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林发全 李明芬 +1 位作者 刘倩 黎肇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活性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用Sepharose CL-4B柱层析法从正常人新鲜冰冻血浆中分离出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作为酶反应底物。然后联合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活性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用Sepharose CL-4B柱层析法从正常人新鲜冰冻血浆中分离出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作为酶反应底物。然后联合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记与发光绘图法(SWL法),分别检测60名健康成人、28名脑梗塞和7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血浆vWF-cp活性,并比较各组的检测结果。结果该法准确检测了60名健康成人和35名患者的血浆vWF-cp活性,批内和批间变异为4.81%和8.63%。60名健康成人vWF-cp活性为(86.53±17.49)%;脑梗塞vWF-cp活性为(77.15±16.72)%,其活性低于健康成人(P<0.05);7例TTP,血浆置换前vWF-cp活性为(9.06±7.17)%,其活性显著低于健康成人(P<0.01);血浆置换24h后vWF-cp活性为(47.00±6.27)%,其活性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健康成人(P<0.01);恢复期vWF-cp活性为(83.18±8.83)%,其活性接近健康成人(P>0.05)。结论SWL法可准确检测健康成人和疾病患者的血浆vWF-cp活性,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可应用于临床检验。与健康成人相比,脑梗塞患者vWF-cp活性降低;TTP患者vWF-cp活性显著降低,血浆置换能有效提高TTP患者vWF-cp活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检测方法 脑梗塞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溶液和右旋糖酐-70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Ⅰx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2
作者 马亚群 潘宁玲 +1 位作者 潘贤佖 刘怀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91-592,共2页
为探讨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中输注明胶溶液和右旋糖酐 70后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 /Ⅰx(GPⅠb /Ⅰx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血小板粘附试验 (PAdT)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 ,将10 5例病人随机分为 4组 :A组术中输注生... 为探讨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中输注明胶溶液和右旋糖酐 70后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 /Ⅰx(GPⅠb /Ⅰx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血小板粘附试验 (PAdT)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 ,将10 5例病人随机分为 4组 :A组术中输注生理盐水 ;B组输注右旋糖酐 70 ;C组输注尿联明胶 ;D组输注改良明胶。于输注前、输注后 2h、3h采集静脉血 ,分别测定GPⅠb /Ⅰx、vWF及PAdT。结果显示 :B组在输注 3h后vWF明显低于其它 3组 (P <0 0 1) ,B组GPⅠb /Ⅰx输注液体 3h后比输注前也有显著降低 (P <0 0 1) ,与其它 3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A组和C组PAdT有显著的增高 (P <0 0 5 )。提示改良明胶和尿联明胶在临床上可能比右旋糖酐 70使用更大的量而不造成出血倾向 ,明胶类液体较晶体液在术中更能稳定血小板 ,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助于止血功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 /Ⅰx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止血带诱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金丽艳 贺志飚 +2 位作者 阮文燕 徐军美 陈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30例下肢需止血带术患者随机均分为Pro组和Iso组。Pro组采用丙泊酚TCI维持麻醉,Iso组则吸入异氟醚维持...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30例下肢需止血带术患者随机均分为Pro组和Iso组。Pro组采用丙泊酚TCI维持麻醉,Iso组则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分别于术前(缺血前T0)、放气后30min(T1)、60min(T2)、90min(T3)、术后1d(T4)五个时点抽股静脉血测定血浆CEC和vWF含量。结果两组血浆CEC和vWF含量在T1~T4时均显著高于T0时(P<0.05)。两组T1~T4血浆CEC和vW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TCI可减少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CEC和vWF的含量,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柴云飞 雷黎明 +1 位作者 李鹏 雷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529-253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的相关性和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入住ICU的感染患者72例,按是否合并脓毒症休克分为两组。A组(34例):有明确感染灶但未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B组(3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分别于入ICU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的相关性和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入住ICU的感染患者72例,按是否合并脓毒症休克分为两组。A组(34例):有明确感染灶但未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B组(3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分别于入ICU时(T0)及入ICU后24 h时(T1),测定两组患者CEC数量、血浆v WF以及血浆NO含量等指标,同时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T0及T1时点的CEC数量及血浆v WF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血浆NO浓度则低于A组(P<0.05)。与T0比较,B组T1时点的CEC数量及血浆v WF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NO浓度则显著降低(P<0.05),而A组相应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B组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全部使用了较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A组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仅5例患者短暂使用了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多巴胺3~5μg/kg)。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B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B组18%vs.A组0%(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损伤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血管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浆ADAMTS-13活性与vWF抗原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杰 韩悦 +2 位作者 胡璐萍 吴德沛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8-572,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及v WF抗原含量,探讨预处理过程对ADAMTS-13及v WF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3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外周血,20例健康志... 目的:通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及v WF抗原含量,探讨预处理过程对ADAMTS-13及v WF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3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外周血,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FRETS-v WF73荧光试验检测血浆ADAM TS-13活性,ELISA法检测v WF抗原量。多数患者采取改良BUCY,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予TBI+CY方案预处理,淋巴瘤患者多用BEAM等方案预处理。结果:①移植后发生血栓并发症8例,49例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②1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v WF抗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减低的患者占59.3%(69/113),其中活性减低范围在60%以上的患者占8.0%(9/113);相应的VWF抗原含量也出现增高(P<0.01)。③8例血栓并发症患者ADAMTS-13活性预处理后均降低,与非血栓组有明显差异(P<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37.5%(3/8),同时v WF抗原量增加(P<0.01)。④49例a GVHD患者ADAM TS-13活性均值在预处理后降低,但是与非a GVHD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其中25例患者在a GVHD发生当时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发生了明显减低(P<0.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6.0%(2/3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移植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下降超过预处理前60%,是后期发生血栓的风险因素(P<0.01);而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下降不是a 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下降,v WF抗原含量升高;血栓病人尤为明显。ADAMTS-13活性降幅超过60%是后期发生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减低与a GVHD的发生无关。所以ADAM TS-13活性降低是移植后血栓并发症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栓 急性移植物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娟 张根葆 +1 位作者 张娅 季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59-263,275,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梗死(AMI)模型,AHV-PI实验组在造模前经舌下静脉注射AHV-PI(0.1 mg/kg)预处理,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心电变化。造模后3 h颈总动脉取血样,用锥板式血流变分析仪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血栓弹力仪(TEG~5000)描记凝血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Alpha角度(A)、凝血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取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v WF、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比较,AHV-PI实验组全血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5),R值和K值明显延长(P〈0.05),A、MA和CI减小(P〈0.05);血小板聚集时间、聚集幅度和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v WF、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蛇毒AHV-PI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大鼠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轻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抑制因子 血液流变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在不同类型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英 郭志琴 +1 位作者 马成 杨锐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 胰岛素抵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同类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 平均年龄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大鼠血浆vWF,PAI-1和t-PA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蒋海河 刘一 +1 位作者 林国强 李迎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5-420,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以动态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点上所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血浆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s factor,vWF)、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以动态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点上所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血浆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s factor,vWF)、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方法:取体质量为(200±20)g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10只/组),即高脂合剂灌胃7周组(A7组)、高脂合剂灌胃8周组(A8组)、高脂合剂灌胃9周组(A9组);普通饲料喂养7周组(C7组)、普通饲料喂养8周组(C8组)、普通饲料喂养9周组(C9组)。实验结束时处死各组动物,取血标本,分离血清立即测定血脂;取大鼠主动脉制成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内皮的病理改变,并另取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vWF,PAI-1和t-PA的含量。结果:⑴7,8,9周高脂合剂灌胃组大鼠血脂TG,TC和LDL均高于其相应对照组,而HDL则先随灌胃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后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再次降低。⑵光镜下检查发现对照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正常,而各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⑶在3个模型组中,血浆中vWF和PAI-1含量随着高脂血症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t-PA的含量随着高脂血症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⑷在A7和A8组vWF的表达比较无明显差别,它不随内皮病变的改变而变化;在模型组中,PAI-1随内皮细胞损伤的加重而逐渐增高;在模型组中,t-PA随内皮细胞损伤的加重而逐渐递减。结论:⑴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随高脂血症持续时间的延长,病理损伤逐渐加重。⑵血浆中vWF,PAI-1和t-PA的改变可作为判断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⑶在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早期的病变PAI-1和t-PA比vWF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汉族人vWF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江 翟明 +3 位作者 张蕾 董曼丽 张芹 赵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表达水平及其基因19内含子MspI(Major surface proteaseI)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阐明vWF基因19内含子MspI多态性在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收集119例急性脑...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表达水平及其基因19内含子MspI(Major surface proteaseI)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阐明vWF基因19内含子MspI多态性在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收集119例急性脑梗死(24h内)和117名昆明地区汉族健康人为对照,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vWF表达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结合MspI酶切技术进行vWF基因19内含子MspI多态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血浆vWF表达水平为(189.37%±89.5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中vWF基因19内含子MspⅠM+/M+、M+/M-和M-/M-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0.047、0.377和0.576;M+/M-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0.235、0.765。脑梗死组MspⅠ多态性M-/M-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M+/M+、M+/M-和M-/M-型的循环vWF水平分别为(170.00%±78.67%)、(148.62%±62.58%)和(205.38%±92.68%),各基因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vWF表达水平及vWF基因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M-/M-基因型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有显著相关性;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中vWF基因19内含子MspⅠ等位基因M+和M-的分布与其他人群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基因多态性 MspI酶切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可溶性CD_(40)配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立萍 黄雯 刘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6期1455-1457,共3页
目的观察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以及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8例MHD患者(MHD... 目的观察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以及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8例MHD患者(MHD组)和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sCD40L、vWF和TF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HD组血浆sCD40L、vWF和TF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伴冠心病组sCD40L、vWF和TF水平与不伴冠心病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sCD40L水平与vWF、T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CD40L、vWF和TF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MHD患者尤其是伴有冠心病患者sCD40L、vWF和TF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sCDL可能通过上调vWF和TF的表达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冠心病 可溶性CD40配体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精稳压方对SHR大鼠血压及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11
作者 孔丽君 夏中伟 +2 位作者 刘宏飞 胡宁 江丹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5期1017-1020,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益精稳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不同阶段血压及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探讨益精稳压方早期干预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模型组、中药干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设WKY大鼠空... 目的:研究益精稳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不同阶段血压及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探讨益精稳压方早期干预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模型组、中药干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设WKY大鼠空白对照组,共5组。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血压、ET-1及TM含量,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益精稳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CD62P表达及vWF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以及中药干预组血压、ET-1及TM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血压、ET-1及TM水平下降,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大鼠前后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血压升高进展延缓,ET-1及TM水平升高幅度下降;免疫组化证明:与模型组相比较,益精稳压方各给药组vWF、CD62P的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中药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益精稳压方早期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发病早期,可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ET-1及TM含量,而且能抑制SHR大鼠vWF、CD62P的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小板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益精稳压方 早期干预 内皮素-1 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