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温跃层边界提取的组合算法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马志川
李倩倩
曹守莲
-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
-
出处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1-668,共8页
-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0M670891)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项目。
-
文摘
常用的几种温跃层边界提取方法的适用性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温跃层边界提取方法的适用性,该文提出一种用于海洋温跃层边界提取的组合算法,该算法基于调整判定阈值后的垂直梯度法和一种改进函数模型几何形态后的拟阶梯函数逼近法。为验证该算法对于温跃层边界提取的适用性、客观性,利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发布的全球海洋Argo网格资料集(BOA_Argo),选取2018年夏季0◦∼30◦N、135◦E∼165◦E所在的太平洋区域的温度剖面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低纬度海区温度剖面拟合质量较好,拟合均方根误差普遍低于1.3◦C,而且提取到的温跃层上下边界在纬向更平缓,然而对于中高纬度海区的温度剖面,组合算法处理效果不佳,直接通过垂直梯度法进行温跃层边界提取效果更好。
-
关键词
温跃层
BOA_Argo
拟阶梯函数逼近法
垂直梯度法
-
Keywords
Thermocline
BOA_Argo
Quasi-step function approximation method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
分类号
P733.1
[天文地球—物理海洋学]
-
-
题名中国近海温跃层判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郝佳佳
陈永利
王凡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24,共8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2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411802)
-
文摘
根据东海以及南海东北部多组资料,探讨了拟阶梯函数法和垂向梯度法在浅海区(水深<200m)、陆架坡折海域(水深在200m左右)和深水开阔海区(水深>200m)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温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比分析表明:在浅海区,两种方法结果比较一致,特别对某些垂直温度梯度较弱的曲线,拟阶梯函数法和实际水文廓线符合更好。陆架坡折海域,垂向梯度法对于温度梯度相对较弱的跃层刻画不好,而拟阶梯函数法可以对较弱温跃层进行判定,与实际垂直水文结构一致。深水开阔区域,垂向梯度法所得温跃层特征量与实际符合较好,而拟阶梯函数法获得的温跃层强度偏大。因此,对本研究海域来说,当水深≤200m时,采用拟阶梯函数法,当水深>200m时采用垂向梯度法,最小判定标准统一采用0.05℃/m,可以有效避免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不连续问题,与实际水文廓线符合较好。
-
关键词
温跃层
判定方法
拟阶梯函数法
垂向梯度法
水平不连续
-
Keywords
thermocline
determining method
quasi-step function approximation method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horizontaldiscontinuity
-
分类号
P7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海洋温跃层分析方法比较
被引量:6
- 3
-
-
作者
江伟
邢博
楼伟
连仁明
-
机构
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
-
出处
《海洋预报》
2016年第3期41-49,共9页
-
文摘
比较了垂直梯度法、曲率极值点法和拟阶梯函数法提取温度跃层信息的异同,结果表明:采用曲率极值点法和拟阶梯函数相结合的方法,能够给出较为准确的跃层上下界面位置,即跃层上界选用曲率极值点法和拟阶梯函数法确定跃层上界的最大值,而跃层下界则选用拟阶梯函数的结果。同时利用再分析资料初步诊断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温度跃层特征信息分布演变特征。
-
关键词
温跃层
垂直梯度法
曲率极值点法
拟阶梯函数法
-
Keywords
thermocline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extreme curvature method
quasi-step function approximation method
-
分类号
P731.2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温跃层判别方法比较
被引量:6
- 4
-
-
作者
戴玉玲
张伟
包畯
-
机构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
出处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4,共8页
-
文摘
利用Argo浮标剖面原始观测资料,分别采用垂直梯度法、S-T方法和拟阶梯函数法研究热带西太平洋127°~128°E,10°~16°N海域内温跃层特征量,得出以下结论:该片海域垂直梯度法采用0.03℃/m这一限值标准更加合适;通常情况下S-T方法计算得出的上界深度较垂直梯度法浅,且只能计算温跃层上界深度,为简化计算,在太阳辐射较弱季节可以采用S-T方法替代垂直梯度法;拟阶梯函数法可直观确定上层温跃层范围及下层温跃层的上界,但计算温跃层下界深度时产生的误差较大;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温跃层时,采用垂直梯度法最为合适。
-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ARGO
温跃层
垂直梯度法
S-T方法
拟阶梯函数法
-
Keywords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
Argo
thermocline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S-T method
quasi-step function method
-
分类号
P731.1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