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墩果酸和去氧胆酸衍生物合成及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鹏龙 程亚涛 +4 位作者 汪林 徐士勋 王艳慧 李强 雷海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94-497,共4页
目的合成齐墩果酸、去氧胆酸-丙酮基衍生物并评价2者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以丙酮/K2CO3作为反应体系,利用溴代川芎嗪分别与齐墩果酸和去氧胆酸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齐墩果酸和去氧胆酸衍生物。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horioalla... 目的合成齐墩果酸、去氧胆酸-丙酮基衍生物并评价2者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以丙酮/K2CO3作为反应体系,利用溴代川芎嗪分别与齐墩果酸和去氧胆酸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齐墩果酸和去氧胆酸衍生物。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对其进行在体新生血管活性评价。结果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及IR确证为齐墩果酸乙酰甲酯和和去氧胆酸乙酰甲酯;二者作用于CAM模型后,新生血管的数目均比空白组减少。结论在丙酮/K2CO3/溴代川芎嗪反应体系中,得到齐墩果酸和去氧胆酸-丙酮基衍生物;经CAM模型测试发现去氧胆酸-丙酮基衍生物对新生血管具有较好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和去氧胆酸-丙酮基衍生物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 抗血管生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蜈蚣藻中一种硫酸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 被引量:20
2
作者 严君 施松善 +2 位作者 王顺春 王峥涛 胡之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55-1759,共5页
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 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IR和NMR等技术对GFP15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GFP15为一琼胶和卡拉胶中间型的硫酸半乳聚糖,主要由1,3连接的β-D-半乳糖和1,4连接的2,3位硫酸基双取代的α-D-半乳糖交替组成,1,3连接β-D-半乳糖的4位和6位上分别有少量的硫酸基取代,1,4连接的半乳糖有少量是α-L-半乳糖,此外,还有极少量的木糖、3,6-脱水半乳糖和6-甲基-半乳糖.利用鸡胚尿囊膜法(CAM)对GFP15进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评价,结果显示,GFP15(100μg/egg)能抑制尿囊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提示GFP15作为一种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藻 硫酸半乳聚糖 新生血管生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氢-1,3-二氧-2H-异吲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勇 钟裕国 +1 位作者 沈怡 刘绍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0-264,共5页
根据整合素 αvβ3 受体内源性配基 RGD三肽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 ,以沙利度胺为先导化合物 ,设计并合成了 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 5 -羧基 -1 ,3-二氢 -1 ,3-二氧 -2 H-异吲哚类衍生物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确证 .体外初... 根据整合素 αvβ3 受体内源性配基 RGD三肽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 ,以沙利度胺为先导化合物 ,设计并合成了 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 5 -羧基 -1 ,3-二氢 -1 ,3-二氧 -2 H-异吲哚类衍生物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确证 .体外初步生物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 ,部分目标物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 ( ECV30 4 )增殖有显著抑制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D序列 沙利度胺 1 3-二氢-1 3-二氧-2H-异吲哚 衍生物 合成 新生血管生成活性 肿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发生抑制因子restin的克隆表达及其抗血管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革 柯细松 +2 位作者 冯涛 周兰 曾昭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克隆人血管发生抑制因子restin(hRS) ,在E .coli中融合表达 ,并测定其抗血管活性。方法 :用RT PCR法从中国人胎盘组织中扩增hRS基因 ,重组入pGEM 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 hRS ,表达融合蛋白GST hRS。融合蛋白经... 目的 :克隆人血管发生抑制因子restin(hRS) ,在E .coli中融合表达 ,并测定其抗血管活性。方法 :用RT PCR法从中国人胎盘组织中扩增hRS基因 ,重组入pGEM 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 hRS ,表达融合蛋白GST hRS。融合蛋白经亲和纯化及凝血酶切后 ,采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试验检测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 :RT PCR产物为 5 64bp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胶原XV(COL15A1)的C端序列一致 ,但在 2 1位 (TCT→TCG)引起丝氨酸的同义突变 ,82位 (ACA→TCA)引起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诱导表达的人GST hRS融合蛋白经凝血酶切后 ,分子量为 2 0kD ,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结论 :hRS的成功克隆、表达为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发生抑制因子 RESTIN 融合表达 抗血管生成活性 胎盘组织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抑素Tum5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活性以及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郑嘉琳 贾育蓉 +4 位作者 郭星艺 张琰 漆晨 孙靖 张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4-439,共6页
目的研究肿瘤抑素Tum5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活性以及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rAd-GFP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目的研究肿瘤抑素Tum5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活性以及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rAd-GFP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经rAd-GFP感染并培养;rAd-Tum5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经rAd-Tum5感染并培养;rAd-Tum5+VEGF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经rAd-Tum5感染后经外源性VEGF处理。通过CCK-8活性检测试剂盒、Transwell实验、Matrige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率、迁移细胞数及管腔形成情况。取雄性健康清洁级SD大鼠6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组、碱烧伤+rAd-GFP组、碱烧伤+rAd-Tum5组,每组1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其中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碱烧伤组、碱烧伤+rAd-GFP组、碱烧伤+rAd-Tum5组于烧伤后分别经结膜下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rAd-GFP、rAd-Tum5病毒,记录碱烧伤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角膜新生血管相对面积及浸润炎性细胞数。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rAd-Tum5组较正常对照组、rAd-GFP组细胞增殖率降低(均为P<0.01);而rAd-Tum5+VEGF组细胞增殖率较rAdTum5组显著升高(P=0.004),rAd-Tum5+VEGF组与正常对照组和rAd-GFP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rAd-Tum5组相对于正常对照组、rAd-GFP组每个视野细胞迁移数显著降低(均为P<0.01);而rAdTum5+VEGF组相对于rAd-Tum5组显著升高(P=0.000),但其迁移能力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rAd-GFP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rAd-Tum5组相对于正常对照组、rAd-GFP组每个视野细胞成管数显著降低(均为P<0.01);而rAd-Tum5+VEGF组相对于rAd-Tum5组显著升高(P=0.001)。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第1-14天,各组角膜新生血管密度及数量逐渐增高,但是碱烧伤+rAd-Tum5组第7天、第14天角膜新生血管相对面积均显著低于碱烧伤组和碱烧伤+rAd-GFP组,提示Tum5能降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速率并减少新生血管密度,抑制大鼠碱烧伤诱导的新生血管的形成。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正常对照组角膜完整、细胞排列有序,无炎性细胞浸润;碱烧伤后第7天,碱烧伤组、碱烧伤+rAd-GFP组上皮结构紊乱,角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而碱烧伤+rAd-Tum5组每个视野炎性细胞浸润数较碱烧伤组、碱烧伤+rAd-GFP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后第14天,碱烧伤组、碱烧伤+rAd-GFP组和碱烧伤+rAd-Tum5组每个视野炎性细胞浸润数较第7天显著下降,同时碱烧伤+rAd-Tum5组角膜上皮结构整齐,水肿消退,每个视野炎性细胞浸润数显著低于碱烧伤组以及碱烧伤+rAd-G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Tum5可能经VEGF通路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活性;Tum5可显著抑制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及炎性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血管生成活性 角膜新生血管 肿瘤抑素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