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内皮细胞抗体和血小板生成素测定在ITP与SLE鉴别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益明 庞爱明 +1 位作者 庄茜 阮长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血小板生成素(TPO)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76例ITP患者、41例SLE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和TPO水平。结果:SLE组、ITP...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血小板生成素(TPO)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76例ITP患者、41例SLE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和TPO水平。结果:SLE组、ITP组患者血清AE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患者血清AECA水平显著高于ITP组(P<0.01);ITP组患者血清TP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LE组血清TPO水平显著高于ITP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AECA和TPO的测定在鉴别诊断ITP和SLE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抗体 红斑狼疮 血小板生成素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TPO及抗c-mpl抗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维娟 方璇 +4 位作者 厉小梅 汪国生 陶金辉 王钢 李向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85-1790,共6页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及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36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11例(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及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36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11例(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TPO、抗TPO抗体、抗c-mpl抗体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实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血清TPO在A组明显高于C组; SLE患者中抗TPO抗体总阳性率为41. 9%,抗TPO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5. 6%、23. 1%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 <0. 05);抗体阴性者易出现抗核小体抗体(P <0. 05);抗体阴性组较抗体阳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血小板计数、血清TPO、补体C3及C4、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率、抗β2糖蛋白1(β2-GP1)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 SLE患者中抗c-mpl抗体总阳性率为25. 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26. 9%和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抗c-mpl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抗c-mpl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 <0. 05);(3) SLE血小板减少患者抗TPO抗体阳性率与抗c-mpl抗体呈正相关。结论血清抗TPO抗体在SLE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升高,抗TPO抗体及抗c-mpl抗体可能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生成素抗体 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周轩 邵静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8-516,共9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人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该类患者对多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均不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CITP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在内的一线疗法,以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等二线疗法。近年来,随着对CITP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生物药物和免疫疗法,例如Fcγ受体(Fcγreceptor,FcγR)信号转导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抑制剂、补体抑制剂、免疫细胞靶向治疗、血小板去唾液酸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新型疗法通过针对CITP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旨在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文就CITP的发病机制、二线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PO水平的调控及对抗核抗体的观察
4
作者 罗晓菊 宪莹 王莉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43-643,647,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生成素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类中药组方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PAIgG及外周血P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杨 孙丽 林庶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646-2650,共5页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方、养阴退热方、补气方、活血方四类中药组方对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PLT)、抗血小板抗体(PAIg G)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表达百分率的影响。方法:制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采用腹腔注射APS方法,建立...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方、养阴退热方、补气方、活血方四类中药组方对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PLT)、抗血小板抗体(PAIg G)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表达百分率的影响。方法:制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采用腹腔注射APS方法,建立ITP小鼠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各组灌胃给药治疗,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清热凉血组、养阴退热组、补气组、活血组、醋酸沷尼松组小鼠分别灌服相应药物。连续给药10天。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PLT,ELISA法检测PAIg G,流式细胞仪检测PD-1。结果:各造模组小鼠PLT显著降低,PD-1显著降低,PAIg G明显升高。四类中药组方可明显提高PD-1表达百分率(P<0.001),但对PLT及PAIg G影响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类单一的中药组方对ITP小鼠的PLT没有明显提升作用,亦不能清除外源性的PAIg G,对PD-1表达百分率均有明显提升,进而调节自身免疫耐受,控制ITP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类中药组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 血小板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