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LC-生物自显影-MTT法检测滇重楼内生真菌中抗菌活性成分 被引量:27
1
作者 赵江林 徐利剑 +1 位作者 黄永富 周立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8-32,51,共6页
本文采用TLC-生物自显影-MTT法检测了3株滇重楼内生真菌即芬芳镰刀菌、季氏毕赤氏酵母和烟曲霉正丁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成分,以芬芳镰刀菌和季氏毕赤氏酵母菌液提取物中含有的抗菌活性成... 本文采用TLC-生物自显影-MTT法检测了3株滇重楼内生真菌即芬芳镰刀菌、季氏毕赤氏酵母和烟曲霉正丁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成分,以芬芳镰刀菌和季氏毕赤氏酵母菌液提取物中含有的抗菌活性成分为多。同时与打孔药剂扩散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快速分离内生真菌中抗菌活性成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层析 噻唑蓝 生物自显影 内生真 抗菌活性成分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地榆抗菌活性成分研究及初步实验验证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洁 张斌 +3 位作者 王英英 陈勇 褚以文 倪彩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2-1171,共10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地榆抗菌活性成分,并结合抗菌药效学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地榆化学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细菌感染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地榆抗菌活性成分,并结合抗菌药效学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地榆化学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细菌感染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开展预测靶点的GO和KEGG分析。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预测的活性成分进行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进一步利用临床分离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建立秀丽隐杆线虫感染和药物救治模型,观察线虫的存活情况,计算存活率。结果共筛选出8个潜在活性成分,其中山奈酚和槲皮素Degree值高于平均Degree值,得到17个关键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地榆抗细菌感染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主要作用与调控Toll样受体、TNF、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山奈酚对革兰阳性菌MRSA和MSSA的MIC_(50)和MIC_(90)均为128μg/mL。山奈酚、槲皮素对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_(50)和MIC_(90)均为128μg/mL。与菌对照组比较,山奈酚(2.56 mg/mL)对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槲皮素(5.12 mg/mL)可明显提高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线虫的存活率(P<0.05)。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山奈酚和槲皮素可能是地榆抗菌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调节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等有关,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抗菌活性成分 网络药理学 初步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穗木抗菌活性成分理化性质研究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6
3
作者 周莉娟 贾琦珍 +1 位作者 陶大勇 陈瑛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9年第3期17-20,共4页
为进一步研究生长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荒漠地区盐穗木中有效化学成分,对盐穗木全草粉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所得萃取物进行柱层析,用不同的洗脱剂分离各组分,对各组分进行理化性质研究、药敏试验并通过质谱法分析研究其化学结构。... 为进一步研究生长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荒漠地区盐穗木中有效化学成分,对盐穗木全草粉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所得萃取物进行柱层析,用不同的洗脱剂分离各组分,对各组分进行理化性质研究、药敏试验并通过质谱法分析研究其化学结构。结果显示,盐穗木乙酸乙酯萃取物及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30∶1)洗脱物、石油醚-三氯甲烷(1∶1)洗脱物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即盐穗木抗菌活性成份)是二苯胺,其化学结构式和分子式分别为○N H○和C12H11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穗木 抗菌活性成分 药敏试验 理化性质 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葡萄球菌的拮抗活性研究
4
作者 翁胜男 冷贵云 +5 位作者 刘颖 王亚武 李昕 姚杰 周强 唐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探索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葡萄球菌的拮抗活性。方法利用VITEK 2 GP鉴定卡、Microflex LT MALDI-TOF质谱分析仪和16S rDNA扩增测序3种方法共同鉴定菌株种属。牛津杯法抑菌试验检测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不同葡萄球菌的拮抗活性;XA... 目的探索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葡萄球菌的拮抗活性。方法利用VITEK 2 GP鉴定卡、Microflex LT MALDI-TOF质谱分析仪和16S rDNA扩增测序3种方法共同鉴定菌株种属。牛津杯法抑菌试验检测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不同葡萄球菌的拮抗活性;XAD16非离子型大孔树脂吸附、梯度乙醇洗脱和旋转蒸发干燥初步分离纯化抗菌活性成分。结果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路邓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等均具有拮抗效应,抑菌指数分别为3.3、3.0、4.3、2.0、4.0、3.5、3.8和3.5。格氏乳球菌SHAMU-LG6分泌的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70%和80%乙醇洗脱物中。结论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葡萄球菌具有强拮抗效应,其分泌的抗菌活性成分有望成为新型抗菌药物开发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乳球 葡萄球 活性 抗菌活性成分 分离纯化 16S rDNA 牛津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板-MTT比色法测定植物抗菌成分对细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26
5
作者 唐静 谈满良 +2 位作者 赵江林 汪冶 周立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6期949-952,共4页
多孔板-MTT比色法测定植物抗菌成分对细菌抑制活性的步骤为:每孔加入浓度为106cfu/mL的供试菌液90μL,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10μL,28℃暗培养24 h后,每孔中加入5 mg/mL的MTT溶液10μL,继续培养4 h后加入10%二甲基亚砜100μL,振荡30 m... 多孔板-MTT比色法测定植物抗菌成分对细菌抑制活性的步骤为:每孔加入浓度为106cfu/mL的供试菌液90μL,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10μL,28℃暗培养24 h后,每孔中加入5 mg/mL的MTT溶液10μL,继续培养4 h后加入10%二甲基亚砜100μL,振荡30 min,在570 nm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值。采用以上方法,测定植物抗菌成分蓝桉醇对辣椒斑点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58和0.395 mg/mL,小檗碱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IC50为0.587mg/mL。结果表明,多孔板-MTT比色法能快速、微量地测定植物成分对细菌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板-MTT比色法 抗菌活性成分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二维生物自显影技术快速检测追踪金钱松内生真菌抗细菌活性成分 被引量:3
6
作者 何佳 赵启美 陈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256,共5页
目的:利用培养基覆盖二维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2D-TLC bioautography)快速检测、追踪金钱松内生真菌抗细菌活性成分。方法:以二维薄层色谱将金钱松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样品展开,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指示菌,氯化三苯四氮... 目的:利用培养基覆盖二维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2D-TLC bioautography)快速检测、追踪金钱松内生真菌抗细菌活性成分。方法:以二维薄层色谱将金钱松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样品展开,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指示菌,氯化三苯四氮唑(TTC)为显色剂,采用培养基覆盖生物自显影技术对其抗细菌活性成分进行检测、追踪。结果:该方法展开系统筛选简单,抑菌斑位置准确、斑点清晰,其优化条件为:以乙酸乙酯:正己烷(3:7)为弱极性展开系统,甲醇:二氯甲烷(1:9)为强极性展开系统,用20%甘油滤纸对湿室保湿,以14h菌龄的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种子液,自显影薄层板36℃培养14~18h,1%TTC显色时间为1~2h,含0.2%~0.6%琼脂的半固体肉汤培养基应使用混菌法生物自显影,含1%琼脂半固体肉汤培养基应使用涂布法生物自显影。结论:培养基覆盖二维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是一种快速检测、追踪抗菌活性成分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成分复杂的天然产物中抗菌成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 金钱松 内生真 检测 追踪 抗菌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叶千里光抗菌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斌 李文 +3 位作者 林文辉 高慧媛 吴立军 金哲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40-443,共4页
以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和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为受试菌,采用体外抑菌圈法追踪抗菌活性部分。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 以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和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为受试菌,采用体外抑菌圈法追踪抗菌活性部分。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麻叶千里光的水提醇沉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苄基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1)、(6S,9S)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糖苷(2)和(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糖苷(3)。它们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叶千里光 抗菌活性成分 α-紫罗兰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针叶黄华抗杉木炭疽菌活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蒋继宏 赵博光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55-257,共3页
预试验中发现披针叶黄华地上部分乙醇浸提物具有抗杉木炭疽菌活性 ,进一步用不同溶剂 ,在不同 p H值下萃取得到 4个组分 .生测表明披针叶黄华中生物碱部分对杉木炭疽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其生物碱对杉木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较对菌丝生长的... 预试验中发现披针叶黄华地上部分乙醇浸提物具有抗杉木炭疽菌活性 ,进一步用不同溶剂 ,在不同 p H值下萃取得到 4个组分 .生测表明披针叶黄华中生物碱部分对杉木炭疽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其生物碱对杉木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较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强 ,对杉木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的 EC50分别为 1 36.0 μg/m L和 1 555.0 μ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针叶黄华 杉木炭疽 生物碱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盛完成对美国国际香精香料公司(IFF)微生物控制业务的收购
9
作者 余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9-79,共1页
日前,朗盛宣布正式完成对美国国际香精香料公司(IFF)微生物控制业务的收购。为完成此次收购,朗盛支付了大约13亿美元的初步收购价。随着2021年8月宣布交易结束,朗盛成为全球最大的微生物控制产品供应商之一。朗盛正在大幅增加其用于材... 日前,朗盛宣布正式完成对美国国际香精香料公司(IFF)微生物控制业务的收购。为完成此次收购,朗盛支付了大约13亿美元的初步收购价。随着2021年8月宣布交易结束,朗盛成为全球最大的微生物控制产品供应商之一。朗盛正在大幅增加其用于材料保护、防腐剂和消毒剂的抗菌活性成分和配方产品组合,并加强其全球业务,尤其是美国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控制 香精香料 产品供应商 抗菌活性成分 产品组合 收购 IFF 消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科学》2004年总目录
10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12-225,共14页
关键词 抗菌活性成分 大豆异黄酮 食品 苦荞麦 多糖提取 多不饱和脂肪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小鼠 小家鼠 氧化作用 乌桕类可可脂 黄桃水溶性多糖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第20卷(2008)总目录
1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129-1132,共4页
关键词 化学成分分析 抗菌活性成分 英文 氧化活性 天然产物 总黄酮提取物 挥发油成分 内生真 挥发性成分 体外肿瘤 生物碱 生物活性 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发展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mical component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volatile oil of Calycopteris floribunda
12
作者 刘佳佳 杨栋梁 +4 位作者 张艳 袁遥 曹福祥 赵建明 彭潇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931-935,共5页
The volatile oil of leaves and barks of Calycopteris floribunda was exa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52 volatil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leaves were identified. The antimicrobial assay of oils ... The volatile oil of leaves and barks of Calycopteris floribunda was exa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52 volatil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leaves were identified. The antimicrobial assay of oils in the leaves and barks was carried out by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vitro. The major components (mass fraction) in leaves are caryophyllene oxide (13.79%),n-hexadecanoic acid (11.91%) and β-caryophyllene (10.45%). Ten constituents a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about 99.98% of the total volatile oil in the bark. Among these components,n-hexadecanoic acid (59.18%),linolic acid (12.70%) and butyl octyl phthalate (8.21%) are the major constituents. The oils exhibit strong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display more potent against bacteria than fun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ycopterisfloribunda volatile oi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