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软下硬地层拱柱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变形规律研究
1
作者 王祥 王顺然 +2 位作者 刘宪永 宋战平 吴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160,共5页
[目的]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浅埋地铁车站施工难度较大,易引起地面沉降、车站变形等工程问题。拱柱法作为一种新型工法,其工序相对简单,安全风险较小,施工效率较高。有必要研究上软下硬地层拱柱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变形规律。[方法]对施工... [目的]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浅埋地铁车站施工难度较大,易引起地面沉降、车站变形等工程问题。拱柱法作为一种新型工法,其工序相对简单,安全风险较小,施工效率较高。有必要研究上软下硬地层拱柱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变形规律。[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施工中的地面沉降、隧道水平收敛及拱顶沉降,并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及结论]模拟结果显示,拱柱法施工时车站中线上方地面沉降最大值为13.91 mm;拱部净空收敛最大值为0.66 mm,下部直墙断面净空收敛为1.85 mm;中导洞的拱顶沉降值为0.66 mm,边导洞的拱顶沉降值为0.07 mm。现场监测结果显示,地面沉降最大值为19.75 mm;中导洞净空收敛值为3.25 mm;中导洞的拱顶沉降值为7.07 mm,边导洞拱顶沉降值为3.8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上软下硬地层 拱柱法施工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区大跨度地铁车站新型暗挖工法探索与实践
2
作者 王祥 王春凯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1,79,共7页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率,并因地制宜地建立与环境条件相适应、与大型机械相配套的新型暗挖工法,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复杂需求,特对城区大跨度地铁车站新型暗挖工法进行研究。[方法]在分析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及城区地铁建设...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率,并因地制宜地建立与环境条件相适应、与大型机械相配套的新型暗挖工法,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复杂需求,特对城区大跨度地铁车站新型暗挖工法进行研究。[方法]在分析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及城区地铁建设面临的难点基础上,结合贵阳地铁暗挖工程的实际经验,对传统暗挖工法(如拱盖法、双侧壁导坑法、中洞法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依托贵阳市轨道交通3号线北京路站工程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与环境要求高度匹配的“拱柱法”新型暗挖工法。[结果及结论]通过研究探索与工程实践应用,从设计理念、施工工序、关键技术控制等多个方面对拱柱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实践结果表明,拱柱法相较于传统工法,具有工期短、对周边环境扰动小、工程造价低等优势,推动了大跨度地铁车站暗挖工法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暗挖车站 拱柱法 支护体系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既有建筑下修建浅埋暗挖岩石车站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5
3
作者 程小虎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106,133,共9页
在既有建筑下方修建浅埋暗挖岩石车站的工程难度极大,如何保证上部既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以及新建工程的安全是设计、施工的难点。以重庆北站(南广场)为例,提出在既有建筑下方修建浅埋暗挖岩石车站的若干关键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 在既有建筑下方修建浅埋暗挖岩石车站的工程难度极大,如何保证上部既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以及新建工程的安全是设计、施工的难点。以重庆北站(南广场)为例,提出在既有建筑下方修建浅埋暗挖岩石车站的若干关键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现场监测进行验证,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对大跨度、扁平的单层暗挖车站,在浅埋岩层中近距离下穿建筑物时采用中洞法是合理可行的,通过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能避免上部基础产生冲切破坏,有效保护建筑物,中洞结构施工是变形控制的关键工序;对浅埋岩层中的多层多跨地下结构,提出拱柱法的施工方法,解决传统PBA (框—梁—拱)工法应用于岩层时存在的开挖工序多、施工效率低等问题,能有效控制地层及上部建筑变形,其中地下一层结构施工是变形控制的关键工序。该方法对强风化及更好岩层中变形控制严格的地下车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既有建筑 浅埋暗挖 岩石车站 拱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