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枣果抗菌增敏活性成分的提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林金水 高倩倩 +4 位作者 田野 张恒 成娟丽 王延峰 张向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从野生酸枣果和木枣果中由低极性到高极性依次提取获得不同极性范围的提取物,通过检测其抗菌作用和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从中筛选具有抗菌增敏作用的活性提取物,并经活性追踪的柱层析分离纯化进一步得到活... 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从野生酸枣果和木枣果中由低极性到高极性依次提取获得不同极性范围的提取物,通过检测其抗菌作用和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从中筛选具有抗菌增敏作用的活性提取物,并经活性追踪的柱层析分离纯化进一步得到活性精提物,通过GC-MS分析确定其组成成分,最后检测了该活性精提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1)在所有的枣果提取物中仅酸枣果氯仿提取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并能显著增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而其他提取物均无相应的生物学活性。(2)由酸枣果氯仿提取物进一步精制得到的Fr.2a组分,经GC-MS初步分析显示它包含49.59%1,3-二氯丙醇、5.49%1,1-二氯甲醚、0.96%六氯乙烷、7.81%1,1,2,3-四氯-2-丙烯、1.33%月桂酸、1.34%十四酸、0.87%棕榈油酸、7.37%棕榈酸、9.7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2%反式-13-十八碳烯酸、1.88%油酸酰胺、3.06%β-香树精、0.93%α-菖蒲醇、6.20%羽扇豆醇和1.42%乌索醛等成分。(3)酸枣活性提取物Fr.2a与多种抗生素联用显示出广泛的协同抗菌作用,同时Fr.2a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降低微生物的运动性和显著抑制牛奶中微生物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酸枣果的药用产品和天然防腐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果 氯仿提取物 抗菌增敏 GC-MS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增敏剂恢复耐药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卢嵘 成泓 +1 位作者 赵西林 王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1210,共10页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使现有抗生素的治疗不再有效,而新抗生素的开发耗时长、难度高,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菌感染难题。抗菌增敏剂与抗生素联合疗法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抗菌增敏剂能够恢复抗生素的杀菌活性,同时减缓耐药的发...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使现有抗生素的治疗不再有效,而新抗生素的开发耗时长、难度高,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菌感染难题。抗菌增敏剂与抗生素联合疗法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抗菌增敏剂能够恢复抗生素的杀菌活性,同时减缓耐药的发展进程,是对抗耐药菌有效且可持续的策略。本文概述了抗菌增敏剂的作用靶点,在此基础上简述了几种典型超级细菌的抗菌增敏剂-抗生素联合治疗策略,并对近些年抗菌增敏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抗菌增敏剂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素耐药性 药物 联合治疗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增敏药药效学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南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红 覃容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2,共5页
抗菌增敏药是一类本身并不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但是其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后可增加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抗菌增敏药是抗菌药物研究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它的非临床研究的药效学内容同样包括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在体外研究中,评价指标除... 抗菌增敏药是一类本身并不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但是其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后可增加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抗菌增敏药是抗菌药物研究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它的非临床研究的药效学内容同样包括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在体外研究中,评价指标除包括与其他单一抗菌药物评价相同的指标如MIC、MBC、KCs、PAE和ED50,还需要做联合用药后联合抑菌指数(FICI)和联合时间-杀菌曲线的研究。在体内研究中,评价指标同单一抗菌药物评价指标,但是需要特别注意联合用药药物的配伍剂量的选择。本技术指南对抗菌增敏药非临床研究药效学的内容及方法进行论述,旨在为抗菌增敏药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药效学 技术指南 活性 联合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的中药筛选 被引量:11
4
作者 鲁茹 陆桂玉 +2 位作者 林浙哲 郑洪杰 程东庆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17-2223,共7页
目的:研究中药提取物作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后,该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性的变化,旨在筛选能增强MRSA对抗生素敏感性的中药,为临床治疗MRSA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33种常用抗菌中药制备提取物,作用于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 目的:研究中药提取物作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后,该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性的变化,旨在筛选能增强MRSA对抗生素敏感性的中药,为临床治疗MRSA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33种常用抗菌中药制备提取物,作用于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采取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药作用前后苯唑西林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为具有增敏作用。结果:中药作用前,苯唑西林对MRSA的MIC为128-512μg·mL-1,白及醇提物作用后,MIC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能够增加MRSA(271)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结论:白及醇提物能增强MRSA(271)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抗生素配伍使用,有望恢复抗生素的杀菌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MRSA) 中西联用 抗菌增敏 中药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素类化合物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肖康康 覃容欣 +3 位作者 李斌 李小丽 彭伟 周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7-400,I0001-I0004,共8页
目的确定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联合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最佳配伍比并对其可能的抗菌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 目的确定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联合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最佳配伍比并对其可能的抗菌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微量稀释法测定C、ECG、EGC和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独对MRSA WHO-2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棋盘法测定C、ECG和EGC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对MRSA WHO-2菌株和25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观察C、ECG、EGC单独、两两联合、三者联合后对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株菌体聚集的影响。结果 C、ECG、EGC三者联用时可以增强苯唑西林抗MRSA WHO-2菌株的能力,其中C、ECG、EGC按照1:1:1的比例配伍后可以取得最佳的抗菌增敏效果,后续实验选用此药物配伍。药物总浓度为16μg/mL的C2E(C+ECG+EGC)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联合时对于MRSA WHO-2菌株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对应的FIC指数均为0.38,同样浓度的C2E联合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泰能后对25株MRSA临床分离株中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菌株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0%、76%、88%、80%、92%,说明C2E在MRSA临床分离株中同样存在广泛的抗菌增敏作用。经过均为16μg/mL的C、ECG、EGC三者联合处理后,MRSA WHO-2菌株菌体内的柔红霉素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下测得的A值为9.26±0.16,大于单独或两两联合处理时的A值(P<0.05),提示三者联合处理后增强了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体内的聚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结论 C、ECG、EGC三者联合后可显著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其最佳配伍比为1:1:1。抗菌增敏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药物在菌体内的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儿茶素 表没食子儿茶素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抗菌增敏作用 Β-内酰胺类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