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病毒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作者 田琦 李春杨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11,共3页
目的:分析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治疗中,抗病毒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选取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收治的6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治疗方案均为抗病毒药物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根... 目的:分析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治疗中,抗病毒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选取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收治的6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治疗方案均为抗病毒药物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根据随机表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联合用药方案分别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依非韦伦+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利福布汀+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依非韦伦+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每组34例。观察两组机体免疫功能、炎症水平、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机体免疫及炎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更优,其机体CD4^(+)、CD8~+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及安全性更优,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治疗中,以依非韦伦作为抗病毒药物,利福布汀作为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炎症表达,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药物 抗结核药物 艾滋病 结核 免疫功能 炎症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作用靶点及新型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扬 孙铭瑞 +3 位作者 李小田 方仁 邢佳音 宋宁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1-357,共7页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病又重新成为全球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多重耐药结核病(Mu...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病又重新成为全球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多重耐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B,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XDR-TB)日益严重,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耐药性问题使其防治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迫在眉睫。近年来,抗结核药物的作用靶点及新型治疗策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抗结核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细胞壁合成、核酸的复制与转录、能量代谢等方面,并对两种不同的新型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发新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结核分枝杆菌 药物靶点 结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244例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情况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菲菲 王鹏森 +1 位作者 范云帆 李同心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32,共4页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血药浓度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就诊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的244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并发糖尿病、并发...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血药浓度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就诊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的244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并发糖尿病、并发肝病等资料,以及利福平(Rifampin,RFP)、异烟肼(Isoniazid,INH)、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和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血药浓度结果。结果:244例结核病患者服用RFP、INH、PZA和EMB后,低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分别占52.05%、41.80%、7.79%和52.05%;其中年龄≤18岁RFP低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占76.47%,均高于18~60岁和≥60岁组(分别为53.85%和35.56%)。RFP血药浓度与年龄相关(χ^(2)=9.203,P<0.01);女性患者中,PZA高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占47.67%,较男性患者(15.82%)高。PZA血药浓度与性别相关(χ^(2)=29.877,P<0.01)。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PZA低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占14.29%,高于非糖尿病患者(6.94%)。PZA血药浓度与是否合并糖尿病相关(χ^(2)=7.222,P<0.05);结核病合并肝损伤患者中,RFP和INH低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分别占64.15%和54.72%,均高于肝功能正常者(分别为48.17%和38.22%)。RFP和INH血药浓度与是否具有肝损伤相关(χ^(2)=4.244,P<0.05;χ^(2)=8.815,P<0.05)。结论:结核病患者服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后,血药浓度低的情况较为普遍,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合并糖尿病和肝病有关。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有助于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物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孟学兵 陈爱军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均为至我院发生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老年肺结核患者,共计270例,总结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处理措施。结果:27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常见不良反应类...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均为至我院发生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老年肺结核患者,共计270例,总结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处理措施。结果:27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包括消化系统、肝部受损、中枢神经系统、过敏反应、其他;超过70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更高;静脉滴注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结果中,好转151例,治愈116例,未好转3例;多因素分析得知,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 70岁、伴有肝脏病变、糖尿病、长期饮酒。结论: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多种多样,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采取合理的抗结核干预措施,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促进患者身体的早日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不良反应 老年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一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予以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英良 闫嫣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8-340,共3页
继发性肺结核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直至今日仍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1]。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数据显示,尽管过去几十年间全球范围内均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不管是结核病患者的数量还是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是结核病特别是继发性肺结... 继发性肺结核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直至今日仍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1]。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数据显示,尽管过去几十年间全球范围内均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不管是结核病患者的数量还是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是结核病特别是继发性肺结核依然是临床治疗和防控的一种大难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肺结核 结核病患者 临床分析 抗结核药物治疗 全球范围 世界卫生组织 临床治疗 调研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艳 谢忠尧 +3 位作者 张丽娜 杜建 刘宇红 李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70-1076,共7页
目的探讨涂阳肺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2010年我国8个省(市、自治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治疗诊治的涂阳肺结核患者共2 142例,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涂阳肺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2010年我国8个省(市、自治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治疗诊治的涂阳肺结核患者共2 142例,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将其分为两组,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 142例涂阳肺结核患者中53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经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χ2=23.815,P〈0.001)、吸烟情况(χ2=12.040,P=0.024)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45~64岁和≥65岁年龄组及吸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1.524(1.159~2.422)和1.756(1.200~2.570)及1.620(1.194~2.198)。结论涂阳肺结核患者中吸烟及中老年人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在患者诊治过程中,应及时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和主动干预,对发现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阳肺结核 抗结核药物 治疗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营养不良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44
7
作者 谭守勇 林兆原 +4 位作者 关玉华 李嫣红 潘爱华 黎燕琼 粱敏青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住院治疗,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137例,采用标准规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以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初治肺... 目的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住院治疗,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137例,采用标准规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以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初治肺结核患者811例为对照。结果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治疗第l个月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较对照组高(χ2=4.614,P=0.032,RR=1.5);在治疗第l个月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较治疗第2个月高(χ2=15.191,P=0.001)。女性和HBsAg(+)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和肺结核病灶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无关(P<0.05)。结论在肺结核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监测其肝功能变化以及注意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结核 肝损害 蛋白质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蔡雄茂 姚思敏 +2 位作者 付向东 刘智 陈心春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提高对抗结核药物治疗引起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减少因抗结核治疗导致的肝衰竭和临床死亡的发生。方法 对 11例结核病抗结核治疗期发生急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和 2 2例严重肝功能损害经护肝治疗后恢复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 目的 提高对抗结核药物治疗引起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减少因抗结核治疗导致的肝衰竭和临床死亡的发生。方法 对 11例结核病抗结核治疗期发生急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和 2 2例严重肝功能损害经护肝治疗后恢复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性所致急性肝衰竭多出现在抗结核治疗 3月以后 ,老年人多见 ,平均年龄 5 1.38± 14 .5 7岁 ,半数以上 (7/ 11)合并HBV感染 ,临床症状较明显 ,黄疸出现早而重 ,以黄疽指数升高为主的肝功能异常 ,晚期有明显的肝性脑病表现 ,腹膜炎腹水形成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降低。从症状出现到死亡时间为 6 6 .5±4 4.5d。结论 重视和监测结核病化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对有肝功能损害尤其是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要及早停药进行综合护肝治疗。黄疸指数 (TBIL)比ALT及AST在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急性肝功能衰竭 死亡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9
作者 施建党 王自立 +1 位作者 耿广起 王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8-801,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6例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案为联合用药(3HRZS/1~15HRZ),疗...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6例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案为联合用药(3HRZS/1~15HRZ),疗程4~18个月。随诊观察临床表现、影像学(椎体愈合、后凸畸形)变化、神经功能改变及抗结核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根据疗效情况及时调整疗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5年。36例中,在完成4个月的超短程化疗疗程后,16例达到治愈;未愈者用药延长至9个月,14例治愈;其余6例通过长程化疗18个月获得治愈。8例(22%)出现药物副作用,通过暂停用抗结核药物并配以相应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患者全身低热消失、体重增加;局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椎体骨性融合;6例后凸畸形轻度加重(均<30°,支具制动);血沉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对于早期脊柱结核病例,单纯应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抗结核药物 早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8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王庆枫 宋艳华 +3 位作者 高孟秋 李华 刘荣梅 陈红梅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方法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g(+)、HBsAg(+)和HBeAb(+)以及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368例病例中,肝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方法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g(+)、HBsAg(+)和HBeAb(+)以及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368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6.4%(59/358),乙肝HBeAg(+)、乙肝HBeAb(+)及丙肝病毒感染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统计学上无差异。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结核 肝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122在异烟肼所致小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磊 张中瑞 +3 位作者 贺蕾 高丽 史哲 冯福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9-574,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122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为寻找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小鼠异烟肼(INH)组每日1次ig给予2 mL INH(90 mg·kg-1),分别在连续给药1,3,5,7,14,21和28 d后留取小鼠的...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122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为寻找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小鼠异烟肼(INH)组每日1次ig给予2 mL INH(90 mg·kg-1),分别在连续给药1,3,5,7,14,21和28 d后留取小鼠的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生化法检测肝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miRNA-122表达。结果药物处理后GPT和GOT呈上升趋势,分别在14和21 d后明显增加(P<0.05);Cu/Zn-SOD和MDA分别在5 d后呈下降趋势和上升趋势(P<0.05)。给药后miRNA-122呈整体下降趋势,给药3 d后miRNA-122下降明显(P<0.05),并在14 d下降到最小值0.58±0.0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NA-122和GPT,Cu/Zn-SOD,MDA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0.268和-0.298。结论 miRNA-122与INH所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相关,且可作为INH所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122 异烟肼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氧化损伤 生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同时快速测定五种抗结核药物的主成分含量 被引量:10
12
作者 滕乐生 王迪 +3 位作者 宋佳 张益波 郭伟良 滕利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14-1818,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结核病形势急剧恶化,利福平片、异烟肼片、吡嗪酰胺片、异福片和异福酰胺片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文章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同时测定上述五种抗结核药物中的利福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结核病形势急剧恶化,利福平片、异烟肼片、吡嗪酰胺片、异福片和异福酰胺片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文章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同时测定上述五种抗结核药物中的利福平(RMP)、异烟肼(INH)和吡嗪酰胺(PZA)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原始光谱建立模型测定以上抗结核药物中各组分含量时,测定RMP含量的最有效的波长范围为1981~2195nm,测定INH含量的最有效波长范围分别是1540~1717nm和2086~2197nm,测定PZA含量的最有效波长范围分别是1 460~1 537nm,1956~2022nm和2268~2393nm,最优模型测定RMP,INH和PZA含量的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0494,0.0257和0.0307,模型对预测集样品中的RMP,INH和PZA含量预测,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349,0.0166和0.0134,预测相关系数(rp)分别达到0.9864,0.9989和0.9993,表明模型预测准确可靠,该研究对抗结核药物生产中质量检验和在线检测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抗结核药物 主成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6例脊柱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副作用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卫东 王自立 +2 位作者 马小民 刘斌 朱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932-1935,共4页
目的阐明脊柱结核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我院确诊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56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生抗结核药物副作用68例(43.6%)114例次,以肝功能损害、位听神经损害、胃肠... 目的阐明脊柱结核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我院确诊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56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生抗结核药物副作用68例(43.6%)114例次,以肝功能损害、位听神经损害、胃肠反应及视力损害为主(86.0%),因副作用致终止治疗4例,占2.6%。其中发生1种同类别副作用43例,2种副作用20例,3种以上副作用5例。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多出现于用药早期,2个月内占67.5%。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较常见,临床常易忽视,若发生抗结核药物严重副作用,易引起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抗结核药物 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惕抗结核药物引起血液系统的异常 被引量:27
14
作者 朱敏 刘亚东 +1 位作者 赵茜 俞洁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 1月— 2 0 0 4年 1月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的 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 812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 115例 (2 .4 % ) ,以白细胞减...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 1月— 2 0 0 4年 1月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的 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 812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 115例 (2 .4 % ) ,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 (44 .4 % ) ,其次是全血细胞减少(2 2 .6 % )及白细胞合并血小板减少 (10 .4 % )。罕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结论 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 ,以利福霉素类引起最常见 ,其次为吡嗪酰胺、异烟肼。既可引起血液系统中的一种有形成分改变 ,又可引起全血系统的异常 ,严重者引起死亡 ,应引起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 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治疗 常见 异常改变 全血细胞减少 罕见 目的观 结论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脏损害的几种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6
15
作者 金生源 季玉峰 +1 位作者 陈尚军 林玲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1-392,共2页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肝脏损害 药物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基转移酶2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安慧茹 吴雪琼 王仲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药物代谢酶N-乙酰基转移酶2(NAT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DILI)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PCR-DS方法分析... 目的研究药物代谢酶N-乙酰基转移酶2(NAT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DILI)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PCR-DS方法分析101例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组)及107例无ATDILT的结核病患者(对照组)的NAT2及MnSOD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它们与ATDILT之间的关系。分析NAT2基因多态性及MnSOD基因多态性联合作用与ATDILT的关系。结果肝损害组患者中,39.6%(40/101)为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对照组中,12.2%(13/107)为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系数(OR)为4.74(95%CI:2.42~9.28;Z2=20.62,P〈0.05)。肝损害组中,MnSOD基因47位C/C基因型占9.9%(10/101);对照组MnSOD47位C/C基因型占1.9%(2/107),两组比较MnSOD基因47位C/C基因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OR值为5.77(95%CI:1.23~27.02;Х^2=6.165,P〈O.05)。根据患者NAT2基因型及MnSOD基因型检测结果,患者可分为4组,A组为同时具有NAT2快中乙酰化基因型及MnSOD基因47位T/T或T/C基因型的患者,B组为同时具有NAT2快中乙酰化基因型及MnSOD基因47位C/C基因型的患者,C组为同时具有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及MnSOD基因47位T/T或T/C基因型的患者,D组为同时具有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及MnSOD基因47位C/C基因型的患者。A组患者发生ATDILT的占36.8%(53/144),B组患者发生ATDILT的占66.7%(6/9),C组患者发生ATDILT的占74.5%(38/511,D组患者发生ATDILT的占100%(4/4),后3者与第1者比较,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几率分别为无统计学差异(Х^2=3.188,P〉0.05),有统计学差异(Х^2=21.512,P〈0.05),有统计学差异(Х^2=4.166,P〈0.05)。结论NAT2基因的慢乙酰化基因型及MnSOD基因47位C/C基因型可能是发生ATDILT的分子机制。同时具有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和MnSOD基因型的患者发生ADTILI的几率显著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肝损害 药物代谢酶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崔玉彬 曹胜华 蒋晓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1-333,共13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分为抗结核药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部分,重点讲述了一些具有开发前景的喹喏酮类、硝基咪唑类、二芳基喹啉类、吡咯类、噁唑烷酮类、乙二胺类等药物,同时介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发新领... 本文综述了近年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分为抗结核药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部分,重点讲述了一些具有开发前景的喹喏酮类、硝基咪唑类、二芳基喹啉类、吡咯类、噁唑烷酮类、乙二胺类等药物,同时介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发新领域,即脂肪酸合酶II抑制剂、移位酶I抑制剂及肽脱甲酰酶抑制剂,其中较有开发前景的抗结核候选药物有PA-824、OPC-67683、TMC207、LL-3858和SQ-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物 结核分枝杆菌 多耐药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8
作者 安慧茹 吴雪琼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7-733,共7页
含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6个月短程化疗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策略。但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有潜在的肝毒性,均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常常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导致结核病治疗失败。本文就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病理... 含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6个月短程化疗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策略。但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有潜在的肝毒性,均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常常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导致结核病治疗失败。本文就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肝毒性 抗结核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剂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随机开放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覃红娟 谭守勇 +8 位作者 邝浩斌 吴迪 张宏 汪敏 叶锦泉 袁圆 冯治宇 陈泽莹 李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67-1870,共4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伤作用。方法肺结核患者196例,2HRZE/4HR+NAC(A组)及2HRZE/4HR+双环醇(B组)为观察组,2HRZE/4HR为对照组(C组),观察8周内肝损伤情况。结果(1)A组肝损伤率17.19%,停药率45.5%,低于C组22.73%...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伤作用。方法肺结核患者196例,2HRZE/4HR+NAC(A组)及2HRZE/4HR+双环醇(B组)为观察组,2HRZE/4HR为对照组(C组),观察8周内肝损伤情况。结果(1)A组肝损伤率17.19%,停药率45.5%,低于C组22.73%,53.3%(P=0.691,P=0.430)。B组肝损伤率19.7%,低于C组22.73%(P=0.670),B组停药率76.9%,高于C组53.3%(P=0.778)。A组患者肝损伤率及停药率低于B组(P=0.712,P=0.245)。(2)发生肝损伤时间,A组多见于4~8周,B组多见2周内,C组3个时间段内相同。(3)各组转氨酶高值时间,A组(27.67±23.047)d较B组(19.75±16.080)d及C组(19.93±14.969)d迟。肝功能恢复时间,A组(16.83±9.998)d及C组(16.14±6.982)d较B组(22.10±19.319)d短,(P=0.469,P=0.478)。结论 NAC预防性护肝作用与双环醇相似,但减少治疗中断率及延迟肝损伤发生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剂 结核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127例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毕经瑞 苏华田 +1 位作者 程莹 金玉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3-233,共1页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肝损害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