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1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站位抢救护理在急诊异位妊娠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张玉霞 叶平花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123-125,共3页
目的:分析固定站位抢救护理在急诊异位妊娠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32例作为参照组,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10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32例作为试验组。参照组实... 目的:分析固定站位抢救护理在急诊异位妊娠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32例作为参照组,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10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32例作为试验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抢救护理,试验组实施固定站位抢救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效率、术中应激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急诊滞留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和抢救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C反应蛋白、皮质醇与生长激素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20)。结论:固定站位抢救护理在急诊异位妊娠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突出,可提高急救效率,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固定站位 抢救护理 急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化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顾晓琳 钱丹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结构化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至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红区收治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0月至12月急诊抢救室红区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结构化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至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红区收治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0月至12月急诊抢救室红区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开展交接班工作,研究组采用结构化沟通模式开展交接班工作。对比实施结构化沟通模式前后,护理人员交班质量、接班质量、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效果评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除交班环境评分,研究组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其余交班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除接班环境评分,研究组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其余接班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姓名、患者状况、生命体征、检查结果、治疗方式、用药及饮食交接完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构化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可提升交接班质量及信息交接完整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沟通模式 急诊抢救 护理交接班质量 不良事件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急诊抢救室患者体验的混合研究
3
作者 季晓红 崔娇 +1 位作者 马俊杰 郭琳瑶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7期136-141,共6页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室患者对无陪护护理模式的真实体验,为急诊抢救室无陪护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急诊抢救室压力源量表对山东某三甲医院入住急诊抢救室的113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其中的9例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结果患者的急...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室患者对无陪护护理模式的真实体验,为急诊抢救室无陪护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急诊抢救室压力源量表对山东某三甲医院入住急诊抢救室的113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其中的9例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结果患者的急诊抢救室环境压力源量表总分为(85.37±11.44)分,物理环境维度得分为(22.83±3.01)分,人文环境维度得分为(22.59±3.93)分,治疗环境维度得分为(21.74±3.41)分,病人自身感受维度得分为(17.59±4.38)分。质性访谈共提炼出3个主题6个亚主题,即对急诊抢救室无陪护的积极体验(工作人员的关怀与支持、实行无陪护的好处和必要性);对急诊抢救室无陪护的消极体验(对护工的不信任和不适感、与家人分离的不安);急诊抢救室无陪护模式下患者的需求(渴望家人陪伴、护工短缺和性别不适的困扰)。结论急诊抢救室患者对无陪护管理模式的体验整体较好,但仍存在些许问题及诉求,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者应重视急诊抢救室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患者体验,根据其需求探索改善策略,进一步完善急诊抢救室无陪护服务体系,促进患者生理康复及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抢救 无陪护护理 患者体验 混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管理对改善急诊抢救室患者滞留的作用
4
作者 吴晓丹 李丽 +3 位作者 贾宏明 黄天鹏 伍烽宁 梁增文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5期9-12,共4页
目的探究在急诊抢救室实施急诊信息化管理对改善患者滞留情况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工作的20名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室时间线节点不同分成参照组(2022年1—12月实施常规管理... 目的探究在急诊抢救室实施急诊信息化管理对改善患者滞留情况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工作的20名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室时间线节点不同分成参照组(2022年1—12月实施常规管理)和观察组(2023年1—12月实施信息化管理),两组均为同一批医护工作者,对比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抢救室患者滞留情况、医护工作者急诊抢救工作效率以及医护工作者对急诊抢救室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室24 h滞留率、24 h平均滞留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护理措施完成时间、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医务工作者对急诊抢救室工作满意度为100.00%(20/20),高于参照组的70.0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9,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室,运用信息化转科管理模式,可降低急诊抢救室患者滞留率,缩短患者的滞留时间,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从而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给急诊抢救室创造更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 急诊抢救 滞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分区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苏丹 渠丽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分析分级分区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分级分区护理... 目的:分析分级分区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分级分区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候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依赖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分区分段护理可缩短候诊时间、抢救时间、出院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自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分级分区护理 抢救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伤群体伤员的抢救和管理
6
作者 梁燕娜 叶妙红 +1 位作者 梁桂珍 叶玉荷 《现代医院》 2005年第4期52-53,共2页
目的 探讨县级市医院对交通伤群体伤员如何进行及时规范、有序、高效的抢救。方法 对我院2 0 0 1年8月~2 0 0 3年8月三批交通伤群体伤员共10 6例的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院前和院内抢救及时,抢救人员通力合作、忙而不乱,井... 目的 探讨县级市医院对交通伤群体伤员如何进行及时规范、有序、高效的抢救。方法 对我院2 0 0 1年8月~2 0 0 3年8月三批交通伤群体伤员共10 6例的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院前和院内抢救及时,抢救人员通力合作、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通伤群体伤员的死亡和致残率。结论 要使抢救工作及时、有序、高效,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快速抢救通道”,建立有效的抢救程序,培养一支技术精湛的救治队伍,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合理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抢救队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伤员 交通伤 2003年8月 管理 应急指挥中心 最大限度 县级市医院 2001年 抢救过程 院内抢救 抢救人员 抢救工作 抢救程序 救治队伍 合理分工 有序 回顾性 致残率 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抢救车管理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莉莉 裴华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年第10期187-187,共1页
抢救车是供抢救急危重病人时使用,保证抢救工作能及时顺利进行,是各个科室必备的抢救器材。抢救车内的器械应性能良好、完整无缺、并在有效期内,各种抢救器材始终保持在备用状态,急救物品完好率保证100%。本院护理部严格按照抢救车... 抢救车是供抢救急危重病人时使用,保证抢救工作能及时顺利进行,是各个科室必备的抢救器材。抢救车内的器械应性能良好、完整无缺、并在有效期内,各种抢救器材始终保持在备用状态,急救物品完好率保证100%。本院护理部严格按照抢救车的管理要求认真执行“五定法”,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本院护理部在严格执行抢救车管理的原则下,对原有的做法进行以下改进,运行1年,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救 管理 抢救器材 急危重病人 抢救工作 急救物品 护理部 有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快速反应团队管理模式对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沈玉欢 李园园 王平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快速反应团队(RRT)管理模式对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急诊医学科接受救治的84例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快速反应团队(RRT)管理模式对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急诊医学科接受救治的84例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2~7月以方便抽样法抽取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另将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以方便抽样法抽取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RRT管理模式。比较2组的抢救效率、护理风险事件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高级气道开放、静脉通道开放、血常规送检、CT检查和使用止血药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预后效果较对照组更优,以及护理满意度的4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上述组间比较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RRT管理模式,可提高抢救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创伤 损伤控制理念 快速反应团队 抢救效率 护理风险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护理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期间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救治时间的影响
9
作者 严海龙 孙垚 薛雨辰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护理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期间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1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根据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病人采用常规护理管理... 目的 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护理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期间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1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根据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病人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24例病人采用FMEA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救治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救治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NSNS)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 FMEA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抢救中,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EA 护理管理 脑血管疾病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科医护人员自行实施抢救性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分析
10
作者 吴振威 黄冰 +2 位作者 孙磊 陆雅萍 孙建良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0期1577-1578,共2页
气管插管开放和控制气道是急诊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位列急救复苏步骤之首。插管操作的顺利实施常是抢救成功的首要步骤和关键所在,以往插管操作多为麻醉科医师实施,为进一步缩短抢救插管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科尝试部分急救患者... 气管插管开放和控制气道是急诊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位列急救复苏步骤之首。插管操作的顺利实施常是抢救成功的首要步骤和关键所在,以往插管操作多为麻醉科医师实施,为进一步缩短抢救插管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科尝试部分急救患者由急诊室医护人员自行实施抢救性气管插管,现对其可行性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救性气管插管 急诊抢救 医护人员 急诊科 插管操作 麻醉科医师 抢救成功率 复苏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视气管插管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刘应超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分析直视气管插管在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武汉市汉口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应用经鼻气管插管抢救,研究组应用直视气... 目的:分析直视气管插管在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武汉市汉口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应用经鼻气管插管抢救,研究组应用直视气管插管抢救,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首次插管成功率、总插管成功率及平均插管时间。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研究组首次插管成功率、总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平均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中应用直视气管插管效果较好,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和总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直视气管插管 危重症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歌 褚迎辉 徐春丽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28-129,共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对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其急诊抢救的应用价值,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超急性期心肌梗塞82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1例。对照组常规护...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对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其急诊抢救的应用价值,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超急性期心肌梗塞82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统计两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接诊到心电图检查、接诊到进入导管室、接诊至给予用药、接诊至介入开始、接诊至收入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5.12%高于对照组,死亡率4.8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显著缩短超急性期心肌梗塞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和完善,以提高超急性期心肌梗塞的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急性期 心肌梗塞 急诊抢救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口语的抢救性调查
13
作者 郭奇军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6,共8页
“原生口语”指文盲以口耳交际方式习得的一种口头话,具有语言面貌的原生性、表达的自然性和使用范围的封闭性等特点。调查原生口语,有助于深入认识自然口语的本来面貌,对比发现语文教育对口语的影响,深入认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底层与... “原生口语”指文盲以口耳交际方式习得的一种口头话,具有语言面貌的原生性、表达的自然性和使用范围的封闭性等特点。调查原生口语,有助于深入认识自然口语的本来面貌,对比发现语文教育对口语的影响,深入认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底层与语言使用特点。随着语文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的自然老化,原生口语已位列濒危程度最高等级,成为亟待抢救性调查的重要语言资源与语言文化遗产。调查应遵循补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社会化原则和规范性原则,以确定调查的轻重缓急与具体实施策略和路径。文章对甘肃秦安话原生口语做了示例性调查,并归纳出其特点:词语层面,词汇量小,用词具体、土俗;句法层面,句子短小、结构简单;话语层面,冗余度高,逻辑性弱,语境依赖性强;语体层面,日常语体占主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口语 文盲 濒危语言 抢救性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4
作者 熊婷 何秀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20期255-258,共4页
目的: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标准化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标准化... 目的: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标准化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各项用时较短,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恢复较佳,并发症发生少,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各项数据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以标准化急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抢救用时,提高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融洽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标准化急诊护理路径 抢救用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机械辅助通气在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中的临床疗效
15
作者 孟梦 饶珊珊 +2 位作者 曲春 张璐璐 朱朝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101-104,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机械辅助通气进行抢救的效果。方法选择104例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通过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各52例。常规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机械辅助通气治疗。...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机械辅助通气进行抢救的效果。方法选择104例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通过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各52例。常规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机械辅助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抢救结果、抢救满意度、心功能指标、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8.08%,高于常规组的82.69%,差异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研究组抢救总满意度为96.15%,高于常规组的80.77%,差异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价值(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33.34±1.56)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38.04±2.01)mm小于常规组的(40.32±1.62)、(46.39±2.23)mm,左室射血分数(54.35±2.37)%大于常规组的(49.23±2.26)%,差异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研究组治疗后呼吸频率(18.14±1.32)次/min、心率(71.21±8.43)次/min、动脉血氧分压(94.76±11.45)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8.23±2.12)mm Hg、pH值(7.97±0.46)均优于常规组的(20.24±2.56)次/min、(83.78±11.56)次/min、(88.12±11.05)mm Hg、(44.24±2.45)mm Hg、(7.56±0.58),差异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为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机械辅助通气和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相关指标,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辅助通气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急性左心衰竭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护管理对改进急诊抢救室药品规范化处理及安全性的应用效果分析
16
作者 吴晓燕 《北方药学》 2024年第4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药护管理对改进急诊抢救室药品规范化处理及安全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7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管理模式阶段分组,2022年12月—2023年3月科室实施药品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2023... 目的:探讨药护管理对改进急诊抢救室药品规范化处理及安全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7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管理模式阶段分组,2022年12月—2023年3月科室实施药品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2023年4月—2023年7月实施药护管理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管理期间纳入清点药品数量8591份,观察组管理期间纳入清点药品数量8662份,科室管理医务人员未有变动,同时两组管理阶段各纳入40例急诊抢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管理方法下医务人员用药规范性行为,药品管理不规范发生率,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医务人员药品规范性操作评分(95.06±2.67)分、药品认知评分(94.22±3.00)分高于对照组药品操作(88.33±4.64)分、认知评分(86.83±5.27)分(P<0.05)。观察组管理阶段检查药品标识不清、近效期、过期药品、药品基数不足、分类差错、药品混放、毒麻类药品储存差错不规范行为发生率(0.31%)低于对照组(1.05%)(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静脉炎、药液外渗、发热、过敏反应、腹泻、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急诊抢救室药护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用药操作、药品认知水平,有效控制了药品管理不规范行为,减少了抢救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护管理 急诊 抢救 药品管理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院前急救模式在腹部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夏晨晨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3期38-40,共3页
目的:分析加强院前急救模式在腹部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扬州市急救中心实施常规急救模式的腹部外伤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实施加强院前急救模式的腹部外伤患者39例作为观... 目的:分析加强院前急救模式在腹部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扬州市急救中心实施常规急救模式的腹部外伤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实施加强院前急救模式的腹部外伤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模式在腹部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外伤 院前急救模式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椿抢救性移栽技术探索——以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红椿移栽为例
18
作者 杨德勇 白祖云 +3 位作者 谭斌 郑克锐 陈正唐 赖叶青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23-28,181,共7页
为保护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范围内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椿,采用抢救性移栽方法,移栽野生红椿1 513株,移栽后成活率达94.5%,2年后保存率90.9%。对抢救性移栽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在移栽地选择适宜、采用技术得当的情况下,影响红椿抢救性移栽... 为保护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范围内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椿,采用抢救性移栽方法,移栽野生红椿1 513株,移栽后成活率达94.5%,2年后保存率90.9%。对抢救性移栽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在移栽地选择适宜、采用技术得当的情况下,影响红椿抢救性移栽成败的关键因素中,起挖和栽植间隔时间影响最大,其次是土球保留完整程度,再次是树体的损伤程度。移栽成活后,管护是影响保存的关键,尤其是牲畜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 抢救性移栽 关键影响因素 重点保护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张燕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6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12月于赤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进行常规急诊抢救的44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5—11月优化急诊科急诊护理流程后抢救的4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12月于赤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进行常规急诊抢救的44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5—11月优化急诊科急诊护理流程后抢救的4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抢救相关指标、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抢救时间、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抢救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ST段回落、胸痛缓解率、心肌酶谱回落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通道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在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
作者 刘金龙 余志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0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临床急诊抢救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就诊于大冶市人民医院的48例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救治模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常规救治模式... 目的:观察临床急诊抢救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就诊于大冶市人民医院的48例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救治模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常规救治模式)、研究组(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各24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急救效率、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多学科会诊时间、检查所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更短(P<0.05)。救治后,两组I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比常规组低(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91.67%,高于常规组成的75.00%(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低于常规组的20.83%(P<0.05)。结论: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效率,避免伤情进一步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创伤救治 多发伤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急诊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