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久、迁移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现状、分析检测方法和去除技术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艺 于洋 +3 位作者 金彪 张霁云 陈文文 张干 《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持久、迁移性有机污染物(PMOC)具有高极性、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故难被土壤以及沉积物吸附。该类化学物质的环境释放可导致其在地下水以及饮用水中富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析技术手段,水体中大量未知的PMOC仍待进一步分析和识别。... 持久、迁移性有机污染物(PMOC)具有高极性、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故难被土壤以及沉积物吸附。该类化学物质的环境释放可导致其在地下水以及饮用水中富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析技术手段,水体中大量未知的PMOC仍待进一步分析和识别。本次研究将从定义、特性和判别标准等方面系统介绍该类污染物,同时,对欧洲国家的PMOC管控现状和政策法规进行总结和归纳。此外,以全氟烷基酸为例,对比、讨论了我国和欧洲地表水和地下水中PMOC的污染现状,并针对不同种类的PMOC详细介绍了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水处理技术。最后,对PMOC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前瞻,以期为我国化学品风险管理以及饮用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迁移性有机污染物 高极性 饮用水 地下水 污染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海水中4类34种含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梦浩 栗笑迎 +2 位作者 高媛 张海军 陈吉平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海洋在新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中新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是厘清其环境行为、评估其环境风险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建立海水样品前处理方法,基于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GC-Orbitrap-HRMS... 海洋在新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中新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是厘清其环境行为、评估其环境风险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建立海水样品前处理方法,基于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GC-Orbitrap-HRMS)测定海水中4类34种含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量分析方法,即:25种有机氯农药(OCPs)、6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短链氯化石蜡(SCCPs)和2种德克隆(DPs)同分异构体。通过优化液液萃取提取溶剂种类,选择二氯甲烷进行萃取。随之对固相萃取不同洗脱溶剂进行评价,最终使用体积比为9∶1的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溶剂进行洗脱。质谱采用电子轰击源(EI)(正离子模式)监测OCPs和PCBs目标化合物离子,采用负化学源(NCI)监测SCCPs和DPs,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较低的检出限,34种含氯POPs检出限为0.006~2.78 ng/L,定量限为0.02~11.12 ng/L;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通过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得到验证,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0.6%~128.9%,相对标准偏差(n=6)为0.2%~19.2%。通过实际海水样品分析显示,SCCPs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最高,质量浓度最高为130.6 ng/L,需要持续重点关注。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样品需求量少,适用于大批量海水样本中多种含氯POPs的痕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含氯持久有机污染物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自由基的热化学生成及其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协同行为
3
作者 刘小云 祝文龙 +4 位作者 蓝平 杨莉莉 刘国瑞 郑明辉 刘润增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发高效PFRs与POPs协同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履约行动及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热化学过程PFRs的生成及识别方法、PFRs与POPs的协同生成及协同控制行为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自由基 持久有机污染物 热化学过程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底泥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
4
作者 罗希 谢晓靓 +3 位作者 徐成剑 张露 颜丹 唐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3,共8页
环保疏浚是治理湖泊污染底泥,消减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确定疏浚范围的控制指标是保证治理效果和工程经济性的关键,但现阶段相关技术标准对底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控制指标并未予以明确。研究结合相关技术指南和规程,... 环保疏浚是治理湖泊污染底泥,消减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确定疏浚范围的控制指标是保证治理效果和工程经济性的关键,但现阶段相关技术标准对底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控制指标并未予以明确。研究结合相关技术指南和规程,以长江流域鸭儿湖复合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梳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底泥中的二噁英、甲基汞及短链氯化石蜡(SCCP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具备渔业功能的湖泊,建议二噁英总毒性质量比和SCCPs质量比控制指标分别为5~10 ng/kg和900 ng/g;对于具备渔业功能的湖泊,建议参考地区背景值提高控制指标标准;对于底泥表层甲基汞质量比>5 ng/g的区域,应限制渔业养殖功能。根据湖泊功能提出的技术建议,为复合污染底泥修复补充了理论依据,也为今后同类湖泊治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持久有机污染物 控制指标 二噁英 甲基汞 短链氯化石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5
作者 姚婷婷 《绿色中国》 2025年第1期94-96,共3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也变得更为严格。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手段,以实现其完全分解,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本目标。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也变得更为严格。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手段,以实现其完全分解,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本目标。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因此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环境监测 治理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生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溱 赵妍 +1 位作者 吕梦晨 唐学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9,共14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被持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海洋、河流等水环境是POPs重要的“汇”,作为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被持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海洋、河流等水环境是POPs重要的“汇”,作为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POPs的吸附、吸收、转化及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POPs的环境行为。本文将浮游生物对POPs迁移和转化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POPs的吸附-吸收和生物富集/放大过程及影响以上过程的生物和环境因素,从脱卤代谢、氧化代谢和微生物联合代谢3个方面阐述了浮游生物对POPs的降解及转化机制,最后讨论了浮游生物的生物泵作用对POPs垂直迁移的影响。本文能够为水生生物影响POPs迁移和转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浮游生物 生物富集 生物代谢 生物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热过程中无意生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自由基转化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炳丞 王枭 +4 位作者 王健 金蓉 马云峰 刘国瑞 郑明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65-3677,共13页
掌握无意生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nintentionally produc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UPOPs)的生成机制对于其在典型工业热过程中的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对二噁英等UPOPs生成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反应后稳定化合物和目标同类... 掌握无意生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nintentionally produc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UPOPs)的生成机制对于其在典型工业热过程中的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对二噁英等UPOPs生成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反应后稳定化合物和目标同类物分布的检测,缺乏对自由基中间体的研究.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新的环境污染物,其半衰期可达数月,可在环境样品以及二噁英生成过程中检出.近年来EPFRs被认为是UPOPs生成的重要自由基中间体.本文对UPOPs生成过程中前驱体种类、金属化合物、温度、反应气氛等对EPFRs生成特性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前驱体生成UPOPs过程中同种或不同种EPFRs的转化路径.此外,基于现有UPOPs源头阻滞技术,提出了UPOPs与EPFRs协同控制的潜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热过程 持久有机污染物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生成机制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近岸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婧嫄 杨群慧 +1 位作者 季福武 曾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7-2246,共30页
收集分析近10a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全氟烷基物(PFAS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有机氯农药(OCP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多环芳烃(PAHs)等六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基于... 收集分析近10a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全氟烷基物(PFAS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有机氯农药(OCP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多环芳烃(PAHs)等六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基于半数效应浓度(EC50)或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海水和沉积物中POPs的生态风险评估,表明东海近岸大部分海域的PCBs、PBDEs和OCPs生态风险较低,但在杭州湾附近海域处于轻微至中等生态风险水平.PAHs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低及以下风险,PAEs处于中等偏高风险.PFASs处于中等及以下风险,但其中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长江口附近的生态风险较高.来自陆源输入的POPs在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大气干湿沉降、沿岸流和潮汐作用的影响,呈现出绝大多数污染物含量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较高,且向外海和南部沿岸总体降低的趋势.在浙闽沿岸泥质区、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中部分污染物含量明显较高,与泥质区细颗粒泥沙对POPs的结合能力较强密切相关.长江冲淡水与东海海水交汇过程中温盐差异形成的“大陆边缘过滤器”效应,使得沉积物中部分POPs含量在盐度1~5的海域较高.东海的季节性低氧使得DDTs和PCBs等POPs普遍发生还原降解作用.除生物降解作用之外,生物泵和生物扰动等也会影响POPs在东海的分布.虽然我国已加强了对POPs的管控,但目前东海近岸的局部海域的POPs污染仍然存在,有待未来进一步完善POPs的监测手段和风险评价标准,并继续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监测和环境行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长江口 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 时空分布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危险废物鉴别中的限值修订建议 被引量:2
9
作者 孟令易 迭庆杞 +1 位作者 王雪娇 杨子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59-1968,共10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频繁在多种环境介质和人体组织中检出并受到环境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固体废物是POPs重要的源和汇,科学合理地处置含POPs固体废物对于遏制和减少该类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频繁在多种环境介质和人体组织中检出并受到环境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固体废物是POPs重要的源和汇,科学合理地处置含POPs固体废物对于遏制和减少该类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清单的更新,我国现行的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也需要及时修订完善。针对这一需求,对比了国内外含POPs固体废物的管理限值要求,梳理了我国典型固体废物或固体样品中POPs的残留现状。结果显示,大多数固体废物、环境样品或生物体中POPs含量在十亿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一些POPs在用途较大的样品中接近或可达千分之一的水平。其中,固体废物中POPs可能高于限值风险的种类有多溴联苯醚类、五氯酚和短链氯化石蜡等。结合我国现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制定的方法学,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因素,给出了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列举的19种(类)POPs在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中的建议修订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 危险废物 毒性物质含量 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治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东辰 霍亚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共4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产生与人工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POPs主要有三种来源类型: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工业和热生产工序中的副产物。POPs具有高持久性、高毒性、高脂溶性等特征,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在高级生物体内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产生与人工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POPs主要有三种来源类型: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工业和热生产工序中的副产物。POPs具有高持久性、高毒性、高脂溶性等特征,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在高级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并对其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肝脏造成不可逆伤害。为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于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该公约首批签约国之一。自该公约生效以来,我国分三阶段积极履约,目前在POPs管控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面对高速增长的人工合成化学品,我们应及早建立完善的化学品管理制度,防止重蹈POPs的覆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人工合成化学品 《斯德哥尔摩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植物油中57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云霞 孟志娟 +2 位作者 范素芳 赵丽敏 李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162,共7页
建立一种LPAS快速滤过净化柱结合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植物油中57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乙酸乙酯(体积比2:1)超声重复提取3次,提取液氮吹浓缩后经LPAS柱净化,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 建立一种LPAS快速滤过净化柱结合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植物油中57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乙酸乙酯(体积比2:1)超声重复提取3次,提取液氮吹浓缩后经LPAS柱净化,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在全扫描模式下检测。结果表明:57种POPs在0.4~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0;检出限为0.25~2.00μg/kg,定量限为0.8~6.0μg/kg;基质加标水平为0.8~60μg/kg时,平均回收率为62.4%~125.3%,相对标准偏差为1.2%~9.9%。利用该方法检测市售30例样品,其中8例检出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均未检出。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适用于植物油中POPs残留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LPAS快速滤过型净化 持久有机污染物 植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议纳入地下水调查指标体系的有机污染物——基于迁移性和致病风险的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昭 石建省 +3 位作者 张兆吉 费宇红 李亚松 张凤娥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75-1178,共4页
在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中,如何准确地选择测试项目,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参照不同标准或规范中所选择的有机指标,依据它们的迁移性和致病风险,从258种有机物中遴选出了29种"地下水污染调查评... 在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中,如何准确地选择测试项目,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参照不同标准或规范中所选择的有机指标,依据它们的迁移性和致病风险,从258种有机物中遴选出了29种"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2006)中尚未包括的有机物(主要是除草剂和杀虫剂)。建议在进行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时,依据当地的污染源情况,增加相应的监测指标,特别是要加强对致病风险高和迁移性较高有机物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有机污染 污染物迁移性 致病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典型有机污染物长距离迁移及其总持久性模拟 被引量:6
13
作者 任婷 马祥林 +2 位作者 杨志群 成刚 高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7,共6页
运用TaPL3模型研究了兰州半干旱地区典型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和水体的长距离迁移(LRT)及其总持久性(Pov),讨论了LRT和Pov之间的关系.以2,3,7,8-TCDD为例,分别利用灵敏度和蒙特卡罗方法对模型的关键参数和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 运用TaPL3模型研究了兰州半干旱地区典型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和水体的长距离迁移(LRT)及其总持久性(Pov),讨论了LRT和Pov之间的关系.以2,3,7,8-TCDD为例,分别利用灵敏度和蒙特卡罗方法对模型的关键参数和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3,7,8-TCDD,γ-HCH,BaP和HCB在兰州地区通过大气的特征迁移距离(CTD)分别为126,934,117和13 307 km,Pov分别为1 421,1 082,1 413和3 949 d;通过水体的CTD分别为6 633,119 000,16 249和16 658 km,Pov分别为1 584,1 551,2 711和4 428 d,且污染物的LRT和Pov没有直接的联系.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兰州地区的2,3,7,8-TCDD通过大气的CTD明显偏低,通过水体的CTD明显偏高,而Pov都明显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有机污染物 TaPL3模型 长距离迁移 持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沉积物-水界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戴国华 刘新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4-230,共7页
沉积物-水界面是自然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等方面差异性最显著的环境边界,界面及附近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如吸附和解吸、迁移和转化、扩散和掩埋以及生物扰动等作用是控制和调节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输送和交换的重要途径.持久... 沉积物-水界面是自然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等方面差异性最显著的环境边界,界面及附近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如吸附和解吸、迁移和转化、扩散和掩埋以及生物扰动等作用是控制和调节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输送和交换的重要途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及内分泌干扰作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行为决定了其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行为的诸多因素,包括环境因子和动力学因素,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需加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沉积物-水界面 迁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地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分布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晓果 谢周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40,共8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极地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极地同环境介质之间的分布和迁移。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和开放性海域面积增加,使得表层海水...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极地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极地同环境介质之间的分布和迁移。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和开放性海域面积增加,使得表层海水和海冰中的POPs物质再次释放进入大气;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会对海洋生物泵产生影响,而使得极地海洋中的POPs物质难以进入深海,增加极地生态系统对POPs的暴露。对极地陆地生态系统而言,POPs的地球化学循环受到温度增加,及其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共同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地 持久有机污染物 大气-海水/土壤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迁移与归趋模拟 被引量:7
16
作者 任娇 王小萍 +2 位作者 王传飞 龚平 姚檀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南亚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随大气传输到青藏高原,然而POPs在高原多介质间的迁移与分配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三级逸度模型对4种POPs(六六六α-HCH,滴滴涕p,p'-DDT,菲Phe和苯并芘Ba P)在纳木错流域的迁移与归趋进行了模拟... 南亚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随大气传输到青藏高原,然而POPs在高原多介质间的迁移与分配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三级逸度模型对4种POPs(六六六α-HCH,滴滴涕p,p'-DDT,菲Phe和苯并芘Ba P)在纳木错流域的迁移与归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是该区域污染物的主要输入过程,而降解损失则是主要的输出途径。就最终归趋而言,土壤是POPs在纳木错流域的重要储库,其存储了大于50%的POPs。此外,湖水和沉积物分别对α-HCH和PAHs具有较强的存储能力。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大气中POPs的浓度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POPs在环境中分布的关键参数。本研究明确了纳木错流域不同POPs的迁移方向和归趋特征,这将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持久有机污染物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17
作者 赵彬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23期66-68,共3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过程颇为复杂,如何对其进行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该文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与特征等展开了探讨,并对该污染物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的监测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过程颇为复杂,如何对其进行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该文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与特征等展开了探讨,并对该污染物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的监测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策略,旨在提升此类污染物的处理效率,保障国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环境监测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筛选具有潜在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PMT)新污染物的计算毒理学模型工具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玉婷 王宝成 +6 位作者 于洋 黄怡 张丽丽 杨先海 金彪 林军 张干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具有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PMT)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正受到世界各国化学品管理机构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机构也开始关注化学物质的PMT危害特性,并逐步开展潜在PMT物质的筛选及环境风险评估工... 具有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PMT)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正受到世界各国化学品管理机构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机构也开始关注化学物质的PMT危害特性,并逐步开展潜在PMT物质的筛选及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然而,筛选工具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开展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新污染物筛选等工作的重要因素。为服务于我国潜在PMT物质的环境管理工作,本研究基于14770条数据信息,构建了能够预测化学物质PMT特性,且能快速筛选出潜在PMT物质的高通量计算毒理学工具。该工具包含26个定性和定量模型,模型表征结果显示,定性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定量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持久 迁移性 毒性 PMT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计算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蚬对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及迁移转化影响作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谷先坤 刘燕山 +5 位作者 唐晟凯 李大命 张彤晴 沈冬冬 张增 何浩然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5期1-5,共5页
简述了河蚬对沉积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富集、迁移转化、沉积物微环境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水相以及河蚬单个种群的影响。提出今后应在河蚬对全沉积物影响、河蚬在“水-沉积物-水生生物”... 简述了河蚬对沉积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富集、迁移转化、沉积物微环境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水相以及河蚬单个种群的影响。提出今后应在河蚬对全沉积物影响、河蚬在“水-沉积物-水生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影响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新型污染物对河蚬的生物放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沉积物 河蚬 迁移转化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控制:吸附富集、生物降解与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韦朝海 张小璇 +2 位作者 任源 胡芸 吴海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发达地区河段水体中普遍检出POPs,浓度为几到几十ng.L-1范围,部分流域超标;针对水体中低剂量的POPs,吸附法是有效的分离技术,生物相及仿生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富集倍数;POPs的生物降解在热力学方面被认为可行,高效菌不断地被分离得到,因此,吸附富集与功能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的耦联可以成为有效的控制技术;此外,还从以清洁生产为目标的源头控制、POPs的广泛监控和政策落实方面评价了POPs的控制过程.最后指出,POPs的水污染控制应当立足于科学、技术与工业过程研究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污染控制 持久有机污染物 吸附富集 生物降解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