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比兴概念的形成和刘勰的“比兴”论——兼评王元化同志“拟容取心”说
被引量:
4
1
作者
郭外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7-23,38,共8页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一般认为所谓“赋比兴”是《诗》三百篇作者写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或者是后代《诗经》学者总结的三种写作方法。王元化同志为此提出新说,开了近几年比兴“形象思维特征”说的先声。但对这两种看法,长...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一般认为所谓“赋比兴”是《诗》三百篇作者写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或者是后代《诗经》学者总结的三种写作方法。王元化同志为此提出新说,开了近几年比兴“形象思维特征”说的先声。但对这两种看法,长期来我却一直都存在疑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容取心
赋比兴
王元化
艺术形象
概念
文心雕龙
表现手法
经师
思无邪
诗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说解惑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95-97,101,共4页
几位论者对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的解释未达原义。“心”不应释为客体之心(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而应是对物的描写切合了外物给人(主体)的情感上的意义上的心理体认。
关键词
拟容取心
《文心雕龙》
艺术形象
现实意蕴
刘勰
“心”
精神实质
现实意义
“兴”
“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比兴》赞语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张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5-121,共7页
刘勰《文心雕龙》每篇结尾都有赞语,赞语是《文心雕龙》各篇不可分割的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比兴》篇的赞语内涵尤为深刻且丰富。《比兴》篇赞语是正文内容的凝练与升华,其中所提出的命题,可以作为理解《比兴》篇正文的钥匙...
刘勰《文心雕龙》每篇结尾都有赞语,赞语是《文心雕龙》各篇不可分割的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比兴》篇的赞语内涵尤为深刻且丰富。《比兴》篇赞语是正文内容的凝练与升华,其中所提出的命题,可以作为理解《比兴》篇正文的钥匙。《比兴》篇内容颇为复杂,尚有若干难解之义。从赞语中或许可以得到对于正文内容的新解。《比兴》赞语的理论价值不止于此,其中所蕴含的美学阐释空间,是具有当代美学建设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赞语
比兴
触物圆览
拟容取心
断辞必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刘勰“心物交融说”寻源──兼论“比兴”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则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2-55,共4页
刘勰“心物交融说”寻源──兼论“比兴”刘则鸣“心物交融说”是王元化对《文心雕龙》的洞见。《文心雕龙·物色》有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指出刘勰以上二语“互文足义”,意谓:“作家...
刘勰“心物交融说”寻源──兼论“比兴”刘则鸣“心物交融说”是王元化对《文心雕龙》的洞见。《文心雕龙·物色》有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指出刘勰以上二语“互文足义”,意谓:“作家一旦进入创作的实践活动,在模写并表现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交融
《文心雕龙》
刘勰
“心”
“兴”
“诗言志”
心灵决定论
拟容取心
《文心雕龙讲疏》
“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刘勰的审美意象论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长青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1期3-9,79,共8页
审美意象是艺术活动的结晶,也是文学艺术形象体系的细胞。它蕴涵着审美主体和客体相遇合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成为中外无数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探索艺术奥秘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也是《文心雕龙》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想就刘勰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艺术活动的结晶,也是文学艺术形象体系的细胞。它蕴涵着审美主体和客体相遇合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成为中外无数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探索艺术奥秘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也是《文心雕龙》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想就刘勰审美意象论的渊源、内容、以及它的民族特点,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象
刘勰
意象论
拟容取心
言意论
王弼
比兴
审美主体
系辞
言意之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赋比兴”与艺术审美的有机性
被引量:
1
6
作者
朱桦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4期79-85,共7页
“赋、比、兴”是一个古老的美学研究课题,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赋比兴,历来为文论家所重视。两千多年前的《周礼·春官》中记载着“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诗经》的《大序》把这“六诗”改称为“六...
“赋、比、兴”是一个古老的美学研究课题,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赋比兴,历来为文论家所重视。两千多年前的《周礼·春官》中记载着“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诗经》的《大序》把这“六诗”改称为“六义”。与刘勰同时的钟嵘,在他所著的《诗品》序言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后来朱熹对此作了阐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尤其是刘勰和钟嵘对“比兴”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艺术审美
艺术思维
文心雕龙
艺术想象
表现手段
审美意义
拟容取心
作品
艺术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刘勰的形象论
7
作者
卓支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83-90,共8页
形象地反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这个文艺原理的认识,既与别民族有其共通之处,而又有其独特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表述形式。对此问题进行“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序志》)的研究,对于建立民族化...
形象地反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这个文艺原理的认识,既与别民族有其共通之处,而又有其独特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表述形式。对此问题进行“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序志》)的研究,对于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有意义的。为此,我想在这里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形象论作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专家、读者同志们。一有关形象或形象性的言论,并非始于刘勰。早在先秦,《周易·系辞上》已出现“立象以尽意”的命题,这虽非专论文艺,但它与后来的文学形象论有微妙的相通之处,可谓形象论之滥觞(见拙作《立象尽意,以小见大》——论《周易》中的形象与典型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论
文心雕龙
形象描写
文学创作
古代文论
立象尽意
表述形式
典型思想
周易
拟容取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比兴概念的形成和刘勰的“比兴”论——兼评王元化同志“拟容取心”说
被引量:
4
1
作者
郭外岑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7-23,38,共8页
文摘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一般认为所谓“赋比兴”是《诗》三百篇作者写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或者是后代《诗经》学者总结的三种写作方法。王元化同志为此提出新说,开了近几年比兴“形象思维特征”说的先声。但对这两种看法,长期来我却一直都存在疑惑。
关键词
拟容取心
赋比兴
王元化
艺术形象
概念
文心雕龙
表现手法
经师
思无邪
诗言志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说解惑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晟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95-97,101,共4页
文摘
几位论者对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的解释未达原义。“心”不应释为客体之心(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而应是对物的描写切合了外物给人(主体)的情感上的意义上的心理体认。
关键词
拟容取心
《文心雕龙》
艺术形象
现实意蕴
刘勰
“心”
精神实质
现实意义
“兴”
“比”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比兴》赞语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张晶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5-121,共7页
文摘
刘勰《文心雕龙》每篇结尾都有赞语,赞语是《文心雕龙》各篇不可分割的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比兴》篇的赞语内涵尤为深刻且丰富。《比兴》篇赞语是正文内容的凝练与升华,其中所提出的命题,可以作为理解《比兴》篇正文的钥匙。《比兴》篇内容颇为复杂,尚有若干难解之义。从赞语中或许可以得到对于正文内容的新解。《比兴》赞语的理论价值不止于此,其中所蕴含的美学阐释空间,是具有当代美学建设意义的。
关键词
《文心雕龙》赞语
比兴
触物圆览
拟容取心
断辞必敢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刘勰“心物交融说”寻源──兼论“比兴”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则鸣
机构
内蒙古大学中文系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2-55,共4页
文摘
刘勰“心物交融说”寻源──兼论“比兴”刘则鸣“心物交融说”是王元化对《文心雕龙》的洞见。《文心雕龙·物色》有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指出刘勰以上二语“互文足义”,意谓:“作家一旦进入创作的实践活动,在模写并表现自...
关键词
心物交融
《文心雕龙》
刘勰
“心”
“兴”
“诗言志”
心灵决定论
拟容取心
《文心雕龙讲疏》
“比”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刘勰的审美意象论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长青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1期3-9,79,共8页
文摘
审美意象是艺术活动的结晶,也是文学艺术形象体系的细胞。它蕴涵着审美主体和客体相遇合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成为中外无数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探索艺术奥秘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也是《文心雕龙》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想就刘勰审美意象论的渊源、内容、以及它的民族特点,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审美意象
刘勰
意象论
拟容取心
言意论
王弼
比兴
审美主体
系辞
言意之辩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赋比兴”与艺术审美的有机性
被引量:
1
6
作者
朱桦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4期79-85,共7页
文摘
“赋、比、兴”是一个古老的美学研究课题,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赋比兴,历来为文论家所重视。两千多年前的《周礼·春官》中记载着“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诗经》的《大序》把这“六诗”改称为“六义”。与刘勰同时的钟嵘,在他所著的《诗品》序言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后来朱熹对此作了阐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尤其是刘勰和钟嵘对“比兴”之法。
关键词
赋比兴
艺术审美
艺术思维
文心雕龙
艺术想象
表现手段
审美意义
拟容取心
作品
艺术魅力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刘勰的形象论
7
作者
卓支中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83-90,共8页
文摘
形象地反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这个文艺原理的认识,既与别民族有其共通之处,而又有其独特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表述形式。对此问题进行“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序志》)的研究,对于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有意义的。为此,我想在这里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形象论作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专家、读者同志们。一有关形象或形象性的言论,并非始于刘勰。早在先秦,《周易·系辞上》已出现“立象以尽意”的命题,这虽非专论文艺,但它与后来的文学形象论有微妙的相通之处,可谓形象论之滥觞(见拙作《立象尽意,以小见大》——论《周易》中的形象与典型思想。
关键词
形象论
文心雕龙
形象描写
文学创作
古代文论
立象尽意
表述形式
典型思想
周易
拟容取心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比兴概念的形成和刘勰的“比兴”论——兼评王元化同志“拟容取心”说
郭外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说解惑
刘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心雕龙·比兴》赞语的美学意义
张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刘勰“心物交融说”寻源──兼论“比兴”
刘则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刘勰的审美意象论
张长青
《中国文学研究》
199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赋比兴”与艺术审美的有机性
朱桦
《文艺理论研究》
198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略论刘勰的形象论
卓支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