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盾叶冷水花抗肺炎链球菌活性成分筛选
1
作者 韦志英 黄燕 +6 位作者 银胜高 梁洁 卢澄生 李芳婵 谢玉婷 李耀华 潘小姣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694,共8页
目的对盾叶冷水花不同极性部位进行体外抗肺炎链球菌活性成分筛选,并考察活性成分与阿莫西林的联合抗菌效果。方法采用96孔板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极性部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活性最强的极性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有效成分分离... 目的对盾叶冷水花不同极性部位进行体外抗肺炎链球菌活性成分筛选,并考察活性成分与阿莫西林的联合抗菌效果。方法采用96孔板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极性部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活性最强的极性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用波谱技术对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采用96孔板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定活性成分与阿莫西林的联合抑菌指数(FIC);利用结晶紫法考察活性成分对肺炎链球菌生物膜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考察活性成分对肺炎链球菌体外观形态的影响。结果石油醚部位、三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的MIC分别为1.000、1.000、0.500、1.000、2.000 mg·mL^(-1),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菌活性最强;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1、2、3,分别为5,7,3′,4′-四甲氧基黄酮(1)、8-O-(p-coumaroyl)-1(10)E,4(5)E-humuladien-8-ol(2)和1-O-p-coumaroyl-copaborneol(3),三者均为首次从盾叶冷水花中分离得到,对肺炎链球菌的MIC分别为200.000、50.000和25.000μg·mL^(-1),化合物3的抗菌活性最强;阿莫西林与化合物3联合配伍后的FIC值为0.50,对肺炎链球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阿莫西林与化合物3都对肺炎链球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但化合物3的生物膜抑制率明显低于阿莫西林[(59.10±1.04)%vs.(87.38±0.84)%](P<0.01);而且两者联合应用时的生物膜抑制率与阿莫西林单独应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化合物3组细菌菌体表明光滑,但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阿莫西林组及阿莫西林联合化合物3组的细菌菌体表面均出现严重的膨胀、破裂。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均为盾叶冷水花的抗肺炎链球菌活性成分,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更强,其抗菌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菌生物膜有一定的关系;化合物3和阿莫西林对肺炎链球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不是通过增强生物膜抑制产生;虽然化合物3无法破坏肺炎链球菌的细胞壁,但是依然对菌体的外观形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叶冷水花 肺炎球菌 活性成分筛选 协同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患儿和非哮喘儿童血中抗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IgG水平的差异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蒙 田曼 +1 位作者 陆悦倩 赵德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对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PD)易感性的体液免疫机制。方法收集43例哮喘患儿和20例非哮喘择期手术患儿的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并比较两组血中抗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PPS)IgG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血中抗PPS...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对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PD)易感性的体液免疫机制。方法收集43例哮喘患儿和20例非哮喘择期手术患儿的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并比较两组血中抗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PPS)IgG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血中抗PPS-14、19A及23F 3种血清型IgG水平均高于非哮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3型IgG水平达到保护性抗体水平(≥0.2μg/ml)以上的比例均为100%。结论哮喘患儿体内防御IPD的抗PPS-IgG免疫功能正常,但哮喘患儿可能比非哮喘儿童更容易发生肺炎链球菌感染或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 肺炎球菌荚膜多糖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细胞培养及单克隆抗体
3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2年第11期47-51,共5页
关键词 单克隆 细胞生长 杂交瘤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 皮下注射免疫 微载体培养 肺炎球菌疫苗 抗肺炎球菌 脾细胞 骨髓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