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实世界中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应用疗效 被引量:19
1
作者 曾婧 刘笑 +1 位作者 刘志平 沙翔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9-374,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真实世界中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新生血管性眼病病例。所有病例均详... 目的研究分析真实世界中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新生血管性眼病病例。所有病例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 d、治疗后1周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眼底情况。并对纳入病例的资料特征、所用药物、治疗方案、注药次数、疗效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临床病例227例313眼,其中93例163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45例58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26例29眼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l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39例39眼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13例13眼为病理性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PM⁃CNV),4例4眼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4例4眼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余3例3眼为其他眼病。单眼注药141例,双眼注药86例。22.0%的患眼实施了3+PRN方案,78.0%的患眼实施了1+PRN方案。雷珠单抗治疗的有152眼,康柏西普治疗的有140眼,有21眼在治疗过程中更换了药物。所有患者共计接受抗VEGF治疗544次,平均(1.8±1.0)次/眼。总体治疗后平均LogMAR视力(0.92±0.76)与基线(1.12±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抗VEGF治疗确可有效促进患者视功能的恢复、减少视力损害,是临床上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一线治疗用药。但在真实世界中,抗VEGF药物的应用仍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新生血管 玻璃体腔注射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琼 林仲静 +3 位作者 张士胜 胡起维 沈玺 徐建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辅助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辅助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湿性AMD患者(每例1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每月1次,连续注射3个月。比较治疗前及首次注射后1、2、3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A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研究的31例湿性AMD患者治疗前的平均BCVA(用最小分辨角对数表示)为0.93±0.43,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OCTA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贴合处厚度分别为(329.03±110.73)μm和(468.84±209.50)μm,治疗后两者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均P<0.05);治疗前患者平均CNV面积为(4.78±3.24)mm^2,治疗后CNV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减轻湿性AMD患者的黄斑水肿,抑制CNV;OCTA可用于辅助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AMD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部血管及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黄慧 施凌 +4 位作者 李思瑜 吴娜 饶杰 吴雅俊 吴晓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6-800,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也是当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引起的眼部典型病理改变为视网膜缺血刺激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新生血管生成,因此抗VEGF药物已逐渐成为治疗DR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也是当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引起的眼部典型病理改变为视网膜缺血刺激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新生血管生成,因此抗VEGF药物已逐渐成为治疗DR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病变,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的主流方式之一。近年来发现抗VEGF药物对DR患者的眼部血管及血流具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总结了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DR患者眼部血管及血流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血管 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许妮 刘从威 董方田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68-175,共8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dexamethasone implant,DEX)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并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时...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dexamethasone implant,DEX)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并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retinal vein occlusion"、"macular edema"、"anti-VEGF"、"pegaptanib"、"Macugen"、"bevacizumab"、"Avastin"、"ranibizumab"、"Lucentis"、"aflibercept"、"Trap-eye"、"Ozurdex"、"dexamethasone invitreal implant"、"clinical trial"为关键词,检索1948年1月至2015年6月外文生物医学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 Medline及Clinical Trials.gov关于两种药物对RVO并发ME比较治疗的临床试验。采用Cochrane或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方法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随访1个月时,玻璃体腔注射DEX与anti-VEGF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字母视力表(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字母,95%CI:-2.07~2.15ETDRS字母,P=0.97]。但在随访3、4、6个月时,anti-VEGF药物能获得更好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6.98,-12.18,-11.84 ETDRS字母,95%CI:-10.39^-3.58,-20.34^-4.03,-19.66^-4.02 ETDRS字母,P<0.0001,P=0.003,P=0.003)。随访6个月时,anti-VEGF药物较DEX能更有效地降低中央视网膜厚度变化值(MD=135.86μm,95%CI:57.07~214.64μm,P=0.0007)。anti-VEGF组眼压升高的人数比例也较DEX组低(OR=3.54,95%CI:1.64~7.66,P=0.001)。结论在治疗RVO引起的ME时,anti-VEGF药物较DEX可更有效改善最佳矫正视力、减少ME,同时对眼内压的影响较小,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玻璃体腔地塞米松植入物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新一代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进展 被引量:38
5
作者 雷春燕 雷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38-942,共5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眼部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造成的眼部功能损害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靶点。进入抗VEGF治疗眼病的纪元以来,单靶点抗VEGF—A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眼部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造成的眼部功能损害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靶点。进入抗VEGF治疗眼病的纪元以来,单靶点抗VEGF—A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两年来,以阿柏西普(aflibercept,VEGF Trap—Eye,Eylea)和康柏西普(conbercept,KH902)为代表的多靶点[包括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1GF)]抗VEGF药物逐步进入临床。新一代多靶点抗VEGF药物可改善一些对单靶点抗VEGF药物治疗无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因为延长了两次用药之间的间隔又可达到同样的疗效,可减少多次眼内注射带来的相关风险。但是此类药物的新增靶点在维持血管和神经元正常功能方面可能起着作用。因此,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这类新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但仍需进一步评价这类新药潜在的不良反应。就眼科新一代抗VEGF药物,aflibercept和conbercept的基础研究、药代动力学、疗效、安全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 视网膜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液引流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重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Coats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松峰 邓光达 +2 位作者 刘敬花 马燕 卢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9-571,共3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下液引流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雷珠单抗治疗重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Coats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3B期Coats病的患者13例13眼纳入研究。13例患者中,视力为... 目的研究视网膜下液引流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雷珠单抗治疗重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Coats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3B期Coats病的患者13例13眼纳入研究。13例患者中,视力为无光感1例,光感~数指7例,0.01~0.1者2例,因年幼无法配合检查3例。巩膜外放液选取位置在视网膜脱离较高的位置,在显微镜观察下缓慢放出视网膜下液,所有患眼放液后于角膜缘后3.5 mm睫状体平坦部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雷珠单抗0.5 mg(0.05 mL)。随访期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及彩色眼底像。分析异常血管变化,视网膜下液及渗出的吸收情况,视网膜复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3例进行了2次的视网膜下液引流,10例进行了1次的视网膜下液引流;联合两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的有6例,联合三次注射的4例,三次以上3例。所有患者的视网膜下液吸收或者大部分吸收后,进行了视网膜冷冻或激光治疗,单纯激光治疗的有5例,单纯视网膜冷冻治疗的3例,激光联合冷冻治疗的5例。13例患者中,视力提高的2例,无变化的8例,因年幼无法配合检查3例。在随访中,8例视网膜完全复位,未观察到与视网膜下液引流和眼内注药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如眼内炎、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积血等。结论视网膜下液引流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是一种有效治疗重度3B期Coats病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TS病 视网膜下液引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许晓璇 胡裕翔 +2 位作者 程艺 晏立 吴晓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83-886,共4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进行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生长、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的致盲性眼病。传统一线治疗激光光凝,存在治疗相对滞后、不可逆周边视野缺损等局限性。近年来,以哌加他尼钠、贝伐单抗、雷珠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进行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生长、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的致盲性眼病。传统一线治疗激光光凝,存在治疗相对滞后、不可逆周边视野缺损等局限性。近年来,以哌加他尼钠、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为代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已广泛用于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尤其在ROP治疗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成为其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Corey LANGER Jean-Charles SORIA +1 位作者 南娟(翻译) 丁燕(校对)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924-936,共13页
采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细胞毒性药物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化一线治疗的疗效已达到相应的平台。作用于特定通路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逐渐成为治疗NSCLC的有效药物;某些药物的III期试验已取得阳性... 采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细胞毒性药物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化一线治疗的疗效已达到相应的平台。作用于特定通路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逐渐成为治疗NSCLC的有效药物;某些药物的III期试验已取得阳性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证实,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贝伐珠单抗抑制VEGF通路,以及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或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靶向作用于EGFR通路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方案,均可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可导致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的信号处理过程不同,为靶向作用于多种信号通路为有效的抗癌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因此,分子靶向药物的合理联用可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成为对标准化疗耐药或不能耐受标准化疗的患者的可替代的治疗选择。目前的挑战在于明确应探寻哪些分子实体,以及它们的最佳联合方案。本综述旨在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抑制血管生成和EGFR信号作为治疗NSCLC的有效的非化疗方案的潜在临床疗效。其它可阻滞EGFR和血管生成通路以及互补信号通路的新型药物的联合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轻的毒副作用,有可能为晚期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毒性药物 非小细胞肺癌 一线治疗 recepto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分子靶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罗曼 陈晓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2-586,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不可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也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不可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也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是其晚期阶段,可导致最严重的视力丧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视网膜渗漏形成的主要因素,抗VEGF治疗是目前唯一实现多数患者视力改善并且停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法,因此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wAMD一线治疗方法。用于临床治疗wAMD的抗VEGF药物主要有哌加他尼、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有固定式、按需式以及治疗和延长式治疗方案。Brolucizumab和abicipar pegol是2种新的抗VEGF药物,正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以上药物治疗wAM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10
作者 隋鸿平 李婷婷 +2 位作者 姜桐桐 夏云龙 史铁英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32-1936,共5页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总结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及其相关高血压的现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重视,并为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患者提供血压管理策略,以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治疗相关高血压 血压管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艺岚 成仲夏 +4 位作者 王国栋 王瑞霞 聂海燕 曾芝付 宋永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2-617,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的黄斑水肿患者145例(190眼),给予所有患者抗V...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的黄斑水肿患者145例(190眼),给予所有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1个月,根据视力提升情况将145例患者分为有效组(提升≥5个字母)和无效组(提升<5个字母)。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VEG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分型,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有效组患者64例(81眼),无效组患者81例(109眼)。有效组患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发生率、基线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均高于无效组(均为P<0.05);有效组患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血糖及单核细胞数均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有效组rs13207351多态性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及AG基因型患者血糖水平均低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G基因型患者胱抑素C水平高于AA及GG基因型患者(均为P<0.05)。AA及AG基因型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小数视力、字母视力及logMAR视力均优于治疗前,且AA基因型患者视力改善程度稍优于AG基因型患者(均为P<0.05);AA及AG基因型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GG基因型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基因启动子区rs13207351多态性与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疗效显著相关,A等位基因携带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A等位基因携带者血糖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水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相关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莉 夏彬凤 +3 位作者 黄慧慧 王茹 孔敏 尹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4-863,共10页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导的高血压作为其最常见的CTR-CVT,可能会限制和影响其应用并引起严重心血管疾病(CVD)。对应用VEGFIs治疗的肿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早期评估,优化管理,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抗肿瘤疗效和最低的CTRCVT风险。现就VEGFIs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和应对VEGFIs相关性高血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索燕 刘堃 许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DME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治疗、抗炎治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近年来,抗VEGF药物Ranibizumab、Bevacizumab、VEGF-Trap和KH902等对DME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DME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治疗、抗炎治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近年来,抗VEGF药物Ranibizumab、Bevacizumab、VEGF-Trap和KH902等对DME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文章对DME抗VEGF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抗VEGF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激光光凝 炎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舒(综述) 徐晓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62-966,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AMD的患病率也在升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为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分泌为其主要机制,最终可致视力减退或盲,是90%以上AMD患者视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AMD的患病率也在升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为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分泌为其主要机制,最终可致视力减退或盲,是90%以上AMD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致盲率,是湿性AMD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长期治疗后视力不能维持,频繁注射也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和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改善湿性AMD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多种新的治疗方式已经或即将迈入临床,包括通过相同或不同靶点联合治疗以增进疗效、改变或简化用药方式、抑制VEGF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等。本文就治疗湿性AMD的抗VEGF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 靶向治疗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莉莉 刘堃 许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9-225,共7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据,对目前处于临床或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各类药物的机制和疗效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不同区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卢跃兵 黄云云 +1 位作者 孙先桃 孙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7-479,共3页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不同区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儿童医院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24例(46眼),分为...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不同区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儿童医院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24例(46眼),分为Ⅰ区病变组15例(28眼),Ⅱ区病变组9例(18眼)。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对患儿术后眼底进展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两组首次注射治愈和进展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的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矫正孕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例(46眼)中,首次注射治愈21眼,病情继续发展25眼,治愈率为45.65%,治疗到治愈的时间间隔为2~12个月。Ⅰ区病变组首次注射治愈9眼,治愈率为32.14%,进展率为67.86%;Ⅱ区病变18眼中12眼首次注射治愈,6眼病情继续进展,治愈率为66.67%,进展率为33.34%。两组首次注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Ⅰ区病变的首次注射治愈率明显低于Ⅱ区病变。两组进展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9,P=0.023),Ⅰ区病变的进展率明显高于Ⅱ区病变。随访中未发现与玻璃体内注射有关的白内障、眼内炎、视网膜裂孔等出现,仅有2例出现角膜水肿,4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均未做特殊处理自愈。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于Ⅰ区、Ⅱ区病变均有效,Ⅰ区病变手术成功率低,再次手术的几率大,但可为再次手术创造时间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玻璃体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CM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_(12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会岩 尹海燕 +5 位作者 尹翌秋 刘孝菊 赵宏鑫 秦玉侠 刘敏 李校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5-290,共6页
目的:构建和表达人VEGF121的基因工程菌,为肿瘤血管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通过PCR引物延伸的方法,获得SUMO-CM-VEGF121融合基因;将该融合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连接后转化至Rosetta-gami(DE3)宿主细胞中,通过IPTG诱导获得可... 目的:构建和表达人VEGF121的基因工程菌,为肿瘤血管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通过PCR引物延伸的方法,获得SUMO-CM-VEGF121融合基因;将该融合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连接后转化至Rosetta-gami(DE3)宿主细胞中,通过IPTG诱导获得可溶性表达。将融合蛋白经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Ni-NTA和分子筛等方法进行纯化,用SUMO酶切除分子伴侣SUMO后,最终获得融合蛋白CM-VEGF121。结果:DNA测序,设计合成的SUMO-CM-VEGF121融合基因为774bp;所构建的表达菌株Rosetta-gami(DE3)/pET22b-SUMO-CM-VEGF121在20℃诱导24h可溶性最好,其可溶性表达为菌体可溶性蛋白的21%。Westernblotting检测该表达产物与人VEGF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结论: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Rosetta-gami宿主菌为CM-VEGF121最合适的条件,解决了其表达量低和不可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肽CM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融合蛋白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鸽 孙娜 +1 位作者 姜媛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分析应答差异及CNV的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者52例(55眼),所有患眼在治疗前及随访中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及OCTA检查。一方面按照CNV病因分组,观察不同病因CNV治疗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按照CNV形态及视网膜层间有无积液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CNV、特发性CNV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性近视合并CNV及脉络膜炎合并CNV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及CNV血管细小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无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CNV对抗VEGF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CNV的形态学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及成熟性,有助于预测抗VEGF治疗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晶晶 刘子扬 彭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8,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国家50岁以上老年人最主要的致盲原因,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种类型:萎缩型和渗出型。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针对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有各种治疗方案涌现于...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国家50岁以上老年人最主要的致盲原因,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种类型:萎缩型和渗出型。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针对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有各种治疗方案涌现于临床,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出现是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场革命,大大降低了由其导致的视力损伤的发生率。本文即对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动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凋亡因子Bcl-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陶艳玲 邹典定 赵东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4-75,96,共3页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Bcl_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Bcl_2及VEGF的表达。结果Bcl_2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Bcl_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Bcl_2及VEGF的表达。结果Bcl_2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 ,治疗后完全缓解组两者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中存在Bcl_2及VEGF高表达 ,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发展及疾病的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因子Bcl-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急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