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大岩巷掘进爆破延迟时间以减少抛掷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宗琦 罗云滚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24-25,38,共3页
结合微差爆破作用原理和岩巷掘进爆破的特点 ,建立了不同类别炮眼间合理微差延迟间隔时间的理论计算结构模型。现场工程实践表明 ,采用合理的段间延迟起爆时间 ,岩石碎块抛掷作用大大降低 ,炮眼利用率提高 8%~ 10 % ,碎块抛掷距离减少... 结合微差爆破作用原理和岩巷掘进爆破的特点 ,建立了不同类别炮眼间合理微差延迟间隔时间的理论计算结构模型。现场工程实践表明 ,采用合理的段间延迟起爆时间 ,岩石碎块抛掷作用大大降低 ,炮眼利用率提高 8%~ 10 % ,碎块抛掷距离减少约 40 % ,块度均匀 ,爆堆集中 ,装岩效率提高约 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掘进 微差爆破间隔时间 爆破 抛掷作用 爆破延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视觉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爆破抛掷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崔新男 汪旭光 +1 位作者 王尹军 张小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09,共8页
爆破抛掷物能否按照设计运动直接决定着爆破工程的成败。为进一步研究爆破抛掷作用过程,量化研究抛掷物运动状态,采用数字图像相关和立体视觉原理,建立爆破抛掷物运动观测系统。应用该系统观测混凝土模型爆破试验过程,通过数字图像相关... 爆破抛掷物能否按照设计运动直接决定着爆破工程的成败。为进一步研究爆破抛掷作用过程,量化研究抛掷物运动状态,采用数字图像相关和立体视觉原理,建立爆破抛掷物运动观测系统。应用该系统观测混凝土模型爆破试验过程,通过数字图像相关匹配算法进行抛掷物的跟踪;通过立体视觉技术计算抛掷物3维运动轨迹坐标,进而得到其运动速度。结果表明,抛掷物的运动过程可分为整体加速运动和分散减速运动两个阶段。第1阶段:在爆生气体推动下,抛掷物以一整体做加速运动,此阶段持续时间9 ms,在6.5 ms时抛掷物脱离爆破漏斗,最大速度可达16.63~19.65 m/s。第2阶段:抛掷物逐渐破裂,分散成块,处于不同区域、不同形状的碎块运动状态均不同。表面碎块的速度最大,可达26.24 m/s,是潜在的爆破飞石,其只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做减速运动;中下部碎块在残余气体推动下,同样做减速运动,但减速缓慢,速度为9~16 m/s;薄片状碎块在飞行中不断翻转,消耗自身动能,其中速度最小的仅为5~6 m/s。整体运动阶段简单,而分散运动过程较复杂,除爆破参数、介质自身性质外,抛掷物碎块的形状、所处位置也会影响其运动状态,抛掷物表面碎块速度最大,更易形成爆破飞石。本文为量化研究爆破抛掷作用和预测爆破飞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 抛掷作用 立体视觉 爆破飞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竖向地震力的极震区滑坡稳定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宏艳 孔纪名 王成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3-56,共4页
以"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为契机,对极震区内的地震动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极震区内滑坡的破坏特点,并运用剩余推力法对同时考虑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力的滑坡进行算例分析。对竖向地震力与水平向地震力的大小、比值与滑坡稳定性... 以"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为契机,对极震区内的地震动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极震区内滑坡的破坏特点,并运用剩余推力法对同时考虑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力的滑坡进行算例分析。对竖向地震力与水平向地震力的大小、比值与滑坡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Kv与Kh的比值越大,坡体失稳的机率迅速增大,Kv与Kh的比值越小,稳定系数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在比值一定时,0.4g的水平地震力,成为稳定系数变化的关键点。在同时考虑水平向和竖向地震力的情况下,这些潜在滑坡的稳定性受控于这两种地震力的大小和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极震区 竖向地震力 抛掷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