件起自浙江地区,然后向西发展,最后在江浙交界地区消亡;第4类始于浙江北部,主体向西南方向发展,影响两广地区后向西收缩,在广西地区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高温事件 时空特征 演变过程 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