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FR-TK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勇 龙勇 +2 位作者 赵冲 张冠卿 苏彦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07-1013,共7页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疗法已成为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绝大部分接受EGFR-TKIs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获得性耐药。EGFR-TK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策...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疗法已成为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绝大部分接受EGFR-TKIs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获得性耐药。EGFR-TK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策略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7月,筛选出联合用药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分组,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为联合给药组,仅采取EGFR-TKIs治疗组为单药组。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疾病分期、性别、平均年龄、治疗方案、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中位随访时间、病理类型、基因突变类型、结局指标),并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5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给药组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1,95%CI(0.54,0.70),P<0.001〕效果优于单药组。PFS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年龄≥65岁和发生脑转移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患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药组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RR=1.77,95%CI(1.62,1.94),P<0.001〕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用药可延长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PFS,但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大,同时患者在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方面并未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抗血管生成药 表皮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对Ⅲ/Ⅳ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潘新平 田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究鸦胆子油乳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对Ⅲ/Ⅳ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Ⅲ/Ⅳ期肝细胞癌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帕替尼+经肝... 目的探究鸦胆子油乳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对Ⅲ/Ⅳ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Ⅲ/Ⅳ期肝细胞癌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帕替尼+经肝化疗动脉栓塞术(TACE)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鸦胆子油乳治疗,比较两组实体瘤疗效、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LT、TBIL、AST、ALB)、免疫功能(CD_(3)^(+)、CD_(4)^(+)、CD_(4)^(+)/CD_(8)^(+)、NK细胞)、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VEGF、ICAM-1、AFP-L3、MMP)、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有2例死亡,对照组3例死亡,均予以剔除,最终纳入资料完整且符合观察要求的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分别有41例、39例,其中试验组病情控制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05%vs 56.41%、65.85%vs 41.03%,P<0.05);治疗后两组胁痛、乏力、腹胀、消瘦、纳差等中医症状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ALB、TBIL等肝功能指标均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心理健康、思维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NK等免疫细胞比例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ICAM-1、AFP-L3、MMP-2、MMP-9等恶性生物学指标含量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抗血管生成药治疗Ⅲ/Ⅳ期肝细胞癌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恶性生物学指标含量,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 抗血管生成药 肝细胞癌 恶性物学指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玮琴 周慧君 +1 位作者 陈欢欢 吴国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 为研究青蒿琥酯成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可能性 ,观察其对新生血管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大鼠主动脉环无血清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迁移等实验 ,检测青蒿琥酯对新生血管增殖与迁移的抑制作用。... 目的 为研究青蒿琥酯成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可能性 ,观察其对新生血管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大鼠主动脉环无血清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迁移等实验 ,检测青蒿琥酯对新生血管增殖与迁移的抑制作用。结果 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表明 ,青蒿琥酯有较强的血管增殖抑制作用 ,对微血管作用强于大血管 ;大鼠主动脉环无血清培养实验表明 ,青蒿琥酯能明显推迟血管新生 ,减少新生血管数量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迁移实验表明青蒿琥酯对内皮细胞具有增殖和迁移抑制作用。在这些体内外实验中 ,青蒿琥酯抑制血管生成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青蒿琥酯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作用 ,此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血管 鸡胚绒毛尿囊膜 细胞增殖 抗血管生成药 肿瘤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13-2013,共1页
关键词 肿瘤血管 非小细胞型肺癌 内皮细胞 作用于血管 结肠癌 抗血管生成药 成对 血管抑制剂 恶性程度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述评:肺癌脑转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孟昭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95-495,共1页
非小细胞肺癌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受累是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CNS受累包括脑转移、脑膜转移、脊髓转移、脊髓膜转移等多种形式,患者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诊断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受累是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CNS受累包括脑转移、脑膜转移、脊髓转移、脊髓膜转移等多种形式,患者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诊断治疗均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 抗血管生成药 肺癌诊断 症状体征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检测 活质量 分子靶向药物 分子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的靶向免疫治疗及其在介入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新飞 林乐涛 +1 位作者 宋莉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01-505,共5页
根治性治疗只适用于部分肝细胞癌(HCC)患者,多数中晚期患者常需要接受其他治疗,现有方法远不能满足肝癌患者的需求。除索拉菲尼外的抗血管生成药可作为二线药物治疗HCC。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已初步证实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抗体、DC-... 根治性治疗只适用于部分肝细胞癌(HCC)患者,多数中晚期患者常需要接受其他治疗,现有方法远不能满足肝癌患者的需求。除索拉菲尼外的抗血管生成药可作为二线药物治疗HCC。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已初步证实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抗体、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嵌合抗原受体(CAR-T)技术治疗HCC的疗效,且靶向免疫治疗联合介入疗法可能获得更佳疗效。本文对HCC的靶向免疫治疗及其在介入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靶向治疗 抗血管生成药 免疫治疗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学实践》杂志“定量影像专题”征文通知
7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4-594,共1页
随着2015年精准医疗战略的提出,作为关键环节之一的医学影像领域向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定量影像相关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 随着2015年精准医疗战略的提出,作为关键环节之一的医学影像领域向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定量影像相关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肿瘤良恶性评估及分期、肿瘤化疗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疗效评估以及心脑缺血性病变的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影像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药 脑缺血性病变 放射学实践 临床疗效评估 肿瘤化疗药物 应用技术 研究成果 血流动力学 肿瘤良 评估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学实践》杂志“定量影像专题”征文通知
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0-520,共1页
随着2015年精准医疗战略的提出,作为关键环节之一的医学影像领域向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定量影像相关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 随着2015年精准医疗战略的提出,作为关键环节之一的医学影像领域向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定量影像相关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肿瘤良恶性评估及分期、肿瘤化疗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疗效评估以及心脑缺血性病变的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影像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药 脑缺血性病变 放射学实践 临床疗效评估 肿瘤化疗药物 应用技术 研究成果 血流动力学 肿瘤良 评估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定量影像专栏”征文通知
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41-941,共1页
精准医疗战略使得医学影像领域向着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定量影像相关的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优化,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肿瘤良恶性评估及分... 精准医疗战略使得医学影像领域向着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定量影像相关的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优化,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肿瘤良恶性评估及分期、肿瘤化疗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疗效评估提供了更精准的影像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药 临床疗效评估 血流动力学 应用技术 研究成果 放射学实践 征文时间 评估工具 截稿时间 发展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定量影像专栏”征文通知
10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0-670,共1页
精准医疗战略使得医学影像领域向着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定量影像相关的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优化,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肿瘤良恶性评估及分... 精准医疗战略使得医学影像领域向着定量影像的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定量影像相关的序列、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优化,尤其是伴随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与改进,动态增强定量成像技术在MRI、CT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肿瘤良恶性评估及分期、肿瘤化疗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疗效评估提供了更精准的影像评估工具,肿瘤定量影像研究和临床普及应用也成为目前的影像发展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药 放射学实践 应用技术 临床疗效评估 研究成果 发展热点 血流动力学 征文时间 临床应用 截稿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