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中部地区持续性污染的天气分型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若男 刘宁微 +6 位作者 马林 郭宗凯 刘振宏 李东宇 于文博 王一 郭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3-540,共8页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大气成分观测资料,根据大尺度天气背景,将2010—2012年出现在辽宁中部地区的全部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划分为5种类型:蒙古高压型、变性高压型、蒙古气旋型、弱低压型和江淮气旋型。进一步的边界层物理机制研...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大气成分观测资料,根据大尺度天气背景,将2010—2012年出现在辽宁中部地区的全部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划分为5种类型:蒙古高压型、变性高压型、蒙古气旋型、弱低压型和江淮气旋型。进一步的边界层物理机制研究表明:江淮气旋型与蒙古高压型污染的区域水平气流辐合、垂直的气流输送、大气层结稳定度都比较相近,只是前者的逆温强度更大。相比以上两种类型,其他三种类型的水平辐合程度相当,但下沉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度和逆温现象要明显偏弱甚至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污染 天气 污染天气分型 水平辐合 逆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持续性空气污染时空特征及一次典型事件环流形势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楚薇 程博文 马玉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0-277,共8页
分析了2013年12月2日-2018年12月31日江苏省持续性大气污染事件的总天数和主要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的逐月和年际变化特征及空气质量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2018年1月17-20日发生的一次典型持续性污染事件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分析了2013年12月2日-2018年12月31日江苏省持续性大气污染事件的总天数和主要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的逐月和年际变化特征及空气质量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2018年1月17-20日发生的一次典型持续性污染事件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冬季大气污染最严重, PM_(2.5)为主要污染物;夏季污染程度较低, O_(3)为主要污染物;夏末秋初空气质量最好.年均ρ(PM_(2.5))、ρ(PM_(10))、ρ(SO_(2))、ρ(CO)逐年减小,ρ(O_(3))最大8 h逐年增加,ρ(NO_(2))年变化不明显.江苏省各季节污染程度均表现为北部工业城市>南部人口密集城市>西北部沿海城市;中度及以上持续性污染事件均发生于冬季,伴随着冷空气在北方堆积. 2018年1月17-23日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发生期间, 500 hPa里海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对峙,配合850 hPa暖脊和地面均压场,为江苏省创造了静稳天气形势,使污染物得以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污染天气 天气形势 环流背景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2月沈阳地区一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雁军 李晓岚 +5 位作者 张云海 洪也 赵胡笳 王扬锋 刘宁微 刘玉彻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346-3352,共7页
2016年12月13—22日沈阳地区发生了一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空气质量有5 d为重度污染.本文基于地面污染物浓度观测资料、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资料及同期高低空气象探测数据,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及特征.结果表明,重污染... 2016年12月13—22日沈阳地区发生了一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空气质量有5 d为重度污染.本文基于地面污染物浓度观测资料、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资料及同期高低空气象探测数据,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及特征.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前期(13—15日)和后期(18—21日)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污染物来源有所不同.污染前期主要受大尺度高压系统的影响,大气环流为经向环流.地面弱风、气温骤降以及逆温层的存在导致大气扩散条件较差,使污染物不断积累;同时较高的相对湿度导致二次污染物的生成增加.污染后期地面受长白山局地小高压的持续影响以及高空弱低压的控制,大气环流为纬向环流.暖湿气流使得温度和湿度逐渐增加,大气氧化性增强,边界层内较弱的风速和风切变以及持续存在的深厚逆温层导致重污染天气的持续.从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浓度的变化看出,重污染前期主要受燃煤的影响,后期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排放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污染 成因机制 边界层结构 沈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对四川盆地夏季区域持续性O_(3)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康平 张梓桓 +3 位作者 王天琦 张小玲 刘微 雷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484-5496,共13页
基于2015~2020年四川盆地臭氧(O_(3))浓度监测数据,构建O_(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过程个例库,并进一步时空匹配高低空气象资料,探究夏季南亚高压系统对四川盆地地面气象要素及O_(3)污染生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四川盆地O_(3... 基于2015~2020年四川盆地臭氧(O_(3))浓度监测数据,构建O_(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过程个例库,并进一步时空匹配高低空气象资料,探究夏季南亚高压系统对四川盆地地面气象要素及O_(3)污染生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四川盆地O_(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ORPP)逐年加重,2018~2020年保持相对稳定的污染态势,且ORPP多集中于春、夏两季.盆地中南部成都、重庆、泸州等城市O_(3)污染形势最为严峻,且高值区逐渐向南北方向转移.(2)基于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对地面气象要素的影响阐释ORPP的生成机制:系统存在率均值偏低且位置偏东时,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及日照时数偏高,相对湿度偏低,利于O_(3)生成;南亚高压东模态中心显著聚集时,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激增,易造成O_(3)异常高值;西模态剧烈振荡时,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改变,易使O_(3)浓度波动.(3)对比清洁期与污染期,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综合作用于清洁期,而污染期则主要受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影响.当南亚高压西模态剧烈振荡与东模态显著聚集配合出现时,极易诱发四川盆地内ORPP二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南亚高压 四川盆地 区域性持续性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POP_S污染的来源与质量平衡 被引量:3
5
作者 邹小兵 孟刚 +2 位作者 郑泽根 陈丽娟 彭必先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对湖泊POPS污染来源的调查与研究是了解湖泊POPS污染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制定相应措施消除污染源,控制湖泊POPS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对污染物进出湖泊途径的质量平衡估算与研究,对于从动态上把握湖... 对湖泊POPS污染来源的调查与研究是了解湖泊POPS污染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制定相应措施消除污染源,控制湖泊POPS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对污染物进出湖泊途径的质量平衡估算与研究,对于从动态上把握湖泊POPS污染的现状,乃至进一步讨论POPS在湖泊的分布、对湖泊生态和周边公众环境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有机污染 湖泊污染 质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
6
作者 周勤 刘晋 +1 位作者 朱云 LIN C J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概括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定义和种类,介绍了国内外水体中POPs的污染现状,对水体中POPs的特性和危害做了简要分析,并全面综述了POPs的控制技术。
关键词 持续性有机污染 危害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2005-2014年PM_(2.5)质量浓度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苗蕾 廖晓农 +1 位作者 王迎春 赵春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4-961,共8页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宝联(城区)和2006—2014年上甸子本底站(郊区)的PM_(2.5)质量浓度监测结果揭示了其长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07年北京地区PM_(2.5)污染最重,2008年以后PM_(2.5)年平均浓度明显降低,中度以上...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宝联(城区)和2006—2014年上甸子本底站(郊区)的PM_(2.5)质量浓度监测结果揭示了其长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07年北京地区PM_(2.5)污染最重,2008年以后PM_(2.5)年平均浓度明显降低,中度以上污染日数减少,但是2013—2014年有加重趋势。城区秋、冬季平均浓度最高,春季和夏初次之。然而,近年来春、夏季污染有减轻的趋势,高浓度值出现的时间越来越向秋、冬季集中,从而导致季节性差异变大。春季沙尘天气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上甸子春、夏季的PM_(2.5)平均浓度高于秋、冬季,与城区不同。但2011年以后城郊差异逐渐变小,表明污染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增强。北京城区中度污染日数年平均为30 d,重度污染为26 d,严重污染为4.7 d。污染日数月际变化明显并且月分布具有年际差异。2013—2014年,中度污染日数减少,严重污染日数增加,PM_(2.5)年平均浓度与秋、冬季重污染过程的相关性增大。上甸子中度以上污染日数是城区的1/3。持续性重污染过程多发生在秋、冬季。2008—2014年以后中度以上污染持续超过3 d的过程每年平均发生1.9次,重度以上污染0.6次。绝大多数严重污染只持续2~3 d。重度以上污染日多出现在污染过程的中后期,因此遇不利气象条件提前采取减排措施将有可能减少重污染发生的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中度以上污染日数 持续性污染事件 年际变化 季节差异 长时间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