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井抽出-处理-回渗循环技术修复效果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肖瀚 杨昱 +4 位作者 徐祥健 邓圣 韩旭 夏甫 姜永海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1-538,共8页
采用单井抽出-处理-回渗循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单井循环技术)原位修复石化场地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关键影响因素的不同情景设置,模拟修复过程中污染羽的时空变化情况,明确关键因素对污... 采用单井抽出-处理-回渗循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单井循环技术)原位修复石化场地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关键影响因素的不同情景设置,模拟修复过程中污染羽的时空变化情况,明确关键因素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1,2,3,4,5,6,13,20 d后,TCE去除率分别为27.29%、34.94%、43.65%、54.12%、66.47%、75.88%、91.76%和92.35%;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抽出回渗量(Q)是TCE去除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Q的影响较为明显;污染物去除率(r)与修复时间(t)、Q和K之间存在定量关系(r=22.5lnt+6.3ln(KQ)+2.30),推导出的定量关系表达式有助于指导实际污染场地应用时抽出回渗量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出-处理-回渗循环 地下水修复 关键影响因素 物理模型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新港 杨昱 +5 位作者 徐祥健 韩旭 夏甫 邓圣 肖瀚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0-187,共8页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技术中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参数对该技术的影响,搭建实验室尺度孔隙含水层物理砂柱模型并基于该物理模型构建MODFLOW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研究了通过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过程来实现人工控...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技术中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参数对该技术的影响,搭建实验室尺度孔隙含水层物理砂柱模型并基于该物理模型构建MODFLOW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研究了通过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过程来实现人工控制地下水流场和水力梯度的可行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物理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抽出-回渗达到平衡.(2)基于物理装置不同位置实测水位校准后的数值模型精度较为理想(纳什效率系数为0.88),可以较好地刻画实现水力控制时物理模型中的实际地下水流场.(3)抽出-回渗量的变化对水位降落漏斗的范围(28.0~28.5 cm)几乎无影响,而对其降深影响较大,当抽出-回渗量分别为1、2.5、5、10 cm3/s时,最大降深分别达到1.76、4.55、9.75、18.65 cm,分别为含水层厚度的2.5%、6.5%、13.9%、26.6%.(4)基于裘布依公式,实现水力控制时含水层不同位置处水位高低与抽出-回渗量大小(水动力条件)和含水层渗透性强弱(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根据16种抽出-回渗和含水层渗透性的不同情景的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发现Q/K与(h2-hw2)/(lgr-lgrw)(h为含水层某处水位,m;hw为抽水井处水位,m;r为含水层某处与抽水井井轴距离,m;rw为抽水井半径,m)之间呈线性关系,拟合系数R2=0.99.研究显示,结合物理和数值模型,采用裘布依公式获取水力控制必要参数和对应关系,为实际场地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出-同步循环 水力控制 砂柱物理模型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PATH模型的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新港 杨昱 +6 位作者 王磊 徐祥健 韩旭 夏甫 邓圣 肖瀚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91-1801,共11页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抽水井对回渗水的捕获率)和关键因素对水力控制程度的影响机制,构建了基于GMS模拟软件的MODPATH地下水流线示踪模型,根据实验室尺度砂柱物理模型的实测水位数据校准,结合渗透系数为0.009、0...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抽水井对回渗水的捕获率)和关键因素对水力控制程度的影响机制,构建了基于GMS模拟软件的MODPATH地下水流线示踪模型,根据实验室尺度砂柱物理模型的实测水位数据校准,结合渗透系数为0.009、0.02、0.04、0.09 cm/s四种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抽出回渗量为1、2.5、5、10 cm^(3)/s四种水动力条件以及25、30、32、35 cm四种回渗半径的情景设置,模拟了地下水质点的迁移轨迹,刻画了抽水井的捕获范围,量化了抽水井对地下水流场的水力控制程度,并构建了水力控制程度与关键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砂柱物理模型在1、2.5、5、10 cm^(3)/s四种流量下达到抽出-回渗平衡时,捕获率分别为95.63%、97.69%、97.93%和98.17%;②物理模型内抽水井捕获范围均小于回渗范围且捕获率随流量增加而变大;③回渗范围和含水层渗透系数一定时,随着抽出-回渗量的增大,捕获范围和捕获率均增大;④当回渗范围和抽出-回渗量一定时,随着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大,捕获范围和捕获率均减小;⑤当含水层渗透系数和抽出-回渗量一定时,随着回渗范围的增大,捕获范围和捕获率均减小;⑥根据64种情景的拟合结果,水力控制程度与含水层渗透性强弱、抽出-回渗量大小和回渗半径之间存在定量关系——η=100%×[0.9ln(Q/K)−0.4R+10^(4)]〔η为水力控制程度(%),Q为抽出-回渗量,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R为回渗半径〕.研究显示,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与抽出-回渗量、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回渗范围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有效指导实际场地工程应用中实现水力控制的关键参数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抽出-循环 水力控制程度 砂柱物理模型 数值模型 定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