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眩晕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陈超 范存秀 毕晓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9-443,共5页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眩晕(PP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头晕类型之一,具有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和视觉依赖2个临床特点,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客观检查手段,极易误诊。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究PPP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眩晕(PP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头晕类型之一,具有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和视觉依赖2个临床特点,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客观检查手段,极易误诊。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究PPP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近年PPPD患者静息态、任务态及结构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发现PPPD的2个临床特点可能与相关脑区结构或功能变化有关,这为PPPD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头晕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眩晕 主观头晕 神经影像学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直立或行走症状加重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2
作者 张永辉 吴兆鑫 +2 位作者 刘冰阳 关晓芳 张道培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5,共8页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是一种慢性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直立或行走会导致头晕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年龄、性别、焦虑状态、神经质人格及共病前庭和非前庭性疾病等因素会影响P...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是一种慢性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直立或行走会导致头晕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年龄、性别、焦虑状态、神经质人格及共病前庭和非前庭性疾病等因素会影响PPPD在直立或行走时的状态,使头晕加重,其机制可能与大脑皮质网络活动的连通性改变、姿势控制策略的改变、视觉和体感依赖以及神经递质异常等有关。我们就PPPD直立或行走症状加重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展开综述,以深入认识这一病理生理现象,为提高PPPD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姿势-感知头晕 直立姿势 影响因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刮痧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肝阳上亢型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何莹莹 王红霞 +1 位作者 李佳 唐洁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4-1858,共5页
目的:探讨循经刮痧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肝阳上亢型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9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66例肝阳上亢型PPP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 目的:探讨循经刮痧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肝阳上亢型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9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66例肝阳上亢型PPP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经刮痧联合五行音乐疗法。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头晕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刮痧联合五行音乐对肝阳上亢型PPPD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病人头晕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病人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刮痧 五行音乐疗法 肝阳上亢 持续性姿势-感知头晕 焦虑 抑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志勇 刘亚伟 张静波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究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界首市人民医院的PPPD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另招募... 目的探究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界首市人民医院的PPPD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另招募同期体检健康者56例作对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Niigata PPPD问卷调查(NPQ)评价PP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检测血清乙酰胆碱(Ach)、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和tau蛋白水平;根据辨证论治结果对PPPD患者进行分型,总结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不同证型患者与NPQ评分、MoCA评分、血清Ach、Aβ1-42及tau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PPD患者MoCA各维度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命名、注意、延迟回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PPD患者血清Ach、Aβ1-42水平均降低,tau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PPP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气血亏虚型为主,占27.27%(36例),肝阳上亢型30例占22.73%,肝气郁结型24例占18.18%,肾精不足型和痰湿中阻型各21例各占15.91%;各种中医证型患者NPQ评分比较,除痰湿中阻型与肾精不足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NP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上亢型最高,其次是气血亏虚型,肝气郁结型最低。不同中医证型PPPD患者MoCA评分及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PD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痰湿中阻型、肾精不足型认知功能损伤严重,而肝阳上亢型和气血亏虚型病情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姿势-感知头晕 中医证型分布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患者前庭自旋试验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静 陈军 周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80-2484,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患者前庭自旋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PPPD的患者47例以及同期确诊... 目的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患者前庭自旋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PPPD的患者47例以及同期确诊为外周性眩晕患者51例、中枢性眩晕患者43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构成和VAT检测指标。结果 PPPD组患者平均年龄最小(P<0.01),病程最长(P<0.01);中枢性眩晕组水平增益增高例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外周性眩晕组水平增益降低例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PPPD组非对称性异常例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外周性眩晕组与中枢性眩晕组水平增益异常合并水平相移异常例数显著高于PPPD组(P<0.01);PPPD组单纯水平相移异常例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PPPD组病程与水平相移异常呈正相关关系(r=0.439)。结论 PPPD患者VAT检查以单纯水平相移异常为主要特征,而外周性或中枢性眩晕以水平增益异常合并水平相移异常为主,VAT检测可为PPPD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姿势-感知头晕 外周眩晕 中枢眩晕 前庭自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临床评估 被引量:12
6
作者 吕锁锁 卢伟 丁韶洸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评估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39例PPPD患者为PPPD组,单侧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36例为突聋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 目的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评估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39例PPPD患者为PPPD组,单侧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36例为突聋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大五人格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躯体症状分类量表(somatic symptom rating scale,SSRC)评估,并进行听力(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前庭功能(双温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PPPD组DHI得分显著高于突聋组(P<0.05);NEOFFI量表中的神经质人格特征的得分显著高于突聋组,外倾性以及宜人性人格特征的得分显著低于突聋组(P<0.05);SSRC总分及其中抑制性躯体症状、激惹性躯体症状、想象性躯体症状及认知性躯体症状PPPD组得分均显著高于突聋组(P<0.05)。PPPD组中13例伴轻或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组36例均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PPPD组双温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正常引出率明显高于突聋组(P<0.05)。结论 PPPD患者少数伴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大多数前庭功能正常;神经质以及内向性人格特征可能是PP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PPPD患者容易合并焦虑情绪;PPPD对患者的社交以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姿势-感知头晕 前庭综合征 人格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被引量:7
7
作者 杜恩伟 苏珊 焦转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2-73,共2页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姿势-感知头晕 痰气交阻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眩晕-眩晕诊治的新高度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3-618,共6页
近30年来,行为方式对空间定位和平衡的认识已有很多进步,功能性和心因性疾病引起前庭症状也越来越普遍,也比结构性(器质性)前庭疾病更常见。目前正在完善中的国际前庭疾病分类瞄准这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即将发布的ICD-11中,正式命名、... 近30年来,行为方式对空间定位和平衡的认识已有很多进步,功能性和心因性疾病引起前庭症状也越来越普遍,也比结构性(器质性)前庭疾病更常见。目前正在完善中的国际前庭疾病分类瞄准这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即将发布的ICD-11中,正式命名、定义功能性眩晕这一常见的慢性眩晕类型。功能性眩晕不同于心因性眩晕,但心因性眩晕如果不干预,会影响功能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现今,眩晕的诊断模式也将打破二元论的桎梏,呈现结构、功能与心因三方面的格局。今后,动态姿势评价、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手段将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功能性眩晕的治疗包括患者教育、前庭康复以及认知行为治疗。功能性眩晕诊治的多学科合作是这一疾病临床诊治的方向。而患者首诊的耳科或神经耳科专家将扮演核心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眩晕 功能磁共振成像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持续姿势感知眩晕 恐怖姿势眩晕 空间运动不适 视觉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