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拉水峡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物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7
1
作者 谢燮 李文渊 +2 位作者 高永宝 张照伟 郭周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7-629,共13页
祁连山拉水峡中型铜镍矿床几乎全岩矿化。矿石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以紫硫镍铁矿、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热液作用使原生硫化物组合发生了改变,低温热液特征的元素As、Se、Ag、Te富集;矿石中Ni含量远高于Cu含... 祁连山拉水峡中型铜镍矿床几乎全岩矿化。矿石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以紫硫镍铁矿、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热液作用使原生硫化物组合发生了改变,低温热液特征的元素As、Se、Ag、Te富集;矿石中Ni含量远高于Cu含量,不同类型矿石均属轻稀土富集型,反映了相同的岩浆成因,部分熔融来源特点。热液改造致使块状矿石中Cu/Ni、Ni/Co比值较高,REE分馏程度明显高于原生浸染状矿石;矿石中铂族元素含量平均为2460.5×10-9,具有较高的Ir含量和低的Pd/Ir比值特点,铂族元素与岩浆深部融离作用密切相关,块状矿石Pd/Ir比值和(Pt+Pd)/(Os+Ir+Ru)比值均高于原生浸染状矿石,表明热液作用对Cu、Pt、Pd金属元素富集具有一定作用;岩浆期后流体属中低温度(180~244℃)、中等盐度(8.81~14.67%NaCl)、中等密度(0.86~0.95g/cm3)范围,CH4+N2+CO2成分组合,具有岩浆流体成分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拉水峡矿床主体成因可能仍以岩浆深部曾有过较彻底的硫化物不混熔作用为主,后期经历了热液作用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水峡铜镍硫化物矿床 矿石矿物学 矿床地球化学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化隆地区拉水峡铜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永宝 李文渊 +4 位作者 谢燮 张照伟 郭周平 张江伟 李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3-772,共10页
拉水峡铜镍矿床位于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中,岩体几乎全岩发生铜、镍硫化物矿化,且已遭受强烈蚀变,以角闪岩为主。岩浆期主要金属硫化物矿物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热液蚀变期主要有紫硫镍矿、黄铁矿、黄铜矿、针镍矿等;氧... 拉水峡铜镍矿床位于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中,岩体几乎全岩发生铜、镍硫化物矿化,且已遭受强烈蚀变,以角闪岩为主。岩浆期主要金属硫化物矿物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热液蚀变期主要有紫硫镍矿、黄铁矿、黄铜矿、针镍矿等;氧化表生期主要为含镍高岭石、含镍绿泥石、孔雀石等。矿石轻稀土元素富集和负Eu异常明显,说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大量斜长石等的分离结晶作用。∑PGE含量平均为2460.46×10-9,(Pd+Pt)/(Os+Ir+Ru)值为0.40~2.00,表明铂族元素与岩浆深部熔离作用密切相关;但Pt/Pd(0.01~2.62)、Pd/Ir(0.91~8.77)说明热液作用对铂族元素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S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很小,δ34S平均值为2.24‰,硫化物中的S以地幔S为主。拉水峡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岩浆融离贯入、热液叠加改造及表生氧化作用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地球化学 水峡铜镍矿床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拉水峡基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约束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照伟 李文渊 +5 位作者 高永宝 谢燮 王亚磊 张江伟 郭周平 李侃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59-968,共10页
对与青海省拉水峡铜镍硫化物矿床密切相关的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以低Ti、亏损Nb和Ta、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结合其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该岩体的形成与祁连山及其邻区460~440Ma时期俯冲向碰撞转换的... 对与青海省拉水峡铜镍硫化物矿床密切相关的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以低Ti、亏损Nb和Ta、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结合其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该岩体的形成与祁连山及其邻区460~440Ma时期俯冲向碰撞转换的作用有关,岩浆起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并在高位岩浆房中遭受了地壳的混染作用,从而导致岩浆中Si的增加,并引起富硫化物矿浆与富硅酸盐岩浆的不混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杂岩体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铜镍 水峡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红旗岭晚三叠世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镍铜成矿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建 杨言辰 +1 位作者 李爱 袁海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9-269,共21页
吉林红旗岭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群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南缘,由3个北西向岩带(I、II、III)组成,包括30多个小岩株,其中I-岩带的部分岩体伴有铜镍矿化,并且其1和7号岩体分别形成了中型和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矿床主要容矿岩石为辉橄... 吉林红旗岭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群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南缘,由3个北西向岩带(I、II、III)组成,包括30多个小岩株,其中I-岩带的部分岩体伴有铜镍矿化,并且其1和7号岩体分别形成了中型和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矿床主要容矿岩石为辉橄岩、橄辉岩、斜方辉石岩、二辉石岩、苏长岩和辉长岩。主量元素方面,红旗岭岩群具有富镁(w(MgO)=20.7%~31.1%)、低钛(w(TiO_(2))=0.33%~0.79%)、低碱(w(K 2 O+Na 2 O)=0.60%~2.29%)和硅(w(SiO_(2))=40.0%~53.0%)变化范围大的特征;微量元素方面,红旗岭岩群呈现弱富集LREE和LILE(Th)以及亏损HREE和HFSE(Nb-Ta-Ti)。岩相学、地球化学和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斜长石和角闪石)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红旗岭岩群明显不同于洋岛型玄武岩、阿拉斯加型环状杂岩和科马提岩,但与岛弧玄武岩以及中亚造山带西段的“黄山西”和“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容矿超镁铁质岩相似,其母岩浆是一种富Mg、亏损Nb-Ta的岛弧拉斑玄武质熔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环境,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含矿母岩浆可能经历了硫化物的“二次熔离”,最终形成了铂族元素(PGE)亏损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高镁斑玄武质母岩浆 硫化物熔离 铂族元素亏损 碰撞后伸展环境 红旗岭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