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李文帅 赵亚运 +5 位作者 郭震 张海兵 王奉淼 张信芳 张全忠 李庆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2-309,共8页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导下患者实际接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负荷量双抗组和替罗非班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部位。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定义为术中载瘤动脉内充盈缺损,载瘤动脉或支架覆盖分支血管闭塞)及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CT发现新的或恶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将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相比的随访结果分为4类:(1)完全闭塞,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完全消失;(2)改善,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减少;(3)稳定,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保持不变;(4)复发,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增加。结果共纳入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08例,男30例,女78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63(50,66)岁;其中负荷量双抗组55例,替罗非班组53例。(1)替罗非班组与负荷量双抗组各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总体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3/108),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6%(5/108),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4%(8/108);总体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8),包括1例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1例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92.6%(100/108)的患者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7.4%(8/108)的患者预后不良。78.7%(85/108)的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其中完全闭塞率为94.1%(80/85),复发率为2.4%(2/85)。(3)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3.2%(7/53)和10.9%(6/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负荷量双抗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替罗非班组[9.1%(5/55)比0,P=0.025],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替罗非班组[1.8%(1/55)比13.2%(7/53),P=0.028]。负荷量双抗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2/55),替罗非班组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良好预后比例分别为94.3%(50/53)和90.9%(50/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抗两种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替罗非班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脑缺血事件的价值研究
2
作者 王颖琪 周晓明 +5 位作者 吴琪 张安 丁惠 陈姝娟 邓金龙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5-40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情况。入组患者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即刻开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3 d后行TEG检测。按照TEG参数中的血小板抑制率达标情况[根据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或腺苷二磷酸(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进行TEG检测结果的判定,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有效,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有效,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抵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TEG检测结果达标组,即AA抑制率≥50%且ADP抑制率≥30%)、普通双抗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未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但颅内动脉瘤形态复杂(如形态不规则、子囊形成)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继续常规双抗治疗]和强化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经TEG检测并制定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后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0~3个月,3组患者均维持上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门诊常规复查头部MRI、CT等,如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影像学检查结果满意[支架位置良好、动脉瘤闭塞无残留或瘤颈稍残留(瘤颈宽度≤2 mm)]调整为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若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则无论处于何阶段,均立即重启或维持双抗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并持续至少6个月。主要终点为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包括DSA证实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经头部CT或MRI证实存在梗死灶)。比较3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根据主要终点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和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99例患者,男178例,女321例,中位年龄59(53,68)岁,其中对照组341例,普通双抗组42例,强化组116例。发生脑缺血事件47例,未发生脑缺血事件452例。(1)对照组、普通双抗组、强化组术中替罗非班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69/341)比26.2%(11/42)比42.2%(49/116),P<0.01];3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2.924,95%CI:1.416~6.037,P=0.004)、术中使用替罗非班(OR=3.638,95%CI:1.892~6.996,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OR=0.238,95%CI:0.088~0.646,P=0.005),普通双抗组与对照组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21,95%CI:0.149~1.826,P=0.308)。结论基于TEG检测结果调整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达标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降低其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血小板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习亚州 田雨 +6 位作者 范宽 张鹏举 黄丽 刘建辉 杨辉 徐祖才 胡晓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5-1549,共5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发痴呆和卒中的常见病因。CSV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以防治高危因素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CSVD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发痴呆和卒中的常见病因。CSV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以防治高危因素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CSVD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急性脑卒中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4
作者 尚飞扬 刘成波 +2 位作者 谭鸿舟 何冰 何黎琴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4,共8页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Knoevenagel反应制备先导化合物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再对其7-位羟基进行氨基烷基醚化,3-位酮羰基肟化,得到25个目标化合物(6a~6y)。所合成的目标化...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Knoevenagel反应制备先导化合物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再对其7-位羟基进行氨基烷基醚化,3-位酮羰基肟化,得到25个目标化合物(6a~6y)。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证。采用Bron比浊法分别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花生四烯酸(AA)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4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活性远优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其中,目标化合物6a、6b对4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脂水分配系数(溶解度为3.46和3.85 mg/mL,脂水分配系数为2.56和2.85),有望成为具有多靶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 水溶性 抗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宝泉 李念光 +2 位作者 冯锋 唐于平 段金廒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6-490,共5页
目的:研究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前药设计原理,将阿魏酸与醇反应形成单酯,再通过拼合原理,将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反应形成双酯;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 目的:研究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前药设计原理,将阿魏酸与醇反应形成单酯,再通过拼合原理,将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反应形成双酯;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合成了16个目标化合物和8个副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5个,其结构经IR、MS和1HNMR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体外显示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碳链碳数为4~5的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合成的双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好,可作为先导物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酯化 阿司匹林 前药设计 拼合原理 抗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秀芳 代蓉 +2 位作者 李国花 雷娜 林青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7-320,共4页
为探讨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实验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为诱导剂,探讨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采用ADP静脉注射致小鼠肺栓塞方法以及下腔静脉结扎致大鼠静脉血栓... 为探讨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实验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为诱导剂,探讨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采用ADP静脉注射致小鼠肺栓塞方法以及下腔静脉结扎致大鼠静脉血栓方法,考察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对经口给药的对羟基苯甲醛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对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半数抑制率(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2mmol/L,对PAF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能明显降低小鼠肺栓塞死亡率,并显著对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形成。说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在体外、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经口给药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LD50)为1.23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对羟基苯甲醛 抗血小板聚集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吴川杰 吴隆飞 +5 位作者 孙程贺 吉康祥 马青峰 宋海庆 焦力群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9-305,338,共8页
目的评价术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术前1周是否规... 目的评价术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术前1周是否规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与对照组(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评价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机械取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术后24 h血管再通和术后3个月患者良好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术后血管成功再灌注的影响。结果共192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54例(28.1%)患者在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中,6例(11.1%)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138例对照组患者中,18例(13.0%)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5%(10例),对照组为17.3%(24例),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5)。两组间的术后24 h血管再通率和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4.4%(51/54)比81.2%(112/138);χ^(2)=5.34,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保护性因素(OR=3.31,95%CI:1.13~10.62,P=0.03)。结论机械取栓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机械取栓治疗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有着更高的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灌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应用原则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川杰 宋海庆 +1 位作者 王玉平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69-672,共4页
目前,卒中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致残性和致死性疾病之一),我国的卒中防治形势尤为严峻。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急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纤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谭宝慧 杨宏 +1 位作者 徐忠信 刘松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3期2134-2136,共3页
目的探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4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1例和对照组113例,对照组应用碟脉灵、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4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1例和对照组113例,对照组应用碟脉灵、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纤 抗血小板聚集 进展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期女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英谦 赵发国 +7 位作者 杨芬 胡文娟 王姮 夏海波 吕强 张卫清 王素君 石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绝经期女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血脂、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肝、肾功能和血清性激素水平。于... 目的探讨影响绝经期女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血脂、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肝、肾功能和血清性激素水平。于入院后次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于服药第10天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花生四烯酸(AA)途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AA抑制率平均为(60.9±25.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服用阿司匹林后AA抑制率与内源性睾酮含量呈正相关(r=0.51,P=0.000),与糖化血清蛋白(r=-0.341,P=0.001)及体质量(r=-0.209,P=0.037)呈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睾酮水平(b=0.759,R2=0.743,P=0.000)、糖化血清蛋白(b=-0.108,R2=0.593,P=0.003)、血肌酐(b=-0.455,R2=0.339,P=0.017)及血尿酸(b=0.080,R2=0.393,P=0.047)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内源性睾酮含量、糖化血清蛋白、血肌酐及尿酸水平是影响绝经期女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绝经期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棱炮制品提取物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陆兔林 吴玉兰 +1 位作者 邱鲁婴 纪青华 《中成药》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511-513,共3页
采用血小 板聚集 功能测定 法、小鼠 体内血栓 形成法 对三棱 总黄 酮进 行抗 血小 板聚 集及 抗血栓作用研 究。结果 表明,三 棱总黄 酮具 较 强的 抗血 小 板聚 集 及抗 血栓 作 用,以 此筛 选 出三 棱 中总黄酮破 血化瘀的 有效活... 采用血小 板聚集 功能测定 法、小鼠 体内血栓 形成法 对三棱 总黄 酮进 行抗 血小 板聚 集及 抗血栓作用研 究。结果 表明,三 棱总黄 酮具 较 强的 抗血 小 板聚 集 及抗 血栓 作 用,以 此筛 选 出三 棱 中总黄酮破 血化瘀的 有效活 性部位;同 时比较 炮制对其 影响。 结果 显示, 醋制 后化 瘀作 用明 显增 强,其中以醋 炙三棱 作用最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 炮制 总黄酮 抗血小板聚集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叶益母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娟 周勤梅 +3 位作者 彭成 刘露丝 熊亮 刘昭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39-2442,共4页
目的对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的化学成分和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细叶益母草提取液采用大孔树脂、MCI、反相C18、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和TLC来鉴定,然后... 目的对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的化学成分和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细叶益母草提取液采用大孔树脂、MCI、反相C18、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和TLC来鉴定,然后对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筛选。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益母草碱(1)、丁香脂素(2)、梣皮树脂醇(3)、蒙花苷(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丁香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乙酯(7)、对羟基苄乙醚(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2~4、6、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3和6为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化合物1、4和5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益母草 化学成分 抗血小板聚集 二磷酸腺苷(ADP)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精制前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静 马兴苗 +3 位作者 邱碧菡 潘林梅 朱华旭 范欣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2-1315,共4页
目的比较黄连解毒汤复方及其单味药经不同精制方法前后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复方及其单味药以及二者经过大孔树脂吸附、醇沉、絮凝等精制方法处理过后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 目的比较黄连解毒汤复方及其单味药经不同精制方法前后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复方及其单味药以及二者经过大孔树脂吸附、醇沉、絮凝等精制方法处理过后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全方共煎液聚集抑制率达到89.03%;经过AB-8树脂处理后全方聚集抑制率达到87.34%。结论精制前后,全方的聚集抑制率均高于单味药复配、各单味药的聚集抑制率;其中经过AB-8树脂处理后的全方聚集抑制率高于其他精制方法处理后的聚集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解毒汤 抗血小板聚集 分离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卒中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君 朴哲 王利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6-672,共7页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该病是全球成人中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仅次于癌症。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独立...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该病是全球成人中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仅次于癌症。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性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内囊预警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钱海蓉 韩晓琛 王志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08-210,共3页
患者男,47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不清3矿入院。患者于2013年3月1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食指活动不利,无法正常写字,伴言语不清,持续约3min自行缓解.
关键词 内囊预警综合征 静脉溶栓 抗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晓锋 陈乃宏 王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0期954-957,共4页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应用,但其出血不良反应仍存在,一些新药机制不明确。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研究还需加快。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终将诞生,如EP3受体抑制剂,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应用,但其出血不良反应仍存在,一些新药机制不明确。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研究还需加快。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终将诞生,如EP3受体抑制剂,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家明 马逢时 +3 位作者 龙子江 钟国琛 周鹏 袁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4-430,共7页
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阿魏酸为先导物,按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6个((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其结构经IR,1 H NMR,13 C NMR及MS确证。体外药效筛选结果显示,部分((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对二磷酸腺苷(ADP... 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阿魏酸为先导物,按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6个((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其结构经IR,1 H NMR,13 C NMR及MS确证。体外药效筛选结果显示,部分((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a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阳性对照药奥扎格雷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吡啶-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 血栓 抗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云海 方华丰 +1 位作者 丁水平 王宏伟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 :提取分离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方法 :用有机溶剂萃取、化学分离和硅胶柱层析法对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部位逐级分离 ,同时用样本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作活性比较 ,筛选出活性强的组份继续分离。结果 :氯仿提取部... 目的 :提取分离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方法 :用有机溶剂萃取、化学分离和硅胶柱层析法对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部位逐级分离 ,同时用样本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作活性比较 ,筛选出活性强的组份继续分离。结果 :氯仿提取部位中的酸性组份 (F0 2 1)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且其中F0 2 12 和F0 2 14 组份可用作分离抗血小板聚集的单体化合物。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 抗血小板聚集 活性物质 血栓栓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任佳伟 宋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1期2367-2372,共6页
目的:考察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清除DPPH自由基的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研究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首先,考察银杏内酯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然后,考察银杏... 目的:考察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清除DPPH自由基的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研究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首先,考察银杏内酯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然后,考察银杏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后,考察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结果:得到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和白果内酯抗血小板聚集的量效关系图,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清除DPPH自由基的量效关系图和有效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等效图。结论:银杏内酯抗血小板聚集具有量效关系,且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有协同作用;银杏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具有量效关系,且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 银杏黄酮 抗血小板聚集 氧化 量效关系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桡动脉采血按压时间的比较 被引量:15
20
作者 周文悦 张晓梅 张颖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7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桡动脉采血后局部按压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桡动脉采血患者150例,按入院日期分为A、B、C三组各50例,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5 min、10 min、15 min,比较其出...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桡动脉采血后局部按压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桡动脉采血患者150例,按入院日期分为A、B、C三组各50例,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5 min、10 min、15 min,比较其出血发生率。结果桡动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时间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B、C组(均P<0.012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桡动脉采血后局部按压时间以10 min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桡动脉采血 按压时间 穿刺点出血 止血时间 凝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