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晶态ZnO纳米笼的显著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智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2,共2页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超高灵敏度的分子“指纹谱”识别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表面、界面研究、吸附物界面的物化性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界面取向及构型、构象研究和结构分析。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拉曼散射效应 纳米笼 ZNO 非晶态 生物大分子 RAMAN 超高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共轭亚油酸基网状纳米金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催化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樊晔 方云 +1 位作者 陈韩婷 高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33-1940,共8页
以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CLA)为绿色单体,通过简单的分子自组装和可控自交联反应制备聚共轭亚油酸(PCLA)聚集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PCLA聚集体的形貌呈现独特网状结构,其联结单元为来自于CLA胶束的膨大颗粒.采用氯金酸... 以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CLA)为绿色单体,通过简单的分子自组装和可控自交联反应制备聚共轭亚油酸(PCLA)聚集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PCLA聚集体的形貌呈现独特网状结构,其联结单元为来自于CLA胶束的膨大颗粒.采用氯金酸在极性聚合物表面原位还原,2 d后在网状PCLA基底上制备得到以CLA胶束为核(20 nm)的网状纳米金结构,而且网状PCLA的原位还原作用与模板作用相结合是获得PCLA基网状纳米金的充分必要条件.与普通球形胶态金纳米颗粒[(5±1)nm]相比,PCLA基网状纳米金对苯硫酚具有更好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对对硝基苯酚具有更好的催化还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网状聚集体 纳米金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受激拉曼散射全光波长转换研究(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巩稼民 孟令贺 +2 位作者 杨萌 郭涛 郭翠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116,共7页
基于光纤中前向瞬态受激拉曼散射效应分析理论,利用光子晶体的高非线性特性,对光子晶体光纤拉曼波长转换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建立了全光波长转换设计方案的理论模型,给出了设计原理框图及实现方法。用OptiSystem对四路探测光进行波长转换... 基于光纤中前向瞬态受激拉曼散射效应分析理论,利用光子晶体的高非线性特性,对光子晶体光纤拉曼波长转换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建立了全光波长转换设计方案的理论模型,给出了设计原理框图及实现方法。用OptiSystem对四路探测光进行波长转换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全光波长转换器同时对四路探测光实现波长转换,转换输出的信号光码型和输入泵浦信号光码型一致,并且所得到的眼图线迹清晰,"眼睛"张开度良好。论证了该设计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光纤 受激拉曼散射效应 全光波长转换 高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结构Si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特性研究
4
作者 崔绍晖 符庭钊 +2 位作者 王欢 夏洋 李超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为了实现低成本高灵敏度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制备了一种基于硅表面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SERS)衬底。首先利用低能反应离子注入的方法对单晶硅进行表面处理,制作高陡值度的墙壁结构。然后采用电子束蒸发的方式在硅片表面... 为了实现低成本高灵敏度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制备了一种基于硅表面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SERS)衬底。首先利用低能反应离子注入的方法对单晶硅进行表面处理,制作高陡值度的墙壁结构。然后采用电子束蒸发的方式在硅片表面蒸镀银膜,高密度的银纳米点阵列出现在侧壁表面,形成大量的热点。实验采用罗丹明6G(R6G)作为探针分子进行表征,发现获得最强拉曼信号的银膜厚度为40 nm,R6G的探测极限能达到10^(-14)mol/L;同时分析衬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发现在614 cm^(-1)和1 650 cm^(-1)处的拉曼信号特征峰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达到12.3%和14.3%,保存一个月的衬底测得的拉曼信号强度保持不变。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的制备高灵敏度增强拉曼效应衬底的方法,制备的衬底具有高信号可重复性和高稳定性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反应离子注入 银纳米点 电子束蒸发 低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同种光纤中实现RFA增益平坦化的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巩稼民 平璐 李瑞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4-637,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光纤拉曼放大器设计方法:在同一种光纤内运用不同波长的泵浦光源达到前增益后补偿的目的,最终实现在放大器输出端信号光增益谱平坦化。通过对拉曼增益谱前后沿做线性化处理,化简稳态SRS耦合波方程的解析解,最终在输出端... 提出了一种新的光纤拉曼放大器设计方法:在同一种光纤内运用不同波长的泵浦光源达到前增益后补偿的目的,最终实现在放大器输出端信号光增益谱平坦化。通过对拉曼增益谱前后沿做线性化处理,化简稳态SRS耦合波方程的解析解,最终在输出端得到了一个固定的功率输出值。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放大器具有增益平坦度好、增益高的优点,且设计方法简单。该方案为增益平坦化的拉曼光纤放大器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通信 拉曼光纤放大器 受激拉曼散射效应 增益平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纳秒脉冲泵浦机制超短脉冲和超连续谱的产生
6
作者 孙武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26,31,共7页
本文仿真研究了亚纳秒脉冲泵浦机制超短脉冲的产生和超连续谱的形成。首先,简要介绍了激光在非线性介质传输所满足的广义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然后,研究了分步傅里叶法时域步长的选取和空间步长高精度自适应变化的实现;最后,逐渐增加入射... 本文仿真研究了亚纳秒脉冲泵浦机制超短脉冲的产生和超连续谱的形成。首先,简要介绍了激光在非线性介质传输所满足的广义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然后,研究了分步傅里叶法时域步长的选取和空间步长高精度自适应变化的实现;最后,逐渐增加入射脉冲的峰值功率,仿真了超连续谱的形成。结果表明:亚皮秒量级的超短脉冲可以由亚纳秒脉冲经过调制不稳定性分裂产生,而与超短脉冲有关的高阶非线性效应(包括自陡效应、脉冲内拉曼散射效应、高阶孤子分解)最终导致了30 dB带宽从481 nm一直延伸到1 750 nm超连续谱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连续谱 高精度自适应分步傅里叶法 自陡效应 脉冲内拉曼散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远程泵浦传输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候梦军 付成鹏 +2 位作者 卜勤练 余春平 乐孟辉 《光通信研究》 2021年第2期63-65,共3页
针对远程泵浦传输系统高功率泵浦光传输受限问题,文章基于随机分布反馈光纤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远程泵浦传输方案,通过高反射率的光纤布拉格光栅增强泵浦光的受激拉曼效应,输出目的泵浦光功率。对新型远程泵浦传输... 针对远程泵浦传输系统高功率泵浦光传输受限问题,文章基于随机分布反馈光纤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远程泵浦传输方案,通过高反射率的光纤布拉格光栅增强泵浦光的受激拉曼效应,输出目的泵浦光功率。对新型远程泵浦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一致;与传统远程泵浦传输系统相比,新型远程泵浦传输系统提高了泵浦的入纤光功率,延长了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远程泵浦传输系统 拉曼散射效应 瑞利散射效应 激光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钨薄膜双共振上转换荧光增强研究
8
作者 洪慧慧 叶佐东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5-612,共8页
为探究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激子效应,尤其是上转换过程,以层状WS_(2)样品为例开展了研究。利用532 nm连续激光和显微拉曼技术,探究了WS_(2)晶体中X 0、X−激子态物理起源和基本物理性质。利用633 nm连续激光,实现了WS_(2)晶体的单... 为探究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激子效应,尤其是上转换过程,以层状WS_(2)样品为例开展了研究。利用532 nm连续激光和显微拉曼技术,探究了WS_(2)晶体中X 0、X−激子态物理起源和基本物理性质。利用633 nm连续激光,实现了WS_(2)晶体的单光子上转换荧光增强,证实了其背后的双共振物理机制,即入射光与X−激子态共振,在光学声子A_(1g)、E_(2g)^(1)的辅助下跃迁至高能级X 0激子态,最后自发辐射上转换荧光。此外,进一步对双共振上转换荧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曝光时间、温度和激发功率。拟合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曝光时间、减小环境温度和增加激发功率,WS_(2)的上转换荧光效率会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物理 上转换荧光增强 双共振拉曼散射效应 二硫化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uniformity of deposited metallic layer on hybrid micro/nano-structured Si substrates fabricated by two-step laser ablation for SERS application 被引量:2
9
作者 LI Long-fan ZHOU Rui +2 位作者 CUI Jing-qin YAN Huang-ping WANG Zhen-z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3312-3322,共11页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lowconcentration molecules detections in the past decades. This work proposes a rapid and accessible process to fabricate SER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lowconcentration molecules detections in the past decades. This work proposes a rapid and accessible process to fabricate SERS-active substrates with high uniformity and controllability based on two-step laser ablation. Laser beams directly ablate the surface of Si, concurrently creating microstructures and ejecting molten materials caused by the thermal effect that nucleate in ambient air. The nuclei grow into nanoparticles and deposit over the surface. These nanoparticles,together with microstructures, improve the light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SERS-active substrates. Especially after Au thin film deposition, these nanoparticles can provide nanogaps as hotspots for SERS.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laser processing parameters for better performances are determined. Compared with substrates fabricated by single 1064 nm master oscillator power amplifier(MOPA) laser ablation, substrates ablated by the primary 1064 nm MOPA laser and secondary UV pulsed laser show more uniform nanoparticles’ deposition over the surface. The optimized largearea substrate has a SERS detection limit of 10^(-8)mol/L for 4-aminothiophenol(4-ATP),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realworld applications for trace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ablatio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 light trapping effect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