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昙鸾的念佛方法(上)
- 1
-
-
作者
陈扬炯
-
出处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3期31-35,24,共6页
-
文摘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
关键词
往生净土
实相
持名念佛
成佛
难行道
法身
净土宗
僧传
修持
器世间清净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论昙鸾的念佛方法(下)
- 2
-
-
作者
陈扬炯
-
出处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4期18-24,共7页
-
文摘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的内容,世亲《往生论》举二十九种,称二十九观,前面已经介绍过。《观无量寿经》举十六种,称十六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观想、八功德水想观(宝池观)、总想观(宝楼观)、花座想观、像想观、佛身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
关键词
观想念佛
实相念佛
往生论
持名念佛
八功德水
十六观
地想观
十念
弥陀净土
往生净土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