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抗血小板作用
1
作者 任亚军 吕爱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1,4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抗血小板作用任亚军吕爱刚综述张贵卿审校(河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郑州450052)中国图书分类号R331.143;R972.4血小板活化与胞浆中钙离子浓度(〔Ca2+〕i)升高有关,血小板的... 1,4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抗血小板作用任亚军吕爱刚综述张贵卿审校(河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郑州450052)中国图书分类号R331.143;R972.4血小板活化与胞浆中钙离子浓度(〔Ca2+〕i)升高有关,血小板的粘附、变形、聚集、释放等过程都有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吡啶 钙拮 血小板 抗血小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蔡军 武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60-1960,共1页
关键词 抗血小板作用 PCI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哚及其类似物的抗血小板与抗血栓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唐刚华 姜国辉 +1 位作者 王世真 郑连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7-319,共3页
为了研究川芎哚 (PL)及其类似物 (T 1~T 17)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T 1~T 17按Foye法进行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从中选出T 1,T 2 ,T 3,T 4 ,T 6 ,T 8,T 11,T 12及T 14按Chandler法进行实验性血栓形成实验 ,计... 为了研究川芎哚 (PL)及其类似物 (T 1~T 17)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T 1~T 17按Foye法进行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从中选出T 1,T 2 ,T 3,T 4 ,T 6 ,T 8,T 11,T 12及T 14按Chandler法进行实验性血栓形成实验 ,计算血栓形成抑制率 ,并与川芎嗪 (Lig)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所有合成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血小板作用 ,其中T 4和T 6的抗血小板作用强于Lig ;各试验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血栓作用 ,其中T 4 ,T 6 ,T 11,T 12及T 14抗血栓作用强度大于Lig .由此可见 ,PL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其中T 4和T 6的作用强于Li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哚 类似物 血小板聚集 抗血小板作用 血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友杰 王景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355-2357,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更彻底。国外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也进行了多个大规模、随机、多中心、双盲、前瞻性临床研究(PRISM、PRISMPLUS、REST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 抑制血小板聚集 前瞻性临床研究 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中药研究:现状及展望
5
作者 明章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70-170,共1页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提高了血栓相关性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治疗效果,但同时出现的出血、药物抵抗等不良反应又影响其治疗.在我国活血化瘀中药用于血栓相关疾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发现,不仅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提高了血栓相关性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治疗效果,但同时出现的出血、药物抵抗等不良反应又影响其治疗.在我国活血化瘀中药用于血栓相关疾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发现,不仅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血竭等,而且其他中药如莲心碱、木质素等,均有抗血小板作用.但是现有抗血小板中药研究大多局限于聚集及释放研究,且多局限于动物实验中.近年来,随着血小板粘附、激活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其信号转导机制日益清晰.我们应该结合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机制,从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寻找对其信号分子有特异作用的单体化合物,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有望发现新的抗血小板分子靶点,并发现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的抗血小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药物 活血化瘀中药 血栓相关性疾病 血小板激活 治疗效果 血栓相关疾病 抗血小板作用 信号转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酯酶C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建华 陈明锴 +2 位作者 王常高 孙松柏 陈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 应用电镜研究磷酯酶C(phospholipaseC ,PLC)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以探讨用药后PLC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机制。方法 家兔颈动脉插管取血 ,制备PRP ,将其分为 4组 :①空白对照组 ;②生理盐水组 ;③ 0 5UPLC组 ;④ 2 ... 目的 应用电镜研究磷酯酶C(phospholipaseC ,PLC)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以探讨用药后PLC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机制。方法 家兔颈动脉插管取血 ,制备PRP ,将其分为 4组 :①空白对照组 ;②生理盐水组 ;③ 0 5UPLC组 ;④ 2 5UPLC组。 2~ 4组分别用ADP诱导聚集 ,测出其聚集抑制率 ,各组分别制成超薄切片样品进行电镜观察、摄片。结果  0 5、2 5UPLC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 ,聚集抑制率分别为 86 0 3 %± 12 6%和 82 47%±5 49% ;0 5UPLC抑制血小板形成伪足 ,α颗粒和致密颗粒较多 ,OCS管腔较小 ,其超微结构较生理盐水组变化小 ;2 5UPLC处理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 ,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无伪足样突起 ,α颗粒、致密颗粒、OCS等正常分布于胞质中。结论 PLC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酯酶C 血小板 超微结构 血小板聚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甙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内钙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陈鹏 杨丽川 +1 位作者 雷伟亚 沈志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了研究白藜芦醇甙 (polydatin ,PD)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 ,应用Born比浊法和Grynkiewicz方法分别测定PD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内钙水平的影响。PD在体外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 (... 为了研究白藜芦醇甙 (polydatin ,PD)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 ,应用Born比浊法和Grynkiewicz方法分别测定PD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内钙水平的影响。PD在体外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和腺苷二磷酸 (adenosinediphosphate ,ADP)诱导的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聚集 ,其半数抑制浓度 (medi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 ,IC50 )分别为 5. 13及 10. 0 7μmol /L ;5、10和 2 0mg /kg的PD静注均明显降低兔血小板聚集率 ,且呈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PD明显减少兔洗涤血小板内钙释放及外钙内流 ,本实验说明PD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其机制与其降低血小板内钙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 白藜芦醇甙 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小板聚集作用 钙水平 影响 血栓形成 抑制浓度 腺苷二磷酸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表达和纯化
8
作者 查艳萍 秦永文 +1 位作者 荆清 穆瑞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35-539,共5页
观察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重组GST KGDX(谷胱甘肽S 转移酶 赖 甘 天冬 X)融合蛋白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设计合成了两条编码KGDX(赖 甘 天冬 X)的寡核苷酸链 ,两端分别为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将该基因插入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 观察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重组GST KGDX(谷胱甘肽S 转移酶 赖 甘 天冬 X)融合蛋白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设计合成了两条编码KGDX(赖 甘 天冬 X)的寡核苷酸链 ,两端分别为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将该基因插入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GEX 4T 1的tac启动子下游 ,获得重组质粒 pGEX 4T 1KGDX ,转化大肠杆菌DH5a,37℃诱导使重组子表达。GST KGDX融合蛋白具有可溶性 ,产量为 35mg/L培养基 ,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 48.0 2 %。破碎菌体上清经谷胱甘肽 琼脂糖悬珠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度为 95 %的重组蛋白。血小板凝聚仪检测活性表明 ,在体外GST KGDX融合蛋白抑制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于GST(P <0 .0 5或 <0 .0 1 )。全血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 ,GST KGDX能与GPⅡb/Ⅲa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大肠杆菌中能够表达出较高产量的GST KGDX融合蛋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 表达 纯化 GST-KGDX融合蛋白 抗血小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噻氯匹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郭仕峰 王维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418-420,共3页
关键词 盐酸噻氯匹啶 脑缺血 保护作用 血小板聚集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小板聚集作用 脑血管病患者 治疗药物 血栓形成 不完全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oke:当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后……
10
作者 杨中华 LEE M +1 位作者 SAVER J L HONG K S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500-500,共1页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时还是发生了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这可能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不佳有关。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后,很多医师愿意更换...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时还是发生了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这可能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不佳有关。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后,很多医师愿意更换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并不清楚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治疗方案 失败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抗血小板作用 缺血性卒中 血小板药物 T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如何替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彭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4期357-357,共1页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是...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药物,是一种前体药物,需通过肝细胞色素酶P450(cytochrome P450,CYP)氧化生成活性代谢产物,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替格瑞洛 抗血小板作用 P2Y12受体拮 标准治疗方案 双联血小板治疗 氯吡格雷 活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式-和反式-2,5-二取代四氢呋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鸿鑫 刘化章 +2 位作者 Bloch R. Mandville G. 林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31-836,共6页
内酯与有机锂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再在酸催化下用NaBH_3CN还原,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可能是由氢负离子在中间体氧鎓离子位阻最小的一侧进攻所引起.所得的三环化合物经热分解和加氢反应,制备顺式和反式-2,5-二取代四氢呋喃。
关键词 顺式-2 5-二取代四氢呋喃 反式-2 5-二取代四氢呋喃 立体选择性合成 内酯 有机锂试剂 亲核加成反应 酸催化还原 aBH2CN 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的耐药性:关注临床终点事件
13
作者 蒋丽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2-112,共1页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高风险患者可以减少约25%的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发生率。但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有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患者中,10%~25%的在长期随访中出现病情的复发。阿司匹林耐药性这个观点的出现,使得人们...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高风险患者可以减少约25%的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发生率。但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有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患者中,10%~25%的在长期随访中出现病情的复发。阿司匹林耐药性这个观点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其有效性,因为服用阿司匹林后,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还是正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耐药性 终点事件 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栓形成性 临床 血小板功能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