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冬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7-40,共4页
持敬是朱熹心性修养的根本工夫。朱熹从敬之作用的角度把敬界定为“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本文从“涵养须用敬”和“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两方面 。
关键词
持敬
朱熹
心性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调息、养心与儒家工夫论的不同向度——以朱熹《调息箴》引发的争论为中心
2
作者
张清江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9,共8页
朱熹作《调息箴》的举动,在后世朱子学者中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对者以胡居仁为代表,认为书中所作调息这一身体技法只关乎“养生”,不能用于“存心”,其依据在“心”的灵妙性及对身的主宰性,因而不应该用调整气息的方式去控制心灵...
朱熹作《调息箴》的举动,在后世朱子学者中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对者以胡居仁为代表,认为书中所作调息这一身体技法只关乎“养生”,不能用于“存心”,其依据在“心”的灵妙性及对身的主宰性,因而不应该用调整气息的方式去控制心灵;另一方以饶鲁为主,认为《调息箴》所示方法为“收心”的必要手段,是“持敬”工夫中的一环,其着眼点在身体的现实处境对“心”所可能产生的反向影响,认为调息是现实工夫实践中需要运用的方式。对身心关系关注焦点的差异,以及“心”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性,是导致这一对立态度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儒家工夫论传统的不同向度和丰富内涵,彰显着中国思想传统对身心关联之独特经验的揭示。对儒家来说,要实现性天相通的圣人之境,需要充分发掘“虚正之心”的灵应向度,但也不能忽视身体羁绊和牵制的现实向度。这两种向度共同指向对人类精神如何实现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调息箴》
身心关联
持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阳明后学胡直的困学历程及其良知学宗旨
3
作者
张昭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6,共7页
阳明后学胡直从学王阳明弟子欧阳德,立志致良知;受学于王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以无欲主静为功夫;其后入禅出禅,重新回归阳明学。胡直曲折的困学历程使得其良知学极具特色。胡直近承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远绍周敦颐的无欲主静与程颢的觉一...
阳明后学胡直从学王阳明弟子欧阳德,立志致良知;受学于王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以无欲主静为功夫;其后入禅出禅,重新回归阳明学。胡直曲折的困学历程使得其良知学极具特色。胡直近承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远绍周敦颐的无欲主静与程颢的觉一体,三重展开良知学,其道体论依次为独知、仁、性命,并有相应的功夫论及境界论。胡直致良知的功夫论双向撑开:负向的包括开显的无欲与深隐的绝虑;正向的包括开显的觉一体与深隐的慎独。如同剥与复,双向撑开时又兼带回环。双向功夫最终实现透道心之微,主静与持敬在道心惟微处合一。胡直的功夫论开阔圆融,将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转向生生一窍之仁,将内敛的无欲主静转化为大觉者的资任担当,成为阳明学展开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直
良知学
独知
主静
持敬
透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冬梅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7-40,共4页
文摘
持敬是朱熹心性修养的根本工夫。朱熹从敬之作用的角度把敬界定为“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本文从“涵养须用敬”和“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两方面 。
关键词
持敬
朱熹
心性修养
Keywords
Having Respect
Zhu Xi
Cultivation of Mind.
分类号
G40-0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调息、养心与儒家工夫论的不同向度——以朱熹《调息箴》引发的争论为中心
2
作者
张清江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理学家祠祀信仰研究”(22BZJ051)。
文摘
朱熹作《调息箴》的举动,在后世朱子学者中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对者以胡居仁为代表,认为书中所作调息这一身体技法只关乎“养生”,不能用于“存心”,其依据在“心”的灵妙性及对身的主宰性,因而不应该用调整气息的方式去控制心灵;另一方以饶鲁为主,认为《调息箴》所示方法为“收心”的必要手段,是“持敬”工夫中的一环,其着眼点在身体的现实处境对“心”所可能产生的反向影响,认为调息是现实工夫实践中需要运用的方式。对身心关系关注焦点的差异,以及“心”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性,是导致这一对立态度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儒家工夫论传统的不同向度和丰富内涵,彰显着中国思想传统对身心关联之独特经验的揭示。对儒家来说,要实现性天相通的圣人之境,需要充分发掘“虚正之心”的灵应向度,但也不能忽视身体羁绊和牵制的现实向度。这两种向度共同指向对人类精神如何实现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关键词
朱熹
《调息箴》
身心关联
持敬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阳明后学胡直的困学历程及其良知学宗旨
3
作者
张昭炜
机构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6,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X015
文摘
阳明后学胡直从学王阳明弟子欧阳德,立志致良知;受学于王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以无欲主静为功夫;其后入禅出禅,重新回归阳明学。胡直曲折的困学历程使得其良知学极具特色。胡直近承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远绍周敦颐的无欲主静与程颢的觉一体,三重展开良知学,其道体论依次为独知、仁、性命,并有相应的功夫论及境界论。胡直致良知的功夫论双向撑开:负向的包括开显的无欲与深隐的绝虑;正向的包括开显的觉一体与深隐的慎独。如同剥与复,双向撑开时又兼带回环。双向功夫最终实现透道心之微,主静与持敬在道心惟微处合一。胡直的功夫论开阔圆融,将江右王门的收摄保聚转向生生一窍之仁,将内敛的无欲主静转化为大觉者的资任担当,成为阳明学展开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
胡直
良知学
独知
主静
持敬
透微
分类号
B248.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
吴冬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调息、养心与儒家工夫论的不同向度——以朱熹《调息箴》引发的争论为中心
张清江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阳明后学胡直的困学历程及其良知学宗旨
张昭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