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附面层抽吸位置对翼型绕流分离控制的影响
1
作者 张旺龙 谭俊杰 +1 位作者 陈志华 任登凤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0-715,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抽吸作用位置对翼型绕流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采用HLLC格式和双时间步长LU-SGS隐式算法对二维可压N-S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数值模拟了雷诺数Re为6 000时,NACA0012翼型在上翼面抽吸控制下的翼型绕流流场。研究了抽吸区域位置对... 为了深入研究抽吸作用位置对翼型绕流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采用HLLC格式和双时间步长LU-SGS隐式算法对二维可压N-S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数值模拟了雷诺数Re为6 000时,NACA0012翼型在上翼面抽吸控制下的翼型绕流流场。研究了抽吸区域位置对翼型流动分离和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抽吸系数下,合理的抽吸位置是有效改善翼型气动性能的重要因素,并且不同抽吸位置的作用机制不同。对于以开式分离为特征的NACA0012翼型绕流,其合理抽吸区域位于翼型前缘分离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 抽吸位置 翼型绕流 分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壁附面层抽吸对大转角扩压叶栅旋涡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郭爽 陆华伟 +1 位作者 宋彦萍 吴锤结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66-1473,共8页
为探明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栅内旋涡结构的关联,通过十个横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抽吸端壁附面层前后的主要旋涡结构以其对应损失的演变过程。研究对象为矩形低速扩压叶栅,来流马赫数约... 为探明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栅内旋涡结构的关联,通过十个横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抽吸端壁附面层前后的主要旋涡结构以其对应损失的演变过程。研究对象为矩形低速扩压叶栅,来流马赫数约为0.23。研究结果表明,端壁附面层的变化对叶栅端区的主要旋涡发展过程影响显著。在原型方案中,壁面涡、尾缘脱落涡的演变过程对应着较高的流动损失,通道涡自身产生的损失较小,主要起到向远离端壁的方向输运低能流体的作用;在流向槽吸气方案中,壁面涡和尾缘脱落涡因端壁附面层径向迁移及角区分离受到抑制而被明显削弱;而来流附面层抽吸方案则最为有效地控制了通道涡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角扩压叶栅 附面层 二次流动 旋涡结构 流动损失 抽吸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面层抽吸对叶栅表面分离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波 项效镕 +1 位作者 南向谊 陈云永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3-708,共6页
以某高亚声速叶栅风洞为实验平台,运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平面叶栅吸力面进行了附面层抽吸试验研究。验证了附面层抽吸技术在附面层分离流动控制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试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以某高亚声速叶栅风洞为实验平台,运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平面叶栅吸力面进行了附面层抽吸试验研究。验证了附面层抽吸技术在附面层分离流动控制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试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不同抽吸位置处抽吸效果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抽气量下,合适的抽吸位置是控制附面层分离的重要因素。当抽吸位置处于分离起始点与严重分离区之间时,附面层分离才能够得到明显的抑制,流场结构得到显著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成像测速仪 叶栅 附面层+ 数值仿真 抽吸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壁采用孔式抽吸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龙新 陈绍文 +2 位作者 郭昊雁 杜鑫 王松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04-1208,共5页
为明晰孔式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作用效果,实验研究了在端壁不同位置设置抽吸孔时对大折转角扩压叶栅壁面流谱、出口二次流及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端壁抽吸改变了原型叶栅内部流场结构,角区分离起始点前进行附面... 为明晰孔式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作用效果,实验研究了在端壁不同位置设置抽吸孔时对大折转角扩压叶栅壁面流谱、出口二次流及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端壁抽吸改变了原型叶栅内部流场结构,角区分离起始点前进行附面层吸除可有效延缓通道涡的形成,降低叶栅损失;分离起始点之后角区分离已经充分发展的位置不宜布置抽吸孔;相比较抽吸槽,采用抽吸孔可以通过更少的抽吸量达到相同程度地对叶栅流动性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叶栅 附面层 抽吸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表和端壁抽吸对跨音速压气机稳定性影响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掩刚 牛楠 +1 位作者 任思源 国睿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5,共5页
以NASA Rotor35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深入分析了叶表和端壁不同位置抽吸对该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叶表抽吸虽然使得压气机压比和效率有所升高,但使叶顶前缘脱体激波和间隙泄漏流强度的增加,导致两者相互作用引... 以NASA Rotor35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深入分析了叶表和端壁不同位置抽吸对该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叶表抽吸虽然使得压气机压比和效率有所升高,但使叶顶前缘脱体激波和间隙泄漏流强度的增加,导致两者相互作用引起的低能堵塞团尺度过早增长,压气机提前进入失速;端壁抽吸改善了转子顶部前缘激波结构,削弱了叶顶低能阻塞团中的高熵流体,改善了叶顶区域的流动,实现了压气机的扩稳效果,但对压气机压比和效率性能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音速压气机 附面层 抽吸位置 流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