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氟尿嘧啶—烟酰胺共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1
作者 吴敏 刘馨刚 +4 位作者 薛宇 陈琪 胡秀荣 周峻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6,共7页
目的:以烟酰胺(NCT)为共晶形成物制备5-氟尿嘧啶—烟酰胺共晶(5-Fu-NCT),对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冷却结晶法制备5-Fu-NCT共晶,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 目的:以烟酰胺(NCT)为共晶形成物制备5-氟尿嘧啶—烟酰胺共晶(5-Fu-NCT),对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冷却结晶法制备5-Fu-NCT共晶,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溶解度,用MTT法、HE染色和细胞划痕实验测定其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5-FU-NCT,其特征衍射峰(20)为16.4、20.4、22.3、27.9、30.1°。共晶溶解度为13.5 g/L。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5-Fu和5-Fu-NCT作用于BEL-7402/5-Fu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值(IC_(50)值)分别是129.6μg/mL、42.6μg/mL;细胞划痕实验、HE染色结果表明,5-Fu-NCT对耐5-Fu的BEL-7402/5-Fu细胞毒性更强。结论:采用冷却结晶法成功制备了5-Fu-NCT。相比5-Fu,5-Fu-NCT对耐Fu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学 制药 晶体 药用制剂/化学 烟酰胺/药理学 5-氟尿嘧啶/药理学 溶解度 抗肿瘤/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合物偶合雷公藤内酯醇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天楠 王启闻 +5 位作者 金雪 胡奇达 王训师 徐桑 周峻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0-619,共10页
目的:合成并表征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阳离子复合物,考察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在几种不同癌细胞上的抗癌活性和siRNA携带能力。方法:通过N,N'-羰基二咪唑将雷公藤内酯醇偶合到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载体材料上,... 目的:合成并表征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阳离子复合物,考察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在几种不同癌细胞上的抗癌活性和siRNA携带能力。方法:通过N,N'-羰基二咪唑将雷公藤内酯醇偶合到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载体材料上,制成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纳米复合物。用1H-NMR、FT-IR和XRD对该材料进行了谱学表征,用MTT、划痕实验和伊红-苏木精染色实验对其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估,并用凝胶电泳实验、粒径和表面电势的测定及携带siRNA的细胞荧光染色实验,初步研究了聚合物的siRNA压缩能力与携带能力。结果:合成了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阳离子复合物,且雷公藤内酯的接入率为10%(w/w)。聚合物在N/P为5时具有较好的siRNA压缩能力,形成粒径约为(300±15)nm和表面电荷为(8±2.5)mV的微粒,细胞毒性实验、划痕实验及HE染色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合物毒性降低,具有较好的抑制细胞转移能力,能有效携带siRNA并进入细胞中。结论: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可在体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并可携带siRNA进入细胞内部,有望用于肿瘤的基因/药物协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类/化学 聚乙烯亚胺/化学 雷公藤内酯/治疗应用 肿瘤/药理学 纳米复合物 聚乙烯亚胺 环糊精 雷公藤内酯醇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oferon-1抗生肽串联重组表达及重组Alloferon-1体外抗肿瘤活性
3
作者 徐小寅 严杰 孙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1-507,共7页
目的:构建含胰蛋白酶酶切位点的Alloferon-1抗生肽重复串联DNA片段及其原核表达系统,了解有赖氨酸尾重组Alloferon-1(rAlloferon-1)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Alloferon-1序列不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特点,构建C端加有含胰蛋白酶酶切位点... 目的:构建含胰蛋白酶酶切位点的Alloferon-1抗生肽重复串联DNA片段及其原核表达系统,了解有赖氨酸尾重组Alloferon-1(rAlloferon-1)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Alloferon-1序列不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特点,构建C端加有含胰蛋白酶酶切位点赖氨酸的14×Alloferon-1抗生肽重复串联DNA片段。采用pET42a表达载体和E.coli BL21DE3表达宿主菌,构建Alloferon-1重复串联DNA片段原核表达系统。SDS-PAGE联合Bio-Rad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目的重组产物表达量,Ni-NTA亲和层析、胰蛋白酶酶切和Sephadex G-50层析法提纯14×rAlloferon-1-K及其rAlloferon-1-K单体。BALB/c小鼠脾细胞分别与K562、KB和SGC肿瘤细胞共培养模,采用CCK-8法检测rAlloferon-1-K、化学合成Alloferon-1(cAlloferon-1)及Alloferon-1-K(cAlloferon-1-K)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增殖的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原核表达系统E.coli BL21DE3pET42a-14×Alloferon-1-K在IPTG诱导下能有效表达14×rAlloferon-1-K蛋白,其产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30%。0.1~10 ng/ml的rAlloferon-1-K具有明显提高小鼠脾细胞抑制K562、KB和SGC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P<0.01),rAlloferon-1-K的抗肿瘤活性与cAlloferon-1及cAlloferon-1-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Alloferon-1抗生肽重复串联原核表达系统,有效地提高了Alloferon-1产量;而且rAlloferon-1-K仍保持原有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肽类/分离和提纯 菌药/分离和提纯 肿瘤/药理学 重组 遗传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心甘薯多糖的分离及组分抑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婧 阮红 +3 位作者 高秋萍 李梦雅 陶晔琪 郑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5-373,共9页
目的:分离紫心甘薯的多糖(Polysaccharide of purple sweet potato,PPSP)组分,并对其组分的抑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DEAE-Cellulose和CM-Cellulose离子交换柱分离紫心甘薯多糖,收集分离PPSP组分;MTT法检测PPSP各组分对肿瘤细胞... 目的:分离紫心甘薯的多糖(Polysaccharide of purple sweet potato,PPSP)组分,并对其组分的抑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DEAE-Cellulose和CM-Cellulose离子交换柱分离紫心甘薯多糖,收集分离PPSP组分;MTT法检测PPSP各组分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薄层层析法分析PPSP各组分的单糖组成;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检测PPSP组分的结构特征。结果:选用弱阴离子交换柱DEAE-Cellulose分离,并经NaCl溶液梯度分段洗脱,得到4个紫心甘薯多糖组分,分别命名为PPSPⅠ、PPSPⅡ、PPSPⅢ和PPSPⅣ;观察PPSPⅠ、PPSPⅡ、PPSPⅢ对Hela和HepG2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检测发现PPSPⅡ、PPSPⅢ组分有一定的抑癌活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PSPⅠ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这两种单糖组成;PPSPⅡ由葡萄糖组成,并具有β-D-葡萄吡喃聚糖的红外特征吸收峰;PPSPⅢ具有蛋白吸收峰。结论:成功分离得到PPSP的4种多糖组分,其中检测到PPSPⅡ、PPSPⅢ组分对Hela和HepG2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推测PPSPⅡ、PPSPⅢ组分抑癌活性可能与其含有β-D-葡萄吡喃聚糖或糖蛋白的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化学 多糖类/分离和提纯 肿瘤/药理学 紫心甘薯 多糖 分离 层析 组分分析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氧喹通过下调Rho/Rho激酶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婧雯 杨兴莲 +2 位作者 沈凯莉 曾玲晖 孙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1-637,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氯氧喹对乳腺癌细胞系细胞骨架的聚合状态及其对Rho/Rho激酶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磷酸化的作用,明确氯氧喹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氯氧喹处理乳腺癌Bcap37和MDA-MB--453细胞系,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 目的:通过观察氯氧喹对乳腺癌细胞系细胞骨架的聚合状态及其对Rho/Rho激酶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磷酸化的作用,明确氯氧喹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氯氧喹处理乳腺癌Bcap37和MDA-MB--453细胞系,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罗丹明标记鬼笔环肽染色法观察F肌动蛋白的聚解状态,免疫荧光法观察α微管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氯氧喹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Bcap37和MDA-MB-453细胞经氯氧喹处理后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体积减少;F肌动蛋白和α微管蛋白染色形态不规则,荧光染色聚集成团,且呈现剂量依赖性;氯氧喹可下调Rho/Rho激酶信号通路中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磷酸化蛋白激酶(Limk)、Rho关联卷曲蛋白激酶2(Rock2)磷酸化表达(均P<0.01)。结论:氯氧喹可抑制乳腺癌细胞骨架聚合从而抑制细胞迁移,该作用可能与抑制Rho/Rho激酶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理学 细胞骨架 rho相关激酶类/拮剂和抑制剂 信号传导/药物作用 肌动蛋白类 微管蛋白 肿瘤/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